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用了0.5克月岩,中國科學家研究出14篇科研論文

我們如何瞭解月球?十分真實的管中窺豹

今天,如果我們想要了解月球,第一個浮現在我們腦海中的辦法就是

登月

在無法登月的情況下,我們如何瞭解月球?

曾經,任何人都只能通過肉眼觀察天上的月亮,發揮想象力去滿足對月球的好奇心。

直到伽利略第一個把望遠鏡指向月球,我們才有了一個揭開月球神秘面紗的工具。

由此,人類對月球的觀察與認識進入到一個高潮時期。

只用了0.5克月岩,中國科學家研究出14篇科研論文

後來,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冷戰不期而至。

美蘇爭霸的背景下,太空同樣成為了兩個超級大國對抗的戰場,人類離開了地球,人類進入了太空,人類登上了月球。

從那時開始,我們重新建立了與宇宙的關係,第一次離開我們的“搖籃”進入到一個廣闊無垠的世界。

在太空探索最火熱的時代,尚不具有探索能力的中國會無動於衷嗎?

當然不會,儘管我們沒有辦法進入太空,甚至登上月球,但是我們並不缺少探索宇宙的熱情。

只用了0.5克月岩,中國科學家研究出14篇科研論文

阿波羅11號

中國月球探測工程“嫦娥工程”在2004年1月23日全面啟動,但此前已經準備了45年。

“嫦娥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說,從1958年到1993年,我們花了35年的時間,構建和充實了探月的科學隊伍,具備了探月的能力。但為什麼要去探索月球,它的必要性、可行性怎麼樣?該有什麼樣的長遠規劃?第一次該如何執行?這些論證,又花了整整10年的時間。

1952年,高中畢業的歐陽自遠響應國家的號召,決定去學地質、去找礦,報考了北京地質學院。畢業後,歐陽自遠報考中國科學院並被錄取為地質研究所礦床學專業副博士研究生。

當時的歐陽自遠沒有想到,有一天他會成為“嫦娥工程”第一任首席科學家,會去遙遠的月球找礦。

在那個時代,想要了解天外的世界,有一個十分重要的途徑:“天外來客”隕石

歐陽自遠告訴《中國報道》記者:“天上究竟是什麼東西?我是做地學的,需要樣品分析,但是我們中國沒有能力,沒有技術,沒有隊伍,我們做不到。

幸好天上會掉下東西來,那就是隕石。

只用了0.5克月岩,中國科學家研究出14篇科研論文

1976年,中國降落了一次世界規模最大的吉林隕石雨,中國科學院和各高校組成由歐陽自遠負責的聯合科學考察隊。經過精細的考察和研究,他們發表了100多篇研究論文和兩本專著,成為國際上研究隕石的範例。

1978年,美國總統卡特的安全事務顧問布熱津斯基訪問中國時,向中國送上一份珍貴禮物——一塊從月球上帶來的石頭。這塊石頭澆鑄在一個類似於凸透鏡的有機玻璃盒內,質量僅僅1克。

可以說,當時的中國科學家只能用這小小的一克石頭研究月球,事實上,歐陽自遠主持了這塊小小月岩的研究。他只取了0.5克拿來研究,另一半送到了北京天文館。

“我們研究了它的形成時間、構造結構、形成環境、成分等等,各個方面都認真地分析研究了一遍,把這個樣品做得非常深入細緻,一共發表了14篇科學論文。”歐陽自遠回憶起來仍然帶著自豪,“我們還可以確定這塊樣品是來自阿波羅17號70017—291號岩石裡面的一個小碎片,這讓美國人感到非常吃驚。”

參考文獻:

[1]徐豪.“奔月”夢想是這樣實現的[J].中國報道,2019(12):24-2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