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果的不確定性是期貨交易的敵人,也是交易中最殘酷的現實

不確定性是期貨交易的敵人

  對於交易所而言,要想啟動相關交易的確是一項非常複雜的系統工程,它既包括合約設計、相關制度與規則的制定,也包括信息系統、結算系統和倉儲物流系統的建立,還包括市場開發的戰略與戰術的制定等等。雖然,確保期貨交易能夠取得成功的因素很多,但是,減少交易不確定性卻是其中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這與期貨交易是標準化的遠期合約交易有著非常大的關係。

  何謂交易不確定性?交易不確定性是指在期貨交易中,那些影響期貨商品價格偏離現貨商品價格的因素集成。比如:按照基本要求,實物交割商品(期貨商品)與現貨同樣的商品,它們在同一時點,同一地點的價格應該保持相近或一致。但在現實中,由於受到種種原因的影響,交易所很難做到這點,其中:商品標準化程度低和相應規則制定不當是主要原因。前者是客觀原因,後者是主觀因素。眾所周知,標準化與代表性呈負相關,一隻標準化程度低的商品,其代表性肯定弱;規則制定不當,會增加更多的不確定性,這些包括:因升貼水指標制定不準確而導致的誤差產生,因某項規則的不公平而產生的交易傾斜等。

結果的不確定性是期貨交易的敵人,也是交易中最殘酷的現實

  對於期貨交易而言,凡是期貨商品,都要經過實物還原和價值還原。實物還原是指將抽象的期貨商品還原到具體的現貨商品,它是通過實物交割來實現的;價值還原是將標準的期貨價格還原到具體的現貨價格,期貨市場的處理是將期貨的標準價格加(或減)事先制定的價格升貼水。實物還原容易,價值還原不簡單。交易不確定性產生主要來自於價值還原。在基礎市場成熟度低的中國更是如此。

  商品標準化程度是價值還原優劣的關鍵。一種標準化程度高的期貨商品,其價值還原程度肯定好。但是,有些特殊品種在標準化以外還有更麻煩的問題——各種升貼水指標有時會呈非均衡變動。比如:幹繭就是這樣一隻特殊的品種。幹繭共有5項升貼水指標,它們之間的變動並不是完全的均衡變動的,有時會產生非均衡變動。比如:一般情況下出絲率(產出指標)高,解舒率(效率指標)亦會同比例的高,但是,有時會是出絲率高,解舒率低的情況。如果是這樣,計算出來的幹繭價格就會脫離實際。

  不確定性對交易的影響在於,他無法讓交易者事先準確計算成本與收益,這就必定會影響交易者在遠期下單。也許有人會講,既然價值還原很難保證準確性,何不選擇不進行實物交割?但是,任何一位交易者,哪怕其不是以現貨為目的的,當沒有了實物交割這一可供選擇的手段,其會增加交易出現虧損的幾率,所以實物交割並不是可有可無的。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發現交易不確定性是客觀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在現行中國不成熟市場條件下,眾多期貨商品的達標率是不高的,如果嚴格按照期貨品種設立標準它們是不夠條件的。有何辦法解決?筆者給出兩種:一是從技術上提高標準化程度;二是改變傳統交割方式,實行非標準化交割。技術上提高標準化程度主要是以縮小交割範圍來實現的,但這無疑會對商品大宗性產生不利影響;標準化交易對應非標準化交割是一種好辦法,它避免了不必要的損失,因為非標準化交割改變了價值還原方式,當標準化的期貨商品能夠提前被具體的現貨商品替代之時,計算所產生的誤差就不復存在了。

  即便如此,交易不確定性產生也有非客觀因素,其主要是指交易所的相關臨時規則有可能產生新的不公平。在交易低迷期,一般交易所會採取一些措施,以刺激交易。比如:增大預售槓桿,降低預購槓桿等,這無疑就會產生不公平。還有,在市場風險很大時,很多交易所會採取單邊限倉,這也會增大交易不確定性。避免非客觀因素對交易的影響,要求交易所在制定規則時應應儘可能地具有前瞻性。

  期貨交易是一種透明、高效的交易,它既需要公平,也需要明確,一切含糊不清都是期貨交易的敵人。很多時候,交易所對交易不確定性認識不清,也重視不夠,以至於對交易的啟動產生了阻礙。即便他們能夠認識交易不確定性的存在,但對因客觀因素導致的交易不確定性缺乏有效方法去解決,使其對交易產生了不利影響。總之,平臺組織者只要能夠站在客戶角度去思考一些問題,就一定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筆者真誠希望大家都來重視交易不確定性的存在,並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結果的不確定性是期貨交易的敵人,也是交易中最殘酷的現實

在期貨交易中最重要的是:洞察到不確定性

  從理智上來講,不確定性是居於“得”與“失”之間的一種狀態,他優於“失去”,但劣於“得到”。有意思的是,從心裡學的角度上講,不確定性比失去更為可怕。

  而對確定性的追求,從某種角度上來看,也可以理解為對完美的追求。這是由我們每一個人的本能所決定的。如果我們失去確定性的話,那麼就會陷入一種可怕的恐懼當中。

  如果你趕12點的火車,但路途中卻遇到交通堵塞。對於你來說,能否趕上這班火車是不確定的。這時你會非常的焦慮,甚至會焦急的坐立不安。有意思的是,假如你最終知道火車已經開走了,你反而會定下神來,只是品嚐著後悔。心理學指出,人們往往在事情發生時,反倒不是很在意,而在事情可能發生的階段最為焦慮。

  很多逃亡的罪犯最後選擇投案自首,這並非他們良心發現,而是因為他們實在受不了可能落網的心理恐懼。他們寧願選擇自首來徹底消除可能落網的心理恐懼;

  做期貨的朋友,可能會有與我同樣的感受。我為了提前知曉第二天可能出現的盈虧,而情不自禁的在晚上關注外盤走勢。其實外盤與國內市場並非100%相關,有時還有可能走出截然相反的走勢,但大多時候卻是同步運行。

  當每次行情做反,最難受的時候並非第二天確定虧損了幾萬元,而是在前一夜只是知道第二天可能虧損的時候。有的時候這種焦慮真的讓人難以入睡,而通常無論第二天損失多麼慘重,我都能很快地接受並且適應。這種可能出現的虧損,比確定的大幅虧損更加讓人可怕。

  期貨交易就是這樣,也許明天就能夠開始下一次的輝煌,也可能還要繼續虧損的不確定性,使得交易者心力交瘁。

  所以,在不確定性橫行的期貨世界裡,更能夠讓人明白:風險可控才是王道。

  所以,每次要去做一筆交易的時候,要問自己,這筆交易的最大風險是什麼?如果下一秒就發生了自己能否接受?

  能接受,再去做。不能接受,就不要去做!

  不要為了一筆交易而孤擲一注,不要偏執!

  我曾經見過很多人,把自己的全部積蓄,甚至借貸去做期貨,結果一次失敗,直接歸零。

  只有洞察到不確定性,才可以讓一個人異常的反脆弱。因為他看行情走勢天然就帶有兩個角度:符合預期,不符合預期。這種人,在期貨交易領域,極有可能成功,因為他永遠留有後手!

結果的不確定性是期貨交易的敵人,也是交易中最殘酷的現實

交易過程中不確定性的特點及處理方法

  一、不確定性含義以及其與風險的關係

  在量子力學中,不確定性指測量物理量的不確定性,由於在一定條件下,一些力學量只能處在它的本徵態上,所表現出來的值是分立的,因此在不同的時間測量,就有可能得到不同的值,就會出現不確定值。

  經濟學上通俗的來講,不確定性指經濟行為者在事先不能準確地知道自己的某種決策的結果。或者說,只要經濟行為者的一種決策的可能結果不止一種,就會產生不確定性。不確定性,是經濟學中關於風險管理的概念,指經濟主體對於未來的經濟狀況(尤其是收益和損失)的分佈範圍和狀態不能確知。所謂風險,就是在人類生活和社會經濟活動中發生“不理想事態”的程度以及這種不確定性的大小。風險大,就是指發生不理想事態的可能性或概率高,並帶來很大的物質、精神方面的損失。

  在經濟學中,風險和不確定性都是決策理論的研究對象,不確定性是指對於未來的收益和損失等經濟狀況的分佈範圍和狀態不能確知,而風險是指當知道分佈的時候面臨的選擇。二者的主要區別,是風險用來表示已知損益概率分佈的情況,而不確定性表示不知損益概率分佈的情況。人類在性格上具有強烈的厭惡風險和不確定性的傾向,但是在由諸多參與者和風險事件影響的市場價格,其上下波動特點體現出的風險和收益,確定性和不確定性,是金融市場本質的一體兩面。我們在投資過程中所有的動作都是在為了降低風險、增加收益,儘量尋求確定性,規避不確定性這一根本目的。

  二、投資活動中的不確定性

  我們知道人類生來具有厭惡迴避不確定性的本性。正如前文所述,金融市場參與者本身具有不確定性,典型的金融市場如股票、期貨市場,參與者少則百多萬,多則幾千萬。這些投資者,參與交易的時間不同、資金不同、目的不同、性格特點不同、經驗和投資技能不同,他們的買賣對市場價格的影響必然具有不確定性。另外,影響是價格的信息繁多而且具有可變性,這些信息的傳播、每個投資者對這些信息接收多少、認知程度,又各不相同,這些因素,同樣決定了市場價格蘊涵了極大不確定性的本質。

  既然不確定性市場的本質,那麼我們投資過程中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完全是白費力氣了嗎,或者是不可能通過信息蒐集、投資技能提高,獲得超出市場平均收益之上的超額收益。這種觀點是盲目的、膚淺的,必然也是不正確的。雖然不確定性是市場價格波動的本質,但是在市場價格波動的不確定性之中也會呈現出一定的特點。比如最簡單的幾個規律:市場價格波動具有趨勢性,無論是在長週期,還是短週期,都有大量的數據證明,市場價格波動在一定方向上會持續的運行;另外市場價格的波動具有周期性,在市場供求作用的影響下,大多數品種的價格下跌久了會反彈,漲久了會下跌;市場波動具有本體相似性,小週期的波動和大週期的波動具有模糊的相似性;最後市場波動符合冪次法則,波動幅度越大、時間越長的次數,其出現的次數下降的也更快。

  但是,不管市場價格具有怎麼樣的規律不確定性依然存在。比如,價格趨勢發生的時間、時空尺度和具體路徑,市場價格波動週期的頻率、幅度等等都擺脫不了不確定性的身影。

結果的不確定性是期貨交易的敵人,也是交易中最殘酷的現實

  三、交易系統規則對不確定性的分割

  我們設計交易系統,主要就是解決方向和波動幅度大小不確定性的問題。方向確保了我們一開始進場就出在一個大概率正確的情況下,波動幅度大小的有些人用位置測量,有些用布林軌和均線系統。我自己的設計系統的方法是,以同週期的K線解決方向上的不確定性,簡單的說就是,在我所交易的時間週期下,K線收陽表示未來方向漲,K線收跌表示未來,方向跌。在波動方向層面,我用選擇在我所交易的時間週期下,用趨勢線和20期均線來界定,上行趨勢線不破則一直看漲,下行趨勢線不破則一直看跌。這兩點確立之後,規則既定,不在去設想預測能不能漲、會漲到那兒,簡單的順應規則就行。不確定性在時間和空間上被交易規則切割成了收益和風險兩部分,符合我們系統的情況下我們盈利,不符合我們系統的情況下則形成我們的風險。

  不確定性被切割清楚之後,我們接下來將簡單討論一下交易系統的風險和收益。交易系統的風險和收益,同不確定性一樣分為方向和幅度兩個方面來討論。以K線判斷方向為例,K線連續兩根收陽線,兩個收盤價之前的幅度就是我們的收益,如果一陰一陽,並且跌破了前一根K線的最低點,這種情況下我們可能被止損。進場之後趨勢線上方都是我們的做多收益,趨勢線下方使我們的做空收益,價格從偏離趨勢線的最大值到有效突破趨勢線之間的距離,是我們利潤回調的風險。有時候方向性風險和利潤回調風險(即趨勢持續風險)發生在同一時期。

  四、執行交易系統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這裡我們已經清楚了,用K線判斷方向作為進出場信號,用趨勢線作為判斷方向是否延續的信號。但是在現實應用中又面臨諸多問題,為了方便表述我把K線決定方向的步驟稱作方向上下判斷,把趨勢線決定方向是否延續的步驟稱作方向延續判斷。實際交易過程中面臨的問題如下:

  首先、方向上下判斷和趨勢延續判斷不同步的問題,如果方向判斷信號出來了,趨勢延續信號沒有出現,或者過一段時間採取出現,就會面臨止損過大或者利潤回吐幅度過大的問題。就通常的經驗而言,先出現方向信號(即進出場信號)後出現方向延續信號的情況概率要大一些,這時候做交易止損幅度擴大,但是並沒有侵佔利潤,可能要分批進場;有些時候兩者是同時出現,這個時候止損沒有擴大,利潤也沒有被侵佔多少;方向信號比方向延續信號出現的晚的時候不多,這種情況止損增加、被侵佔的利潤也不少,只能等回調才能進場。

  其次、方向延續過程中的寬幅整理過程。這個是執行過程中遇到的又一大難題。特定時間週期的趨勢在持續過程中價格的走勢本質上仍具有不確定性,趨勢的延續一半可以分為以下幾種情形:無調整的直線或者拋物線結構、通道結構、區間整理或收斂整理結構、又或者上述整理的混合體,最後一種情況比較複雜。但是我們處理的方式只有兩種:出場和持有。要麼我們選擇出場重新尋找機會,要麼包容消化這次調整。一般而言,無調整的直線或者拋物線結構,持有即可,處理方式最簡單;通道結構要區分是1小時級別通道還是4小時級別通道,前者包容消化,後者出場;區間整理或者收斂整理結構在該結構出來之前都是可以部分頭寸出場的,結構出來之後重新恢復頭寸;至其他複雜的混合體,一半建議先止盈一半或者設置保本止損。

  最後、不確定性是金融市場價格波動的本質,但是金融市場價格波動性會呈現出一定的規律性。這些規律使我們獲利的理論基礎,我們可以依據這些規律設計交易系統,利用設計的規則把不確定性分割為風險和收益兩部分。但是由於市場價格波動的不確定性,在交易系統運行過程中,需要我們在堅持交易系統原則的前提下,靈活處理市場價格變動的複雜局面,有選擇對風險迴避和包容,同時獲取最大的收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