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文、江珊力作《過把癮》:作女的背後,還是原生家庭惹的禍

原生家庭對子女的影響,遠比想象的更深遠。

記得當年看《過把癮》這部電視連續劇時,還在上初中。

偶爾經過客廳,看見電視屏幕上一個燙著滿腦袋大卷的清秀女孩,揪起床單一角,用打火機將床單點燃,一個男子上前阻攔,兩個人一邊撕扯一邊吵架。

當時還想,這個女孩可真夠瘋的。

後邊又看到這個畫面:捲髮女孩,用刀頂著被捆綁在床上男子的脖子,嘴裡逼問對方:“快說,你到底愛不愛我”。

王志文、江珊力作《過把癮》:作女的背後,還是原生家庭惹的禍

當時最不能理解的就是這句話。

這女的幹嘛老是問對方,“你愛不愛我,快說你愛我 ”更不理解的是那男的幹嘛老是不直接回答,就說我愛你又怎麼啦。

感覺就是:

女主杜梅(江珊飾):典型作女,但人漂亮也很可愛。男主方言(王志文飾):嘴硬,不會哄女朋友,脾氣臭。

得出結論:男主配不上女主,以後決不找這類型男的當老公。

因為對這兩個畫面印象深刻,所以成年以後,又完整的看了這部電視劇。

王志文、江珊力作《過把癮》:作女的背後,還是原生家庭惹的禍


王志文、江珊力作《過把癮》:作女的背後,還是原生家庭惹的禍

杜梅會在睡前問方言:“我是你小時候就想娶的那個人嗎? ”“我是你心中的那位嗎?”方言告訴她,是的,她才會安然入睡。

早上起來,坐到床頭,還要繼續追問:“在我之前,你和幾個女孩好過",得到答案是:“就你一個",才會安心。

方言在街上偶遇杜梅的好友賈玲,在街上有說有笑的聊了會兒,這一幕被站在馬路對面的杜梅看見。

於是當晚回家,杜梅對著方言一頓試探加冷嘲熱諷,卻不直接告訴方言她是在吃他和賈玲的醋,自己陷入極度妄想和焦慮之中,而方言卻一頭霧水,不知道正在耍脾氣的老婆是哪根筋搭錯了。

王志文、江珊力作《過把癮》:作女的背後,還是原生家庭惹的禍

用現在流行的詞彙,杜梅應該患有焦慮症。

焦慮症的臨床表現一般分為情緒症狀(廣泛性焦慮)和植物神經症狀(軀體的表現)兩種。

杜梅明顯屬於第一種:既,患者經常出現與現實情境不符的過分擔心、緊張害怕,這種緊張害怕常常沒有明確的對象和內容。患者感覺自己一直處於一種緊張不安、提心吊膽,恐懼、害怕、憂慮的內心體驗中。

杜梅的情緒就像一顆不定時炸彈,上一秒歡樂,下一秒就有可能爆發,跌入自己的妄想情境當中:開始懷疑方言和別人好了、方言可能不再愛自己了、方言可能心裡裝著那個“情兒”了。

於是從心裡行為轉換為語言暴力,不斷用語言傷害跟刺激方言,以求得方言能給他一個堅定的答案,告訴她:我只愛你一個人,並且永遠只愛你一個人。

王志文、江珊力作《過把癮》:作女的背後,還是原生家庭惹的禍

方言一開始還可以,視老婆的胡攪蠻纏為小女人的撒嬌,認真回答關於,你愛不愛我的問題。

但很快就發現,老婆得到滿意答覆後,並不罷休,幾乎隔三差五就要重來一次,不斷糾纏,如果得不到滿意答覆,就會陷入自己的妄想世界,覺得自己不再愛她了,於是會不斷使小性,吵鬧不斷。

再好的感情,也禁不住杜梅天天折騰,方言終於累了,真的決定要離開杜梅,尋找新的生活了。

離婚,這個刺耳的提議,讓杜梅絕望的將方言綁在床上,用刀威脅他,“快說,你愛我”。

王志文、江珊力作《過把癮》:作女的背後,還是原生家庭惹的禍

這時候,一個小護士站在門外,喊杜梅快去看一個昏迷的病人,杜梅前一晚忘記給這個病人吃藥了。(杜梅也是護士)

方言趁著杜梅離開,掙扎著爬到窗臺邊,用頭撞碎玻璃窗,才獲救。

這一撞,也徹底撞碎了方言的希望,他們的婚是離定了。

王志文、江珊力作《過把癮》:作女的背後,還是原生家庭惹的禍

婚後的方言偶然從賈玲的口中得知,原來他以為是孤兒的杜梅,父親並沒有死,而是被關在監獄裡20年,原因是:當年杜梅的父親出軌自己的女學生,她母親不同意離婚,父親將母親殺害,鋃鐺入獄。

瞭解這些真相後的方言,終於明白了杜梅之前為何如此偏激。

杜梅是受了原生家庭的刺激,她幼小的心靈,承受不住這突如其來的家庭變故,再加上一直被寄養在姨媽家,要看錶妹的臉色生活,自然養成了敏感多疑的性格。

方言的出現,讓杜梅看到了生活的全部希望,渴望有一個自己的家,一個溫暖的愛人。

因為太在乎方言,又擔心方言會步父親的後塵。於是小心防範、步步為營、擔心害怕、懷疑妄想,而這些負面情緒直接作用到方言的身上,就會表現出:三天一大吵,兩天一小吵的生活局面。

王志文、江珊力作《過把癮》:作女的背後,還是原生家庭惹的禍

杜梅是原生家庭的直接受害者,而方言是間接受害者。

好在,後來方言理解了杜梅,兜兜轉轉,發現自己還是愛著這個可憐無助的女孩,於是決定重築愛巢。

可惜造物弄人,重拾愛的方言患上“肌無力"這個絕症,最後會因呼吸衰竭而死。

生命又一次跟杜梅開了個天大的玩笑。

失去似乎成了杜梅的宿命,而這個宿命也是她不斷暗示自己的結局。

擔心會變成現實,並不是危言聳聽,雖有待商榷,但“吸引力法則"早已驗證了這一現象的可能性。

我們不能選擇怎樣的原生家庭,但可以選擇掙脫原生家庭的勇氣,而這個勇氣是要先找到自己都被原生家庭塑造了哪些不好的特徵,再去一一破解這些特徵,重塑自己新的性格,不斷加以實踐,重而獲得新的人生。

這個過程並不簡單,有時也需要身邊愛人的理解與包容,就比如:如果方言早知道杜梅“作"背後的故事,當杜梅使小性時,能給予適當的安撫,而不是一直針尖對麥芒的對著幹,或許就是另外一個結局了。

生活不易,每一個極端的情緒都值得被聆聽,那背後一定有根源,而找到這個根源,才是解決問題的鑰匙。

希望那些被原生家庭所累而不自知的人們,能早日解脫,開啟新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