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瞭解明朝“鐵弦畫像破朱棣”嗎?這個計謀究竟高在何處?

亮郎才不盡


感謝提問。

“鐵鉉畫像破朱棣”這件事發生於靖難之役時,朱棣擊敗了李景隆大軍,趁勢追擊其餘的明軍部隊,此時為李景隆大軍押運糧草的是山東參政,鐵鉉。


挽救危局的鐵鉉

朱棣起兵後,建文帝就派出了耿炳文為首的平叛大軍,初期進展順利,成功的遏制了朱棣的進攻勢頭,只待時間一長,朱棣一方自然就會潰敗。

但是建文帝自己太作,臨陣換將,以將門世家出身的李景隆替換了耿炳文為主將,朱棣得以逆風翻盤,先後兩次大敗李景隆。


朱棣趁勢追趕,伺機進攻濟南。在濟南,鐵鉉與高巍、盛庸一起抵擋住了朱棣的瘋狂進攻。

鐵鉉先是派了一千多人去詐降,朱棣信以為真,當朱棣即將進入城內時,伏擊開始了。朱棣的確命大,逃過一劫。大難不死的朱棣瘋狂的命令進攻濟南城,並且準備好了用大炮轟擊濟南城。

此時鐵鉉在城頭上掛出了“大明太祖高皇帝神牌”幾個大字並附帶畫像。朱棣只好收兵回營,鐵鉉趁勢進攻,還收復了德州。


朱元璋的威力

雖然朱元璋已經死了有幾年了,但是在朱棣心裡,對朱元璋還是有陰影的。

即便那幾個大字是鐵鉉命人砍樹連夜做出來的,但朱棣偏偏就是投鼠忌器,不敢用炮轟擊城牆。那麼為什麼朱棣會這麼慫呢?

  1. 朱棣有個很大的弱點,那就是出兵的理由。 雖然天下所有的人都知道朱棣是反賊,但是朱棣自己可不承認,並且朱棣還是有一定的理論支持的,這個支持就是他老子朱元璋的遺訓,朱棣打出的旗號“奉天靖難”就是源自於此。其實也就是用老子來壓孫子。可是現在鐵鉉掛出這些自己父親的神牌,如果用大炮攻城的話,豈不是連老爹的神位也敢毀?

  2. 在儒家文化佔據正統地位的時代,孝道是很重要的,而且朱允炆即位之後也大力提倡孝道,那麼作為一個想要取代朱允炆的藩王,自然不能被朱允炆比下去。所以當鐵鉉在城牆上掛出朱元璋的牌位時,朱棣決不能有所行動,否則會對他的名聲有損。

鐵鉉正是摸清了朱棣的內心戲,抓住了朱棣的弱點。這也應該是心理戰在古代的應用,鐵鉉是此道高手。

結語

鐵鉉的計策給了朱棣當頭一棒,遲滯了朱棣的進攻勢頭,為建文帝爭取了時間。但應該承認的是朱棣是一個天生的戰略家,朱棣撇開濟南,徑直朝南京撲來,鐵鉉等人想要勤王卻也沒有了機會,鐵鉉追了一路也沒有追上朱棣,朱棣則是如願以償的奪得了天下。


盛夏一抹清涼


“鐵鉉畫像破朱棣”這個典故出自於《明史紀事本末》卷十六里,原文為:

垂破,鉉書高皇帝(朱元璋)神牌懸城上,燕兵不敢擊。
  1. 鐵鉉懸掛的不是朱元璋畫像,而是朱元璋的神牌;
  2. 朱元璋神牌也只是讓到燕兵不敢進攻濟南,還達不到“破之”的程度;


鐵鉉其人

鐵鉉,河南鄧州人,少數民族後裔,因善於處理懸案而深受朱元璋器重,親自賜字“鼎石”,建文時期為山東參政,負責提供和監督糧草給大將軍李景隆,協助平定燕王之亂。不過李景隆這人靠著父蔭做了大將軍,打仗卻是十分難堪,是“趙括”式的將軍,數十萬大軍被數萬燕軍打得丟盔卸甲,自己只能龜縮在德州,堅守不出。

而此時的朱棣因為連勝幾場大戰,又得了寧王朱權的三萬特種部隊(朵顏三衛),實力大增,兵鋒直指濟南,將其包圍了起來。濟南在明朝時是山東的省會,水路交通發達,清朝時德國和日本在山東就爭得頭破血流,濟南更是被譽為“天下之中”,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尤其是山東全省,更是國家儲糧之地,朱棣攻破李景隆駐守的德州時,就“獲糧百餘萬,兵食益繞”。

作為打了一輩子戰的朱棣,濟南對他來說更是最後能否坐擁天下的關鍵:

時王苦兵間,謂濟南降,即不得金陵,可斷南北,畫中原自守。

山東是南京最重要的屏障,也是各路大軍的糧食儲備地和徵兵地(徐、沛間素稱驍勇,三國時期就有天下步兵出丹陽一說),而此時德州等地皆已失去,濟南的重要性就更加突出了,朱棣兵圍濟南,目的就是快速打一場硬仗,避免被拖入持久戰,直接衝下南京,而當時正在省外運糧的鐵鉉知道濟南被圍後,立刻回軍濟南,協助守將盛庸守衛濟南,絕不讓朱棣大軍越過一步。



鐵鉉守城

建文二年五月,朱棣大軍兵圍濟南,因為之前在破德州時朱棣已吃過鐵鉉的虧,加上濟南城高河深,易守難攻,所以這次他主打攻心,派人射書入城勸降,儒生高賢寧反過來寫了一篇《周公輔成王論》射回燕營,勸說朱棣要效法周公輔助成王,而不是為了一己之私就興起戰禍。朱棣見勸降不成,只能繼續圍城,想要耗盡濟南士氣。

可一連圍了三個月,不但濟南沒什麼動亂,反而自己的士氣被消耗得差不多了,恰好此時是七八月雨季,濟南周圍的河水暴漲,朱棣就派人挖開城外的河流,引水灌城,這一招果然奏效,“城中人大懼”。鐵鉉見狀,馬上派出請降兵出城請降,讓朱棣退城十里,朱棣夢寐以求都要拿下濟南,馬上下令退兵,自己帶親衛騎馬入城。

結果朱棣一入城,身後的鐵閘門立刻關閉,埋伏好的士兵全部出動射箭,朱棣知道中計,連忙找路就跑,連坐下馬都中箭不能走,朱棣和手下換了馬,趕在還沒完成合圍之時跑出了濟南城,和三國時期曹操在濮陽中計,落魄而逃的倉皇失措有得一拼。不過朱棣也確實是好運,在後路被斷時還能拼死跑出去,除了運氣之外,平時在戰場上鍛煉出來的警惕性和戰鬥力,也在此時凸顯出來了。

鐵鉉放牌退朱棣

撿回一條命的朱棣好不容易出城,鐵鉉又派人在城上破口大罵,氣得朱棣再下令攻城,要拿鐵鉉的人頭來下酒,不過鐵鉉也不是好惹的,在朱棣攻城之前,就把朱元璋的神牌位恭恭敬敬地放在城牆上,這下子可苦了朱棣了。攻吧,戰火一開難免損壞老爸的神位,這可是大不孝啊!不攻吧,濟南不下則之前的一切都是白費了,更重要的是,朱棣中伏這口惡氣沒地兒出去。

朱元璋的神牌位嚇得朱棣打也不是,不打也不行,此時鐵鉉就招募了徐沛勇士,多次衝出城衝擊燕軍,“破之”,而就在朱棣進退兩難的時候,其手下第一謀士、有“黑衣妖僧”之稱的姚廣孝就建議撤軍回北平再說,朱棣只好慢慢退回北平,之前所得到的山東諸省都被盛庸和鐵鉉拿回去了,朱棣費了一年功夫,就全毀在鐵鉉手裡,也怪不得後來朱棣恨鐵鉉,恨到要把他的肉一片片切出來了。

此戰之後,朱棣再也不敢硬碰濟南這塊硬骨頭了,繞道河南——徐州南下,多次擊敗盛庸、吳傑等軍隊,在徐州受阻後,朱棣吸收了濟南事例,派偏軍拖住徐州,自己率大軍繼續南下,突破淮河直衝南京,最後靖難之役勝利,朱棣登上帝位,做了永樂皇帝,下令將鐵鉉凌遲處死,全家或充軍或編入賤籍,大大地出了濟南的那口惡氣。而鐵鉉雖死,但因守城技術極高,連朱棣這樣的狠人都不是其對手,被民間譽為“鐵神”,永樂年後,在山東各地也陸遜建起了紀念鐵鉉的祠廟,尊其為“鐵公”。



關於“鐵鉉放牌退朱棣”的智慧

其實這坑主要是朱棣自己挖的,當年朱元璋安置了九邊藩王守邊,在自己親手書寫、規定子子孫孫不可違背的《皇明祖訓》裡就寫得明明白白:朝無正臣,內有奸惡,(諸王)必訓兵討之,以清君側之惡。

而在朱棣起兵頒佈天下的《奉天靖難詔》裡,時時刻刻都以父親朱元璋遺訓來闡明這次靖難之役的政治正確性:

  1. 自從分封藩王以來,我(朱棣)兢兢業業,不敢以叔父自尊,隨時聽從侄子的號令,聽從父親的意思,堅守邊境,保家衛國,無過有功;
  2. 建文繼位以來,任用奸邪小人,國家地震、洪水、天火、暴雨、蝗蟲等災禍接踵而來,這就是父親說的“朝無正臣”了;
  3. 當年父親病重,詔令我去南京,可齊泰、黃子澄這些人矯旨阻擋我父子相見,父親病重不給我們(諸王)知道,父親去世也不讓我們進去奔喪,完全不按禮制行事,建文年幼,這些事肯定都是齊泰等人主使的;
  4. 父親屍骨未寒,建文就娶後宮嬪妃,削藩諸王,逼得湘王自焚而死,周王、代王、岷王、齊王被貶為庶人,到後來還想殺我,想我和建文叔侄情深,這些事肯定又是齊泰、黃子澄的主意;
  5. 《皇明祖訓》裡一條:凡風憲官(御史)離間親戚者斬。齊泰等人不遵祖訓,離間諸王和皇上的關係,按祖訓當斬。

可見朱棣是把這次的矛頭指向了齊泰、黃子澄兩人,依據就是以上的“建文劣政”,而此次出兵完全是按照大明最偉大的帝王朱元璋的意願來做的,非常符合老祖宗留下的規矩,師出有名,就是要除掉奸臣,殺掉齊泰、黃子澄二人,為父親和兄弟報仇,保護建文帝,保護大明江山。

朱棣一開始就把標杆立得這麼高,他把朱元璋擺了出來,讓人支持自己一起去奉天靖難,如果他真的炮轟朱元璋神位的話,那他就不止自打嘴巴那樣簡單了,之前苦心經營的人設就全線崩塌了。

一座濟南城重要,可自己的形象更重要,城沒了可以再奪,形象沒了就得花費數年甚至數十年的時間再建,可朝廷是絕對不會給自己時間的,朱棣也沒有時間可以耗得起,所以與其說鐵鉉歪打正著,倒不如說這是朱元璋給朱棣留下的坑,朱棣本人還把它給挖大了,最後還坑了自己。


作者/一貳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後亂編,喜歡點贊!


一貳一橙


鐵鉉河南鄧州人,為大明布政使兵部尚書。為人剛正不阿嚴於律己克己奉公,為一代賢臣良將。時正值李景隆兵敗如山倒潰敗到濟南城中,指揮使盛庸為驚世駭俗的悍將,鐵鉉督運糧草而致,幾人合謀退敵之策,思濟南城高巨險兵多將廣。乃齊心協力力戰三個月,朱棣仍久攻不下。用🔥攻水淹仍崛立不倒,朱棣大怒令以百門大炮齊轟濟南城,眼見城將不保,鐵鉉和盛庸以太祖畫像立於城頭,令朱棣和眾將領大驚失色,心虛膽寒乃令停止攻城。萬般無奈後退幾里,但盛庸和鐵鉉商定於後半夜某一日大舉進攻偷襲,導致了朱棣大敗而歸,退回了河北。後姚廣孝指岀了癥結所在,濟南隨是堅城高壘,但可以撓濟南府而指導南京城,次年有大舉進攻,對濟南圍而不打,一舉攻下了南京城。朱棣繼位後,濟南城守將盛庸也停止了扺抗而投降了,朱棣對盛庸另眼相看,確對鐵鉉恨之入骨,鐵鉉玩世不恭心懷不軌。對成祖不敬,被成祖下令誅殺,兒女發配嶺南,妻子兒媳及族女被充入宮中為奴隸,受盡折磨奇辱。










94310417小云


關於鐵弦計謀破朱棣攻破濟南城之事,在多個史料上面都有記載,不過並不是題主所說的鐵弦以朱元璋畫像來破朱棣用炮攻城,而是鐵弦為了避免朱棣用大炮攻城在城頭懸掛高皇帝牌位,具體史料比如以《明通鑑》為例史書是這樣記載的:以大炮攻城。城中不支,鉉書高皇帝神牌,懸之城上,燕師不敢擊。

這就有意思了,關於鐵玄這位錚錚鐵骨之臣確實值得我們去了解,但並不是本題的重點,本題的重點在於鐵弦的計謀。評價這個計謀之前,有一個前提需要我們去了解,即燕王朱棣造反之事。

不同於一般的造反,朱棣在造反之時的口號並不是反建文帝朱允炆,他的口號是清君側,靖國難,簡言之朱棣根據朱元璋所留的《皇明祖訓》記載來替建文帝清理奸臣,並不是反建文帝,雖然實際上就是反建文帝。這就構成了一個前提,朱棣在面對朱元璋時要有足夠的尊重,不管是他的政策還是其他,這點可從朱棣登基後全面恢復朱元璋時期的政策來驗證。

鐵弦這人也足夠聰明他就抓住了朱棣造反時的破綻,然後利用之,直接將朱元璋的神牌往城頭一掛,朱棣只能乖乖的退兵。

奈何鐵弦的計謀高是高,可耐不住朱棣身邊還有能臣姚廣孝,姚廣孝看出問題的癥結後直接建議朱棣毋下城邑,疾趨京師。朱棣也聰明聽從姚廣孝的建議直取京師,結果靖難成功。


歷史這點兒小細節


我是日航君,為您解答。

“鐵鉉畫像破朱棣”一事,可以說是神來之筆。在濟南城中到處都流傳著鐵鉉這一壯舉,現在濟南還有鐵鉉祠在紀念鐵鉉。那麼究竟這麼計謀高在哪裡呢?下面請聽日航君為您分解。

一、鐵鉉畫像破朱棣

朱棣當時圍攻濟南城,濟南城並非堅城,鐵鉉並非武將,士兵並非精銳。可以說當時鐵鉉的情況十分危急。當時人人都以為又小又破的濟南城很快就能被朱棣打下來。但是實際情況卻是鐵鉉以自己的才能守住了濟南城,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計謀就是鐵鉉畫像破朱棣。

當時朱棣軍中裝備有大炮,濟南城城牆又薄,如果朱棣開炮的話,可能濟南城很快就被打沒了。面對著氣勢洶洶的朱棣,鐵鉉的應對措施是這樣的(為了閱讀開心,我用戲劇化的語言改寫一下):

只見那鐵鉉趴在城頭之上,探出身子,連聲大罵反賊朱棣!反賊朱棣!聞聽此言,朱棣可以說是氣得個七竅生煙,三尸亂跳。一怒之下,朱棣調來數門精鋼大炮準備來一個炮打濟南城!

濟南城並非堅城,城牆薄薄,士兵們都嚇得面如土色。在這千鈞一髮之際,鐵鉉急將濟南城祠堂中朱元璋畫像懸掛城頭,又親自書寫大批朱元璋神主靈牌,分置垛口。見到此時,朱棣氣得青筋暴起,但是面對著自己父親那不怒自威的畫像,他便不敢開炮,濟南城得以保全。

就在朱棣氣得哇哇大叫,無能為力之事,鉉又募壯士,出奇兵,騷擾襲擊燕兵,大破燕軍。"燕王憤甚,計無所出"。姚廣孝向朱棣進言,回北平再圖後舉。燕軍遂於九月四日解圍去,從此南伐不敢再取道濟南。

二、此計妙在哪裡?

此計妙就妙在,朱棣起兵,行謀反之舉,但是朱棣名義上卻打出了“清君側”的旗號。這個旗號是誰提出的呢?正是朱元璋留下的《祖訓》之中的話,據記載:

“並援《祖訓》“朝無正臣,內有奸惡,則親王訓兵待命,天子密詔諸王統領鎮兵討平之”。”

也就是說,朱棣起兵的旗號,完完全全是藉助自己的父親朱元璋才打得起來的,因此無論如何,朱棣都要維護好朱元璋這一面旗幟,一旦朱棣做出了和朱元璋相悖的事情,那麼必然落得一個名不正、言不順的下場。

此時濟南城外城內都是士兵,一旦朱棣開炮打了自己父親的畫像,那麼他就真的是逆臣了。因此朱棣無論如何都不能開這一炮,也因此被鐵鉉打了一個大敗而歸。

文:日航通鑑 圖:來自網絡與站內,侵刪


日航通鑑


“鐵弦畫像破朱棣”的故事,發生在朱棣以“靖難”為名,發動武裝叛亂向建文帝朱允炆奪權之時。

擋在朱棣大軍南進之路的是重鎮濟南,濟南守將忠於朝廷,堅決不肯投降燕軍!而朱棣由於害怕自己長驅南進時,濟南會成為威脅自己後方的隱患,所以決心一定要拿下濟南!

防守濟南的幾位守將,在鐵弦的策劃下利用城池堅固的優勢,給予燕軍以大量殺傷。然而畢竟燕軍具有局部力量優勢,所以濟南的防守壓力很大。甚至出現了人心浮動,城池難以長期堅守的危險形勢!

在無可奈何之下鐵弦想到了詐降之計,他預先派人在城門內側懸上鐵板,做好了伏擊朱棣的準備。然後再派人向朱棣詐降。朱棣不知是計,竟得意洋洋的帶頭入城。誰知剛到城門邊,上面的鐵板便突然落下,差一點兒就把朱棣砸死了!

朱棣僥倖脫過一劫,慌忙抽身逃回了燕軍大營。朱棣在惱羞成怒之下,立刻下令向濟南城發起了更加兇猛的攻擊。在燕軍的猛攻下,濟南城岌岌可危,城池陷落己經無可避免!在千鈞一髮之際,鐵弦想到了利用明太祖朱元璋的畫像退敵的計策,他命人把朱元璋的畫像,懸掛在各處城門及城頭垛口之上,迫使朱棣因畏懼冒犯先帝而不敢再全力進攻,也使燕軍的炮火無從發揮威力。

於是朱棣的攻勢被遲滯了,而就在這個時候,政府軍開始馳援濟南,有對燕軍展開了新的合圍之勢的危險!面對著嚴防死守的濟南城,朱棣既啃不下這塊硬骨頭,又害怕遭到政府軍的反包圍,便只得恨恨地指揮燕軍撤退了!

經過此戰之後,朱棣見識到了濟南城的堅固,也領教了鐵弦的厲害!因此以後朱棣只得採取繞過濟南城南下的方法,避免再重蹈覆轍!後來由於建文帝的指揮失誤,被朱棣趁虛繞過地方直搗中央,渡過長江攻克南京,建文帝政權隨之而垮臺!而後朱棣才又回頭收拾鐵弦,鐵弦的抵抗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最後以兵敗身死而終結!


北疆同心


鐵鉉是明朝建文帝時期的一位大臣,他負責守衛濟南。靖難之役時,朱棣所向無敵,就是在濟南,敗在了鐵鉉手下。

鐵鉉堅守濟南城,誓死不降。朱棣久攻不下,便調來巨炮轟城。眼看城牆要被轟破,鐵鉉急中生智,讓人將朱元璋的畫像懸掛在城牆上。朱棣再也不敢炮轟城牆了。

鐵鉉的“畫像護城”之計確實非常高明,其高明之處在於,它戳到了朱棣最致命的軟肋。

古代帝王都特別講究孝,以孝為第一,以孝治天下。

朱元璋是朱棣的父親。朱棣再反,也不敢明目張膽地反他老子。他發動“靖難之役",也是打著奉朱元璋旨意的旗號。因為朱元璋生前曾對封為藩王的兒子們交待,以後朝中出奷臣,藩王可以起兵靖難。朱元璋正是以奉父親遺旨誅殺奸臣齊泰、黃子澄的名義而發動"靖難之役"的。

朱元璋的畫像就代表著朱元璋本人。任何頭腦清楚的人也不會炮轟自己父親的畫像。朱棣正要憑藉父親的名義行奪權之事,他就更不敢炮轟自己父親的畫像了。

朱棣無計可施,不得不放棄了濟南,而直取金陵。他成功了。鐵鉉最後英勇不屈,被朱棣殘殺。

畫像護城,絕妙好計。鐵鉉英名,雖死猶榮。

歡迎點評。


夕陽晚霞


此事發生在“靖難之役”的濟南之戰。建文二年(1400年),統帥六十萬大軍的李景隆被朱棣擊敗,倉皇逃往濟南,朱棣緊追不捨,李景隆殘軍再度大敗,燕軍遂圍濟南城。山東參政鐵鉉、都指揮盛庸死守濟南城三個月,城池將破之際,盛庸卻將朱元璋的畫像和排位擺上了城頭,導致朱棣進退不得,再加上平安騷擾燕軍糧道,朱棣最終被迫撤軍。

朱棣大破李景隆兵圍濟南,鐵鉉城破之際以畫像計退燕軍

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在第一次被朱棣擊敗之後,朝廷非但沒有降罪於李景隆,反而調集六十萬大軍使其再度北伐。結果,李景隆與朱棣在白溝河一場大戰,眼看即將勝利,卻因帥旗突然折斷而再度慘遭戰敗,慌忙率領殘兵撤往德州,燕軍追擊,李景隆又撤往濟南。

五月十五,燕軍進攻濟南,李景隆十萬殘兵敗將根本毫無抵抗力,旋即戰敗,李景隆逃走,燕軍遂圍濟南。此時,濟南城內只有都指揮盛庸所部,在外督辦糧草的山東參政鐵鉉聽聞消息連忙趕赴濟南,與盛庸歃血為盟,意圖死守城池。

靖難以來,燕軍雖然屢戰屢勝,卻被牢牢限制在河北一帶而不得擴展,若能夠攻佔濟南,燕軍便可切斷朝廷南北聯繫,進可南下渡江,退可畫疆自守,形勢將大為好轉,因此朱棣對濟南可以說是勢在必得。而鐵鉉也深知此理,因此與盛庸堅守濟南,勢必不讓朱棣奪取。

六月八日,燕軍兵臨城下,朱棣勸降無果後遂下令攻城,然鐵鉉親臨城頭指揮固守,燕軍久攻不下只能將濟南合圍,以待良機。轉眼三月已過,濟南城仍然久攻不下,便有人獻計可掘開黃河引水灌城,鐵鉉得知消息後,又以詐降之計誘殺朱棣,朱棣差點被殺死在城門洞中。

朱棣驚怒之下對濟南展開猛攻,並用大炮轟擊城牆、城門,眼看城池將破,鐵鉉卻又使出了一記損招,他講朱元璋的畫像懸掛在了城頭之上,又親自書寫了大批朱元璋神主靈牌,擺放在城牆各個垛口,結果導致燕軍進退不得。

與此同時,在河間一帶活動的平安所部又經常襲擾燕軍糧道,再加上燕軍出征數月,兵將早已疲憊不堪,在姚廣孝的建議之下,朱棣這才無奈撤軍。眼看燕軍撤退,鐵鉉又與盛庸整軍追擊,接連收復德州等地,結果朱棣又被趕回了河北一帶。

朱棣敢於起兵靖難公然造反,為何卻對鐵鉉的畫像之計無可奈何

燕王朱棣既然敢於靖難,以一隅之地公然起兵造反,在濟南的戰略地位如此重要的情況下,為何卻對鐵鉉的畫像之計無可奈何,最終被迫退兵呢?我想應該主要有以下兩方面的原因。

1、自古以孝治天下。中國自古便是個宗法制國家,官員將君王稱為“君父”,百姓將官員稱為“父母官”,而自漢朝以來,歷朝歷代又均對孝道推崇備至,君王以“孝道”治理國家,同時也以“孝道”教化百姓,因此“孝道”早已是根深蒂固。雖然祖宗畫像和靈位對於他人來說不過一件死物,但受傳統倫理觀念的影響,對於其後世子孫來說,這卻是極為重要,乃至神聖的象徵。對於普通百姓來說,不敬祖宗畫像和靈位,也會因不忠不孝而被罵的狗血淋頭、抬不起頭,更何況是對燕王這種志在天下之人,他更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對父親畫像、牌位動刀動槍。

2、以祖訓起兵不敢不敬。“人心”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對統治者而言卻是極為重要之物,正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朱棣靖難本就被罵做“亂臣賊子”,而他爭取民心的關鍵便是“祖訓”。朱棣自起兵之日起,便高舉“清君側”這杆大旗,為的便是“名正言順”,而所謂“清君側”便源自於朱元璋《皇明祖訓》中的“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以“祖訓”起兵的朱棣,面對鐵鉉掛出的朱元璋畫像、擺出的朱元璋靈位,若是敢繼續進攻,便再也無法以“清君側”的名義進行征戰,那便真的成了不忠不孝的“亂臣賊子”了。

正所謂“打蛇打七寸”,朱棣再怎麼英明神武,燕軍再怎麼能征善戰,鐵鉉這一招正好打在了朱棣的“七寸”,只要朱棣不想做不忠不孝的亂臣賊子,那麼他就只能選擇退兵。

而這也是朱棣對鐵鉉恨之入骨的原因,不僅將其凌遲處死,而且就連家人也不放過,其父母被髮配海南,長子充軍,次子充做官奴(後被虐待而死),妻子楊氏和年僅四歲的女兒則被髮配到教坊司為妓。


香茗史館


鐵鉉(1366年—1402年),字鼎石,鄧(今河南鄧州)人。明初名臣,歷任山東布政使、兵部尚書。靖難之變時,不肯投降奪位的燕王朱棣,並擊退燕王朱棣。

鐵鉉性情剛決,聰明敏捷,太學讀書時,熟通經史,成績卓著,由國子生被選授禮部給事中,後調任都督府斷事。建文帝即位後,鐵鉉升任山東參政。1399年(建文元年),建文帝的叔叔燕王朱棣,在北平起兵發動叛亂。時任山東參政的鐵鉉負責督運糧餉。

此時,濟南城內兵力單薄。危急時刻,運送糧草的鐵鉉聞濟南危在旦夕,火速趕赴濟南,與盛庸歃血為盟,約定死守城池。

1400年(建文二年)六月八日,燕王叛軍兵臨濟南城下。朱棣曾令人用箭將一封勸降書射進城內,鐵鉉見信後隨即效仿此法回信一封。朱棣打開一看,見是《周公輔成王論》一文。原來,鐵鉉意欲藉此奉勸朱棣要效法輔佐侄子治理天下的周公,忠心輔佐侄子朱允炆。見勸降不成,朱棣遂下令攻城。而鐵鉉督眾矢志固守,朱棣久攻不下,只好將濟南合圍,並用數門大炮轟擊城內,城將破,鐵鉉急將朱元璋畫像懸掛城頭,又親自書寫大批朱元璋神主靈牌,分置垛口,燕軍不便開炮,濟南城得以保全。從此,燕王南伐不敢再取道濟南。

鐵鉉又與大將軍盛庸合兵,乘勝追擊,收復德州諸郡縣,兵威大振。濟南解圍之後,鐵鉉在大明湖天心水面亭設宴,犒賞將士。朱允炆擢鐵鉉為山東布政使,加兵部尚書銜,贊理軍事協助盛庸準備北伐燕軍。得以免受戰火的泉城百姓於是稱鐵鉉為“城神”。

1402年(建文四年),燕軍進攻山東,繞過守衛嚴密的濟南,破東阿、汶上、鄒縣,直至沛縣、徐州,突破淮河防線,最終攻佔京師,惠帝下落不明,朱棣自立為帝,改年號永樂。

朱棣奪取帝位後,回兵北上覆攻濟南,鐵鉉死守不肯投降,但終因寡不敵眾,城池陷落。朱棣又設伏兵計擒鐵鉉,鐵鉉終於在淮南被俘,被押送到京師,盛怒的朱棣命令將他凌遲處決。

*發光的金子


潮哥1495582530712


朱棣以“清君側”起兵靖難,雖然軍隊數量處於劣勢,但是朱棣手下驕兵悍將頗多,加上朱棣從徐達、常遇春等人那裡學到了很多治軍之道,因此屢屢上演以少勝多的好戲,與此同時,朱允炆作為皇帝卻連續決策失誤,此消彼長之下,朱棣一路勢如破,向南京進攻,但在濟南卻遭到了激烈的抵抗,根本原因就是鐵璇的存在,而此人最得力之作就是以朱元璋畫像破了朱棣的炮轟濟南城的企圖。

以當時濟南城的防禦力量本來是抵抗不了朱棣的衝擊,但是鐵璇看穿了朱棣急於南下的企圖,就是縮在濟南城不出來迎戰,朱棣對此也是毫無辦法,後來調集眾多大炮,準備炮轟南京城,結果鐵璇在城牆周圍掛滿了朱元璋的畫像,朱棣惱怒不已,而又不得不放棄轟城計劃。

為什麼會這樣呢?一副朱元璋的畫像為什麼會對朱棣產生這麼大的威懾呢?其實朱棣有多麼尊崇孝道,而是朱棣起兵打出來的口號就是“恢祖制”,這是他立足的根本,如果這點都做不到,那麼他的靖難之師就徹底師出無名了,所以朱棣不敢對著朱元璋的畫像開炮。

鐵璇這個計謀本身並沒有什麼高明之處,但卻看透了人性,抓住了朱棣的弱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