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搶了寧王8萬精銳兵馬,承諾事成平分天下,最後寧王下場如何?

蘇健朋


白居易有句詩說的好:最是無情帝王家。

如果你想要探究人性的黑暗和醜陋,只需要翻閱古代帝王家史就可以。什麼青竹蛇兒口,黃蜂尾上針。兩般皆是可,最毒婦人心。這些東西如果跟皇宮裡面那些人相比,那都是小兒科。

明朝寧王朱權的故事,可以作為一例證明。

寧王朱權是太祖第十七子,他於洪武二十四年受封,兩年之後前往藩地大寧。大寧地處喜峰口外,東連遼左,西接宣府,算是北方一個重鎮要塞。朱權麾下有甲兵八萬,戰車六千,手上的朵顏三衛騎兵各個都是驍勇善戰之輩。寧王多次會合其他王爺出塞作戰。

說實話,能被朱元璋派到北疆鎮守國門的兒子,都不簡單,寧王也以善於謀略著稱。燕王朱棣在準備發起靖難之役的時候,就曾經和手下大將商量。因為當年朱棣曾經和寧王的軍隊打過交道,知道這是一支能征善戰的隊伍。

可是怎麼樣才能讓這支北疆鐵騎為我所用呢?朱棣為此動了不少腦筋。

建文帝登基之後,採納大臣計策,開始著手削藩,按照正常的邏輯,削藩這種事情,肯定是柿子撿軟的捏,先拿下勢力薄弱的藩王,最後再啃硬骨頭。

可是建文帝手下那幫大臣缺心眼,上來就要削那些勢力強大的藩王。建文元年(1399),皇帝擔心寧王和燕王聯手反抗削藩,就想分而治之,先派人召朱權回京城。朱權也不是傻子,藉故沒去,就被皇帝削去三護衛。當年九月,燕王朱棣已經舉起了靖難大旗,江陰侯吳高進攻永平,燕王前往營救。吳高退兵之後,燕王朱棣率軍直奔大寧而來,謊稱前來求救。

朱權沒有提防這個狡詐的四哥,放燕王一人一馬入城。

燕王是個好演員,抓著老弟的手眼淚鼻涕一大把,說自己起兵實在是沒有招了,還說要請寧王幫他起草奏章謝罪。

燕王在大寧住了七天,朱權全無防備之心。其實這個時候燕王私底下狂拍胸脯,早已經擺平了寧王手下大軍。

一切安排妥當,朱棣聲稱要告辭,按照規矩,寧王走出城外設宴踐行。這個時候三軍將士一哄而上就把寧王給包圍起來了。最後,寧王一家老小被朱棣押解到北平作為人質,寧王手下大軍全部為朱棣所用。

朱權屬於貨到地頭死,徹底坐蠟,無奈之下,只好為燕王草擬檄文。臭不要臉的燕王對弟弟許諾(流氓打江山的時候最喜歡許諾):事成之後,平分天下。

等到朱棣真的打下了天下,寧王也不奢望真的跟皇兄平分天下,只想有個好地兒待著,不算過分吧。

一開始,朱權請求改封蘇州,朱棣說,那可不行,蘇州以及算是我首都的郊外的,影響我的安全,換一個。

朱權又想去錢塘,燕王又找了個藉口給駁回。最後說,建寧、重慶、荊州、東昌都是好地方,兄弟你隨便挑。

就這幾個破地方,寧王其實一個也不滿意,可是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只好選了一個南昌。走的時候,明成祖還假惺惺的親自寫詩送行,可是又放下一句話,去了之後不許大興土木重新蓋房子,就拿布政司辦公大樓做宮邸吧。

可是就算這麼憋屈,還是不太平。沒有過多久就有人告發朱權用巫術害人,誹謗別人,皇帝一番明察暗訪之後沒有證據,就停止了調查。

可是朱權這下算是徹底明白了自己的環境是多麼的險惡。

於是安心待在家裡,做起了大齡文藝青年,韜光養晦,詩詞歌賦,琴棋書畫,益壽延年。有時候還特地寫信給皇兄,討要鐵笛子啊什麼的,用這種方式證明,自己確實已經廢掉了!

就這麼著,寧王在朱棣在位期間,留下了一條性命,後來活到七十歲,壽終正寢。

鬱悶總歸是有點鬱悶的,但是總好過那些早已經墳頭長草的皇兄皇弟和皇侄子吧。

你覺得,寧王的下場,算是好還是不好呢。


我是鐵錘文史,歡迎留言轉發與我交流。


鐵錘文史


朱棣得了寧王朱權的“帶甲八萬,革車六千”的時候,曾對朱權說:“事成,當中分天下。”但是事成之後,朱棣是怎麼對待朱權的呢?

(朱棣劇照)

朱棣獲得天下以後,當然不會和朱權說“中分天下”的話,只是讓他自己挑一個封地。朱權說,他想去蘇州。“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朱權去也就是想享福,並沒有其它意思。但是朱棣說:“畿內也。”其實,朱棣是要遷都到北京的,這裡也算不得“畿內”。但朱棣說它是“畿內”就是“畿內”,朱權不敢爭辯。

接著,朱權又說錢塘。“錢塘自古繁華”,朱權無非也是想要享受,沒有其它野心。但是朱棣也不想給他,還冠冕堂皇地說,建文帝把錢唐給了自己的兄弟,結果就不長久,你也想不長久啊?

然後,朱棣給朱權列了建寧、重慶、荊州、東昌這幾個邊遠的地方,讓他選擇。最後封的地方是南昌。朱權無話可說,只得呆在南昌。

朱棣去世後,朱棣的兒子朱高熾繼位。朱高熾是出了名的仁愛之君,朱權想,既然是仁愛之君,對自己也應該很仁愛啊。於是就說,當時我是不想到南昌來的,這裡並不是我的封地。哪想到朱高熾對別人仁愛,對朱權就不仁愛了,很不客氣地說,既然不是你的封地,為什麼你在那裡呆了二十多年啊?這話一下就問的朱權無話可說了。

好在朱高熾也很快去世了。朱高熾去世,朱瞻基繼位,朱權又想,讓我在南昌我就在南昌吧,不走了。不過,我不能就住這麼一座孤城啊,好歹把南昌周圍的土地封一些給我啊。這時候的朱權,已經不敢要“富貴”,只求“溫飽”了。然而朱瞻基依然不給。還批評他喋喋不休地抱怨,頗有對他進行處罰的意思。

(朱高熾劇照)

這麼一來,朱權才算徹底老實了。不但不再提出任何非分的要求,而且從此也只是整天與文人墨客混在一起,吟詩作賦,了此殘生。與文人墨客為友,終於對朱棣及其後人不構成威脅了吧……

以上就是朱權的結局。

不過,說起來,朱權也算是一個聰明的人。這樣的結局,他應該事先就會想到的。既然如此,當時他為什麼會信了朱棣的鬼話,從而把自己的“帶甲八萬,革車六千”無償地送給朱棣了呢?

其實,所有這一切,都是朱棣欺騙朱權的結果。

一、情騙。

朱棣在獲得朱權兵馬的過程中,一直在對朱權進行感情欺騙。他表面上做出很在乎兄弟感情的樣子,到朱權的府上和朱權飲酒,拉關係。卻絕口不提需要朱權兵馬的事情,直到最後離開。

連最後離開的事情,朱棣也是利用感情欺騙的方式,實現了把朱權抓住軟禁的目的。

古人分離的時候,都會送別。送別都會送到城外。兩人感情的深淺,決定著送別的距離。朱棣因為進城多日,不斷地和朱權套近乎,讓朱權認為兩人的感情是很深厚的,於是把朱棣送出了很遠的地方。這樣一來,實際上就給了朱棣輕鬆軟禁朱權的絕好機會。

由此可見,朱棣對朱權,從頭至尾,就是一場情騙。

(朱權劇照)

二、事騙。

朱棣騙朱權的是什麼事呢?

朱棣表面上是進大寧城和朱權敘舊,向朱權訴說委屈,實際上暗中帶了大量的金銀,賄賂朱權的那些手下,對他們進行封官許願。這使得朱權的手下,很多都倒向了朱棣。

整個過程,朱權一直被矇在鼓裡。還真把朱棣當成一個肝膽相照的好兄弟,整日和他把酒言歡,培養兄弟感情。

也正是朱棣做了這一系列的事情,因此,朱棣在朱權的大寧城外捉拿軟禁朱權的時候,基本上沒人出手救朱權,從而讓朱棣成功把朱權捕捉到北京城,順利接管朱權的部隊。

三、話騙。

朱棣騙朱權的話,就是那一句“事成,當中分天下”。

說老實話,朱權當時肯定也是不會完全相信朱棣的話的。“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這個話,趙匡胤早就說過了。不過,朱權雖然不相信,但當時他肯定想的是,雖然不會中分天下,在一個好的地方享清福,其實也不錯啊。所以呢,雖然被騙了數萬兵馬,還被軟禁,不過也一直積極幫朱棣出謀劃策。

誰知道,所有的都是欺騙,最終朱權落得一場空。


張生全精彩歷史


朱元璋分封諸子到各地當藩王,寧王朱權和燕王朱棣一個被封在大寧,一個被封在北平,共同拱衛著明朝的北方邊境。靖難起兵,燕王朱棣拉寧王朱權入夥,承諾事成之後平方天下,但朱棣奪了天下卻並沒有兌現諾言,寧王最後下場如何呢?


在朱元璋諸子中,寧王朱權與燕王朱棣雖無緣儲位,但朱元璋並不厚此薄彼,四子朱棣封在北平,十七子朱權封在大寧,兩人共同拱衛明朝的北方邊境,在各自封國都有節制調遣兵馬的權力,在各藩王裡面,寧王和燕王是為數不多的手握重兵的藩王,即位之後的建文帝朱允炆自然對兩位重兵在握的藩王叔叔非常忌憚。

大寧驚變,寧王被迫與朱棣合作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十三歲的朱權被封為寧王,兩年後,朱權離京就藩大寧府,位於喜峰口外的大寧,是當時西北的一個大鎮、重鎮,這裡屬古會州之地,東連遼左,西接宣府,位置極為重要。朱元璋對這個兒子也是寄予厚望,寧王手下,擁有甲士八萬,戰車六千,在諸王中屬他最豪。寧王所屬的朵顏三衛騎兵以驍勇善戰著稱,寧王自己也是能文能武,多次會同諸王出征塞北。

面對手握重兵的藩王叔父,繼承帝位的建文帝深以為憂,所以即位沒多久,就與近臣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人著手削藩,但是建文帝削藩操之過急,採取敲山震虎,先易後難的削藩策略,先撤周王、湘王等較弱的五個王,這恰恰給了遠在北平的燕王朱棣以應變準備的時機。

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以傾君側的名義起兵靖難,一個藩王要對抗整個王朝,顯然實力對比是懸殊的,這個時候朱棣想到了諸王之中力量最雄厚的十七弟寧王朱權,他對諸將說到:“我當年巡視塞上的時候,見大寧諸軍十分彪悍,我若得大寧,截斷遼東,採取邊騎作戰,則大事可成矣。”

燕王朱棣明確表示了要爭取寧王和他走在同一陣線上,那邊建文朝廷也早就對寧王不放心,派人召寧王進京,朱權人未到,三護衛已被削,建文帝打草驚蛇,朱權最終選擇了在大寧觀望形勢。



同年九月,朱棣自劉家口抄小路直趨大寧,詐稱窮蹙來求救。朱權邀請四哥朱棣單騎入城,朱棣拉著寧王的手大哭,表示四哥起兵靖難乃萬不得已,求他代為起草奏章謝罪,朱棣在大寧住了數日,寧王都毫不相疑,熱情以待。殊不知此時燕軍早已在城外埋伏,朱棣在大寧數日早已“陰結三衛部長及諸戍卒”。至朱棣要離開大寧,寧王出城相送,埋伏城外的燕軍俱一擁而上,殺死守將朱鑑,寧王朱權及王府上下俱被裹挾前往北平,至此,寧王所部兵力俱歸朱棣調遣,為了安撫失意鬱悶的寧王,朱棣還表示:“事成,當中分天下。”

成祖即位,寧王明哲保身



所謂的“事成,當中分天下”不過是朱棣的一句緩和之語,寧王也知話不能當真,待到燕軍打過長江,谷王穗和李景隆打開金川門投降,燕王朱棣入主南京紫禁城,在四年靖難之役中起到關鍵作用的寧王朱權,想著皇帝四哥你來當,可大寧府我是什麼都沒有了,我的兵給你了,朵顏三護衛也被削了,我也沒什麼要求,就給我另外封一塊地當我的王吧。

寧王想去南京附近的蘇州,朱棣不允,說蘇州屬於京畿之內。又想改封錢塘,同樣不允,給了建寧、重慶、東昌和荊州四個地方讓寧王自己挑。

永樂二年(1403年),寧王改封南昌,朱棣親自寫詩送行。不久,有人告發朱權利用巫術害人,查無實,此事便不了了之,朱棣也未加責備。但至此以後,朱權便“自是日韜晦,購精廬一區,鼓琴讀書其間,終成祖世得無患”(據《明史》),朱權懂得明哲保身,韜晦隱逸,也算是個明白人矣。

著書立說,安度晚年

寧王朱權活的比較長,哥哥成祖駕崩後,侄兒仁宗皇帝待他也不錯。宣宗在位,寧王又有點耐不住了,議論宗室不應確定品級,藩王議國事有違祖制,惹得宣宗頗為生氣,朱權只得上書謝罪。晚年的朱權,整日與文人學士互相往來,寄託自己的遠大志向,自號月瞿仙。朱權是一個文學藝術修養很高的王爺,雖然年輕的時候英姿颯爽馳騁疆場,但晚年的寧王朱權,也不失為活出了另一個精彩的自己。



寧王朱權一生著述頗豐,他好茶飲,為此還專門寫了一本叫《茶譜》的書來記錄他飲茶的心得體會。朱權善古琴,編有古琴曲集《神奇秘譜》和北曲譜及評論專者《太和正音譜》,其中《太和正音譜》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雜劇音譜。另外,朱權還是道教名家,著有道教專著《天皇至道太清玉冊》八卷,朱權多才多藝,涉獵廣泛,其所著書文極為豐富,恕篇幅有限,無法一一列明。

朱權病逝於明英宗正統十三年(1448)年,享年71歲,歷洪武、建文、永樂、洪熙、宣德、正統六朝,在太祖諸子中,寧王朱權已屬高壽。


遺憾的是,朱權死後一百多年,他的後代第四代寧王朱宸濠不知道哪根筋抽了竟發動起了叛亂,結果被明代大儒王陽明輕鬆給收拾了,寧王這個藩王也就被廢除了。


大國布衣


侄兒要削叔叔的藩,叔叔造了侄兒的反。

這是朱元璋最不想看到的一幕,所以他才會在臨終前下旨不讓諸王入京奔喪,為的便是讓朱允炆能夠順利即位接手明朝。

朱元璋生前曾對朱允炆說過,將朱允炆的叔叔們分封到邊地是為了讓他們有外敵來犯的時候替朱允炆守好邊疆,實際上也是想將諸王弄出京城,讓他們死了爭奪帝位的心思。

可當時朱允炆便回問了句,胡虜來犯,叔叔們給我擋著,可如果是叔叔們造我的反,誰來給我擋著他們呢?

朱元璋聽完之後便沉吟不語,問朱允炆可有良策,朱允炆給出三策,一是以德服人,二是削奪爵位,三是出兵鎮壓。

誰料朱允炆竟然一語成讖,他一即位便誤信黃湜、齊泰之言而在時機不成熟的情況下匆忙削藩,從而逼得他的叔叔朱棣起兵靖難,他也因此輸掉了自己的江山和皇位。

不過,當時的朱允炆畢竟是皇帝,擁有法統,所以他不論是在兵力,還是在財力、物力和人力等各方面無不處於絕對的優勢地位,倘若能夠運用得當的話,完全可以碾壓手中不過數萬兵馬的朱棣。

偏偏朱允炆太菜,不懂用人之道,將一手好牌打了個稀巴爛。

朱棣當時因為處於劣勢,自知自己手中兵力不夠,難以對朱允炆造成威脅,更不用說對朱允炆進行致命打擊了。

所以,朱棣想要打敗朱允炆,便必須得用最快的速度擴充自己的實力,怎麼才能最快地擴充實力呢?顯然是拉被削藩的諸王下水,一起造朱允炆的反,當時朱棣就藩北平,和他相鄰的便是就藩大寧的寧王朱權,所以朱權成了朱棣最想拉下水的藩王。

朱棣號稱諸王之首,朱棣之下,便數寧王最有實力了。

又因為朱棣、朱權二人的封地在北方,時時刻刻須得防著北元,所以他們手上也多精兵悍將,寧王手上的兵更是號稱“帶甲八萬,革車六千”,還有驍勇善戰的朵顏三衛騎兵。

朱棣看上的便是寧王朱權手上的這八萬精銳之師,倘若能夠將這八萬精兵收歸麾下的話,他所發動的“靖難之役”便又多了一分勝算。

朱棣發起了靖難之役後,朱允炆擔心朱權會和朱棣一起造反,於是召朱權回京,朱權也怕自己回京之後會被處死,所以不肯動身,這便給了朱棣一個接近朱權並奪取朱權手中的兵權的契機。

朱權為什麼不敢回京?還不是怕自己沒了兵權之後會遭到朱允炆的毒手,畢竟湘王朱柏舉家自焚,殷鑑不遠呀!

朱棣見此情形,便知道朱權很可能已經動搖了,只是還在猶豫而已,只需添一把火便能夠將朱權拉到自己的靖難陣營中來。

當時坐鎮遼東的江陰侯吳高恰好率兵來攻朱棣的地盤永平,朱棣親自率兵打退吳高而救下永平之後,便趁機跑到了大寧,詭稱自己打不過吳高了,所以只能來找寧王求救,希望寧王能夠出手相救。

朱權雖說有點懷疑朱棣的話,但還是讓他進城了,不過是讓他單騎入城。

朱棣一入城便拉著朱權的手哭了起來,十七弟呀,哥哥心裡苦呀,你真當哥哥想造反嗎?還不是被咱們那個好侄兒給逼的呀!他使出了自己最好的演技在朱權面前賣慘,慢慢地打消了朱權的警惕,等到朱權警惕鬆懈之後,他一邊讓人在城外埋伏,一邊又讓自己的部下化裝入城收買了朵顏三衛和守城之人。

等到一切準備妥當,朱棣說要走了,朱權說那好,我送送四哥。

可等朱權送朱棣到了郊外,朱棣便讓綁住了朱權,朵顏三衛的人則攻入寧王府俘虜了寧王的妃妾和兒女去了北平。

這麼一來,寧王想不造反也不行了。

朱棣裹挾寧王朱權造反的時候,對朱權說了一句話:“事成,當中分天下。”

可是,朱棣真的會和朱權中分天下?別傻了,朱棣說的只不過是場面話,為的只是想讓朱權配合他收編朱權麾下的八萬精銳罷了!

朱權也不傻,或者說他很瞭解朱棣,他知道朱棣是一個很有野心和權力慾的人,絕不可能會和他中分天下。

更何況朱棣是造了侄兒的反才當了皇帝,他想要為自己撈一個好一點的身後名的話,便必須得學“玄武門之變”後的唐太宗李世民一樣創造一番千古功績,想要創造那樣的千古功績,又怎麼可能中分天下?

朱權一旦真敢拿朱棣之前給他的那個“事成,當中分天下”出來說事,讓朱棣履行承諾的話,他絕對只有死路一條。

所以,他很聰明地跑去對朱棣說,皇上呀,我想去南邊就藩,你能不能給我改封一下?二人商量了一番之後,朱權便被封到南昌去了。

朱權封地本在大寧,為什麼不回大寧,反倒要跑到南邊去呢?這就是他的聰明之處了,朱棣起於北方,乃是龍興之地,北方又多精兵悍將,他如果再回去北方的話,讓朱棣怎麼想?朱棣會不會認為他也想擁兵自重,再來一出靖難之役?

所以,他只能到南邊,這樣才能安朱棣的心。

朱權這一步算是走對了,他到了南昌之後,朱棣看似放過了他,實則一直沒有放鬆對他的警惕,他的一言一行也在朱棣的監視之下。

朱權到了南昌之後,有人狀告他“巫蠱誹謗事”,朱棣聽說了之後,趕緊讓人過去調查,可是查來查去,也沒查出什麼,只好不了了之。

也正是因為朱權的聰明,主動遠離了明朝的政治權力中心,然後小心謹慎地行事,這才讓朱棣一直抓不到他的把柄,後經仁、宣二朝也是如此,所以朱權才得以安然無恙,或者說有驚無險地過完了自己的一生。


寧糊塗


朱元璋痛失愛子朱標以後,為了能讓年輕的孫子朱允炆坐穩江山,大殺功臣以擼掉荊杖上的利刺,但是總不能把自己的兒子也殺光,所以成就了各地強勢的藩王。其中善戰的燕王朱棣,善謀的寧王朱權,都是藩王裡的佼佼者。朱元璋千算萬算沒有算到自己死後兒子搶了孫子的皇位。朱棣在搶侄子朱允炆的皇位時,借用了寧王朱權的8萬精兵,許諾他事成後平分天下,結果又如何呢?

寧王自幼聰敏,13歲受封寧王,15歲就藩大寧,他“統塞上九十城,帶甲八萬,革車六千,所屬朵顏三衛騎兵,皆驍勇善戰”,朱棣曾多次會合寧王等諸王北伐,早就見識了朵顏三衛的厲害對其垂涎三尺。在朱允炆盲目消藩政策下,1399年,朱棣藉機以“清君側,靖國難”的幌子發動“靖難之役”,在這場場皇權博弈中,朱權的立場基本上就決定了靖難之役的走向,所以,朱允炆和朱棣都極力拉攏朱權。

朱權本意是做一個誰也不幫誰也不得罪的中立派,但是結果事與願違。建文帝朱允炆先是許以高官厚祿召他回京,被他拒絕了,那重拳消藩令讓他心有餘悸。不聽皇帝的話,後果很嚴重,被收去了封王的特權,消減了一萬六千人左右的“三護衛”。這無疑對朱棣是件好事,薑是老的辣,與建文帝不同朱棣用了腹黑手段。先是假裝兵敗慘狀親自到大寧拜訪朱權,痛哭流涕的訴苦說自己起兵是被侄子逼的,懇求朱權代自己向朝廷起草奏章謝罪,背後卻在安排精銳埋伏城外,手下同時以重金賄賂朵顏三衛部將,等朱權出城為朱棣送行時,突然伏兵四起,自己的愛將竟然也都反戈了,朱權就這樣被綁上賊船了。朱棣迅速收編了朱權的軍隊,軟禁了朱權的家眷,逼得朱權沒有了退路,只得陪著四哥一路前行了。朱棣為了安撫朱權,假惺惺的許諾“事成,當中分天下”,他自說他的,朱權又不是傻瓜當然不信也不奢望,最後朱棣當上了皇帝,別說中分天下了,連朱權要求的改封蘇州都不答應,錢塘還不答應,最後打發朱權去了被山水環繞的南昌,赴任前朱棣親筆題詩送別,這不能不算是一種獎勵吧!

寧王朱權最終依附這南昌一隅,連個行宮都沒有,還時不時被誣陷用巫術誹謗朝廷,用自己的隱忍和不問政事的淡然躲過一次次危機,算是在閒雲野鶴的生活狀態下得以善終。

其實對於寧王來說,雖然有點憋屈,但是如果自己沒有稱王之心,只能在朱棣和建文帝之間做個二選一,不管被逼還是自願,選擇朱棣都是對自己最有利的,如果依附建文帝,朱棣失敗的話,朱允炆是不會允許有第二個朱棣存在的;成功了,自己更會因為站錯隊而被朱棣殺害。活的自在逍遙,眼看著朱棣和他的子孫死在自己前面,也算是上天的一種錯愛了!


國史通論


靖難之役打了三個月,朱棣跑到朱權的地盤上,一把鼻涕一把淚的哭訴,想讓寧王朱權救救自己,要是能代為上一份謝罪摺子就更好了,朱權看到昔日威武霸氣的哥哥竟被侄子逼到這個份上,一時間感慨不已,於是收留了朱棣,好吃好喝的招待朱棣,朱棣也不見外,成功將朱權和他的兵攏到自己這邊,朱棣看著朱權說:“十七弟,拿紙筆來,哥哥給你畫一個大餅。”朱權湊上去一看,紙上赫然寫著“事成,當中分天下。”

但後來我們知道,朱棣贏了朱允炆,登基為帝,江山還是那個江山,並不曾一分為二。平分天下這種事,誰相信誰就是傻子,其實朱權也並不相信朱棣能做到,他選擇幫助朱棣並非全然自願。這裡,四姑娘就大體說一下這個事情。

1392年,對於朱元璋來說,是非常痛苦的一年,因為就在這一年,他最為中意的太子朱標病逝,這不僅僅是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悲劇,更是一個皇帝失去絕佳繼承人的悲劇。朱標一死,朱元璋不得不選擇嫡長孫朱允炆為太子,但是朱元璋本人應該也能想到,百年之後,自己那些兒子未必不會為難朱允炆,畢竟弱肉強食的生存法則在皇家是很適用的。

但另一方面,他又希望自己的那些兒子不管是在邊塞還是腹裡,都能護佑大明王朝。但是很明顯的,朱元璋和朱允炆之間磨合的並不理想,畢竟朱允炆成為太子的時候朱元璋已經老了,沒法好好教育這個太子,另一方面,朱元璋主要是在為朱允炆清除朝廷中的障礙,他最忌憚的是朝中的官員,他希望在有生之年為朱允炆創造一個好的統治環境,這恰恰忽略了他的那些兒子們。

等到朱元璋一去世,朱允炆一繼位,朱允炆立刻就感到了自己的危機,他不可能和朱元璋一樣信任他那些叔叔們,他害怕那些叔叔們,而那些叔叔們則對他並不敬畏,這樣很容易就會引發內亂,朱允炆急於站穩腳跟,於是在還沒有做好完全準備的時候,就著急削藩,而且他大概從來沒有想過徐徐圖之這件事。

而在對一些弱的叔叔們開始軟禁甚至廢為庶人的時候,那些邊塞強悍的藩王敏銳的意識到了自己的危機。於是他們開始有了各種各樣的想法,首先想到的就是儘量自保,當然,在沒有辦法保有自己原有的勢力和地位的時候,起兵反抗就成了一些藩王的選擇,比如燕王朱棣。

早在朱元璋生前,朱元璋的前三個兒子相繼去世,等朱允炆繼位後,他最大的一個叔叔就是朱棣,還是藩王中勢力最大的一個,自然也是朱允炆最大的敵人,等朱允炆終於對朱棣出手的時候,朱棣裝病自保,並在被識破之後迅速起兵,1399年的七月,朱棣起兵清君側,這就修飾所謂的靖難,自此大明王朝陷入了持續整整三年的靖難之役。

朱允炆除了地位上能壓制朱棣,其餘各方面都不是朱棣的對手,三年後,朱棣攻進了京城,從此江山還是那個江山,卻已經換了容顏,而朱允炆也消失不見。在這場戰役中,實際上朱棣並不是孤軍奮戰,單單依靠他自己地盤上的勢力,在三年的時間內是打不贏的,這也是朱棣一早就明白的。當然朱允炆自然也不可能不明白。

所以靖難之役打響的時候,朱允炆就害怕他其他的那些叔叔會援助朱棣,聯合起來奪他的江山,尤其是北方邊塞的那些藩王,比如寧王朱權、遼王朱植等,朱允炆下令讓他們進京,只是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朱植進了京,但是朱權並沒有理會朱允炆。

朱權也是朱允炆相當忌憚的一個藩王,朱權“帶甲八萬,革車六千,所屬朵顏三衛騎兵皆驍勇善戰。”實力不容小覷,並且數次參與出塞作戰。靖難之役開始後,朱權是想作壁上觀,最好能看到兩虎相爭,但最後他撿個便宜。同樣在北方邊塞的朱棣自然也知道朱權的實力如何,朱棣很忌憚這個弟弟,他害怕這個弟弟會在自己背後捅一刀,到時候腹背受敵,就真的得不償失了,所以在戰爭打了三個月之後,朱棣到了朱權的地盤。

他打起了苦情牌,而朱權也真的同情上了這個哥哥,答應為朱棣求情,卻不知道朱棣在朱權的地盤上刺探、收買、滲入,等到朱棣安排好了一切,就向朱權辭別,然後朱權就在送朱棣離開的路上被圍住,朱棣勸說朱權助他一臂之力。

這個時候,朱權才知道自己被騙了,但是已經晚了,他的妻子和世子都被朱棣控制,而自己也被圍困,重要的是部下已經很多都投靠了朱棣,朱權不得不答應幫助朱棣,朱棣更是許諾將來評分天下。

朱權善謀略,為朱棣在靖難之役中最終勝出出了不少力。但即便如此,朱棣也不可能真的會平分天下,但凡有點野心,併成為勝利的一方,誰又會願意和別人平分這天下?那話不過是說說而已,朱棣也好,朱權也好,都不會真的去相信。

朱棣稱帝之後,朱權知道他不可能放自己到北方邊塞去,於是請求將封地改到南方,但是,朱棣卻以這樣那樣的理由拒絕了朱權的請求,然後將朱權封在了南昌,在此後的四十多年時間裡,朱權就被困在了南昌,直到去世。

朱權剛到南昌不久,就有人告發朱權行巫蠱誹謗之事,但朱棣並沒有查出什麼來,這件事只能無疾而終,朱權倒是越來越低調,縱情山水,寄情琴棋書畫。即便是後來的明宣帝,也從來沒有想過優待朱權,甚至還指責他不懂事,朱權就更加低調了。

可憐曾經也是英雄,卻被困在南昌動彈不得,不過這也不能怪朱棣。對於朱棣這樣得位不正的人來說,更忌憚別人走他的曾走過的路,朱權當初被迫捲進削藩和靖難之變中,做什麼選擇似乎都不會有好的結果。


尚宮女史


寧王朱權,朱元璋第十七子。十三歲時,被朱元璋封為寧王,封地大寧(今內蒙古寧城),國號“寧”。

因朱元璋將朱權封在大寧,其目的是為了防範北元軍隊的入侵,所以朱權的寧國實力非常強悍,帶甲之士八萬,戰車六千,其麾下的朵顏三衛騎兵的戰鬥力更是天下聞名。



不過縱容朱權擁有如此強大的實力,他對於帝位始終無任何覬覦之心,而且也始終堅持著為人臣子者的本分。即使是在建文帝登基後,開始實行削藩之時,朱權也依然沒有任何的反叛之心。

可是朱權雖無反志,但他的實力卻讓他不能置身於事外。1399年,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在朱棣與建文帝相互爭鬥的過程中,寧王這支強大的武裝力量成為了雙方都要爭取的存在。



朱棣一方,朱棣在起兵時就曾言“以往我巡察塞上時,見大寧諸軍十分剽悍。如果我能獲得大寧,截斷遼東,採用邊騎助戰,便大事可成啊!”,因此朱棣對朱權可謂是虎視眈眈。

而建文帝一方,建文也因害怕朱權會投向朱棣一方,所以對其也是嚴加防範,靖難之役發生時,建文就把他召他入京,可還未到時,就先下旨削了他三護衛。



當然,就朱權本身而言,他從始至終都未想過要背叛朝廷,要背叛建文帝。無論建文帝如何對待於他,朱權都是忠心於中央的,他也從未想過要投向朱棣。

只是,朱權沒有想過要跟隨朱棣,不代表朱棣不想拉攏這股強大的勢力。當時,朱棣眼見主權沒有投靠他的意思,可朱棣卻是急需朱權麾下勢力的加入,藉此才能更有把握的抵擋住建文軍隊的進攻。於是明著沒有機會,朱棣就想暗著來。



1399年9月,江陰侯吳高進攻永平,朱棣率兵前往營救,後吳高退兵。此時永平雖已解圍,但朱棣卻沒有返回北平,而是開始在秘密的籌劃著一個陰謀。

他先是偷偷的率領著麾下的精兵從劉家口抄小道前往朱權的封地大寧,而後到達大寧後,他就在城下跟朱權詐稱因兵敗前來求救於他。而此時朱權並沒有多想,畢竟是自己的哥哥,他雖忠於朝廷,但對朱棣也並無反感,眼見自己哥哥落難,自然要拉上一把。



當然朱權還是懷疑自己的這位哥哥有其他心思,所以在放朱棣入城時,他只准朱棣一人入城,其軍隊只能駐紮在城外。

不得不說,朱棣去演戲,他絕對是一個影帝級的人物。入城後,他立刻就拉著自己弟弟的手,淚眼汪汪的說道“自己是不得已才起兵的,請勞煩弟弟幫忙起草一份請罪奏章向陛下請罪” 。朱棣這番表演,朱權毫無保留的就相信了,他不疑有他,連忙符合道弟弟一定會幫哥哥你向陛下求情的,你就安心在這裡住幾天,等候陛下的旨意。



朱權絕對沒想到,朱棣是鐵了心要造反的,他第二名目標就是那皇帝寶座。在他誠懇相待下,朱棣暗地裡卻將自己的士兵偷偷調入城中,還暗地裡收買了朱權手下的兵士。

之後在完成一切部署後,朱棣就藉口要回封地等待建文的發落,然後將朱權誆出城外。之後到了郊外,在朱權為朱棣踐行時,朱棣的伏兵就趁機一擁而上俘虜了朱權。



就這樣,朱權在毫無防備下,被陰險的朱棣給俘虜了,而後他麾下的勢力也盡歸朱棣所有。

當然,在俘虜朱權後,朱棣為了在最快的時間招降朱權的部隊,他就又向朱權撒了一個彌天大謊,就是答應朱權事成後,與他平分天下。

可笑的是,已經被騙過一次的朱權似乎又再一次相信了朱棣。之後他盡心盡力的幫助朱棣謀奪大明江山,朱棣軍中大部分的招降繳文幾乎全出於他之手。



當然,“平分天下”本來就是一句空話,朱棣登基稱帝后,自然不會真的兌現於朱權。事後,朱權也知曉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也沒有過多的去計較,畢竟現在朱棣才是皇帝,他只是臣子,自己的命完全被朱棣掌控,又哪敢有啥非分之想呢?

可是朱權卻沒有想到,朱棣非但沒有兌現承諾 而且對他還百般打壓。比如在封地一事上,朱棣不但不讓他回到原來的封地,還否定了朱權關於封地的其他一切想法。朱權最開始想封到蘇州,朱棣就說這是京畿之地,不能給你,後來朱棣又想封到錢塘,朱棣又說這已經分給了五弟,不能給你。



最終朱棣就只給了朱權建寧、重慶、荊州、東昌這四個地方來做選擇,而後在1403年,朱權被改封於南昌。

只能說朱棣真的很“陰險”,這四個地方全在中央軍隊的重重包圍下,一旦朱權有異心,朱棣隨時可以發兵剿滅他,幾乎不費吹灰之力。



不過朱棣雖對朱權百般打壓,但至少還是顧及兄弟之情,即使他在防著朱權,也絲毫沒有要殺掉朱權的意思。於是乎,朱權也得以在朱棣一朝平安的活著,當然這之中少了朱權自己的韜光養晦,不問政事的原因。

之後朱權一直活到了正統十三年,也就是明朝第六個皇帝朱祁鎮的那個時代,享年70歲。



不得不說,朱權的結局還算是好的,以一己之力生生熬死了明朝5位皇帝,期間雖被提防,但卻依然能繼續享受著榮華富貴,錦衣玉食,這等結局可不是常人能享受的到的。


澳古說歷史


明太祖朱元璋共有26個兒子,16個女兒,寧王朱權是朱元璋的第十七子。

“燕王善戰,寧王善謀”。朱權十三歲時,被明太祖冊封為寧王,就藩大寧。當時的大寧衛,是朝廷戍衛北部邊疆的重要軍鎮。所以,寧王手下兵強馬壯,除了當時最精銳的騎兵——朵顏三衛以外,還擁有八萬大軍的領導權,與“擁兵十萬”的燕王朱棣實力不相上下。



建文帝朱允炆下令削藩後,各地藩王的權益都受到了極大的威脅,寧王朱權也是朝不保夕。不久,已率部起事的朱棣登門拜訪,在痛斥建文帝削藩的同時,他還暗中買通寧王手下大軍的統兵將領,以“綁架”寧王和自己共同起事!

朱權被迫妥協。朱棣承諾,等日後奪下大明江山,要和寧王二人平分天下。謀略過人的朱權怎會不知這只是四哥給自己開的一張空頭支票而已!哪個君王會把江山分給別人?

果如寧王所料,自從跟朱棣踏上同一條船,朱棣從沒有讓他單獨指揮過戰鬥,只是讓他負責起草討伐檄文,謀劃用兵,其兵馬的實際指揮權落入朱棣之手。寧王深知當下乃“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境地,只能不斷示弱,以保自身周全。



北軍攻陷南京時,寧王不願親眼目睹北軍屠戮建文帝及朝中文武的慘狀,就以安葬王妃張氏為藉口,回到了北方。

朱棣登基後,將原先寧王的封地大寧衛,分封給了朵顏三部。而寧王本人,則陷入了與明成祖朱棣索要封地的“拉鋸戰”中。最終,寧王的封地被定於江西南昌。寧王就藩前,朱棣為其安排了盛大的歡送儀式。

到了封地,寧王在朝廷的監視下讀書、撫琴、煮茶、寫作,讓朝廷始終找不到除掉自己的把柄,最終得以頤養天年!



明正德十四年,朱權的後代朱宸濠起兵謀反,被王守仁率軍擊敗,朱宸濠本人被處死,寧王藩號自此被朝廷取締!


一生為你畫眉


我是蘭臺令君,寫有態度的歷史!

寧王朱權是朱元璋的第十七子,十三歲時被封為寧王,十五歲前往封地大寧就藩。寧王麾下帶甲八萬,戰車共六千輛,其中包括威名赫赫,堪稱精銳之師的朵顏三衛。而且朱權自己也頗有謀略,根據《明史》記載朱權多次配合諸王出塞作戰,以善謀而著稱,固有“燕王善戰,寧王善謀”的說法。

後來朱棣發動“靖難之役”連蒙帶騙的把朱權拉攏到自己的陣營,這對“善謀”的寧王來說簡直就是一種諷刺。可以說在朱棣從自己侄子手中奪得皇位的過程中,朱權可是功不可沒,儘管這並非出自他的本意,而且朱棣也曾經許諾朱權事成之後平分天下。事實上,如果朱權不跟著朱棣造反,結果也不會好到哪裡去,因為之前建文帝的聖旨就到了,要削他的兵,也真不知道這八萬軍隊對朱權來說是福還是禍。

軍隊被朱棣搶走的朱權,好不容易等到了四哥即位,想著這次可以分一塊肥肉,卻沒有如願以償,這又是怎麼回事呢?原本朱權想著靖難之役結束,自己改封南方,最初他向朱棣要求就藩蘇州,可朱卻棣回答說:“蘇州屬於畿內,不方便分給你。”那就退而求其次,咱們要錢塘總行吧?偏偏這朱棣還是不答應,反而說建寧、重慶、荊州、東昌都是好地,你隨意選擇吧。最後這扯皮扯了半天將朱權安排在了南昌。朱棣為了表示自己並沒有忘記他的相助之恩,還親自寫詩為其送行。

不過事情還沒有到此結束,寧王並沒有享受幾天安穩日子,就又出了狀況。有好事者投訴朱權用巫術詛咒別人,朱棣本來就對這十七弟不太放心,正好藉此事好好敲打敲打他,於是就派人追查此事,可是這底下辦事的人查來查去都查出個所以然出來,朱棣最後也就將此事不了了之了。朱權也得以安全度過永樂時代。

朱棣死後,上臺的明仁宗朱高熾實行的是相對比較寬和的政策,朱權覺得自己的機會了來了,便上疏說南昌並非是自己的封地,明仁宗回信說:“叔父都在那待了二十年了,不是封地是啥?”到了明宣宗朱瞻基即位時,請求明宣宗將靠近南昌城的灌城鄉土田賜給他。宣德四年又議論說宗室不應確定品級。明宣宗十分生氣,對朱權頗有指責之意。朱權便上書謝罪。總之一句話,朱棣祖孫三人都沒有向其兌現“平分天下”的承諾,不過寧王最後得以善終,還是一個不錯的結局。

以上就是該問題的答案,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蘭臺令君


所謂皇帝金口玉言,但雄才大略的明成祖朱棣卻像特朗普一樣言而無信、反覆無常,他不僅忽悠自己的兒子朱高煦,還忽悠自己的弟弟朱權,最終朱棣依靠忽悠奪取了侄子朱允炆的天下。


朱棣的次子朱高煦作戰勇敢,武藝高強,頗有朱棣之風。在靖難之役中,朱高煦發揮關鍵作用,多次救下朱棣。

特別是在燕軍渡江之際,“盛庸扼之於浦子口”,並將燕軍擊退,朱棣因戰敗而萌生退意,“燕王欲且議和北還”。

此時正好朱高煦率領精兵趕到,朱棣大喜,撫著二兒子朱高煦的後背說道:“勉之!世子多疾。”

朱棣言外之意,大兒子朱高熾體弱多病,你要努力啊,事成之後,世子之位可就是你的了。

聽完父親朱棣的話,朱高煦“率眾殊死戰”,將朝廷的軍隊擊敗,從而打開了進攻南京的大門。

在整個靖難之役中,朱高煦功勞最高,又得到了諸將的支持,因此他想謀奪皇太子之位,特別是朱棣當年那句“世子多疾”的暗語。但最終朱棣還是冊立長子朱高熾為皇太子,對此朱高煦一直心懷不滿。 朱高煦到封地後,一直招兵買馬,意圖不軌,因為他不甘心!

朱棣、朱高熾先後病死,朱高煦最終在宣德元年八月舉兵造反,明宣宗聞訊後率兵親征,結果朱高煦最終戰敗投降。朱高煦被廢為庶人後,依然桀驁不馴,明宣宗一怒之下,將朱高煦及其十個兒子全部殺死!而造成這場悲劇的始作俑者正是朱棣本人!

朱棣為了奪取天下,除了忽悠兒子朱高煦以外,還忽悠了弟弟朱權。

明太祖朱元璋共有26個兒子,16個女兒,寧王朱權是朱元璋的第十七子。

朱元璋稱帝后,陸續分封諸子為王,率領軍隊,駐守各地,除了駐守北平的燕王朱棣,就以駐守大寧城的寧王朱權實力最強。

“燕王善戰,寧王善謀”。朱權十三歲時,被明太祖冊封為寧王,就藩大寧。當時的大寧衛,是明朝戍衛北部邊疆的重要軍鎮。

寧王朱權兵強馬壯,“帶甲八萬,革車六千,所屬朵顏三衛騎兵皆驍勇善戰”。

朱權手下除了當時最精銳的騎兵——朵顏三衛以外,還擁有八萬大軍的領導權,與“擁兵十萬”的燕王朱棣實力不相上下。

另外寧王朱權幾次率軍出征,以擅長謀略著稱,頗有將帥之才。

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以清君側的名義起兵造反建文帝朝廷,一個藩王要對抗整個王朝,顯然實力對比是懸殊的,這個時候朱棣想到了諸王之中力量最雄厚的十七弟寧王朱權,他對諸將說到:“我當年巡視塞上的時候,見大寧諸軍十分彪悍,我若得大寧,截斷遼東,採取邊騎作戰,則大事可成矣。”

燕王朱棣明確表示了要爭取寧王朱權和他一起造反,那邊建文朝廷也早就對寧王不放心,派人召寧王進京,朱權人未到,三護衛已被削。

建文帝打草驚蛇,朱權最終選擇了在大寧觀望形勢。

公元1399年九月,朱棣自劉家口抄小路直趨大寧,詐稱走投無路來求救。

朱權邀請四哥朱棣單騎入城,朱棣拉著寧王的手大哭,表示四哥起兵靖難乃萬不得已,求他代為起草奏章謝罪,朱棣在大寧住了數日,寧王朱權都毫不相疑,好吃好喝熱情以待。

殊不知此時燕軍早已在城外埋伏,朱棣在大寧數日早已“陰結三衛部長及諸戍卒”。

至朱棣要離開大寧,朱權出城相送,埋伏城外的燕軍俱一擁而上,殺死守將朱鑑,寧王朱權及王府上下俱被裹挾前往北平,至此,寧王所部兵力俱歸朱棣調遣。

為了安撫寧王朱權,朱棣忽悠他說:“事成,當中分天下”。


等到朱棣推翻侄子建文帝奪取天下以後,當然不會再提弟弟朱權說“中分天下”的話,只是讓他自己挑一個封地。

朱權說,他想去蘇州。“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朱權去也就是想享福,並沒有其它意思。但是朱棣說:“畿內也。”其實,朱棣是要遷都到北京的,蘇州也算不得“畿內”。但朱棣說它是“畿內”就是“畿內”,朱權不敢爭辯。

接著,朱權又說錢塘。“錢塘自古繁華”,朱權無非也是想要享受,沒有其它想法。但是朱棣也不想給他,還冠冕堂皇地說,建文帝把錢唐給了自己的兄弟,結果就不長久,你也想不長久啊?

然後,朱棣給朱權列了建寧、重慶、荊州、東昌這幾個邊遠的地方,讓他選擇。最後封的地方是南昌。朱權無話可說,只得老老實實去南昌,熬了二十多年。

朱棣去世後,朱高熾繼位。明仁宗朱高熾是出了名的仁愛之君,朱權想,既然是仁愛之君,對自己這個十七叔也應該很仁愛啊。於是就說,當時我是不想到南昌來的,這裡並不是我的封地。

哪想到朱高熾對別人仁愛,對朱權就不仁愛了,很不客氣地說,既然不是你的封地,為什麼你在那裡呆了二十多年啊?這話一下就問的朱權無話可說了。

好在朱高熾也很快去世了。明宣宗朱瞻基繼位,朱權又想,讓我在南昌我就在南昌吧,不走了。不過,我不能就住這麼一座孤城啊,好歹把南昌周圍的土地封一些給我啊。

然而明宣宗朱瞻基依然不給。還批評朱權不懂事,頗有對他進行處罰的意思。

明宣宗連自己親叔叔朱高煦都滿門抄斬,何況自己這個叔祖,朱權嚇得徹底老實了。不但不再提出任何非分的要求,而且從此也只是整天與文人墨客混在一起,吟詩作賦,了此殘生。

朱權死於明英宗正統十三年(1448)年,享年71歲,歷洪武、建文、永樂、洪熙、宣德、正統六朝,在朱元璋諸子中,寧王朱權已屬高壽。

但朱權死後一百多年,他的四代孫寧王朱宸濠趁明武宗放蕩不羈起兵造反想奪取皇位,結果被明武宗派大儒王陽明鎮壓了,朱權後代被滿門抄斬,寧王這個藩王也就被廢除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