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得知趙雲去世後,只是哭泣了一下,為什麼聽聞張苞去世卻吐血暈倒?

矯瑞


劉備死後,幼主劉禪繼位,面對這位扶不起來的阿斗,諸葛亮只能盡心輔佐,同時諸葛亮也始終沒有忘記過北伐的重任。但此時的蜀國可以說是人才凋零,北伐尚未成功,老將趙雲病死,張飛之子張苞也戰死沙場。

然而,在《三國演義》中對於這二人的死諸葛亮的反映是截然不同的。當諸葛亮得知趙雲死後,只是哭了一下,但是得知張苞死後卻悲憤的吐血暈倒。

趙雲從年輕時便跟隨劉備,與諸葛亮成為了同事,可以說是幾十年來風雨同舟,同甘共苦。而張苞是張飛的兒子,死的時候很年輕,與諸葛亮的感情應該比不上趙雲,為何對於二人的死諸葛亮的反映會如此不同呢?

首先,趙雲與張苞的死法不同,另外二人死後的影響也不同。再者就是諸葛亮之所以會在張苞死後吐血暈倒,並不完全是出於悲痛,更多的是氣憤。

趙雲與諸葛亮共事多年,且趙雲性格沉穩,辦事妥帖,與諸葛亮相處得很不錯,二人算是多年的好友。但是趙雲去世的時候已經是七十多歲了,在古代絕對算是高壽,所以諸葛亮對於趙雲的去世是有心理準備的。而且趙雲征戰沙場多年,到了這個年紀身體必定是一身病痛。所以無論趙雲何時去世,諸葛亮都不會感到意外。

另外,諸葛亮雖然掌握蜀漢大權,但是在培養人才方面做得得的確是不夠好,所以逼得趙雲七十多歲了還自請上戰場。但是對於年邁的趙雲,諸葛亮也不抱多大的希望了。趙雲上不上戰場,對北伐影響不大。所以得知趙雲去世之後,諸葛亮只是出於對於好友的惋惜和悲痛而留下傷心的眼淚,畢竟一切都在自己的預料當中。

諸葛亮送走了關羽,劉備,張飛,黃忠等諸多老友,趙雲不過是自己送走的諸多老友中的其中一位而已,他已經習慣了老友們一個個地離世了。

但是張苞對於蜀國以及諸葛亮的意義是不同的,“五虎上將”一個個凋零,就連關羽的兒子關平也死在了麥城,加上諸葛亮對於後輩培養的不給力。張苞是為數不多的可以重用的大將,是蜀國的後起之秀,也是諸葛亮極為倚重和器重的人才。相比於年邁的趙雲來說,張苞對蜀漢的意義要大得多。

張苞的死亡,直接影響了諸葛亮的北伐大業,讀過演義的人都知道北伐對諸葛亮的重要性。劉備去世之後,給兒子阿斗和諸葛亮留下的是一個爛攤子。夷陵之戰,蜀漢損失慘重,諸葛亮接管大權之後本應該休養生息,但是諸葛亮卻執意發動多次北伐,搞得蜀漢民生凋敝,就是為了要完成先主劉備的願望。

國家的孱弱,人才的凋零,讓諸葛亮的北伐事業舉步維艱,張苞的死亡無疑是雪上加霜。任何對於北伐事業有影響的事情,對諸葛亮的打擊都是重大的。

但是連諸葛亮都沒想到的是,就在他兵出祁山第二次北伐的時候,張苞竟然意外死亡。當時陰平、武都兩座城已經被攻破,曹魏的大將郭淮、孫禮眼見兵敗便想要逃走,二人丟棄了馬匹,想要從山中逃竄。張苞、關興等人追趕,眼見郭淮、孫禮翻山越嶺而逃,張苞騎馬追趕,結果墜入山澗頭部受了重傷,諸葛亮趕緊讓人將張苞送到成都進行救治,但是不久後,還是傳來了張苞傷重不治的消息。

相比於趙雲之死而言,張苞的死簡直就是個巨大的意外,也是諸葛亮萬萬沒有想到的事情。面對這個突然襲擊,諸葛亮真的有些不能接受,蜀漢原本能堪大任的將領就不多,張苞一死,諸葛亮震驚之餘也十分心痛,北伐大業又少了一位人才,諸葛亮的北伐之路又艱難了許多。

另外,張苞之死完全是他咎由自取,窮寇勿追這是誰都明白的道理。但是張苞一意孤行,定要去追捕郭淮、孫禮,最後導致自己身亡,真是怨不得別人。

所以諸葛亮傷心之餘,還有對張苞的氣憤,身為自己器重的大將,卻觸犯了兵家之大忌,最終導致死亡。諸葛亮在悲痛、氣憤交加之下,只得吐血暈倒了。張苞的死,使得蜀漢再次損失了一員大將,最後人才凋零的蜀國,出現了“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

”的局面。不得不說,面對這樣的局面,諸葛亮是要負很大責任的。


元哥說歷史


趙雲的死,諸葛亮大哭,哭的是兄弟之情,同僚之情,曾經的患難與共之情,相處數十年之情。張苞的死,諸葛亮口吐鮮血,更多的是對於蜀中未來的擔憂,對於自己北伐事業的擔憂。所以說這兩者的差距是明顯存在的。

先來說趙雲,趙雲跟隨劉備數十年,在蜀中可以說趙雲算是資歷最老的一批了,趙雲和諸葛亮跟隨劉備一起打天下,患難與共。這兩個人雖然關係不至於那麼好,但是畢竟是同生共死過來的,所以自然也不會差到哪裡去。

所以當趙雲去世的時候,諸葛亮大哭,那是出自內心最真實的想法,但是僅僅只是傷心大哭,為什麼沒有像得知張苞死後那樣口吐鮮血呢?因為很簡單,諸葛亮早有準備,趙雲是壽終正寢,老死的,對於趙雲這樣的一個年紀,諸葛亮是早就做好了趙雲去世的準備了。而趙雲這個年紀對於蜀中的未來來說,可以說影響已經不是很大了。

但是張苞卻完全不同,張苞作為張飛的兒子,在蜀中可以說本來地位就很高,而且張苞自己也非常的爭氣,可以說在蜀中年輕一代中間,算是最出類拔萃的了,可以說蜀中未來的天下就是要靠這一批年輕人的,而張苞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所以說諸葛亮幾乎是把蜀中未來都放在了張苞這一代人身上的。

但是張苞卻在諸葛亮二出祁山的時候受了傷,追擊敵人的時候掉下了澗裡,之後被諸葛亮送回成都養傷,但是不久就死了,諸葛亮得知張苞死後也是大吐鮮血。諸葛亮吐血的原因更多的還是對於蜀中的擔憂,我們都聽過一句話: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可以說在蜀國後期真的是無人可用了,其實在諸葛亮時期就已經是顯現出這種情況了,所以諸葛亮聽到張苞死後是急的吐血,而不是像得知趙雲的死是傷心的哭。


中國歷史研究所


這個可不是諸葛亮親疏有別,而是趙雲之死諸葛亮早有預期,而張苞死的突然,對諸葛亮打擊太大。

在《三國演義》中,趙雲和張苞去世時諸葛亮確實表現不同。

在諸葛亮第二次北伐前夕,特意設宴大會眾將,商議出師北伐事宜。恰在此時,趙雲長子趙統、次子趙廣趕來,送來了趙雲去世的噩耗。諸葛亮知道以後跌足而哭。

而張苞則是在諸葛亮第三次北伐時,先命姜維取武都,王平取陰平,然後又以伏兵擊破來援的郭淮、孫禮二將。郭淮、孫禮大敗以後棄馬爬山而逃,張苞前去追趕,不料馬失前蹄,連人帶馬掉入山澗,跌破了頭。諸葛亮命人送他回成都治病,但是最終張苞傷重不治而死。諸葛亮得到消息以後大哭吐血,昏絕於地。

諸葛亮兩次得到噩耗,表現差異巨大,主要是因為第一已經有了心理預期,而第二次則事發突然。

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因為趙雲年事已高,所以開始沒有給他安排任務。是趙雲再三請戰,才讓他當了先鋒。諸葛亮第一次和第二次北伐雖然時間間隔不長,但是諸葛亮召集眾將商議出兵事宜時,趙雲並未在場,顯然此時他的身體狀態不佳,因此在家休息。否則按照他的脾氣,肯定還是會到場,並且主動請戰。

菏澤也可以從下文得到驗證,根據趙統、趙廣所述,趙雲是病重而死。既然是病重而死,肯定不是病了一兩天,而且病的不輕。按照趙雲的年紀,得了重病本身非常兇險,諸葛亮肯定也有了心理準備,所以聽到噩耗時不至於太傷心。

而張苞情況不同,張苞此時是蜀軍中新生代裡的中堅力量,正是年富力強之時,諸葛亮有意對他和關興加以培養,以便日後大用。張苞受傷以後諸葛亮也沒想到傷勢會這麼重,所以並沒有心理預期。

而且蜀漢後期人才凋零,自諸葛亮平南以後,馬超、趙雲等人先後去世,此時對於他來說每一個大將都是寶貴的,突然聽到凶信心痛又損一員大將,自然難以承受,吐血也就不奇怪了。


不沉的經遠


趙雲死了,諸葛亮“跌足而哭”;張苞死了,諸葛亮“放聲大哭,口中吐血,昏絕於地”,顯然,張苞之死,更是觸痛了諸葛亮。

似乎張苞在諸葛亮心目中的分量,要遠遠超過趙雲,這是為何呢?



一則,死亡年齡不同。

趙雲死於二次北伐之前,當時趙雲年已古稀,隨時都可能去見先帝,這個諸葛亮心裡有數。

就在趙雲之死前幾天,諸葛亮與幾位將領正在府中議事,突然平地颳起一陣妖風,吹斷了門前一顆松樹,諸葛亮掐指一算,大叫一聲不好,此主折一員大將。

然而諸葛亮畢竟功力有限,他只能算出有大將要死,但至於要死的人是誰他算不出來,所以整個上午,諸葛亮戰戰兢兢,心緒不寧的。

中午吃飯的時候,突然外面有人大哭,諸葛亮趕忙跑了出去,發現是趙雲的兩個兒子,披麻戴孝的,這下子,諸葛亮全明白了,是趙雲死了,於是“跌足而哭”。


趙雲之死,諸葛亮有預期,何況趙雲乃壽終正寢,活了七十多歲了,夠本了!所以諸葛亮象徵性哭了兩聲,內心並不十分悲傷。

但張苞之死就不同了。張苞死於二次北伐之時,當時張苞騎馬追擊敵人,不慎馬失前蹄,連人帶馬墜入山澗之中,眾人趕忙救起,發現張苞受傷嚴重,但尚有鼻息。

後來,張苞被人送到了成都,找明醫救治,但張苞五臟受損,就算神仙也治不好了,當噩耗傳到諸葛亮耳邊之時,諸葛亮哭的吐血,昏倒於地,精神受到極大創傷,以至於一病不起,最後只得宣佈退兵,第二次北伐功虧一簣。

張苞乃蜀國最優秀的青年將領,是諸葛亮最為看好的,也是最為倚重的青年才俊,他代表著蜀國未來的希望,張苞一死,似乎蜀國的希望沒了,諸葛亮能不傷心嗎!



二則,二人作用不同。

趙雲至始至終是個保鏢,負責劉備一家老小的人身安危,當年,趙雲七進七出,救了甘夫人和阿斗,可謂大功一件,後來趙雲又上演了一出跨江截阿斗。

可以說,趙雲一生與阿斗有磨不開的關係,他因救阿斗而成名,也因救阿斗,得了一個雜牌將軍的稱號,僅此而已。

劉備給趙雲的定位就是個保鏢,所以趙雲極少有帶兵打仗的機會,人才只有在歷練中才能成長,大將更是如此,只有在一次次的指揮作戰,一次次的帶頭拼殺之中,才能積累經驗,提升信心,積攢名望。

而一身是膽的趙雲沒有這個機會,他一生都只是個保鏢,當年,劉備進攻西川,遇到了硬茬子馬超,劉備放著身邊的趙雲不用,遠遠地調來了張飛,趙雲連替補都沒混上,可以說相當可悲了!


等諸葛亮六出祁山的時候,趙雲已經年紀大了,已經失去了最好的年華,所以只能幹些雜活了!

但張苞不同,他是張飛的兒子,有勇有謀,還不愛喝酒,可以說張飛的優點他都有,張飛的缺點他一概沒有,這麼一個優秀的人才,自然很受諸葛亮的器重。

所以,張苞之死,諸葛亮如此痛徹心扉!


一半秋色



答:張苞的事蹟有點和隋唐時期的李元霸相似。

李元霸是唐高祖李淵的第四子,很早就夭折了,甚至還沒來得及參加太原起義,所以沒有任何戰功。

張苞是蜀漢車騎將軍張飛的長子,早夭,也沒有任何戰功。

不過,與李元霸相比,張苞是結婚生子後才死的,留有一子張遵。

而李元霸還沒結婚就死了,沒有子嗣。

《隋唐演義》把李元霸寫得非常牛叉,騎萬里雲,提八百斤大錘,打遍天下無敵手。

《三國演義》同樣把張苞寫得非常牛叉,乃是英雄虎子,和關羽次子關興結拜為兄弟,一左一右兩將軍,並駕齊驅,馳騁沙場,人稱“小關張”。

諸葛亮哭張苞的情節見於《三國演義》,所以,咱們就撇開正史不談,專談《三國演義》。

關興、張苞鋒芒初現於第八十二回《孫權降魏受九錫,先主徵吳賞六軍》,當時,劉備為報關公之仇,發動了夷陵之戰。

關興、張苞報仇心切,自領先鋒,迎戰孫權侄子孫桓。

張苞與謝旌大戰三十合,敗謝旌;然後又與李異大戰二十合,不分勝負。

吳軍中裨將譚雄突施冷箭,射中張苞所騎之馬,致使張苞摔落馬下。

李異狂喜,掄起手中大斧,想一斧砍下張苞人頭。

關興忽然趕來,一刀劈李異於馬下。

次日再戰,關興單挑孫桓,戰三十餘合,大敗孫桓。

張苞在亂軍中衝殺,一矛刺死謝旌。

而關興更是大發神威,擒殺頭日施放冷箭的譚雄。

真是虎父無犬子!

諸葛亮得“小關張”助力北伐,信心滿滿。

但是,蜀漢建興七年夏四月,諸葛亮二出祁山,攻破陰平、武都二城,讓王平、姜維、關興、張苞四將前後攻殺魏將郭淮、孫禮。魏兵潰敗,郭、孫二人棄馬上山,連爬帶滾,狼狽異常。

張苞貪功,驟馬追趕,不料馬失前蹄,人馬一同跌入澗中,後腦穿了一個大洞,血流不已。

後軍雖將張苞救起,並在諸葛亮的安排下,送回成都救治。但古代的醫療水平,大家都知道的。

果然,沒幾日,成都來來向諸葛亮報告:張苞已身死。

諸葛亮猶如五雷轟頂,口中狂吐血,昏絕於地。

之所以會這樣,其實跟趙雲之死也有關係。

按照書中所寫,趙雲和張苞都是死於229年,但趙雲死在先,張苞死在後。

趙雲之死,已讓諸葛亮感覺屋中大柱已崩一根;張苞之死,乃是雙重打擊,讓諸葛亮感覺又一大柱崩折,則屋宇難存,興復漢室就成為空話了。

其實,諸葛亮在初出祁山,過馬超墓時,就有人才調謝,時不我待之想,而在街亮丟失,痛斬馬謖時,更有“天不助我”之感。

張苞之死,擊潰了諸葛亮心理上的最後一道防線。

還有,第九十二回《趙子龍力斬五將,諸葛亮智取三城》中,趙雲威風不減當年,獨力斬五將,書中寫他“年登七十”,比尚未到五十歲的諸葛亮大了二十多歲,屬於諸葛亮的長輩。而且,趙雲屬於善終,是不可逆轉的自然規律所致。

所以,諸葛亮只是傷懷,不至於摧肝傷膽。

張苞卻是諸葛亮的子侄輩,未來可期,卻死於意外,諸葛亮為之吐血就不足為怪了。


覃仕勇說史


趙雲是蜀漢的“五虎上將”之一,也是最後一位去世的“五虎上將”,一生的功績世人矚目。

諸葛亮在北伐之前,院子裡忽然颳起一陣大風,把門前的樹吹到了。諸葛亮一掐手指,立刻臉色大變。果然,不久趙雲的兒子前來報喪,說趙雲於昨晚去世了。諸葛亮當即大哭“子龍身故,國家損一棟樑,吾失一臂也”。

此後,諸葛亮北伐。在祁山大敗曹軍,張苞在追擊魏將郭淮時,不慎摔下山崖。諸葛亮趕緊讓送成都醫治。不久,就傳來張苞醫治無效死亡的消息,諸葛亮聽到消息,吐血暈厥過去。

趙雲去世,大約七十多歲吧。而且,趙雲早有病,諸葛亮曾派人探望過。人生老病死,屬於正常規律。趙雲雖有功,但是畢竟老了,不能與諸葛亮再並肩作戰了。

張苞不一樣了,是張飛的兒子。並且年輕有為,武藝高強,多次隨諸葛亮陣前立功。諸葛亮一生注入心血北伐,為的是劉備的光復漢室大業。以前隨諸葛亮打仗的老將多以去世,毫無疑問,張苞是他繼續北伐大業的最好的後來人,他只有仰仗張苞這樣的年輕將領,才能繼續他的終身事業。所以張苞一死,"天不助我”諸葛亮感覺沒有了希望,吐血暈厥過去了。


路遙lgy


諸葛亮為啥要屢次三番急著北伐,由於他知道自個身體日薄西山,等不了了。必須在活著的時分有所作為,以報劉備知遇之恩也罷,為了自個的私心也罷,這仗他是非打不可了。所以也不管什麼天時地利人和了,沒條件也要強上。



趙雲和諸葛亮關係是好,但是趙雲究竟年邁多病,再不能交兵了。諸葛亮聽到趙雲身死,心中一定哀痛,由於幾十年的友誼在那裡,然而不至於哀痛過度,究竟生老病死也是天道,再說此刻趙雲已不能披掛交兵了。而張苞關興之流,在蜀國五虎上將先後離去後,已成中堅,乃至是諸葛亮交兵制勝的必不可少的重器。



關興早在張苞之前就已經英年早逝。老將已經損耗殆盡,新生代的猛將關興、張苞二人全都死了。此時張苞死後,有潛力的新生代將領,幾乎滅絕,蜀國出現了最嚴重的人才斷層危機。



三國後期,不僅僅蜀國,魏國吳國同樣缺乏武將,老一輩名將一個個凋零,大家都要拼新生代。此時的諸葛亮,憂心蜀國20年後,將無大將可用,心中悲傷,禁不住潸然淚下。失去張苞,所以諸葛亮痛哭中僅僅是個人感情,還有個人的壓力,蜀國的未來。


歷史伶俜者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想要通過對比張苞和趙雲死後諸葛亮的反應,來比較張苞和趙雲在諸葛亮心中的地位。

筆者想說的是,這兩者並沒有可比性,尤其是在這件事上。(歷史上張苞確實早夭,但在《三國演義》中有詳細的描寫可做參考。)

首先張苞和趙雲的死法截然不同,趙雲可以說是壽終正寢,而張苞則是意外死亡。趙雲和諸葛亮共同輔佐劉備近30年,兩人並沒有什麼矛盾,相反關係應該不錯。趙雲去世時年齡已經很大了,我們可以注意到自從劉備打下漢中後,趙雲多數在擔任後勤保障任務。劉備東征時明顯有留趙雲在後勤保障的意思,在劉備兵敗夷陵,退回永安後,趙雲第一時間帶人接應。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趙雲也有參與,在進攻失利時也是趙雲親自殿後保護中軍。

趙雲在這時候雖然也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但遠不及年輕的張苞。張苞在《三國演義》中的地位幾乎可以媲美年輕時的張飛,在諸葛亮北伐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這可不可以說在諸葛亮心中趙雲的地位不如張苞呢?在對比中我們很容易忽略的是,諸葛亮在得知趙雲去世的消息時也是痛哭流涕啊,這已經很能說明二人的關係了。不能每死一個兄弟就讓諸葛亮吐血一次吧?關羽被殺也沒見劉備吐血不是?<strong>

再來說張苞,在《三國演義》中張苞和趙雲一樣都是

建興七年(229)去世。不同的是張苞完全是意外受傷而亡,而且是打了勝仗後,意外受傷而亡。當時是諸葛亮二出祁山,張苞和關興等人追殺曹魏的郭淮,孫禮、張苞在追擊的途中不慎跌落山澗,送回成都養傷後在成都去世。諸葛亮就是在這個時候聽到張苞去世的消息吐血暈倒。

趙雲的去世,諸葛亮應該早有預料,而張苞的意外卻是突然的。趙雲去世對於諸葛亮來講可能是個悲傷的消息,但張苞的意外去世可以說是一個打擊。當時的蜀漢非常需要像張苞這樣年輕的將領來守護,諸葛亮對張苞的態度也體現了諸葛亮一心為蜀漢未來著想的悲憤心情。這個突如其來的打擊導致諸葛亮吐血也不是不可能的。

最後,有些讀者糾結於正史中沒有張苞這回事。張苞的故事確實是三國演義中杜撰的,但為了更好的為讀者展現三國精彩的故事,作者適當做一些文學渲染也是正常的。另一方面這也說明了歷史上沒有諸葛亮為張苞吐血這件事,這只是作者為了渲染當時的氣氛添加的。所以並不能拿來和趙雲去世諸葛亮的反應作比較,趙雲去世諸葛亮可是真的哭泣了。

綜上所述,諸葛亮得知趙雲去世的哭泣,和得知張苞去世時的吐血暈倒,都在體現諸葛亮和他們親如兄弟的同時,也體現了諸葛亮為國操勞,為蜀漢的未來所擔憂的心情。


鄧海春


趙雲是三國曆史上一員不可多得的驍將,不論武力值、道德品行、思想境界,他均堪稱一流人物。

單論武功,趙雲在三國英雄榜中位居前列,民間素有:“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之說。趙雲騎射皆精,槍術至臻化境,膽力過人,實乃亂軍中可直取上將首級的絕世虎賁。

趙雲早年即棄公孫瓚轉投劉備,隨劉備東征西討,屢建奇功,他不僅勇冠三軍,能征善戰,而且為人謙遜,從不爭功擺好,自誇其能,人品極好,因此史家和民間對其評價都很高,口碑極佳。劉備曾經由衷點讚道:“子龍一身都是膽”!

然而,對劉備和蜀漢忠心耿耿的趙雲仕途並不順利,他獲得的職位和他的資歷、能力、功勳、付出不成正比,甚至可以說極不相稱。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趙雲地位很崇高,官階也不低,在劉備建蜀漢稱帝后被封為“五虎上將”之一,上將如同後來的元帥,在軍中位高權重,以關、張、趙、馬、黃之排序看,趙雲位居前三,位置相當重要。

但在《三國志》、《華陽國志》等正史記載中,趙雲並未進入上將序列,只被封為徵南將軍、鎮東將軍等職位,和上將比,只能算二流軍銜。

事實上,縱橫三國沙場的趙雲,在蜀軍中排位不要說和關羽、張飛等元老比,也比不了馬超、黃忠,就連後起之秀魏延的排名和官階都比他靠前。

有人說真實的趙雲能力一般,所謂的“三國第二武功高手”都是小說家吹噓出來的,有拔高、誇張之嫌;檢索史料,趙雲似乎沒有單獨指揮過大兵團作戰,也很少參加過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因此沒有立過大的戰功,所以沒有進入上將序列;趙雲勇則勇矣,但卻缺乏軍事家的素質,他單打獨鬥很少遇到對手,指揮“萬人敵”則有些吃力,因此劉備大多數時間都把他當高級保鏢用,很少交給他軍事實權,更遑論讓他指揮千軍萬馬與敵廝殺、攻戰了。

然而,趙雲長期待在劉備身邊,說明他的忠誠得到了領導的認可,因此被倚為心腹,領導誇他“一身是膽”,並非暗諷其驍勇寡謀,而是對他忠勇無匹的由衷讚賞。“長坂坡單騎救主(阿斗)、截江攔阿斗 ”還不能說明一切嗎?令人不解的是,劉備對趙雲評價如此之高,卻不拿軍銜和爵祿去獎賞他,有人認為劉備對趙雲信之不疑、倚為肱骨,所以不需要拿那些俗不可耐的官爵待遇去安慰、籠絡他,既如此,他為什麼封與其更關係親密的老鐵關羽、張飛為前將軍、右將軍並賜假節鉞呢?

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了資格甚老、忠勇絕倫的趙雲,落得個不被領導承認與重用的結果呢?

在浩如煙海的史籍中,搜尋有關趙雲的活動痕跡,確實有點難度。但是,仔細檢索,還是能找到他不被領導重用的一些蛛絲馬跡的。

趙雲是個直性子,有話直說,口無遮攔,但並非為一己之私。具有這種性格的人,從古至今都很難被領導發乎內心的賞識與喜歡。南宋裴松之所篡的《雲別傳》記載,劉備得益州入成都後,眾將士急不可耐、議論紛紛,大家都熱切地期盼如何瓜分劉璋遺留在成都的房舍和肥田以及金銀財寶。將腦袋別在褲腰帶上追隨劉皇叔殺敵建功,不就是為了這一切嗎?趙雲卻向劉備進言道:“如今雖然我等已經全取西川,但國賊曹操仍然盤踞中原,虎視眈眈,所以現在還沒到貪圖安逸享樂的時候。況且益州飽經戰火,百姓窮困,我們應該把田宅還給百姓,讓其好好的休養生息,以恢復生產,發展經濟,夯實國力”。劉備聽後深覺有理,就採納了他的建議。

趙雲有樸素的民本主義思想,他的建言有利於西川民眾,也有利於百廢待興的新生蜀漢政權。但隨劉備入川的將士們又有幾人有這樣的思想高度呢?又有幾人願意和趙雲一樣“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呢?大多數人追隨劉備拋頭灑血打天下,為的就是高官厚祿、榮華富貴、光宗耀祖,如今好不容易佔據西川,不要官階和田宅要什麼?理想能當飯吃嗎?可趙雲一句提議,就把大家的美夢擊碎了,大家嘴上不便說什麼,心裡能不惱恨他嗎?眾口鑠金下,他還能有好嗎?

後孫權遣呂蒙偷襲荊州,打了大舉壓上的關羽一個措手不及,遂置其兵敗身死,丟了荊州。劉備大怒,欲空國而出,全力攻伐東吳,為關羽復仇,同時奪回荊州。

在萬眾諾諾時,趙雲再次“一士諤諤”,他進言道:“如今的國賊是曹操,絕非孫權。如果先攻滅曹魏,孫權自然屈服。而如今曹魏強大,聯吳抗曹的國策不可輕易破壞,切不可因小怨而結大仇,將曹魏撇在一旁先和東吳火拼,此乃因小失大啊”。

劉備心裡當然很不痛快,拒聽趙雲、諸葛亮的勸阻 ,執意興兵伐吳。雖然最終的結果證明了趙雲的真知灼見,但劉備執意要做的事,你一個下級卻偏偏要諫阻,這不是拂逆上意、沒事找事嗎?絕大多數領導都喜歡部下對他亦步亦趨、絕對的順從、無條件的支持他,而不是特立獨行的思考,尤其不能容忍下屬比自己高明,有獨立思考能力、不人云亦云者都很難獲得領導的青睞。

在極其現實的功利世界裡,趙雲的超拔流俗顯然難獲知音,因此,他的悲劇結局也就不難理解了。

劉備死後,諸葛亮開始攫拔、重用親信弟子,對隨劉備入川的舊部採取了貶抑之策。骨鯁老臣趙雲依然未獲重用。

諸葛亮率大軍出漢中北伐曹魏時,對謀勇兼具的趙雲大材小用,只撥給他少量羸弱兵馬做疑兵用。趙雲不惱不怨,以少量兵馬與曹真的十萬大軍對峙,雖在箕谷被魏軍挫敗,但後來用“斂兵聚谷”之策力拒曹軍,基本完成了牽制曹軍主力的任務。更令人不解的是,由於諸葛亮指揮失誤,用人不當,馬謖丟掉了戰略要地街亭,第一次北伐虎頭蛇尾,草草收場。大軍撤返漢中後,一清點,發現諸路大軍中只有趙雲率領的偏師損失最輕微,但諸葛亮對趙雲不但有功不賞,還將他貶為鎮軍將軍。

好在上天是公平的,在一方面失去,總會在別的方面給與補償。趙雲雖然仕途不順,但卻活了七、八十歲。史載,趙雲死於公元229年,但卻未記載他的生年。據推算,他至少活了七、八十年。蜀漢眾多大將中,就屬趙雲、黃忠的壽命長,而且是壽終正寢。雖然生時不被重用,甚至屢遭打壓,但後世卻給予趙雲極高的評價,其“武神”的地位難以撼動,這也是劉備、諸葛亮等人始料未及的事。

據說趙雲和諸葛亮共事二十餘年,兩人間沒有明顯的私怨與矛盾,按理說趙雲死時,諸葛亮應該悲傷異常才對,可《三國演義》描述 ,聽到趙雲死訊時,諸葛亮也是唏噓感嘆道:“子龍身故,國家損一棟樑,吾去一臂也”!哭罷,他並未及時上表劉禪報喪,而是繼續率師出征,看來他情緒波動不大。 在正史記載中,他得知趙雲身故時,雖有感傷,但並沒表現出悲慟欲絕的情緒,總體還算平靜。這是為何?

史料雖未記載趙雲的生年,但他死於229年,據推算此時他已是一位風燭殘年的老人了。生老病死是誰都難以避免的自然規律,就算趙雲精力健旺,參加了第一次北伐,但諸葛亮對趙雲的年齡以及身體狀況應該是非常理解的,知道他能為國效力的時間已經不長了。對此,小說《三國演義》 裡有更神奇的詮釋 :蜀國大軍兵出祁山前,諸葛亮卜了一卦,算出此次出征會折損一員大將。所以當趙雲子趙廣、趙統告訴他父親去世時,他雖感到悲傷,但因早有心理準備, 所以沒有表現出強烈的悲傷情緒,亦沒有方寸大亂。

張苞是蜀漢開國元勳、車騎將軍張飛的兒子,其人剽悍善戰,很有乃父風采,本來正值風華正茂、前途無量之年,卻在隨諸葛亮第二次北伐曹魏作戰時不慎連人帶馬跌落深谷,被救後發現他頭部受傷嚴重。

諸葛亮命人將他送回成都救治、養傷,不幾日就傳來了他的死訊。聽說張苞已死,諸葛亮悲慟難抑,放聲大哭,哭的肝腸寸斷,口吐鮮血,昏厥於地,眾人急忙救醒。醒來後,諸葛亮仍哀痛不已,臥床不起。

張苞年輕力壯,正值建功立業的大好時光,而且他驍勇善戰,是蜀國的未來和希望,如今他英年早逝,諸葛亮怎麼不能悲痛欲絕?而且彼時的蜀國,將相斷代,後繼乏人,眼見得北伐大業無人繼承,難以進行下去了。蜀漢面臨著人才匱乏的窘境,加上國弱民貧,和人才濟濟的魏、吳比,蜀國的脆弱已經顯露無疑了。蔣琬、費禕、董允皆守成之人,均非雄才大略、開疆拓土之輩,關興、張苞算得上是後起之秀,能征善戰,精通兵法,無疑是青年將領中的翹楚,也是振興蜀漢的希望所在 。如今痛失張苞,諸葛亮思前想後,對蜀漢的未來產生了極度擔憂,他怎不悲從中來、大放哀聲呢?

【插圖源自網絡】

【寫作不易 嚴禁剽竊】





鐵馬冰河wu


張苞是張飛之子,也是劉備攻打夷陵之戰的得力干將,在諸葛亮北伐期間,他也是勇擋一面,為蜀國立下汗馬功勞。

而趙雲生來就是英雄好傑,一輩子征戰沙場,擅長騎兵作戰,衝鋒陷陣,永不可擋,與任何大將相爭,都不遜色。若不是劉備根基太薄,趙雲會有更大的作為。

趙雲死的時候,諸葛亮的反應很冷淡,只是哭泣了一下;而當張苞死的時候,諸葛亮卻哭得吐血。諸葛亮之所以對於趙雲與張苞之死的反應不一樣,我認為有如下原因:

一、張苞很年輕,代表著蜀國的未來,趙雲年紀大了,去世屬正常情況。

趙雲去世的時候,年紀已過6旬,相比在三國時期大部分人的壽命在40歲左右,趙雲已經算是高壽了。所以,對於同時期的諸葛亮來說,趙雲的去世是早就預想得到的,也是內心中可以接受的。

而張苞不一樣,他很年輕,正是為蜀漢建功立業的時候。就因為追趕魏兵時,一時大意,連人帶馬跌入澗內,年紀輕輕就去世了。

他的死亡是諸葛亮沒有想到的,屬於意料之外,傷痛,會更重上幾分。


二、張苞是非正常死亡,他是二代蜀國武將,諸葛亮與他父親同輩,看著他長大,等於是白髮人送黑髮人,打擊更大。

前面我們已經說了張苞是跌入澗內才死亡的,是非正常死亡,年紀輕輕就死於非命,本來就讓世人會覺得更加不忍。

再加上張苞的出身,是二代蜀國武將,與諸葛亮的關係很近,可以說他是諸葛亮看著長大的孩子,情分是不一樣的。

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對後代總是會有更多的憐惜,讓我們更願意把精力用來培養他們,看著他們成長,張苞對於諸葛亮來說就是這樣的存在。

可是張苞意外死亡,毀滅了諸葛亮的期待,這種傷痛會更痛。所以,諸葛亮在得知張苞的死,才會痛苦的吐血。


三、張苞本來是劉備和諸葛亮留給劉禪以後用的大將,他死了,讓諸葛亮格外傷心。

在北伐時,諸葛亮的身體每況愈下,屬於勉強支撐。他之所以想急著北伐,是想為蜀漢的未來獲得更多發展的空間,完成劉備的遺願,匡扶漢室。而張苞,是劉備和諸葛亮都信任的二代武將,是他們準備重點培養,準備給劉禪留下來用的大將。

正因為諸葛亮對張苞的未來有更大的期待,希望他輔佐劉禪,振興漢室,張苞的意外死亡,影響了諸葛亮對蜀漢未來的佈局。

正是因為這個意外,只留下諸葛亮苟延殘喘,為蜀漢鞠躬盡瘁。張苞的死,不只是對諸葛亮、對蜀漢都是很遺憾的一件事情。如果張苞活著,未來他將是輔佐劉禪的國之柱石,他的意外死亡,才讓諸葛亮如此心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