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精足不思淫,氣足不思食”是啥意思,古人的經驗之談

中華傳統文化包羅萬象,有國學經典、唐詩宋詞、梨園戲曲,而俗語文化,是一顆閃耀的明珠,千百年來一直指引著我們正確的方向。俗語,又稱老話或者民間諺語,老祖宗通過長期生活經驗的積累和總結,提煉出自己的觀點,目的是告訴我們一些人生道理,讓我們少走很多彎路。


老話“精足不思淫,氣足不思食”是啥意思,古人的經驗之談


俗語所涉及的題材很多,有天文地理、醫學養生、為人處世、生活常識等等。如今的人們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也愈發的關注中國的養生文化。但是究竟什麼是養生,卻是各說各的道理,有人認為養生就是早睡早起,注意飲食規律,有人認為養生就是按摩跑步和鍛鍊,閒來無事喝點茶,其實這些養生的方式,都是在養形態。

老話“精足不思淫,氣足不思食”是啥意思,古人的經驗之談

古語有言“善養生者,上養神智,中養形態,下養筋骨”。這樣來看,我們平時的鍛鍊和按摩,其實都是在養筋骨和皮囊,而稍微高級的養生方式,比如作息規律、飲食協調,其實是一種形態上的東西,最頂級的養生方式,其實是養心智和心神。


老話“精足不思淫,氣足不思食”是啥意思,古人的經驗之談


古人對養生看得尤為重要,民間也流傳出很多跟養生和生命有關的俗語,其中有一句俗語是“精足不思淫,氣足不思食,神足不思眠”,那麼這句俗語到底是什麼意思,其實裡面所涉及的“精氣神”是我國養生文化的根基。

自古天有三寶“日月星”,地有三寶“水火風”,人有三寶“精氣神”。《皇帝內經》認為,精其實就是人體內的精元和精氣,精藏在腎臟之中,是看不見也摸不著的抽象形態,和道家所說的道,太極所說的陰陽有著相近的意思。

老話“精足不思淫,氣足不思食”是啥意思,古人的經驗之談

身體健康之人,每一天都感覺精力充沛,整天鬥志昂揚,儲備的精氣自然是豐富的。精足的條件的不要思淫慾,不要總想著男女之事,如果縱慾無度,整日沉醉在燈紅酒綠之中,就會感覺身體一天不如一天,這實際上就是內耗導致的。我們應該多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保持良好的心態,不要存在雜念,這樣才會精足。

氣足不思食的氣,其實就是身體內部的動力,是陰陽二氣相互調和後的產物。道教的修身養性,其實就是在修煉氣,武俠高手閉關修煉,也是用真氣打通各處穴道。氣,在人體內循環,將營養帶到全身各處,循環往復週而復始,我們才有力量。


老話“精足不思淫,氣足不思食”是啥意思,古人的經驗之談

氣足之人,往往都是不思食,因為氣足之人少有飢餓感,也不會感到睏乏。傳聞張三丰就是修道之人,他可以一天吃上好幾天的飯,也可以好幾天不進食,這就是氣足的一種表現。

神足不思眠裡面的神,其實就是從精氣發源得,我們常說的“精神”二字,就是把精和神統一在了一起。人的思維意識需要有足夠的精氣運行,然後用神來思考,如果整天昏昏沉沉,就是沒有精神的表現,這樣人的心智也會下降,而且特別容易嗜睡。


老話“精足不思淫,氣足不思食”是啥意思,古人的經驗之談

神不足之人,常常感覺到困頓,尤其年輕人喜歡熬夜,這其實就是在耗神。白天上學或者工作總是感覺注意力不集中,而且容易打瞌睡,所以還是要注意調整自己的睡眠規律,儘量少熬夜才對。

人的三寶“精氣神”是我國傳統中醫文化的最重視的理念,也是我們延年益壽的根基,只有擁有寬廣的胸懷,調理好自身的精氣神,才能達到“上養神智”的高明養生境界,靜心而為,不亂想、不縱慾,保持體內精氣神的充足,才會更加的健康長壽!

今日話題:你對“精足不思淫,氣足不思食,神足不思眠”是如何看待的?

<strong>文 | 國學大觀園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國學大觀園

老話“精足不思淫,氣足不思食”是啥意思,古人的經驗之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