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洶洶,咳嗽流鼻涕是否在家忍著?衛健委為何關注呼吸道症狀?

2月5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召開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佈會,國家醫療專家組成員、北京地壇醫院感染性疾病診療與研究中心首席專家李興旺教授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五版)》進行了深入解讀,他指出,新版診療指南中對於疑似病例判斷的標準,把第一條的“發熱”改成了“發熱或呼吸道症狀”,這一修改是為了不放過臨床表現輕、但具有流行病學的病人。

但同時,李興旺教授補充說“如果沒有接觸過感染者,偶爾咳嗽兩聲也不需恐慌。在傳染病診斷上,除了關注臨床症狀,我們要更關注流行病學表現。”

疫情洶洶,咳嗽流鼻涕是否在家忍著?衛健委為何關注呼吸道症狀?

學會甄別普通呼吸道症狀與新冠肺炎的區別

在全力防控疫情的當下,若原本只是哮喘或過敏性鼻炎引起的咳嗽、打噴嚏、流鼻涕,就急忙跑去醫院,一旦防護措施不到位,可能造成交叉感染。

據北京協和醫院感染內科主任李太生介紹,新冠肺炎和2003年的SARS,2013年的中東MERS,都是致病比較強的冠狀病毒,主要通過呼吸道粘膜進去,和季節性感冒、流感最大的不一樣,就是呼吸道症狀不明顯,主要表現為發熱、乏力,比較重的時候才出現咳嗽,甚至有些人剛開始發熱都不明顯,就是沒勁。

對比新冠肺炎的症狀,哮喘與過敏性鼻炎的發病與其存在較大差異。

哮喘,三大典型表現為發作性咳嗽、胸悶及呼吸困難。常因上呼吸道感染、變應原暴露(接觸花粉、灰塵等過敏原)、劇烈運動、大笑、哭鬧、氣候變化等因素誘發,其中,呼吸道病毒感染是兒童哮喘極為常見的誘因,春季寒流未退,家長應注意兒童保暖及環境衛生。

咳嗽變異性哮喘一種非典型的哮喘,以慢性咳嗽為唯一表現或主要表現的疾病,其症狀為咳嗽時間>8周;夜間或清晨咳嗽為重;刺激性乾咳,無痰或僅少量自色稀薄痰,無喘息、氣急等典型哮喘的症狀和體徵。在我國,有三分之一的慢性咳嗽患者是咳嗽變異性哮喘,在幼兒中更為多見。

其實,哮喘患兒除了需要遠離過敏原、病毒、運動等誘發哮喘的因素外,還有一個隱形的威脅潛藏在孩子體內,那就是過敏性鼻炎!

變應性鼻炎(AR,又稱過敏性鼻炎)是機體暴露於應變原後主要由IgE介導的鼻粘膜非感染性慢性炎性疾病。其特徵是鼻部炎症及鼻腔阻塞,可導致肺功能改變和哮喘的發作,還會影響睡眠和學童記憶力等。典型症狀為陣發性打噴嚏、流清水樣鼻涕、鼻塞和鼻癢,可伴有眼癢、流淚、眼紅和灼熱感等。

值得提醒的是,哮喘和過敏性鼻炎是同一氣道的兩種疾病,常常合併存在。上下氣道炎性反應具有相似性並相互影響,被形容為“同一氣道、同一疾病”。哮喘合併過敏性鼻炎,更多發生於學齡前兒童,因此治療要做到雙管齊下,才能真正讓孩子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居家隔離應對哮喘和過敏性鼻炎,不給疫情“添亂”

在治療上,近期天氣變化頻繁,應對哮喘和過敏性鼻炎需提高警惕,特別是有孩子的家庭。在不前往醫院的前提下,我們可以通過迴避過敏原、服用藥物兩點來控制病情。

對於哮喘,治療藥物可分為控制藥物和緩解藥物兩大類。

控制藥物:通過抗炎作用達到控制哮喘的目的,需要每日用藥並長期使用,主要包括吸入性糖皮質激素(ICS)、白三烯調節劑、β2-受體激動劑、全身性激素等。

緩解藥物:按需使用,用於快速解除支氣管痙攣、緩解症狀,常用的有速效吸入β2-受體激動劑、吸入抗膽鹼能藥物、短效口服β2-受體激動劑等。

兒童哮喘的發病率一般會比成人高,在用藥方面應更加謹慎,兼顧藥品長期使用的安全性,以及對兒童生長的影響,應儘量選擇兒童容易接受的劑型。比如孟魯司特鈉,成人是吞服的片劑,兒童劑型則做成四毫克或五毫克的顆粒劑及咀嚼片。“用量基本靠猜,用法基本靠掰”不利於兒童哮喘的控制。

對於過敏性鼻炎,我國診療指南介紹了4種規範治療的方法:迴避過敏原、藥物治療、免疫治療及外科治療。

常用的治療藥物有:鼻用糖皮質激素、抗白三烯藥物、肥大細胞膜穩定劑、減充血劑、中藥、鼻腔沖洗。

過敏性鼻炎屬於複發率高、治癒率低的疾病,目前尚不能徹底治癒,但通過規範化的綜合防治,可以得到良好的控制。

呼吸科醫生是抗擊疫情一線的主力,在呼吸道病情較輕的情況下,患者應儘量減少前往醫院,減輕呼吸科門診的負擔。不給疫情“添亂”,就是對前線呼吸科醫生最大的致敬。


#清風計劃#匯聚海上名醫,連接人與健康

#超能健康團#

合作聯繫:[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