十年前、二十年前的武漢熱乾麵,是不是比現在的好吃?

浩然之士


說實話二十年前的武漢熱乾麵,我不清楚是不是比現在的好吃,但10年前的武漢熱乾麵,我還是知道的,應為我10年前是在武漢那邊上學的,說實話 10年前的武漢熱乾麵,雖然比現在的熱乾麵好吃點,但也好不了多少

還記得我那時候吃的熱乾麵,好像才5元每份,賣面的老闆用的調料也比較多,面的份量給的也比較足,吃起來的口味,確實比現在好一點的,但前段時間去武漢旅遊的時候,在吃熱乾麵的時候,就發現味道比以前還要淡點了,份量更是少了不少


但要是對不喜歡吃熱乾麵的人來說,那個時候的熱乾麵,在味道上其實和現在的熱乾麵,沒有多大差別的,吃起來多是乾巴巴的感覺,除了調料味,就沒有其它的味道了,只有喜歡吃熱乾麵的人才能感覺出來,味道確實有點差別的

要是推到二十年前的話,我個人估計味道還是沒有多大的變化的,畢竟喜歡吃武漢熱乾麵的人,基本也就是他們當地人了,這點從武漢熱乾麵沒有走出來就知道了,畢竟各地的飲食習慣不同,能接愛熱乾麵的人也就那些人


要說熱乾麵哪裡的好吃,說實話我個人覺得河南信陽的熱乾麵,要比武漢的熱乾麵好吃多了,根據他們信陽當地人說,他們那邊的熱乾麵,多是在武漢熱乾麵的基礎上,進行改變的

改變後的武漢熱乾麵,吃起來沒有了那種乾巴巴的感覺,味道也要比以前的好吃多了,現在信陽熱乾麵的名聲,其實要比武漢熱乾麵的名聲大的,同時信陽熱乾麵,也成了他們當地的有名小吃了


街角美味


最早吃到的,是一角二分錢加二兩糧票的熱乾麵,到取消糧票後五角錢的熱乾麵,幾乎每家都好吃,那時的好吃的熱乾麵不放雞精、滷水這些玩意。僅火車站碼頭附近攤子較差,只做一錘子買賣。這美好時光有七八年。那時候,星期天過早,拿一大盆去買一家人吃的熱乾麵,回家後,吃起來噎住了還不由自主往嘴裡塞面,感覺味道真好。

麵價一元錢是分水嶺,做熱乾麵的早點攤多了,但不少攤位味道弄差了,吃一回上當就不再去吃,選擇好吃點的、排隊人多的早點攤。

現在,固定3、4家店子吃熱乾麵。蔡林記、蔡明偉、民生甜食館的熱乾麵靠邊站,其他攤子更是一輩子都不去。外地人錯選位置,只會誤解熱乾麵不怎麼樣、甚至難吃。

很差的熱乾麵,單位食堂就有,去過早時間晚了,只剩熱乾麵了,寧肯吃清湯寡水的湯麵,也不吃熱乾麵。這類很差的熱乾麵,芝麻醬不正,面沒用麻油撣好,都是攙調和油,壓根沒湯,調味僅僅是醬油、雞精。

熱乾麵好不好吃,關鍵是面要事先用小麻油撣好,添加的芝麻醬要正,小麻油、生薑水、大蒜水、湯的品質要好,絕對不能用其他油替代小麻油。

週日有空時,自己也做過熱乾麵,面從來沒有事先撣過,也沒準備好湯,就準備芝麻醬、生薑水、大蒜水、醬油,所以味道差些,但畢竟自己做的,吃起來還是感覺可以。


黑貓40994931


今天剛吃了一碗熱乾麵➕一碗蛋酒,還是去陳記吃的,感覺不那麼好吃,口感不好,面太粗了,芝麻醬沒以前那麼香了,調料味太濃掩蓋了芝麻醬香,還比較幹,我個人覺得不好吃,沒以前好吃,小時候,過年去外婆家,街上都沒什麼店開門著,在離家很遠的一個十字路口有個擺攤的,過年嘛8元一碗,翻了幾倍,那個味道記憶猶新,加上一個面窩,太好吃了,現在完全找不到那個味道了


cptbtptp不將就


現在的熱乾麵只能叫熱乾麵,跟以前的熱乾麵比起來簡直是天埌之別,以前的熱乾麵吃在嘴裡滿口順滑,根根勁道,特別是熱乾麵放了很長一段時間,筷子挑起來還是根根分離,絕沒有沾連在一起的現象,現在呢?吃在嘴裡根根沾牙,放在碗裡成了一砣,完全把武漢熱乾麵做變了樣,沒辦法呀,都是農村人做的,特別是武昌小吃一條街沒有一家是武漢人做的,唉,武漢又丟了一張名片。


用戶3621948368393


作為一個吃過5毛一碗熱乾麵的武漢人來說,現在的熱乾麵99%都是不正宗的。

我小時候吃的熱乾麵,激發食慾的元素很簡單:面,芝麻醬,蔥香與辣蘿蔔丁香。就是這簡單的4個元素,做好可真不是容易的事情。面好是前提,粗細與彈性都要到位,鹼面的口感不能太澀口,要剛好能刺激味蕾。芝麻醬要香,濃稠要恰到好處,拌出來的熱乾麵不幹不稀。一碗正宗的熱乾麵,沒有多餘的味道,只有芝麻醬的濃烈,伴著蔥香的清淡沁人心脾,偶爾一兩個辣蘿蔔丁在口中炸裂,再配上一口清酒,說真的,這就是你小時候在武漢長大,走再遠都會一直惦念的關於童年,關於家鄉的味道。

大概是在九十年代末開始,越來越多的外地老鄉來武漢打拼,很多也開始賣起了熱乾麵。或許是外地老鄉得不到做面的真傳,或許是小時候沒有長期吃熱乾麵的傳統味覺薰陶,又或許是人們好像都願意在傳統味道上,嘗試做一些更新,這個時候開始,熱乾麵變味了。大面積出現了一個我個人非常不喜歡的東西——滷水。我個人認為在熱乾麵裡搞很重的滷水味,是畫蛇添足破壞意境的事情。它可以是一種新面,也有好吃的,但它一定不是傳統的熱乾麵。進入21世紀後,幾乎99%的麵攤都會放滷水,大學有一次過早,好像是02年的時候,我問老闆為什麼要做滷水,老闆說不給滷水拌不開面啊!我說不用給滷水,給澱粉就可以了。老闆後來試著做了一碗,吃完對我說:原來這樣就可以啊,味道還真不錯,看來年輕人也有很多值得我們年紀大的人去學習的地方。我心裡想,若要是從小買熱乾麵,看師傅做熱乾麵,會放哪些調料閉著眼睛都知道,怎麼可能錯過那一勺澱粉。

再後來,客觀的講,做熱乾麵的武漢師傅幾乎不怎麼能看到了,想找一碗傳統做法的熱乾麵幾乎是不可能了。大學畢業之後我去了北京工作生活,頭幾年喪心病狂的想找一家正宗的熱乾麵,全部都以失敗告終。28一碗熱乾麵我手都不抖一下的買,端上碗來單看面的粗細,就已經失了胃口。那個時候就會想,哪怕給我一碗有滷水的熱乾麵也行啊!之後關於在北京找熱乾麵的事情我已經放棄了,所有的食材都不是武漢的味道,組合起來就差太遠了。

這些年大概每一兩年才回一次武漢,熱乾麵越來越稀了… 賣面的外地老鄉也越來越多。這些年武漢發展很快,外地落戶的武漢人越來越多了,我一點都不排外,城市的發展需要新鮮血液,希望越來越多的朋友來武漢發展。歷史是由後來人書寫的,熱乾麵應該是什麼味道,大概也會被後來人重新定義吧,只是我們那個年代的味道,再難尋覓了。如果你剛好看到這篇文章,明天過早也想吃熱乾麵,記得跟老闆說不要放滷水,用一勺澱粉替代,希望你也能品嚐到一絲,我說的那種正宗熱乾麵裡純純的味道。


四喜爸爸


25年前的熱乾麵才是正宗的武漢本地口味的熱乾麵,還有涼麵。說真的,自從國家實行市場經濟後,很多的老字號就開始變味了,不說90後不知正宗熱乾麵為何物,就連大部分80後對武漢的老味道也說不清楚。熱乾麵只所以有名是因為他的噴香芝麻醬味讓人聞一聞便會食慾大增,不像現在的熱乾麵水誇誇的,恨不得把鼻子埋進面裡才能聞到一絲絲芝麻醬的味道,早前的熱乾麵就像炒麵一樣,不但口感肉坨,富有彈性。關鍵是芝麻醬的香氣四溢,以及醬和麵拌勻後是成掛壁狀,就像蒸肉粉掛在肉上一樣,每低頭吃一口面便是濃香撲鼻,甚是享受。正統的熱乾麵是不接受更多的調味和配料的,蘿蔔丁和小蔥沫是必不可以少的,調料也僅僅是那天然曬制的醬油,不過這些原材料也成了現代人的奢侈品,市面上不怎麼多見。現在市面上賣的熱乾麵再就沒有老面的味道,所謂的傳承人也不過是個噱頭而已,五花八門的改良熱乾麵其實已經和熱乾麵無關。


槓槓的正能量


我讀書吃熱乾麵的時候,還要糧票。一兩熱乾麵6分錢外加一兩糧票,沒有糧票就要7分錢買一兩熱乾麵。熱乾麵一兩不賣,二兩熱乾麵一碗起步。那個時候的熱乾麵很簡單,芝麻醬、醬油、味精、黑胡椒粉、鹽、辣蘿蔔丁、蔥花、一小勺植物油就完事,沒有現在的什麼滷湯和別的配料。實話實說,那個時候的熱乾麵比較好吃。原因在於芝麻醬比現在的真,當時武漢的醬油是黎明牌曬制醬油味道比較醇厚。


淡處真味


以前的好吃,食材簡單,不偷工減料,以前下面的撣面的師傅也都是本地人。現在不一樣,都是外地人開熱乾麵館,搞什麼加盟(河南人居多),變了味道,搞些假把什,可能也沒有吃過好吃的東西。做餐飲最重要是貨真價實,一筷子進口就騙不了人。做熱乾麵確實蠻辛苦,你漲價莫搞假的,我也願意多把點錢,不好吃真的鬧心。


卓毅Cigarro


二十年前剛到武漢立馬愛上熱乾麵,早餐熱乾麵加米酒是標配,二十年來沒吃厭過。不過說實話現在的熱乾麵確實不如原來地道了,第一是不夠幹,滷水普遍加太多,據老闆說是因為現在外地人越來越多,老做法太乾,外地人接受不了所以店家只好妥協了。第二是醬不好了,原來的芝麻醬純度高,老遠就聞得到而且久久凝聚不散,現在為了降低成本都摻了添加劑香味很怪,第三是面不勁道不抗煮,出鍋馬上就發粘,不像過去一根根爽利得很。


老電影那些事


沒有吃過蔡老親自操刀的熱乾麵,不配談熱乾麵!無論從面的質量到佐料的口感,早已不是當年熱乾麵的感覺了!首先說說這面吧,以前的熱乾麵拌好了之後還是一根根的,現在的熱乾麵拌好了之後基本都是一坨坨的了!芝麻醬,以前的芝麻醬都很純,顆粒比較粗,芝麻的香味很沖鼻子。可現在我想很多所謂的芝麻醬裡都或多或少的兌了別的東西了吧!蘿蔔丁,以前的蘿蔔丁都是乾的,而且分量足,(一方面保證熱乾麵不容易粘黏到一塊,順便可以吸收一部分水份做調味之用,還有那蘿蔔丁還有淡淡的花香味,不解釋)可現在呢?都是醬蘿蔔在湊活!以前的熱乾麵起碼有6種佐料……可現在呢?我就呵呵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