驪靬古城,古羅馬軍隊在西漢時期的安置地

驪靬古城在中國西北的甘肅省金昌市永昌縣,是古羅馬軍隊在西漢時期的安置地,現在是有2000多年曆史文化的AAAA級旅遊景點,驪靬人是羅馬人的後裔,和漢族人通婚,成了混血人種,現在的甘肅永昌有很多金髮碧眼的人就是驪靬人的後代。

驪靬古城,古羅馬軍隊在西漢時期的安置地


在永昌縣南城頭312國道旁高高的基座上,聳立著三尊古羅馬人的花崗石塑像,他們目光深情地眺望著遠方。二男一婦,中間的長者,高鼻樑、捲髮,長袍古裝。左右的一女一男壯實的身材,深凹的眼窩和捲曲的頭髮,一眼就能認出這是來自西域的百姓。這是當地政府1994年12月特製的紀念性景點。塑像前面的一方黑色花崗石上刻有四個大字:“驪靬懷古”,塑像背後的臺基上有一塊黑色花崗石碑文:“公元前53年,羅馬帝國執政官克拉蘇集七個軍團之兵力入侵安息(伊郎一帶),在卡爾來遭圍殲。克拉蘇長子普布利烏斯率第一軍團突圍,越安息東界,流徙西域,經多年輾轉,於公元前36年前後,相繼從大月氏匈奴歸降西漢王朝,被安置於今永昌縣者來寨。漢稱羅馬為驪靬,故設驪靬縣,賜羅馬降人耕牧為生,化干戈為玉帛。

驪靬古城,古羅馬軍隊在西漢時期的安置地


這是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公元前53年,即西漢甘露元年,西距中國4000英里的古羅馬帝國正處在劇烈的變革時期。到處籠罩著硝煙。當時,古羅馬帝國執政官之一的克拉蘇為了與已形成鼎足之勢的凱撒、龐培爭奪霸權,決定向東擴張勢力,掠奪金銀珠寶和佔領地盤。於是率7個軍團,4.5萬人的精銳部隊,越過幼發拉底河,發動了對古帕提亞王國(安息)的侵略戰爭。

在激烈的卡爾萊戰役後,英勇善戰的安息軍兵誘敵圍殲羅馬軍團於荒漠深處,殘部從亞美尼亞撤出時又遭襲擊,克拉蘇被俘斬首。同時,克拉蘇長子普布利烏斯率精銳的第一軍團6000餘人,從這場惡夢般的戰爭中突圍東逃,輾轉於防禦薄弱的安息東部防線。33年後的公元前20年,羅馬帝國和安息簽約言和,並相互遣返戰俘。當羅馬帝國要求遣返在卡爾萊戰爭中被俘的官兵時,安息國當局否認其事。羅馬人驚奇地發現,當年突圍的古羅馬第一軍團6000餘人神秘地失蹤了,遂成古羅馬歷史的一大懸案。

驪靬古城,古羅馬軍隊在西漢時期的安置地


歷史學家研究認為,普布利烏斯率領的古羅馬第一軍團6000餘人,最後流亡到西域康居國(今哈薩克斯坦境內),為在此稱雄的北匈奴郅支單于所收容。據《漢書·陳湯傳》記載:公元前36年,漢西域都護甘延壽、付校尉陳湯,率4萬將士西征匈奴郅支單于於郅支城,並"生虜百四十五,降虜千餘人"。陳湯在戰爭中發現一支奇特的軍隊,以步兵百餘人組成夾門魚鱗陣、盾牌方陣,土城外設有重木城。這一戰法只有羅馬軍隊採用。史學家認為,這支軍隊當屬卡爾萊戰役中潰退並失蹤17年的羅馬殘軍無疑。陳湯將其俘獲,並帶至甘肅永昌縣境內,漢政府在祁連山麓始置"驪靬縣"以安置戰俘。幾乎在羅馬帝國向安息要求遣返戰俘時,西漢的版圖上出現了一個定名為"驪靬"的縣城。從《漢書》到《隋書》都有準確無誤的記載,這為破解古羅馬軍團失蹤之謎這一懸案,開啟了一扇大門。

關於古羅馬軍團失蹤之謎與驪靬古城的學術研究時日已久。1947年,英國著名的漢學家德效廉撰有《古代中國之驪靬城》一文,明確提出:中國古代稱羅馬帝國為"驪靬",後又改稱"大秦",《後漢書·大秦》即以"大秦國一名黎鞬"起首。當羅馬帝國在公元前20年尋找其失蹤的軍團時,這一軍團已在9年前鬼使神差地落戶在祁連山下,這比馬可·波羅的中國之行要早1300年。

驪靬古城,古羅馬軍隊在西漢時期的安置地


1988年,記者出身、時任澳大利亞南部阿得來德大學歷史學教授的戴維·哈里斯,為揭開這一歷史懸案來到中國;1989年,他辭職後來到蘭州大學,一邊教授英語,一邊與西北民族學院歷史系教授關意權、蘭州大學歷史系教師陳正義、前蘇聯學者費·維·瓦謝尼金等學者一道,結合中西史料的對比研究和考古實物證實,進行了大量研究。甘肅省文化廳文物處原處長鍾聖祖也一直醉心於這一課題的研究。儘管當時由於出土實物佐證的不足,有學者提出了眾多質疑,但大多數學者仍堅信,永昌驪靬古城就是西漢安撫羅馬戰俘城。

學者的研究只是默默耕耘,新聞的炒作則一石擊起千層浪。1989年9月30日,《參考消息》報轉載了一篇法新社關於驪靬古城學術研究的報道,披露了這件鮮為人知的史實;同年12月14日,新華通訊社播發了蘭州大學與國外學者進行這一學術研究的簡訊;次日,《人民日報》也以《永昌有座西漢安置羅馬戰俘城》為題發了消息。之後,相關報道屢見報端,90年代初,作家王萌鮮出版了21萬字的紀實文學作品《驪靬書》。1997年,上海記者曹家驤在筆者的協助下,赴永昌進行調查研究,並於10月11-14日,在香港《文匯報》作了連載報道。近兩年,關於這一歷史懸案的最新研究成果,更成為新聞界爭相報道的熱點。

驪靬古城,古羅馬軍隊在西漢時期的安置地


史料的記載:《漢書·陳湯傳》,為史學家研究驪靬人的來源提供了彌足珍貴的資料。公元前33年,陳湯收降驪靬人帶回中國,漢元帝下詔"初設驪靬縣,取國名為縣",安置在番和縣南(今永昌縣)的照面山下,四年後,驪靬城堡出現在西漢版圖上。三國史專家在一幅公元前9年繪製的布帛地圖上,發現有清晰可辨的"驪靬"標註。《晉書·張祚傳》記述了公元31年"前涼張祚遣將伐驪靬或於南山(即照面山),大敗而返"的史實。《隋書》改"驪靬"為"力乾","開皇中,併力乾入番和(縣)"。唐代驪靬人的三次起義均見諸史冊。清代《後漢書補註》稱,驪靬縣"本以驪靬降人置"。

驪靬古城,古羅馬軍隊在西漢時期的安置地


考古的發現:西漢所築驪靬古城位於永昌縣焦家莊鄉樓莊子村六隊的者來寨,距縣城10餘公里。70年代時,這裡有一條寬約千米,高近10米的四方城池,後因村民造房取土,多數被毀。現僅存殘垣,長不過30餘米,高不足3米,被縣政府圍欄保護。此地原為匈奴折蘭王府,漢趕走匈奴後,大批居民移駐於此,取折蘭府諧音,名"者來寨"。70年代,村民因城牆堅固,遂以炸藥炸牆取土,發現了近一小土車銅錢,可惜當成廢品外賣,現已無存查證。90年代,考古工作者了發掘得到了數十件文物,並在走訪中發現了1979年當地村民挖出的西漢時帶有粗繩紋的灰陶片,及一處前後兩室的漢代墓葬,前室仍有4件完整的灰陶、陶灶和陶倉;後室遺體關骨旁有一撮毛髮,呈棕紅色。村民在鄰近的杏花村曾挖出一根丈餘長的粗大圓木,周體嵌有幾根一尺多長的木杆,專家認為,這可能就是古羅馬軍隊構築"重木城"的器物。河灘村還出土一寫有"招安"二字的橢圓形器物,可能是羅馬降人軍帽上的頂蓋。當地在開山採礦時又發現了漢五銖錢,證實驪靬古城建於漢代無疑。

當地歐民的特徵:在驪靬城周圍的者來寨、杏花村、河灘村、焦家莊等幾個村落,至今還有一二十戶人具有典型的地中海人的外貌特徵:高鼻樑、深眼窩,藍眼珠,頭髮自然捲曲,鬍鬚、頭髮、汗毛均呈金黃色,身材魁偉粗壯,皮膚白皙。雖講漢語,但語音與當地漢人差異較大,捲舌音多,鼻音重等。村民們講,祖先們傳說這裡曾住過"黃毛番子",羅馬人的後代曾有家譜,可惜在後來破"四舊"時被付之一炬。

驪靬古城,古羅馬軍隊在西漢時期的安置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