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位華人科學家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外籍院士


2020年新當選的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外籍院士中,有七位華人,他們分別是:


七位華人科學家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外籍院士

李飛飛


當選理由:為建立大型機器學習和視覺理解知識庫做出了貢獻。


李飛飛博士是斯坦福大學計算機科學系的首位“紅杉資本教授”,也是斯坦福大學“以人為本人工智能研究院”的聯席院長。她於2013年至2018年擔任斯坦福大學AI實驗室主任。從2017年1月至2018年9月從斯坦福大學休假期間,她擔任Google副總裁,並擔任Google Cloud AI / ML首席科學家。李飛飛博士於1999年以優異的成績從普林斯頓大學獲得物理學學士學位,並於2005年從加州理工學院獲得電氣工程博士學位。她於2009年加入斯坦福大學擔任助理教授。在此之前,她曾在普林斯頓大學(2007-2009)和伊利諾伊大學厄本那-香檳分校(2005-2006)任教。李飛飛博士的主要研究領域是機器學習、深度學習、計算機視覺以及認知和計算神經科學。她在頂級期刊和會議上發表了近200篇科學文章,包括《自然》,PNAS,《神經科學》,CVPR,ICCV,NIPS,ECCV,ICRA,IROS,RSS,IJCV,IEEE-PAMI,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李飛飛博士是ImageNet和ImageNet Challenge的發明者,ImageNet Challenge是一項重要的大規模數據集和基準測試工作,為深度學習和AI的最新發展做出了貢獻。除了她的技術貢獻外,她還是倡導STEM和AI多樣性的全國領導者。她是國家非營利組織AI4ALL的聯合創始人兼主席,旨在增強AI教育的包容性和多樣性。李飛飛博士在許多學術或有影響力的會議上擔任主講嘉賓,其中包括世界經濟論壇,2017年格蕾絲·霍珀會議和TED2015主會議。她是ACM的院士,曾獲得2019年IEEE PAMI Longuet-Higgins獎,2019年國家地理學會進一步獎,2017年雅典娜學術領導獎,IAPR 2016年JK Aggarwal獎,2016年IEEE PAMI Mark Everingham獎,2016年nVidia先鋒獎AI獎,2014年IBM院士獎,2011年Alfred Sloan院士獎,2012年Yahoo Labs FREP獎,2009年NSF CAREER獎,2006年Microsoft Research New Faculty Fellowship等。李飛飛博士實驗室的工作已在各種雜誌和報紙上發表,包括《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財富》雜誌,《科學》,《連線》雜誌,《麻省理工學院技術評論》,《金融時報》等。她被《 ELLE》雜誌評選為“ 2017年科技女性”,被“好管家”雜誌評為“ 2017年傑出女性獎”,被《外交政策》雜誌評為2015年全球思想家,並被卡耐基大學評為“ 2016年大移民:美國的驕傲”。


七位華人科學家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外籍院士

鄧中翰


當選理由:為研製世界上第一臺CMOS單芯片網絡攝像機和中國監控視音頻編碼(SVAC)國家視頻標準做出貢獻。


鄧中翰,微電子學、大規模集成電路及系統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星光中國芯工程總指揮,中星微電子公司董事長。


1992年畢業於中國科技大學,1997年獲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電子工程與計算機科學博士、物理學碩士、經濟學碩士學位。我國大規模集成電路及系統技術主要開拓者之一。1999年創立中星微電子公司,承擔“星光中國芯工程”,任總指揮、首席專家。“星光”系列數字多媒體芯片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在國內外實現大規模產業化,應用於計算機、手機及監控等領域,被三星、蘋果、索尼、惠普、聯想等採用,佔全球計算機圖像輸入芯片市場份額第一,結束了“中國無芯”歷史。獲2004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全國勞動模範等。兼任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協副主席,全國青聯副主席。200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七位華人科學家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外籍院士

範欽強


當選理由:在電力系統恢復和網絡安全的計算方法上有著突出貢獻。


範欽強(Fan, John C.C.),美國高平(Kopin)科技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1985年,範博士與一群MIT工程師和科學家共同創立了Kopin。在他的領導下,Kopin成為用於手機和小尺寸有源矩陣液晶顯示器的HBT晶體管晶片的領先提供商。適用於軍事系統以及諸如攝像機之類的移動消費設備。


範博士在1999年獲得了信息顯示學會(SID)的特別表彰獎,並被《亞洲週刊》評選為25位亞裔美國人企業家之一。在1999年至2004年期間,他還被Asia.net選為“亞裔美國人100強企業家”之一。2005年,他被NASA的Nanotech Briefs選為美國15大納米技術創新者之一。


七位華人科學家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外籍院士

劉鎮欽


當選理由:為電力系統恢復和網絡安全的計算方法做出貢獻。


劉鎮欽,弗吉尼亞理工大學工程學院電氣工程教授,被弗吉尼亞理工大學訪問者命名為美國電力電子與計算機工程教授。曾任西雅圖華盛頓大學電工學教授、工程副院長,愛荷華州立大學帕爾默講座教授,美國工程、數學和物理科學學院教授、代理/副校長。


Chen-Ching Liu教授獲得臺灣國立大學本碩學位、UC Berkeley博士學位。他於1986年任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主席,於2004年度獲得IEEE電力與能源學會傑出電力工程教育獎,於2014年入選華盛頓州立科學院院士。Chen-Ching Liu教授在智能電網建設、配電網系統韌性等領域有深入研究。


七位華人科學家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外籍院士

俞久平


當選理由:為海洋工程的貢獻和OpenCourseWare的創新,使高等教育在世界範圍內免費開放。


俞久平(Yue, Dick K.P.),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及海洋工程系的Philip J. Scolondz教授,麻省理工公開課項目(Open Course Ware)創始人。


俞久平教授是水動力學及海洋工程領域的著名專家,在海洋波浪動力學、非線性波及仿魚推進等研究方向上有著突出貢獻。俞教授於1980年獲麻省理工學院科學博士學位,此後在麻省理工學院工作至今。俞教授於1994年晉升為教授,1999年至2007年擔任麻省理工學院工學院副院長,曾任新加坡-麻省理工學院聯盟(Singapore-MIT Alliance)主任。

七位華人科學家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外籍院士

張捷


當選理由:在地震學、地球物理成像和醫療技術方面取得進步。


張捷,GeoTomo創始人、首席科學家兼董事長。張捷於1996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地球物理學博士學位,1991年獲得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地球物理學碩士學位,並於1986年獲得美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物理學學士學位。他曾在MIT,Shell,USGS和Blackhawk Geometrics工作。他創立的公司包括位於美國德克薩斯州休斯頓的GeoTomo;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聖何塞的Miles Medical,一家醫療保健設備公司;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聖地亞哥的Cello Therapeutics Inc.,一家生物技術公司。


從2009年開始,張捷教授在麻省理工學院擔任地球物理學教授,然後在斯坦福大學擔任客座教授,並於2011年加入美國科學技術大學(USTC)。目前,他在地球物理成像、地震監測、人工智能、計算機硬件、醫學成像和生物醫學領域領導七個研發團隊。


張捷教授於1996年獲得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頒發的南極勘探獎,2012年獲得勘探地球物理學家協會(SEG)頒發的Reginald Fessenden獎,並於2015年獲得傑出教育家獎,並於2016年獲得SEG榮譽講師獎。在美國雜誌《 Fast Company》評選的2015年“中國最具創意人士100強”中他排名第一。他自2011年以來一直在MIT EAPS訪問委員會任職,並於2016年成為SEG的第一任副總裁。


七位華人科學家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外籍院士

曾亮


當選理由:為衛星的微波遙感探測及波散射方面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


曾亮(Leung Tsang),是遠程(遙感)領域的世界知名專家,美國密歇根大學電子工程與計算機科學系教授。


曾亮教授出生於香港,現任教於密歇根大學安娜堡分校電子工程系。他先後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獲得本碩博學位。他於1980年至1983年在德克薩斯州大學城的德克薩斯A&M大學擔任電氣工程助理教授。他於1983-2014年擔任西雅圖華盛頓大學電氣工程教授,並於2006-2011擔任UWEE系主任。在2001年至2004年之間,他擔任香港大學香港大學電子工程系的Professor Chair。


Charles Lieber當選,成美國四院院士


值得一提的是,不久前因參與中國千人計劃而被美國聯邦調查局FBI逮捕的哈佛大學Charles M. Lieber教授當選。在這個敏感的時刻,美國工程院用自己的行動對美國司法部說“不”,讓人敬佩。(詳見:突發!美國三院院士、哈佛大學教授被捕,曾培養一大批中國學者)


七位華人科學家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外籍院士

Charles Lieber


當選理由:在納米電子學、材料設計和神經科學交叉點的貢獻。


Charles Lieber是國際著名的納米科學家、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Lieber是美國哈佛大學化學與化生學院教授,也是武漢理工大學-哈佛大學納米聯合重點實驗室主任。


Lieber教授長期從事原子力顯微鏡、隧道掃描電鏡、高溫超導材料、納米電子學、納米材料的研究,是目前國際上最權威、最活躍、最著名、年輕有為的納米科學家和材料學家之一,對國際納米科技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在國際上享有盛譽,具有極高的造詣。


Lieber在Nature、Science等國際頂尖期刊上已發表論文400餘篇,在納米科學技術領域的研究工作在國際上有著重要的開拓和領軍作用。 在2000年至2010年之間,他被評為

世界上被引用次數最多的化學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