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近乎崩潰的日本,短短二十年便能重新崛起,靠的是什麼?

不吃甜豆腐腦怪


這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問題。

二戰後的日本,經歷了一段悲慘的陣痛期,戰爭耗光了這個國家的潛力,榨取得乾乾淨淨。再有那美軍長時間不要錢得轟炸,城市變成了一片廢墟。

糧食物資短缺,國家經濟崩潰,社會秩序混亂。當兵的跑到美國軍營前面擺地攤兒換,祈求換點兒罐頭;女人們則是主動投懷送抱,去尋求美國大兵的庇護,至於更慘得,那就只能是捱餓等死。大街上隨處可見在垃圾堆裡翻找食物的流浪漢。

這裡面不乏曾經是西裝革履的大公司職員,甚至於富人、軍人。沒辦法,當時的日本幾乎是一個無政府狀態,天皇的位置都岌岌可危,更何況這些普通人呢?

那麼日本為何能在近乎崩潰的局面下再度實現崛起呢?

首先肯定是美國的支持

前面說過陣痛期,但是這個陣痛期並不長,在美國的幫助下,他們得到了大批的物資援助。據統計美國共援助350萬噸糧食和20億美元的物資,渡過了最為困難的一段時期,無數日本人因此得以存活。

而且在麥克阿瑟的改革下,日本被脫胎換骨。之前的日本雖然經過了明治維新的西式化改革。但仍然有許多的封建殘餘。比如嚴格的等級制度,盲目的天皇崇拜,大量的家族式財閥經濟,貴族和平民的矛盾依然存在等等。

而麥克阿瑟執政期間,將這一切全部推翻。天皇雖然保留,但早已經被剝奪了權力,而且麥克阿瑟還四處帶著裕仁“遊街”,使得日本認識到,曾經高不可攀神聖無比的天皇,其實也只是普通人。還有土地改革,使得農民擁有自主權。金融改革,推倒了財閥勢力,把日本銀行變成不受各種勢力所左右的自主性中央金融機構,財政大權正式由國民監督下的國會掌控;他改革法律,人人平等,就連婦女也擁有了選舉權。他還改革教育,以培養嚮往自由的人才為目的,摒棄了傳統的天皇崇拜,武士道軍國教育。這些日本的新一代式日後日本飛速發展的中堅力量。

當然了,除了改革,還有更多實惠的援助。美國為了培養自己在亞洲地區的有力“盟友”(小弟),也果斷向日本高層表現示好的態度。在朝鮮戰爭、越南戰爭中,日本就成為了美軍在亞洲地區的後方保障,為了避免戰爭過程中產生大量的運輸消耗,美軍的很多軍工生產都在日本國土上進行,當然這種生產行為並不是無償的,美國也在這時給予了日本鉅額的經濟支持(戰爭財),這部分資金可以說是徹底將日本從衰敗的陰影中拉了出來,社會各方面的生產得以快速恢復。

賺到第一桶金後,日本開始飛速發展,到了八十年代,日本已經穩坐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交椅,GDP差不多是美國的七成。

所以,如果沒有美國的幫助,以當時日本自身的環境和國際地位,很難在如此之短的時間裡,走上正軌,並實現飛速發展。

當然了,除了外力,也有著日本自身的原因。

比如他們擁有重建的人才基礎。

無論在什麼時期,國家的發展都離不開人才的支撐,日本雖然是一個國土面積比較狹小的國家,但是他們的人才質量卻絲毫不遜於世界上其他國家,也正是日本用自己的培養方式培養出了大量傑出人才,他們國家才能有能力在戰爭中有主導力量。

雖然說在這場戰爭他們成為了戰敗的一方,國家的經濟和軍事實力也被大幅度削減,可是他們國家的主要科技人才並沒有受到根本性的打擊。各個方面都保留著核心人才,對於他們來說,只要有足夠的資金來建設工廠,那麼就能很快的恢復國家的工業生產。

恰好美國活給他們提供設備、技術、以及訂單,就等於說只要不懶,就能賺錢。有這麼一個保姆加持,自然走得很順。

但這只是代工啊,而現在的日本卻是一個站在科技頂端,有著很多自主國際之名品牌的創新型國家。很顯然,美國的幫助是引路人,最終走上巔峰靠的還是自己。其特有的匠人精神,帶來的良好的產品質量和業界口碑。比如豐田、比如松下、比如索尼。“日本製造”代表著可信賴、微型、精緻。

而良好的教育體系帶來的是人才的井噴,他們有著東方人特有的韌性,或許他們不是最聰明的民族,但絕對是最努力的,你必須得承認。新世紀一來,每一年得諾貝爾獎,人家可都沒落下。東京大學、早稻田大學、這些學校得名聲在世界上可都是很有分量的。

綜上所屬,日本的快速崛起絕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情,這其中既有他們本民族保留下來的實力,也有外在勢力的有力“輔助”。

無論是對於國家還是個人的發展,機遇是一方面,自己本身的能力又是一方面。所以不要總是說人家的成功是因為運氣好,有人幫忙,抓住了機會。這個前提是,你得有抓住機會的準備。


白話歷史君


說的好聽點,日本的勞動者吃苦耐勞,支撐起日本戰後的經濟復興,將日本再次推進“先進國傢俱樂部”。1960年,日本趕上了西歐國家,1968年超越德國,成為僅次美國的資本世界二號大國,直至今日。

言歸正傳,二戰後近乎崩潰的日本,是如何做到僅用二十年便能重新崛起,並坐上了資本主義世界的二號交椅。

說到日本的重新崛起,這其中又美國人的因素在。二戰後,美國佔領了日本,強制推行 改革,“幫助日本”剷除了國內剩餘的封建力量與軍國主義,為日本發展經濟掃清了障礙,此外日本也被美國解除了軍隊,國家的安全防衛由美國人負責,在這裡日本又可以節省一大筆的軍費開支,這筆錢可以直接投入到國家經濟的恢復建設中去。

並在1953年。日本的國民經濟就超過二戰之前的水準,半隻腳踏入了“先進國傢俱樂部”。

此外,美國人發動了韓戰于越戰兩場戰爭,美國的軍事訂單便由日本人承擔,總合同金額達到610億美元,這一訂單,讓那些瀕臨倒閉的日本軍工企業得以起死回生,如豐田、松下、三菱重工、三井等企業,發了一筆“橫財”。

當然,除了以上的外部原因外,就日本的自身角度而言,首先戰後的日本沒有戰爭賠款,經濟得以快速發展,對比德國截至1965年對戰爭的賠款達到了近183億馬克,日本在戰爭賠款上基本沒有!此外還依託戰時從我國與東南亞地區搜刮而來的財富,為自己發展經濟提供資金保證。

其次,日本人這個民族吃苦耐勞,戰後全民參與積極發展,且日本人對公司的依附感很強,能穩定的在一家公司工作幾十年,在加上當年的日本盛行加班文化,就如我們現在徐國互聯網公司一樣的九九六工作制,對於當時的日本人來說,這些都不是事。

這便是為何日本能夠在短短的二十年便能重新崛起,其實綜合以上的分析,這是在正常不過的一件事,對比一下我國二十年前和如今的變化,大概也能體會到當時日本的快速崛起。


像素說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時候,日本國內的經濟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


當時的日本國內根本沒有足夠的糧食,日本的普通民眾只能靠著每天少量的食物配給勉強度日,日本的幾個主要城市也都被美軍炸成了廢墟,工業設施損毀殆盡。


而且在二戰結束後,美國軍隊進駐到了日本,日本進入了美國“託管”時期。由於日本在二戰時期偷襲過美國,很多人都認為日本已經無法再重新成為大國。

然而在僅僅二十三年後,日本就超越了聯邦德國,成為了資本主義第二大經濟體,後來日本又超越了蘇聯,成為了世界第二個經濟體。作為二戰的戰敗國,日本能夠在短短二十年的時間裡面重新崛起,主要有四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日本的根基雄厚,雖然二戰時期日本的大部分工業設施都被摧毀,但是日本仍然掌握一些高端的工業技術,擁有一大批有經驗的生產人員。

在國際環境穩定之後,日本憑藉著二戰前打下的基礎,很快就恢復了元氣,趕上了其他國家發展的進度。第二個原因是日本擁有一批有幹勁的人,二戰時期日本男性普遍受到武士道精神的影響,對日本天皇十分的迷信,把戰死沙場當成了榮譽。日本宣佈投降之後,這些日本人無法接受日本衰落的現實,大部分人都投入到了日本經濟復甦的建設中,成為了日本經濟騰飛的一代。

第三個原因是日本實行了正確的國策,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日本就提出了發展教育和科技的口號,培養了一大批高新人才。到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時候,日本已經開始成為世界科技強國,經濟發展的動力也越來越強。


除了這三點原因之外,日本經濟騰飛最關鍵的一個因素是美國人的扶持。雖然二戰時期美國和日本是仇敵關係,但是在二戰結束之後,美國的對手變成了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國家。

日本和蘇聯的關係一直不好,兩國還存在著領土的糾紛,因此扶持日本就成為了美國遏制蘇聯的一個重要部署。


日本人也知道美國人的想法,因此日本人都竭盡全力的討好美國人,美國佔領日本期間,給日本提供了大量的糧食救濟,避免了日本爆發大饑荒。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又扶持日本發展經濟,促進了日本國內的經濟復甦。在美國的扶持之下,日本經濟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進入快速發展期,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時候,日本幾乎要威脅到美國經濟霸主的地位。

從這幾點原因來看,日本能夠實現經濟騰飛,既有一些必然的因素,也有一些時代的因素。在冷戰的大背景下,日本在美國的大力扶持下,依靠著戰前雄厚的工業基礎,以及一大批有幹勁的人,從一個戰敗國一躍成為經濟大國,它的成功的確有很多經驗值得吸取。


當然日本的崛起也引起了美國的制裁,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之後,日本遭到了美國的經濟打擊,國內出現了泡沫經濟,經濟發展速度從此衰落。


歷史總探長


日本剛剛戰敗時連填飽肚子都成問題,但僅僅只用了23年時間,就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不得不說是個奇蹟。

有人說日本戰後崛起主要是美國的扶持,不可否認有這方面因素,但肯定不是全部。美國怎麼扶持的就不多說了,這是眾人皆知的事,下面聊聊其他三個因素。

一、重視教育。日本從明治維新時期開始,就非常重視教育。二戰剛剛結束時,美國人曾對全日本做過一次語言能力測試。

結果令美國人大吃一驚,日本人的識字率竟高達75%,這個數字要遠遠高於當時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識字率。

再看另一組數據,從1951到1973年的22年時間裡,日本正規大學畢業生翻了15倍。至1973年,全日本碩士生有12.6萬,博士14萬。

這個數字在今天看來也許不算什麼,但在那個年代絕對是個“恐怖”的數字。或許良好的基礎教育及對人才的重視,才是戰後日本經濟騰飛的決定性因素。

二、大力發展科技。戰後日本也很缺錢,想依靠政府撥款發展科技明顯不現實。為了解決資金問題,日本政府主要做了三件事。

1、號召老百姓響應政府政策,把錢存到銀行。

2、向中小企業及其他社會機構籌措研發經費。

3、把有限的資金投入到基礎科學研究領域,及有發展潛力的科技企業。

正是依靠“集中辦大事”的策略,日本才有了眾多有競爭力的世界級企業。也正是依靠這些跨國企業,為日本迅速積累了大量的財富。


三、虛心學習。日本是個學習型國家,二戰失敗後,日本人認識到自己與西方的差距。於是選派了大量人才到歐洲學習。

日本對於其他國家的研究,可以說做得非常細緻,幾乎滲透到了各個領域、方方面面,甚至能做到比對方的國民更瞭解自己的國家。

對於各個領域,日本都成立了專門的機構,分析對比、優化,再決定向誰學習。

雖然戰後日本崛起可能還有其他很多方面的因素,但個人覺得日本肯學習、善於學習的態度,及重視教育、重視人才,才是經濟騰飛的最根本原因,其他只是輔助推動力而已。



花木童說史


雖然說美國人朝日本丟了原子彈,但是戰後日本確實是在美國的扶持下才發展崛起的。

實際上關於二戰後的世界格局,其實早在1945年2月的雅爾塔會議上,就已經大致敲定了。美蘇兩國大致劃定了各自的勢力範圍,包括各個國家的歸屬問題等等。

而日本,則被美國當成了日後他們在東亞/西太平洋地區的戰略基地。當然了,與日本地位類似的還包括菲律賓,不過日本的價值很快就展現了出來。

1951年,韓戰時期,日本成了美國遠東地區軍事部署的重要節點,大量的武器裝備,軍事人員,作戰物資都途徑日本進入朝鮮半島。這極大的改善了戰後日本國內民不聊生的局面。並且為了早日加入聯合國,日本也應美國要求,派出軍人參加了聯合國軍的行動。

(日本警察預備部隊訓練照)

不久之後,隨著駐日美軍大批調往朝鮮半島,日本抓住機會,以“確保日本國內治安”的理由,成立了75000人的警察部隊,海上保安廳也隨之擴編。而這支75000人的警察部隊,就成為了後來日本自衛隊的前身。

(日本警察預備部隊制服)

藉著這場三年的戰爭,日本完成了重返國際舞臺的目標。在這場戰爭中,日本扮演了重要的地位,成為了美軍行動的後方基地,3年時間裡向朝鮮半島運輸了300萬軍人,30萬傷兵,70萬噸作戰物資。

(1952年的日本工廠)

由於東亞地區遠離美國本土,一些軍需物資也直接在日本生產。 雖然日本在二戰中損失慘重,但是畢竟是亞洲地區唯一的工業國家,基礎極好。

20世紀50年代中期,朝鮮戰爭結束後,美國開始實踐“扶持日本構建美國主導的產業體系,並且以日本為最前線,在遠東對抗蘇聯”這一戰略。

(1954年日本自衛隊成立)

緊隨而來的就是1954年日本自衛隊成立,美國也開始將大量的工業生產任務分擔給日本。由於日本國民人均受教育程度較高,並且有一定的工業基礎,日本經濟發展也非常迅速。

1956年,蘇伊士運河事件發生,美英同盟出現了一些裂痕。新興崛起的美蘇霸權並不希望看到英,法這樣的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在國際舞臺上扮演什麼太重要的角色。於是他們一同打壓了英法,最終迫使英,法,以三國停火,埃及收回了蘇伊士運河的主權。

此事件之後,法國於1966年退出了北約組織,並與蘇聯保持著良好的外交關係。

而此時的日本則成為了美國最緊密的盟友。

在軍事上,日本是美國在遠東地區對抗蘇聯最重要的馬前卒。

在經濟上,日本成功的融入了美國主導的西方經濟體系,通過從事中下游產業,讓美國成功地完成了經濟轉型。

在政治上,日本也成為了美式價值觀的宣傳模板。這個國家在二三十年前還是軍國主義國家,但在經過“美國的民主改造”之後,很快就成為了發達國家。

然而雖然表面上看日本似乎無比繁榮,然而畢竟他們只是美國的馬前卒,當美日利益有所衝突的時候,犧牲的也總是日本。

20世紀80年代初,經過近30年的發展日本國內高度發達,在國外也擁有許多資產,此時的日本終於成為了美國的眼中釘,畢竟馬前卒是不能比主人更強的。

一紙《廣場協議》,就把日本從巔峰打進了深淵。

日本真的崛起了嗎?沒有,畢竟現在的日本,也只是美國的殖民地罷了,他們處處受到美國的控制,甚至都沒有自己的國家主權。


戰鬥機解說家


我是鵬正!我來回答!我是喜歡軍事和歷史的小學弟鵬正。

日本二戰中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如果要靠自己的話發展崛起,他永遠也不可能發展起來,它能發展崛起的原因就是因為他有個爹――美國。正因為有了美國的幫助,才能在20年內快速崛起。美國為什麼能要幫他,只是利益關係,且聽我向你分解。


日本迎來了好時候,在二戰失敗後,快迎來了國際上的冷戰時期,再加上日本特殊地理位置,美國欲利用日本來遏制蘇聯和中國,看著大量扶持日本,在經濟上開始大量援助,在軍事上開始秘密援助,後來的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就是最好的證明,由於日本可以有效的遏制中國和蘇聯。所以日本利用這點,快速武裝日本國內,並快速恢復國內經濟基礎。
而後,日本獲得第一桶金以後,並沒有胡吃海塞而是注資國內
,開始在新時代瓜分國際海外市場,獲得大量的能源,發展本國經濟。並大力出口國內商品,隨後而獲得的錢財融資國內,再加上美國人的援助,日本完成了現代經濟基礎。

日本雖然是戰敗國但是並沒有進行戰爭賠款,這裡頭的原因我不說,雖然日本國內遭受到了
嚴重毀傷,但是經過恢復就可以往日如初,但是如果日本賠款的話,日本至少要白乾30年以上。可是並沒有,日本得到美國援助之後就開始大力發展國內經濟,一躍成為世界經濟強國。
再加上日本正確的國策,重視人才教育

和資本融資,很快又將日本恢復成了強大的經濟帝國,包括現在,日本有美國人的保護,各項發展始終倍數激增。


鵬正


剛剛結束二戰的日本,可謂是滿目瘡痍。他們的處境比中國還慘,工業設施幾乎全毀,兩大工業城市,廣島和長崎還捱了核彈。政府陷入了極大的經濟危機,日本人窮的就差當褲子了,甚至要求天皇家族縮減皇室人口,減少相關支出,以渡過難關。

然而就是這麼一個一窮二白的日本,在23年之後就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驚不驚奇?意不意外?

日本的經濟復甦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外因,這其中自然少不了美國的大力扶持。

隨著中國與蘇聯的崛起,日本的橋頭堡作用凸現。美國及時調整了對日政策,改壓制日本為扶植日本。在美國太上皇的幫助下,日本進行了改革,很多殘留下來的封建關係,終於在美國的強力政策之下,被扔到了它們該去的地方,有害垃圾垃圾桶。經過一系列的改革之後,日本的經濟逐漸穩定下來。

還有一點很重要的是由於有了美國的關照,日本躲在了美國的羽翼之下,美國憑藉其強大的武力為日本提供保護。日本雖然要付出一定的代價,但是同時也為日本節省了高額的軍費,日本人可以把這筆錢用來開展科研發展經濟,改善民生。

第二,朝鮮戰爭功不可沒

在日本經濟最困難的時候,朝鮮戰爭開打了,日本作為美軍的後勤基地,可謂是近水樓臺先得月,得到了美軍大批的訂單。一時間,日本大批的工廠滿負荷運轉,這無形中刺激了日本經濟的發展,藉助大批美元的湧入,日本經濟開始出現了積極向好的信號,許多工廠藉此完成了原始積累。

這些都是外因,日本崛起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內因。

首當其衝的就是日本人十分重視教育

日本的教育工作一直在亞洲範圍內數一數二。自從明治維新開始,日本就對教育極為重視,甚至採取了暴力措施逼迫日本國民接受新式教育。

美國剛剛佔領日本時,曾對日本進行過一次語言能力測試,美國人驚訝地發現,原來日本人的識字率達到了75%以上。要知道進入21世紀之後,很多國家的識字率都沒有70年前的日本高。

印度為提升自己的識字率,可謂是煞費苦心,他們重新定義了印度版的文盲標準,只有那些認不全26個英文字母的人才被認為是文盲。這個標準放在現在的大城市裡,三歲的小朋友就已經稱得上是文化人了。

所以說日本雖然在二戰戰敗了,但是他們的底子還在,他們擁有大量受過教育的國民,這些人就是日本日後經濟騰飛的基礎

在日本經濟快速騰飛的這20多年裡,始終在大力發展教育,為日本的經濟崛起輸送高質量的人才。

有一個現象十分值得我們注意,在這20幾年裡,日本正規大學生翻了15倍,

在1973年日本的碩士達到了12萬人,博士有14萬人,這個數字在那個時代絕對是一個令人瞠目結舌的成就。

正是由於日本對教育的高度重視才使得日本的經濟能夠從一片廢墟中迅速恢復,並且實現騰飛。

其次,日本是一個學習型民族

自古以來,日本人就善於學習,當我國唐朝強大時,日本人就向唐朝學習,當被西方列強用大炮鉅艦打開國門之後,日本就全盤西化。

在二戰中被擊敗之後,日本人不再狂妄自大,充分意識到了自己與西方的差距。於是日本派遣了大量人才到西方世界學習,日本人憑藉著一股在二戰失敗之後重建家國的時不我待的精神,就像海綿吸水一樣,迅速的學習西方的先進經驗,並且第一時間轉化能為日本所用的東西。

這種時不我待的精神就和我國在改革開放初期大量引進外資外國技術時我國的國民精神是一樣的。

不可否認,日本在歷史上做過很多傷害我國的事情,但是日本經濟能夠在短時間內實現騰飛,這其中所蘊含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歷史評說


二戰之後,日本雖然遭受美國兩顆原子的“致命”一擊,表面上看似乎幾近崩潰,其實不然,最嚴重的惡果無非是多死了幾個人而已。但有兩個崛起的關鍵要件沒有受到大的破壞,一個是工業技術或基礎,二個是以天皇為核心的國民信仰完好地保存了下來。

二戰時,日本的軍工技術及實力在當時已進相當強大,即可以與蘇聯相抗衡,也讓美國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並且同時橫掃東南亞,否則美國也不會動用毀滅人性的大殺器。雖然二戰最終敗北,但其工業製造技術本質上毫髮無損,回覆起來自然不費什麼力氣了。再者,天皇是日本國民的精神支柱,是大和民族凝聚力的源泉,日本在美國的默許下延續了天皇制,放了裕仁天皇這個最大戰犯一碼,使得日本國民擁有了團結一致向前看,奮發圖強創未來的向心力。

於是,日本在這兩大軟硬件的支撐下,果真在短短的二十年內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政經成就,著實令人欽佩,其中也有許多值得中國人學習的地方。


明人明言60416579


二戰讓日本被炸成一片廢墟,在戰後初期日本連吃飯都困難,然而,日本經濟迅速崛起,成為亞洲第一個發達國家,這是因為日本自身和美國的原因導致,

日本作為二戰發起國之一,其實損失並不是最大的,日軍一共陣亡兩百萬人,相比日本過億的人口總數比例不算誇張,即便在戰爭期間,日本人口也是增長的,更重要的是,日本的技術人員和熟練工人損失很小,這讓日本崛起提供了人力資源,

日本的科技水平,工商業水平本來就是亞洲最發達的,只是因為戰爭短暫打亂了發展進程,只要有和平環境,這個發展進程可以迅速恢復,而沒有經歷過這一過程的國家必須要經歷艱苦的摸索和學習,可以假設一下,中國經濟了多年的高速發展,國民的商業意識和觀念得到很大提高,如果把中國人放到比中國落後的國家,會很迅速的發現商機,日本是一個道理,一片廢墟往往意味著巨大的需求和商機,可以說幹啥都掙錢,

美國對日本崛起作用重大,二戰後美國對日本進行援助,更重要的是進行產業轉移,這比四小龍和中國早多了,產業轉移還有朝鮮戰爭的訂單讓日本經濟如虎添翼,這也是當今日美合作關係的歷史原因,


萬事皆空70


糧食物資短缺,國家經濟崩潰,社會秩序混亂。當兵的跑到美國軍營前面擺地攤兒換,祈求換點兒罐頭;女人們則是主動投懷送抱,去尋求美國大兵的庇護,至於更慘的,那就只能是捱餓等死。大街上隨處可見在垃圾堆裡翻找食物的流浪漢。
這裡面不乏曾經是西裝革履的大公司職員,甚至於富人、軍人。沒辦法,當時的日本幾乎是一個無政府狀態,天皇的位置都岌岌可危,更何況這些普通人呢?
然而,戰後日本僅用了20多年就實現了經濟崛起,上世紀六十年代末期超越聯邦德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僅次於美國。
那麼日本為何能在近乎崩潰的局面下再度實現崛起呢?
首先肯定是美國的支持。
前面說過陣痛期,但是這個陣痛期並不長,在美國的幫助下,他們得到了大批的物資援助。據統計美國共援助350萬噸糧食和20億美元的物資,渡過了最為困難的一段時期,無數日本人因此得以存活。
而且在麥克阿瑟的改革下,日本被脫胎換骨。之前的日本雖然經過了明治維新的西式化改革。但仍然有許多的封建殘餘。比如嚴格的等級制度,盲目的天皇崇拜,大量的家族式財閥經濟,貴族和平民的矛盾依然存在等等。
而麥克阿瑟執政期間,將這一切全部推翻。

天皇雖然保留,但早已經被剝奪了權力,而且麥克阿瑟還四處帶著裕仁“遊街”,使得日本認識到,曾經高不可攀神聖無比的天皇,其實也只是普通人。還有土地改革,使得農民擁有自主權。金融改革,推倒了財閥勢力,把日本銀行變成不受各種勢力所左右的自主性中央金融機構,財政大權正式由國民監督下的國會掌控;他改革法律,人人平等,就連婦女也擁有了選舉權。他還改革教育,以培養嚮往自由的人才為目的,摒棄了傳統的天皇崇拜,武士道軍國教育。這些日本的新一代式日後日本飛速發展的中堅力量。
當然了,除了改革,還有更多實惠的援助。美國為了培養自己在亞洲地區的有力“盟友”(小弟),也果斷向日本高層表現示好的態度。在朝鮮戰爭、越南戰爭中,日本就成為了美軍在亞洲地區的後方保障,為了避免戰爭過程中產生大量的運輸消耗,美軍的很多軍工生產都在日本國土上進行,當然這種生產行為並不是無償的,美國也在這時給予了日本鉅額的經濟支持(戰爭財),這部分資金可以說是徹底將日本從衰敗的陰影中拉了出來,社會各方面的生產得以快速恢復。
賺到第一桶金後,日本開始飛速發展,到了八十年代,日本已經穩坐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交椅,GDP差不多是美國的七成。所以,如果沒有美國的幫助,以當時日本自身的環境和國際地位,很難在如此之短的時間裡,走上正軌,並實現飛速發展。

當然了,除了外力,也有著日本自身的原因。
比如他們擁有重建的人才基礎。
無論在什麼時期,國家的發展都離不開人才的支撐,日本雖然是一個國土面積比較狹小的國家,但是他們的人才質量卻絲毫不遜於世界上其他國家,也正是日本用自己的培養方式培養出了大量傑出人才,他們國家才能有能力在戰爭中有主導力量。
雖然說在這場戰爭他們成為了戰敗的一方,國家的經濟和軍事實力也被大幅度削減,可是他們國家的主要科技人才並沒有受到根本性的打擊。各個方面都保留著核心人才,對於他們來說,只要有足夠的資金來建設工廠,那麼就能很快的恢復國家的工業生產。
恰好美國活給他們提供設備、技術、以及訂單,就等於說只要不懶,就能賺錢。有這麼一個保姆加持,自然走得很順。

但這只是代工啊,而現在的日本卻是一個站在科技頂端,有著很多自主國際之名品牌的創新型國家。很顯然,美國的幫助是引路人,最終走上巔峰靠的還是自己。其特有的匠人精神,帶來的良好的產品質量和業界口碑。比如豐田、比如松下、比如索尼。“日本製造”代表著可信賴、微型、精緻。
而良好的教育體系帶來的是人才的井噴,他們有著東方人特有的韌性,或許他們不是最聰明的民族,但絕對是最努力的,你必須得承認。新世紀以來,每一年都在得諾貝爾獎,人家可都沒落下。東京大學、早稻田大學、這些學校得名聲在世界上可都是很有分量的。
綜上所屬,日本的快速崛起絕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情,這其中既有他們本民族保留下來的實力,也有外在勢力的有力“輔助”。
無論是對於國家還是個人的發展,機遇是一方面,自己本身的能力又是一方面。所以不要總是說人家的成功是因為運氣好,有人幫忙,抓住了機會。這個前提是,你得有抓住機會的準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