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為什麼偏向全資收購(高德、優酷、餓了麼等)?騰訊只是投資?

白話戰略


騰訊其實也是一個什麼都想自己做的公司,只不過出於投資安全考慮,入股比全資收購風險更小一些。阿里也並不是傾向於全資收購,只不過在有能力收購的情況下,直接收購當然是最好的。

只要是有機會,誰不想全資收購,擁有更多的收益和話語權。一個公司發展到一定的階段之後,所有的戰略部署也會隨之發生變化,這個不能一概而論。


陸柏熺


騰訊之前也是全資收購,但後來發現這個策略有問題,於是改為做大股東。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收購易迅網。

當初易迅跟京東不相上下,一南一北。據傳,騰訊最早看中京東的,但劉強東不同意全資收購,最多給20%。馬化騰一生氣就收了易迅。當時微信正火,易迅老闆也覺得背靠騰訊流量絕對碾壓京東。可結果是,短短几年,京東徹底碾壓易迅、噹噹、卓越(亞馬遜中國)、蘇寧在線這幾家自營電商。

騰訊痛定思痛,加上跟360的槓槓,決定“多一個朋友”總比“多一個敵人”要好,於是開啟了大股東的道路:入股京東,並將自己的拍拍網易迅網打包給京東;入股搜狗,將自己的搜搜打包給搜狗。

入股京東這件事兒上,有幾個注意的點:

1.許多業務,不是錢和流量能夠搞定的。騰訊模仿了許多產品,比如農場、飛車等等成功的,但也有拍拍、搜搜等等失敗的。簡單的說就是對手弱的都能成,對手強的都成不了。

2.人才的重要性。千軍易得一將難求。京東不止幹掉了易迅,也幹掉了當當、卓越,這跟劉強東的能力是有直接關係的,他就認準了一點:再賠錢也要自建物流。而同時期甚至到現在,還有人認為“互聯網就應該輕資產”。是否輕資產,取決於能否滿足用戶需求。阿里巴巴現在大規模建設菜鳥、甚至直接入股快遞公司,由此可見劉強東當初的眼光!

3.激勵作用。全資收購,好處就是自己說了算,想怎麼搞就怎麼搞!所以,全資收購的前提是你自己或團隊裡有人更熟悉這個業務,能夠將這個業務做的更好。如果沒有這樣的角色,那麼,全資收購進來,被收購的創始團隊肯定就沒了鬥志。就像易迅,被騰訊收購,看似獲得微信流量,但創始團隊誰還賣力?反正幹好了也是小馬哥拿大頭,誰認識卜廣齊?當初微信做大之後就有傳言張小龍要跳槽,後來立馬升為副總裁,微信也獨立為事業部,各種採訪報道也是全由張小龍出面,甚至各種對張小龍的特殊優待。

4.示範效應。騰訊入股京東成就了劉強東,入股搜狗成就了王小川。哪個創始人沒有獨立發展的慾望?如果想背靠大公司,當初也不會苦逼創業啊!所以滴滴、摩拜、美團鐵定投騰訊啊,投阿里那不是死路一條嗎!

至於阿里收購的幾家,高德現在還算不錯,微博只能說餘威尚在,優酷這種視頻平臺目前階段拼的就是燒錢拿版權反正阿里有錢。

只是,這麼繼續下去,阿里的對手會越來越多,騰訊之前也是很多敵人,後來換了策略,變成朋友越來越多。創始人但凡有點志氣的,都不願意跟人做兒子,最多給人做兄弟。騰訊CEO、京東CEO、阿里CEO同桌吃飯,阿里的副總裁就得靠邊站!


水滴的聲音


這確實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因為在很早以前,馬雲創業的時候找過馬化騰,希望馬化騰能夠投資阿里巴巴。

但是馬雲讓出的股份不符合馬化騰的預期,馬化騰希望是超過51%,完全控制阿里巴巴公司,或者直接收購。

在騰訊發展的一段時期,騰訊對於所有的競爭對手也是採取的“走別人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的做法。但是後來有幾件事觸動了馬化騰,所以後來的騰訊的策略就是以投資為主。

但是阿里巴巴反而現在走上了“買、買、買”的道路。不過這其中也是有一定的商業邏輯。

阿里巴巴缺乏流量安全感

我們知道阿里巴巴作為一個電商平臺,用戶的粘性是附著在商品的豐富度和價格的,所以很容易就是。

這幾年京東的不斷趕超,還有拼多多的突然崛起,都搶佔了阿里巴巴一定的市場份額,也側面的說明了阿里巴巴對於流量的焦慮是正確的。

所以阿里巴巴的所有收購都是為了給自己導流,如果只是入股的話,是沒有辦法要求被投資公司一定為自己做流量貢獻的。

騰訊有流量,缺乏的是變現手段

騰訊跟阿里巴巴恰恰相反,社交軟件的壟斷,在短時間內,幾乎是不可能被撼動的。

用戶粘性非常強,新公司可以讓用戶使用自己的產品,但是幾乎不可能改變使用微信的基礎,因為這是成本太大。

擁有巨大流量的騰訊需要更多的變現手段,而任何公司都不會拒絕流量,因為任何變現都是以流量為基礎的。

所以騰訊投資公司,可以給予被投公司流量支持,而被投公司利用這種流量做大做強後,可以成為騰訊佈局中的一環。

不管是京東還是拼多多都證明了這一點,騰訊需要一個打敗,或者擠佔阿里的公司,但是騰訊不需要自己去做。


小漁的創業信條


阿里偏向於全資收購,騰訊只是投資。這是因為兩個公司的商業模式有根本的不同,我們知道商業是為了賺錢,阿里本身已經有了成熟的變現途徑,它需要不停的吸收流量去參加它的循環,簡單說就是阿里本身就是能賺錢的,流量越多賺錢越多,所以傾向於全資收購得以控制這些流量的入口。


騰訊不一樣,它是做社交的,本身的流量足夠大,但是怎麼賺錢呢?他需要把自己的流量轉化為實打實的商業利益,於是開始投資,把自己的流量轉化為自己的小弟,讓他們去打拼,以流量換錢。


一個是以錢換流量,一個是以流量換錢,兩種不同的商業模式決定了兩個公司在投資方式上面的差異。


還有一個重要的區別是企業文化,阿里是在激烈的競爭中成長的,所以危機感特別強,管理層做事情講究效率,制定了戰略目標喜歡迅速去實現,但是騰訊呢,它在通訊領域的地位非常穩固,說實話真的沒怎麼受到衝擊,所以在核心地盤沒有受到威脅的時候就會比較寬容,而且“360大戰騰訊”事件以來,騰訊因為手伸的太長而遭到了幾乎整個互聯網圈的反感,不得不謹慎從事。


說到底,不管兩個公司在投資方面有多大的成就,阿里在人們心中的印象始終是賣貨的,騰訊始終是做社交的,這才是兩個 公司的立足點,騰訊一直是在國土之外和阿里競爭,阿里本身的交易不斷受到騰訊的衝擊,兩者是心態也是不一樣的。


我個人認為騰訊的競爭優勢比阿里更大,其核心點的邏輯性更強。


貧民窟的大富翁


這個和兩家公司的基因有關,阿里的收購是為了服務其企業戰略決策,要求整合力強,達到完全控制的目的。而騰訊自從三q大戰後,就改為平臺賦能的模式,把自己龐大的流量對投資對象進行倒流。並不追求控制。


深藍148347154


說投資,阿里和騰訊比,提鞋都不配。騰訊投資的公司都發展的挺好,而阿里投資的公司除了不插手經營,基本玩完。被阿里玩死的收購公司一大堆。


城市帝國分身


裡巴巴自從在美國上市之後,就在國內開啟了買買買的通道,幾乎國內半個互聯網公司被阿里巴巴拿下了,像我們比較熟悉的UC瀏覽器,優酷,高德,餓了麼都是阿里集團下屬的公司了,而且不是簡單佔股這麼簡單的事情,都是全資控股基本上創始團隊拿錢走人,完全的阿里文化覆蓋。

這種算法相對比較霸氣,因為這種霸氣的做法在業內也是讓很多人不舒服,美團就是典型的例子開始屬於阿里集團極力扶持的項目,結果王興也不是這麼容易備受束縛的人,就這樣王興偏向了騰訊集團,騰訊集團也是和大半個互聯網公司有瓜葛,但做法和阿里巴巴截然相反,騰訊大部分情況下只是注資,說白了就是能夠分錢,至於控制權基本上還是大部分創始人團隊擁有。

京東就是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騰訊屬於絕對的大股東,而且在流量上也有大規模的支持,但實際控制人還是劉強東本人,保持原生團隊足夠的創造力,只是在資金和流量給與足夠的支持。

阿里巴巴和騰訊公司都屬於抓住移動互聯網而做強的公司,在第一代互聯網發展時期,百度公司屬於絕對的霸主,手握著絕對的流量,但在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百度步伐明顯沒有跟上。騰訊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打造了微信這個社交巨無霸產品,並且打造了以微信為核心的生態系統。

阿里巴巴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夯實了國內電商霸主的地位,並且通過每年的雙11活動不斷的刷新記錄,通過大量的收購部署自己的護城河,現在擁有的流量入口足以震撼國內半個互聯網江湖。當然這兩個企業掌握著支付的入口,無論是支付寶還是微信都掌握巨大的用戶資源。

從市值上看百度已經和阿里巴巴,騰訊公司相提並論了,今年的財務報表收入已經開始有了下滑的趨勢了,本來從最初的bat的屬性來看百度是最注重技術的公司,現在已經慢慢演化成阿里巴巴成為了真正的技術公司,現在排名全球第三的雲計算阿里雲還在國內外不停的拓展業務,成立的達摩院也是在瞄向高端技術領域。

現在的阿里巴巴在人工智能以及芯片方面都有了不同層次的提升,從涉足領域上看阿里巴巴更加天馬行空一些。騰訊公司相對保守一點,從公司的調整來看阿里巴巴變化總是比較大,騰訊公司只是在初期業務比較臃腫的時候調整成聚焦的幾個目標,基本上延續到現在。

每家公司的文化是和創始人賦予這個公司的基因有一定的關係,阿里自從誕生就瀰漫著一種強大的運營氣息,在這種基因下阿里巴巴所做的雙11等等活動就是這種文化的產物,阿里巴巴很流行的一種文化就是迎接變化,從阿里內部調整的頻率可以看出端倪,但整體來講阿里集團在向著更高更大的目標邁進。

騰訊在外界看來這些年變化不是很大,投資公司基本上只是投資佔股份很少直接參與運營,但騰訊有一點就是在關鍵的轉型期從來都沒有掉過隊,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恰當的實際推出了微信,並且在短短几個月時間內用戶量就上億,這些都是商業奇蹟般存在。

在下一代的萬物互聯時代現在看阿里巴巴走的走的更加靠前一點,百度不是一點機會沒有,畢竟現在全力做人工智能,真的做出東西並且挺到市場的爆發期,那麼注重技術的百度公司還是會回來的,但這一切裡面的變數非常大。騰訊公司在不溫不火中也是在積攢著下一次的發力點,每家公司都有獨特的基因,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本回答為西安鼎昂數字貨幣智能量化全自動炒幣機器人(歷時收益,數據核對,實況直播)公司整理。


鼎昂全自動炒幣機器人


在投資風格上,阿里和騰訊有著較大的差別,阿里傾向於收購,而騰訊則更傾向於間接持股,這兩種方式並無優劣之分,只有適合程度之別。

阿里收購的公司裡面,既有像高德地圖、優酷視頻這些被收購後做得不錯的,也有像天天動聽這樣被收購後加速敗落的;投資小能手騰訊所投資的公司多不勝數,被投資的公司遍佈商貿物流、O2O、遊戲、內容、硬件、房產等各個領域,其中效果自然也是有好也有壞。其實兩家企業在全資收購或是純投資上都有過嘗試,但總的來說阿里在全資收購上勝率更高,而騰訊在純投資上勝率更高,最終利潤率決定了兩家企業選擇不同的市場擴張方式。


商業模式的區別影響投資模式的選擇

為什麼同為互聯網巨頭,兩家企業在選擇同樣的投資方式時會產生如此不同的效果呢?主要還是在二者商業模式的區別上。

互聯網時代,流量為王。眾所周知,阿里是電商出身,其電商平臺本身是不具備“繁衍”流量的能力,或者說用戶粘性並不是很大,要持續發展下去必須要源源不斷地為平臺導入流量以保證業務開展。因此,全資收購公司對於阿里來說可以更好地插手被收購公司的管理,把控其業務流程,對接流量入口。


而騰訊做社交出身,掌握著中國最大的兩個社交工具,QQ和微信,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流量池,所以它不需要插手被收購公司的管理以疏通業務線,而且間接投資控股反而還可以降低自己的管理成本,何樂而不為。



二五八Group


在如今的互聯網江湖萬億市值級別的莫屬阿里和騰訊了,首位的寶座也是它倆輪流霸佔。首先來說阿里吧,自從14年9月登陸紐交所以來,獲得大量資本,其發展勢頭如日中天,旗下的事業板塊已不單單滿足於傳統的電商(淘寶 天貓 1688等),已逐漸向其他領域擴張,如互聯網金融、醫療、出行服務、文化娛樂等。

高德其實在13年時候,阿里就以2.94億美金對其進行戰略投資,而後在14年以11億美金的價格全資收購。此後高德地圖併入阿里,在其領導下也有了進一步長足的發展,用戶數也是逐年增長。目前地圖領域,國外有Google、國內有百度和騰訊,唯獨阿里自身沒有涉及,這成了阿里的短板。收購高德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填補自身的短板,進一步加強阿里在移動電子商務的的發展。包括隨後的移動出行領域都會用到,這是涉及最基本的民眾出行業務,阿里當然要看重且要牢牢把控。而如今國內地圖行業也形成了BAT三足鼎立的局面,各自都有相應的消費市場人群。

優酷是在15年10月份對其全資收購,16年4月成為阿里全資子公司。在視頻娛樂領域,阿里當時也是短板,百度有百度視頻,全資子公司愛奇藝;騰訊有騰訊視頻、騰訊娛樂;搜狐有搜狐視頻。阿里的文娛領域還不是特別的完善,急需要注入新的血液以此來豐富其文娛板塊。在16年10月份阿里正式籌建阿里巴巴文化娛樂集團,至此阿里的事業版圖得到了進一步完善。最為基礎的,覆蓋面最為廣闊的,阿里會不惜重金對其收購。

餓了嗎是一個本地生活服務平臺,是由張旭豪等一批企業家在上海創立。最初餓了局限於上海以及周邊二線城市,隨後由於在和美團的競爭中迅速發展,覆蓋了全國3000萬左右的商戶,積累了3億的用戶。而阿里也正是看中了這一領域的巨大流量,先前阿里曾收購了口碑網,但是一直髮展緩慢,有了餓了嗎就足以能夠佔領本地生活領域。美團是騰訊戰略投資的,而收購餓了嗎也能夠和騰訊在該領域相抗衡。至此阿里阿巴巴的版圖繼續擴大,人們出行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不開它了。

反觀騰訊,其自身領域板塊是絕對控股(QQ領域、微信領域),其它大部分領域都是其戰略投資的。這樣看來騰訊更像是一家投資企業,說到投資不得不提騰訊的二號人物劉熾平,騰訊絕大多數項目都是由其主導進行的。劉熾平曾在麥肯錫和高盛投行工作,其敏銳的投資眼光也讓馬化騰折服,在這期間騰訊投資了700多家企業,其中最負盛名的要數上市公司京東、美團點評、拼多多以及還未上市的獨角獸滴滴出行等。目前在社交領域,騰訊依然一家獨大,佔據數十億的市場份額,其市值也突破萬億級別。對騰訊來說,投資雖然有風險,但是從長遠來看是有好處的,投資僅僅佔據一部分股份,而萬一出現變故,脫身的成本相對較低,投資大部分是輕資產。這樣更加能夠減少風險,促使公司良性發展,何不如加強自身的業務板塊,進一步發展,而不是花大價錢去併購。

總體來說各有利弊吧,但是我們的生活目前也離不開這兩家公司了,衣食住行哪一家沒有阿里和騰訊的影子。但是衷心希望這兩家企業能夠為中國未來的多做一些貢獻,畢竟世界現在都在看中國。


風箬寒濤


阿里需要流量導入,騰訊需要流量導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