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檔案·致敬2019丨點擊查閱2019年建築師檔案

《建築檔案》

記錄中國建築,記錄中國建築師


隨著時代不斷演變,建築師群體的關注點也在逐漸發生變化。他們從建築設計本身逐漸將眼光投向城市空間、人群需求,這些對於建築與社會、與人、與城市之間關係的思考不再僅僅是建築學範疇,可以說已步入社會學範疇。


建築檔案以記錄這些變化入手,通過與建築師群體的深度對話,將自身對於建築、城市、社會與人之間關係的思考融入其中。值此之際,建築檔案以一年一度致敬的方式,呈現建築師們的珍貴瞬間,記錄思考的維度,創造傳播的價值。


倪陽


-


建築檔案·致敬2019丨點擊查閱2019年建築師檔案

建築檔案·致敬2019丨點擊查閱2019年建築師檔案

建築檔案·致敬2019丨點擊查閱2019年建築師檔案

建築檔案·致敬2019丨點擊查閱2019年建築師檔案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研究生時期,倪陽師從嶺南泰斗佘俊南和莫伯治兩位大師,跟隨兩位視野寬闊和設計思想超前的老師學習了很多以前沒有接觸過的東西,對他的設計思維和理念有非常大的啟迪;在華南理工設計院,何鏡堂院長提到的“做一件作品,寫一篇文章,獲一個獎”,對他業務上的精進提供了很好的指導意義;在哈佛學習一年,接觸到國際上先進理念,他對自己的思路進行復盤,認清應該回到最初重設計的這條路上。


“或許建築師做方案不應預設路徑、方法、結果,而應完全放空,坦誠、客觀地去分析問題,找到解決途徑、策略,再注入適度的能量,才能形成具有唯一性的答案。這是對很多東西進行分析後產生的一種理性的生成,這種理性就像一根魔法棒,將條條縷縷的東西變成一個整體思路。”


PTW


-


建築檔案·致敬2019丨點擊查閱2019年建築師檔案

建築檔案·致敬2019丨點擊查閱2019年建築師檔案

建築檔案·致敬2019丨點擊查閱2019年建築師檔案

建築檔案·致敬2019丨點擊查閱2019年建築師檔案

建築檔案·致敬2019丨點擊查閱2019年建築師檔案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130年以來,PTW始終伴生於悉尼這座城市,在這期間,PTW經歷了宏觀城市、微觀城市以及現在多元叢生城市發展過程。這對於一個事務所來說,代表的不僅僅是一段時間旅程,而是深刻經歷了裂變、濃縮、融合中的100多年城市發展歷史,這種積澱使得PTW不再單純是一個建築設計機構,而成為一個建築文化體。


“我們的設計和城市是一種伴生關係,在這種伴生關係中促生著更多新的可能性。品牌的形成也是基於100多年裡事務所與城市空間對話關係的不斷迭代。”


葉笛


-


建築檔案·致敬2019丨點擊查閱2019年建築師檔案

建築檔案·致敬2019丨點擊查閱2019年建築師檔案

建築檔案·致敬2019丨點擊查閱2019年建築師檔案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在工作之餘,生活的日常中,葉笛喜歡在城市四處走走,就像他自己所意識到的,建築設計並不是一個人的烏托邦構想,作為建築師的使命即在於不帶預設經驗地進入城市,觸摸當下的社會情感,尋找出文化土壤的特性,在這個過程中,建築師則通過自內而外的審視,嘗試賦予城市更多的情感連接。


“建築師觸及空間的方式是一種多元化的融合與疊加。融合是面對多專業、多門類、多視角的認知體系的構建,而疊加則是源自於與人、歷史、既有生態的對話。由此,我們發現設計的邊界將會被不斷突破。單純立足於建築學本身的思考和理論性的規則也許並不適用於當下的空間設定。”


宋照青


-


建築檔案·致敬2019丨點擊查閱2019年建築師檔案

建築檔案·致敬2019丨點擊查閱2019年建築師檔案

建築檔案·致敬2019丨點擊查閱2019年建築師檔案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一方面是自己經營的日清公司,另一方面是自己創立的原境界美術館,這兩件事情的共同存在與推進,對於宋照青來說,也可以說是個人情感與建築情感,生活與工作之間尋找到的平衡。身為職業建築師,他對建築的追求是精益求精的,身為公司負責人,他會為了生存的高度去努力,但身為一個自我的個體,他一直都保有自我的空間,不為了數字而活著。


“原境界雖然是我自己的一個空間,但它並不是封閉狀態,而是有自我的同時可以跟外界交流的開放空間,原境界可以說是一個社會的角落。我的初衷是能打上我的烙印,帶給環境一些好的影響就足夠。”


盧強


-


建築檔案·致敬2019丨點擊查閱2019年建築師檔案

建築檔案·致敬2019丨點擊查閱2019年建築師檔案

建築檔案·致敬2019丨點擊查閱2019年建築師檔案

建築檔案·致敬2019丨點擊查閱2019年建築師檔案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從盧強的個人經歷來說,最初身為設計師的時候,沒有足夠的經驗和經歷,認知相對單一,處於一個學習的過程;隨著自己開始做一些旅遊開發的項目,而成為開發者,開始用多視角去考慮問題;當項目發展起來,自然而然產生運營的需求,就成為運營方,從綜合角度去考慮問題,這些身份同時兼備於一身,是挑戰,更是樂趣。


“每個德懋堂都不是產品而是作品。我個人認為設計不應誇張,而要無形存在,讓客人有感受但又不生硬。不應該標新立異,也不是不食人間煙火,做到極致狀態,而是希望更多大眾能欣賞。給人感覺是會傳達傳統民居的文脈、地脈,但表達的意味很輕,環境本身已經很豐富,建築就可以適當簡單,用三招就不用四招。”


李振宇


-


建築檔案·致敬2019丨點擊查閱2019年建築師檔案

建築檔案·致敬2019丨點擊查閱2019年建築師檔案

建築檔案·致敬2019丨點擊查閱2019年建築師檔案

建築檔案·致敬2019丨點擊查閱2019年建築師檔案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李振宇說自己是一名業餘建築師,因為他的主要工作是學院管理,第二位是教學和研究,第三位才是設計。對於每個人來說,人生的生活經歷是多元的、豐富多彩的,在不同的階段做不同的工作是一件令人感恩的事情,他很願意對於生命或工作投入自己的熱情,靜靜等待它給你的回報。


“2017年12月,我和學生合作在學報上發表了一篇叫《邁向共享建築學》的文章。這其中凝聚著我一直以來對於一個問題的思考成果,我的思考邏輯是‘對於建築來說,建築的形勢到底在追隨什麼?’當放到歷史進程中去看待這個問題時,你會發現在歷史的長河中,每一個不同的歷史階段都有不同的答案,而形式背後所蘊藏的不同邏輯直接影響著這一時期的建築理念。”


陳遙


-


建築檔案·致敬2019丨點擊查閱2019年建築師檔案

建築檔案·致敬2019丨點擊查閱2019年建築師檔案

建築檔案·致敬2019丨點擊查閱2019年建築師檔案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作為融創西南首席產品官,陳遙認為,每一片土地上從過去到現在存在的建築狀態都給人提供了可思考的背景和空間,作為開發者,很重要的一點是去發現土地功能,發掘土地潛在魅力和能量,理解建築背後的土地誘因。


“與土地對話實際上是用建築語言處理過去、當下及未來的關係,這些語言來自於諸多對過去存在形式和生活調性的判斷與思考。”


建築檔案·致敬2019丨點擊查閱2019年建築師檔案


-


建築檔案·致敬2019丨點擊查閱2019年建築師檔案

建築檔案·致敬2019丨點擊查閱2019年建築師檔案

建築檔案·致敬2019丨點擊查閱2019年建築師檔案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從業四十多年,可謂功成名就的Martin Jochman,沒有選擇享受久負盛名帶來的安逸,而是選擇新的環境,來到中國繼續做著跟建築相關的事情。他通過設計語言的運用,將上海松江國家風景區佘山腳下的天馬山深坑內一個廢棄的採石場,變身為一座極具特色的深坑酒店。這充分說明,建築語言的運用不是一個預先寫好的處方,而是根據所在場景和建造的方式自然形成最終的綜合的解決方案。


“我喜歡尋找新的挑戰,而不願成為一個無聊的存在。在中國這幾年來,我越發感覺整個環境對我來說充滿著創意,我獲得了在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都不可能有的寶貴機會,可以在非常多有趣的項目上施展身手,得到很多拓展和實踐經驗。”


胡慧峰


-


建築檔案·致敬2019丨點擊查閱2019年建築師檔案

建築檔案·致敬2019丨點擊查閱2019年建築師檔案

建築檔案·致敬2019丨點擊查閱2019年建築師檔案

建築檔案·致敬2019丨點擊查閱2019年建築師檔案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熱愛看書的胡慧峰認為,建築師是用混凝土編制主客體的認知與體驗。他喜歡用這樣的方式去感受建築學,讓矛盾存在於建築空間的演繹中,讓身心的感知在矛盾中起伏、生長,直至愉悅或是感受喜怒哀樂,在他眼裡,建築註定是一種講述、一種儀式、或是一種表達。


“建築設計作為一種技術、形式與精神並存的綜合藝術,更需要留予人想象的空間。“適度表達,點到為止”,建立認知的互動性而非強制,於我而言,是一個警鐘。”


阿那亞


-


建築檔案·致敬2019丨點擊查閱2019年建築師檔案

建築檔案·致敬2019丨點擊查閱2019年建築師檔案

建築檔案·致敬2019丨點擊查閱2019年建築師檔案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在創始人馬寅眼中,阿那亞像是復古的手工活,是在一個對的時間、對的地點,一群對的人,大家一起活出來的生命狀態。而他對於阿那亞未來的方向定位很明確,阿那亞始終是美好生活方式的品牌,這也是他對阿那亞的認知,只要跟美好生活有關係的所有一切都可以裝在這個品牌之下。


“涉及精神的建築,更像是藝術家的行為,而建築本身也屬藝術範疇,需要與適合的建築師完成一個有靈魂的藝術品創作過程。”


馮路


-


建築檔案·致敬2019丨點擊查閱2019年建築師檔案

建築檔案·致敬2019丨點擊查閱2019年建築師檔案

建築檔案·致敬2019丨點擊查閱2019年建築師檔案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馮路認為,建築是有姿態的,通過人造物跟世界建立關聯是人跟世界的關係中一種重要的路徑,建築師則是通過對空間的營造來建立人與世界的關係。他關注到“半透明”和現代主義中“透明”有明顯對照的關係,“半透明”主要關注的是半透明材料在空間中帶給人的知覺或感覺,透明就更有一種社會學的意義。


“我們做的所有項目,流線要非常清楚,背後都有一套合理的系統,整個社會就是這樣一個“需要生產”的鏈條,不管是原來的物質生產還是現在的空間生產,空間也是一個生產的工具,也是生產鏈條的一部分。建築物是有語言的,跟說話的語言又不太一樣,它是另外一種語言,需要將心中所思所想通過空間的語言去表達,並在體驗中不斷地嘗試、修正。”


孟建民


-


建築檔案·致敬2019丨點擊查閱2019年建築師檔案

建築檔案·致敬2019丨點擊查閱2019年建築師檔案

建築檔案·致敬2019丨點擊查閱2019年建築師檔案

建築檔案·致敬2019丨點擊查閱2019年建築師檔案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孟建民一直堅持在建築創作一線,從設計管理者到大學教授,再到建築師的本職,三個角色的交互與演繹顯示出孟建民對建築行業的堅守,在傳統、當下和未來三種取向中,孟建民選擇了站在未來思考現在,以開放包容的胸懷探索正在發展的和未知的領域。


“建築的本質是為人所用,所以我強調建築服務於人。建築以‘人’為中心就必然跟隨人的變化而變化,探索建築的未來性,最終實現‘建築服務於人’。”


湯樺


-


建築檔案·致敬2019丨點擊查閱2019年建築師檔案

建築檔案·致敬2019丨點擊查閱2019年建築師檔案

建築檔案·致敬2019丨點擊查閱2019年建築師檔案

建築檔案·致敬2019丨點擊查閱2019年建築師檔案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通過對中國古代建築史的惡補,湯樺發現中國古建築是一個十分優秀的體系,相比於以前只是泛泛地看教科書,深入接觸以後才領會到中國古建築的魅力,在他眼裡中國古建築有一套完整的空間架構,從大到小,從宏觀到微觀,它都是一脈相承的,這個概念其實很現代,是一個特別高技派的概念。


“當老師和建築師的身份不太一樣,老師一定要去引導學生去學習一些前瞻性的東西,不能老是教歷史上的東西,同時還要教一些未來的東西,學生是未來的主人公,未來的建築師就必須要有創造性或前瞻性。所以在學校的時候就特別喜歡這種後現代主義的想法,包括後來的一些新思潮。”


祝曉峰


-


建築檔案·致敬2019丨點擊查閱2019年建築師檔案

建築檔案·致敬2019丨點擊查閱2019年建築師檔案

建築檔案·致敬2019丨點擊查閱2019年建築師檔案

建築檔案·致敬2019丨點擊查閱2019年建築師檔案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關於建築與人群關係的思考中,祝曉峰希望通過設計實現能夠吸引人們來交流的公共建築。在他看來,如果人在建築裡的體驗不夠好,很有可能是設計的責任,能夠設計出更好的體驗,讓人在空間裡面更方便、更舒服地交流,甚至更好地欣賞大自然,這對人類來說就是一個積極的鼓勵,建築也就實現了責任或展現了力量。


“人造物,也就是人所延伸出來的東西,它們都有一些共性,建築也不例外,會有自己作為延伸物的一些特性。簡單來說,建築演化的三個途徑,一個是身心,一個是本體,還有一個是交互。”


俞孔堅


-


建築檔案·致敬2019丨點擊查閱2019年建築師檔案

建築檔案·致敬2019丨點擊查閱2019年建築師檔案

建築檔案·致敬2019丨點擊查閱2019年建築師檔案

建築檔案·致敬2019丨點擊查閱2019年建築師檔案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關於理想景觀這一命題的思考,俞孔堅最早便是帶著“什麼是中國人心目中的景觀”這一問題去深入探索中國風水及背後的原因。他發現中國知識份子、道家、佛教所追尋的美實際是一回事,這個理想的模式就是桃花源的詩情畫意,而景觀設計就是為了創造一種詩意的棲居地。


“市場上對景觀這個概念誤解很深,有些環境藝術從業者把街頭的霓虹燈和裝飾等同於景觀,景觀等同於園林,這些都給這個詞蒙上了許多誤解。其實,景觀最早是地理學的概念,是土地,是國土,人看到的所有就是景觀。”


王旭


-


建築檔案·致敬2019丨點擊查閱2019年建築師檔案

建築檔案·致敬2019丨點擊查閱2019年建築師檔案

建築檔案·致敬2019丨點擊查閱2019年建築師檔案

建築檔案·致敬2019丨點擊查閱2019年建築師檔案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在王旭看來,他個人的經歷就是從A面向B面轉換的一個過程,他很想知道某個星球的背面是一個什麼樣子,這樣才能對整個的宏觀框架有一個相對客觀的瞭解。每個人都有B面,如果能夠在有生之年見到自己的B面,是一個特別幸福或幸運的一件事,這能說明人真的去客觀地站在第三人的視角認知了自我。


“多數人能解決的問題是,知道這件事該怎麼做,並且按照這個流程去做出標準答案,我們所最擅長就是你不知道這件事怎麼做的時候,我們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論,能把這個答案通過群體智慧挖掘出來,成為一個可落地的解決方案。”


周遊


-


建築檔案·致敬2019丨點擊查閱2019年建築師檔案

建築檔案·致敬2019丨點擊查閱2019年建築師檔案

建築檔案·致敬2019丨點擊查閱2019年建築師檔案

建築檔案·致敬2019丨點擊查閱2019年建築師檔案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周遊對建築設計的瞭解開始於圖書館的第一次接觸,雖然只是圖片的形式,卻讓他對建築產生了興趣,每當他去陌生城市旅遊的時候,會特定安排一些時間參觀建築,有一次在東京參觀建築大師的作品。據他所說,與以往在書籍上看到圖片會起雞皮疙瘩相比,現場看到實物更讓他心跳加速。


“只要跳出設計的圈子,就不單是跟設計師比較,而是任何一個優秀的企業家、社會學家等等,當我們把設計的窗戶放寬,設計就可以變得更加有意義,也可以實現更多的價值。”


華黎


-


建築檔案·致敬2019丨點擊查閱2019年建築師檔案

建築檔案·致敬2019丨點擊查閱2019年建築師檔案

建築檔案·致敬2019丨點擊查閱2019年建築師檔案

建築檔案·致敬2019丨點擊查閱2019年建築師檔案

建築檔案·致敬2019丨點擊查閱2019年建築師檔案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曾有人問過華黎:“社會實現與個人實現發生衝突會怎麼做?”在他看來,建築既是社會實現又是個人實現,不應該把二者置於對立的狀態,只是在很多情況下,由於項目本身條件的限制,可能個人實現會更難一些,那麼社會實現會更優先一些。


“場所是建築與人的關係之體現。場所無處不在,即便在那些沉默的沒有經過建築師設計的房子裡,也存在著場所。甚至沒有建築的時候,也可以有場所。有人的活動,場所就在了,因此可以說因人的存在產生了場所。而設計就是組織空間形狀、尺度、光線、視線等,讓建築與人產生緊密的內在聯繫。”


童明


-


建築檔案·致敬2019丨點擊查閱2019年建築師檔案

建築檔案·致敬2019丨點擊查閱2019年建築師檔案

建築檔案·致敬2019丨點擊查閱2019年建築師檔案

建築檔案·致敬2019丨點擊查閱2019年建築師檔案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在童明看來,即便在開始時並不知道確切的未來方向,人生軌跡似乎都擁有一種註定了的慣性。每一段經歷,都彌足珍貴,每一段成長,都有收穫。無論是好是壞,就看以什麼樣的心態去對待它,有的會刻骨銘心,有的會很快忘記,開心也好,痛苦也罷,仍然要感謝這些經歷。


“相比起哲學家,建築師的那點兒思考是非常稚嫩的。建築問題,它大多數都來自於現實世界,來自於日常生活,如何再把它反饋回去,這是需要建築師去看到和思考的。”


王輝


-


建築檔案·致敬2019丨點擊查閱2019年建築師檔案

建築檔案·致敬2019丨點擊查閱2019年建築師檔案

建築檔案·致敬2019丨點擊查閱2019年建築師檔案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作為一個愛寫文章的建築師,王輝擁有一種職業本能,即在看一個事情的時候,總是有一個建構性的思維。他寫文章很重要一點便是要建構出一種認知社會的方法,這個方法不是慘白的,說教的,而是有觀點、有內容的,是一個解決問題的完整體系。


“文物就是culture heritage,而博物則是culture of heritage.通過思考去還原一個偉大的建築師,讓我得到一個觀點,他必須對世界有充滿感情的博愛,必須對社會有充滿批判的理念,必須對自己有不懈的要求。”


建築檔案·致敬2019丨點擊查閱2019年建築師檔案


-


建築檔案·致敬2019丨點擊查閱2019年建築師檔案

建築檔案·致敬2019丨點擊查閱2019年建築師檔案

建築檔案·致敬2019丨點擊查閱2019年建築師檔案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對於有著千年歷史的東方文化,奔斯利通常會通過閱讀大量的歷史書籍,觀看有關歷史的教育片,通過不同的朝代去了解不同藝術工匠精神以及豐富而多元的元素,並從中尋找有關東方文化元素的碎片,將它們用更加現代的手法對這些元素進行重新解讀與建構。


“設計需要和歷史碰撞,歷史是設計的一種因果,也是可以不斷給予設計能量的根源。作為設計師,我們更是新生活的改變者與設計者,設計是沒有國界的,我們要走進生活內核去理解大眾。”


建築檔案·致敬2019丨點擊查閱2019年建築師檔案


-


建築檔案·致敬2019丨點擊查閱2019年建築師檔案

建築檔案·致敬2019丨點擊查閱2019年建築師檔案

建築檔案·致敬2019丨點擊查閱2019年建築師檔案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Jean-Michel Gathy認為,應該從傾聽開始一種設計。作為一個很好的傾聽者,他不斷嘗試性去理解每個不同的場所,並去創作與轉化,從而讓設計思維隨著不同地域的進行轉變與轉化,形成不同的語言表達形式。在他看來,最重要的是瞭解客戶真正的需求,儘可能地去理解,並基於這些理解進行創作。


“我們在中國就要用具有中國特色的思維去思考。每一個地方、每一個國家、每一種文化都有其獨特的,與眾不同的地方,這些內容非常的具體,我們可以將這些具體的內容轉譯、轉化為作品的精神和風格。”


俞挺


-


建築檔案·致敬2019丨點擊查閱2019年建築師檔案

建築檔案·致敬2019丨點擊查閱2019年建築師檔案

建築檔案·致敬2019丨點擊查閱2019年建築師檔案

建築檔案·致敬2019丨點擊查閱2019年建築師檔案

建築檔案·致敬2019丨點擊查閱2019年建築師檔案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俞挺曾看過一本很不錯的書《一把鹽》,大意是:只要原材料好,調味只需加一點鹽,就很好。對於此,俞挺有著自己的觀念,他認為只加一把鹽還不夠,它缺少豐富的戲劇性,所以他更喜歡在這一把鹽後再加一點點糖,這即是他的美學觀點。


“一把鹽是自然味道的迴歸,而一點糖的添加使食物充滿了未知的驚喜。原料是俞挺的尋常之處,鹽是個人的思考,糖是獨特又微妙的點滴。”

-

2016年到2019年,建築檔案走過4年的歷程,我們將伴隨思考和麵對面思想碰撞的這些真實內容,以客觀的方式來呈現,或許能給年輕建築師帶來一些新的建議和新的對社會的思考,或許能讓大眾更加了解建築行業和建築師,這正是我們作為平臺的意義和收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