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4點33分,美軍一枚洲際導彈在飛行數千公里後,命中靶場目標

作為人類有史以來研製出的最強大武器,核武器自誕生之日起,就讓全人類深感恐懼和忌憚。因為核武器除了強大的破壞力外,還具有長期的輻射影響,會讓一個地區變成無人區。比如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雖在經濟上造成2000億美元的巨大損失,但更為致命的卻是事發後的15年間,至少6萬人喪命、13.4萬人因為核輻射飽受疾病折磨,11.5萬多民眾被迫疏散,到目前周邊地區都無法住人和耕作。

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展示核威懾力,成為擺在擁核國家面前的難題,隨著導彈技術的不斷進步,洲際導彈逐步成為核威懾的重要的一種體現方式,而試射洲際導彈成為核打擊能力的集中體現,因為這種動作恰到好處,既不會過度刺激他國,也不會帶有明確的指向性,同時也可以向全球和潛在對手發出明確的警告信號,可謂一舉多得。

凌晨4點33分,美軍一枚洲際導彈在飛行數千公里後,命中靶場目標

就在美國當地時間2月5日凌晨4點33分,美軍再一次進行民兵-3洲際導彈的測試,在加利福尼亞州范登堡空軍基地內,一枚未攜帶核彈頭的民兵-3洲際導彈快速發射升空,在飛行數千公里後,於太平洋中部的馬紹爾群島爆炸,準確命中誇賈林導彈靶場目標。

在全球局勢並不穩定的大背景下,美軍選擇試射民兵-3洲際導彈,顯然不只是為了展示自身強大的核打擊能力,更是為了向一些潛在對手發出警告,如伊朗、委內瑞拉,在過去數年裡就一直被美國視為對手。

凌晨4點33分,美軍一枚洲際導彈在飛行數千公里後,命中靶場目標

而且在2月4日,美國國防部公然對外放話,已經在潛艇上部署了低當量核導彈,以“遏制”俄羅斯這樣的強大對手,隨後美國國防部負責政策事務的副部長約翰·魯德稱,部署低當量的核彈是為了展示美國的強大軍事力量,足以應對任何的挑戰。

凌晨4點33分,美軍一枚洲際導彈在飛行數千公里後,命中靶場目標

緊接著第二天,美國就試射民兵-3洲際導彈,不免讓人懷疑其部署低當量核彈的用意。有相關人士分析稱,部署這種導彈將促使核武器使用門檻降低,並增加發生核衝突的風險,因為低當量一詞具有兩個特點:其一,破壞力有限;其二,與大當量核導彈形成差異,給實戰應用留下騰挪空間。

凌晨4點33分,美軍一枚洲際導彈在飛行數千公里後,命中靶場目標

在和平與發展成為世界潮流後,美國反其道而行之,放棄過去的政策,大力發展核打擊能力,原因主要是一方面應對俄羅斯增強的核能力,在過去數年裡,俄羅斯正在強化核打擊能力,除了各類型的核打擊平臺外,還發展除了高超音速武器。

​另一方面,在全球多個戰場上,美國常規軍事裝備的優勢已經被拉近,如若發展出可以實戰應用的低當量核武器,顯然可以改善這一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