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宮離開後,為什麼反而有更多的人才投奔曹操了?該怎麼理解呢?

騎蝸牛走高速


陳宮只因曹操一句"寧叫我負人,勿叫天下人負我”這句話而棄曹而去。隻言片語有時候是能看出一個人的行為本質的好壞,所謂鬥秤量輕重,言語量人品。陳宮一點帶面,只看到他當時行為的心黑手辣,而忽略了他的雄才大略和遠大的政治報負。十八路諸候的散盤,董卓的飛揚拔扈,蔑視皇權迎造了當時特有的社會氛圍。人們急需一個有能耐而且有一定實力的人靖清環宇,蕩平賊寇。曹操因為織建了青州兵做後盾,恰恰具備了這個得天獨厚的條件。多少文人志士常常報怨生不逢時。這就是曹操得到施展報負的好機會。同時社會與論也造的非常成功,清君側,除奸佞,扶漢室,保社稷。根正苗紅,名正言順。飽讀史書的縱橫家也急需一個發展平臺和施展才華的好機會,最要緊的是要吃飯啊。所以聞風而動,相互推薦。最終成就了梟雄曹操的一代霸業。



竹影臨風


據史料記載,陳宮是最早追隨曹操的謀臣之一,陳宮本是東郡東武陽人,公元191年,曹操因在東郡平寇有功而授封東郡太守,曹操上任後便徵辟了當地名士陳宮為幕僚,當時二人之間的關係十分要好,後來曹操能順利入主兗州,其首功之人便是陳宮,故曹操一直視陳宮為心腹。然而這樣一個曹操的心腹之人卻在曹操入主兗州僅一年後便背叛曹操而去,那麼陳宮為何要背叛曹操呢 ?我們先弄清楚這個問題,再來談該如何理解:“陳宮離開曹操後,為何仍有許多人才投奔曹操。”

陳宮背叛曹操的原因

行“背主”之事歷來為世人所不恥,若主上非昏庸無能之人,則行背叛之事者多為奸佞小人。當然這也不是絕對,像陳宮與曹操便是一對特例。曹操並非昏聵之主,而歷史上的陳宮是個怎樣的人呢?

“陳宮字公臺,東郡人也。剛直烈壯,少與海內知名之士皆相連結”——《典略》

史載陳宮為人正直,剛烈,他的朋友多為當時天下的名士,可見陳宮也絕非奸佞宵小之輩。自古明主難求,陳宮既遇明主又為何叛之呢?對於此事,小說演義中杜撰了一個故事向我們說明了這其中的緣故:演義中寫到曹操曾與陳宮結伴逃亡,途中曹操偶遇好友呂伯奢,時呂伯奢好心收留曹操,然曹操卻因疑心呂伯奢圖謀不軌而將其一家殺害,儘管後來曹操知曉是誤殺了好友呂伯奢一家後,但卻沒有絲毫悔意,而是一句“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徹底讓陳宮心寒,自此陳宮與曹操斷交。這個故事將曹操的狠毒與自私暴露了出來,而這正是陳宮要離開曹操的原因,這個故事雖說是虛構的,但其背後道出陳宮背離曹操的原因卻與真實的歷史非常相似。

公元194年,曹操領軍東征陶謙,留守在兗州的陳宮與張邈一同引呂布入主兗州,公然反叛曹操。陳宮為何這麼做呢?源於曹操先前做下的兩件錯事——“屠城”和“殺士”。

公元193年,曹操因其父曹嵩被徐州牧陶謙手下所殺,故大舉興兵討伐陶謙。《三國志·武帝紀》記載:

"太祖擊破之,遂攻拔襄賁,所過多所殘戮。"

本來為報私仇而大舉興兵便是不義之舉,且曹操在東征徐州期間為洩私憤又大肆屠戮徐州百姓,則更是行不仁之事。故當時兗州民眾對曹操行如此不仁不義之事後多有非議,其中一些兗州當地的名士則更為突出,而當曹操面對這些負面議論時又是如何處理的呢?那便是暴力鎮壓,據史料記載,當時曹操殺了不少兗州當地的名士,其中便有與孔融齊名的名士邊讓。“屠城”、“殺士”,這兩件事做下來是徹底讓陳宮心寒了,一來曹操行如此不得人心之舉,二來陳宮自己的不少朋友也被殺,故陳宮萌生了反叛之心。

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有人說陳宮如此正直之人都棄曹操而去了,為何後來還是有很多人才投奔曹操呢?個人認為是曹操改變了。有道是“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從哪裡看出曹操改了呢?

其一:善待陳宮家人。在我們看來,陳宮背叛曹操情有可原,但當時對於曹操而言自然是恨透了陳宮,曹操視陳宮為知己,陳宮卻趁他出徵把他的基業拱手送人,這事得讓曹操多寒心啊。然數年之後曹操擊敗呂布,生擒陳宮時卻早已釋然了當年陳宮的背叛,時曹操有意勸降陳宮,當然最後陳宮只求一死,但陳宮死後,其家族後人卻是曹操一直在照料。這一舉動體現了曹操的大度和寬仁。


其二:不再屠戮無辜。曹操征戰一生,除昔日徵徐州有記載屠戮無辜,造成“雞犬亦盡,墟邑無復行人”這種慘烈景象,之後的戰事則不見有如此記載。可見曹操對當年濫殺無辜,而招致民怨以致丟失兗州是有充分認識的。

曹操本來便是一個很有能力的人,有識人之明,當然人無完人,難免會有錯,然曹操知錯能改,自然能吸引四方有才之人來投,從而成就一番霸業。

“品歷史人文,悟真理人生。”專注歷史文化的探索,我是靈魂的感觸!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的頭條號哦!


靈魂的感觸


引言:

陳宮離開後,為什麼反而有更多的人才投靠曹操。

對於這個問題可以分為兩部分,一是陳宮的離開,二是為什麼人才都投奔曹操。首先可能是我個人的原因,除了《三國演義》我並沒有查閱到陳宮離開曹操的記載。

而人才為什麼都投奔曹操原因就簡單了曹操手中有漢獻帝,其次南征北戰招降了很對昔日對手的武將和謀士,因此曹操上將千員、謀士過百。



陳宮離開曹操

依據《三國志》並不存在曹操和陳宮殺呂伯奢一家的事,但我也不否定《三國演義》的記載。把小說當成野史,然後正史和野史互相結合閱讀也是非常有趣。關於陳宮離開曹操這件事《三國志》中的記載。

卓表太祖為驍騎校尉,欲與計事。太祖乃變易姓名,間行東歸。出關,過中牟,為亭長所疑,執詣縣,邑中或竊識之,為請得解。摘自《三國志•武帝紀》

其中並沒有記載是誰在中牟縣為曹操求情,也沒有記載曹操路過其父義弟呂伯奢家。在小說這段劇情裡曹操曾說“寧可我負天下人,莫讓天下人負我”的話,但是無論是小說還是正史拋除呂伯奢事件,沒有任何事是驗證“寧可我負天下人、莫讓天下人負我”這句話的。小說把曹操刻畫為奸雄是為了體現劉關張的情誼,而正史中曹操是位當之無愧的梟雄。



為什麼天下人才都來投靠曹操

曹操逃回家鄉後散盡家財招募軍隊,同時曹操也得到了宗族的支持。像夏侯惇、夏侯淵、曹仁等宗族大將都跟隨曹操一起發展,這些人也是跟隨曹操最早的一批武將。

曹操迎接漢獻帝入許都,這又讓曹操得到一批效忠漢獻帝的謀士和武將,而且也給了天下名士來投靠曹操的理由。而曹操唯才是用,根據不同類型的人才會給予不同的官職,力主讓這些人才的能力得到最大的發揮。

曹操一生中南征北戰,打敗了很多的對手。曹操在征戰中招降了很多昔日的敵將,曹操對他們廣佈恩信讓這些人死心塌地的為自己效力。例如曹操帳下最著名的張遼曾是呂布手下的大將、張郃乃是袁紹手下的大將等等很多人才都是招降而來的。曹操號稱上將千員、謀士過百也並不是虛言。

總結:天下的人才投靠曹操一是因為曹操有招募天下之士的胸襟、二是曹操知人善用,他們的才能能得到施展。而說陳宮離開曹操,這也無從查證。


感謝大家閱讀,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探討、學習歷史。


青梅煮酒品三國


曹操是三國時期卓越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以家族力量曹氏曹仁曹洪,夏侯氏夏侯惇夏侯淵聚兵起家。曹操積極網絡人才,求賢若渴。曹操除性格殘忍狡詐以外,年青的曹操還是積極向上,有目的地努力奮進。在討伐董卓時有勇有謀,聲名在外。特別在迎接獻帝后,挾天子以令諸侯,積極圖取中原。天下有識之士,忠於大漢之臣,希望仰仗曹操之力,能為大漢效忠,都凝聚到曹操身邊。只是後來時局變了,事情的本質變了,也沒有人左右得了曹操。。。曹操行刺董卓乃英雄所為,出逃後在中牟縣被衙役所俘,報縣令陳宮得知,陳宮為人正直,足智多謀,深恨國賊董卓,願為國出力,只是孤掌難鳴。今有熱血青年,何不救他一起共事,陳宮掛印辭官,私放曹操,一起出逃。來到曹操父親曹嵩好友呂伯奢莊上,呂老熱情招待,還親自出外沽酒,曹操聽呂家人說要綁要殺,疑似害己,殺了呂氏一家,後發現廚房綁了一豬,誤會。與陳宮離開,在路上遇到沽酒回來的呂伯奢,曹操一不做二不休,乾脆連老呂殺掉,免得走漏風聲。。。多疑,殘忍,連豬狗不如,陳宮在心裡是這樣對曹操說的,是我陳官看走了眼,陳宮藉故其它事情與曹操分手,也不能明說,怕曹操加害,二人各奔東西,曹操直接回老家,以家族勢力拉起人馬。陳宮碾轉投靠呂布,做了呂布的軍師,得到了呂布的尊重。陳宮不恥曹操的為人,教呂布與曹操為敵,就是在下郅戰敗被擒,也誓死不降曹操。。。曹操殺呂伯奢一家只有陳宮見證,陳宮是正派之人,不揭他人之短,況且說來也無人相信。陳宮離開後,與曹操發展力量,凝聚人才是毫無關係,曹操殺呂伯奢一家在西,招納人才在東,不能東拉西扯。曹操的凝聚人才和力量的發展,在於他的政治遠見和軍事手段。





劉坤忠120


為什麼陳宮離開後,反而有更多的人才投奔曹操,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的原因:

出身士族

曹操出身於宦官世家,父親曹嵩曾官至太尉,歷侍四帝,名望很高。曹操自己年輕時就機智過人,應變能力強,並且到處拜謁名流,橋玄就曾稱讚曹操為亂世安國之人。

正是因為曹操的出身比較高貴,所以他所接觸的圈子都是當時的讀書人,像河北的袁紹也是他年輕時的好友。後來曹操立業後,憑藉著出身和知名度,自然很多人才望風來投。



知人善任

大量人才投奔曹操的第二個原因就是,曹操能夠禮賢下士,知人善任。人才在他手下不僅得到了極高的禮遇,而且能夠給安排在合適的位置上。

官渡之戰時,許攸來投,曹操高興得連鞋子都顧不上穿,赤腳走出帳門去迎接他。而許攸獻計,讓曹操先攻烏巢,最終以少勝多,打贏了官渡之戰。

曹操不僅對士族禮遇極高,對待下品寒門同樣尊重。這在當時,無疑是給寒門一個出頭的機會。所以吸引了大量人才投奔。



名正言順

董卓造逆後,漢天子獻帝蒙難,曹操迎接天子到許昌,自己名義就是奉天子之命討伐賊寇。

古代興兵都講究名正言順,出師無名的話首先在輿論上就站不住腳。曹操此舉,不僅可以興有名之兵,而且擺正了自己的位置(漢朝的擎天保駕之臣)。

有此背景,以忠君愛國為宗旨的讀書人自然會投靠曹操,因為投靠他就是投靠朝廷,報效祖國。



勢力影響

曹操背後站著曹家與夏侯家兩大家族的勢力,開始立業時,實力就比較雄厚。而人才也是在一步步的征戰中積累下來的。

人都有趨利避害的本能。人才投奔曹操也是因為看好他這支股。隨著曹操實力的增強,地盤的擴大,很多人認為曹操有很大概率會一統天下,所以便儘早來投。以便在新國家建立後,按功受爵,光宗耀祖。他們的投奔實際上是因為曹操勢力的原因,為的是自己的利益。



若木語

陳宮的離去只能說是和曹操“道不同不相為謀”,他看不慣的是曹操殺伐過於殘忍,但這並不代表天下人才的都是這麼想的。曹操確實有自己的能力和權謀,能夠吸引和駕馭眾多人才。



若木小記


這是漢末三國時期的一個故事。

當時,陳宮是東牟縣的縣令。一天,他的手下衙役抓來一個人。這人中等個子,鬍鬚濃黑,很魁梧,穿一身普通衣裳,自稱是商人,姓皇甫。陳宮認得此人,乃是朝中典軍校尉曹操,本在丞相董卓手下當差。因為刺殺董卓未遂逃跑,,現正在全國通緝。心生疑感,教人下先押下去,至夜裡,令親隨帶曹操來,問:"我聽說丞相待你不薄,為什麼自取其禍?”曹操說:"燕雀怎知鴻鵠之志?你抓到我,去領賞便了,何必多問。"陳宮叫旁邊人退下,向曹操表明同情之意。曹操於是說:"我祖宗世世食漢祿,怎能與董卓同流合汙。我所做為是要為國除害。”陳宮問曹操有何打算。曹操說要回鄉去招兵買馬,號召諸侯共同討伐董卓。陳宮表示願棄官隨曹操同去。曹操大喜,於是二人帶劍乘馬奔曹操故鄉而來。

三日後,到成皋地方,天色見晚,曹操引陳宮到他父親的一個結義兄弟名叫呂伯奢家投宿。呂伯奢熱情接待,將曹操二人安排坐下歇息,自己騎毛驢去鄰村買好酒。過了一段時間,聽見後院有“霍霍”的磨刀聲,曹操產生疑心,與陳宮二人出外偷看,聽見那邊有人說:"捆好了再殺。”曹操以為是要殺自己,便與陳宮將家中八口人全部殺死。殺完,才見廚下縛著一頭肥豬。二人情知殺錯,匆忙逃走,途中恰遇呂伯奢風塵僕僕地買酒回來。曹操揮劍,又將其殺死。陳宮不解,問:"已知殺錯了人,為何又再殺呂老伯?”曹操說:"不殺他,他回頭叫人來追我們,就走不脫了。寧肯我負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負我!”陳宮以為曹操是個狠心之人,夜裡住店趁曹操熟睡時,悄悄離開曹操獨自走了。從此二人分道揚鑣,至死沒有再合作。

曹操回鄉後,果然賣掉家產,招兵買馬,號召諸侯,樹起了討伐董卓的大旗。許多人才紛紛來投奔曹操,他的勢力越來越大。

為什麼陳宮走後,很多人投奔曹操呢?

最根本的原因,是曹操的思想行為符合了時代的發展方向,順應了時代發展的潮流,從根本上代表了民眾的意願。曹操有很多缺點錯誤,但他在本質上是積極進步的;他有過錯殺人,但他掃平諸侯,統一北方,又給廣大北方人民造了福。這是曹操成功的根本原因,也是很多人才追隨他的根本原因。

陳宮是個善良正直的人,但胸懷和見識比較有限。這是他捉放曹操又離開曹操的原因,也是他的最終成就不及曹操的原因。

歡迎點評。


夕陽晚霞


陳宮的離開,與有沒有人投曹並無關係!

題主的意思,好像陳宮很沒有眼光似的。我倒覺得,正是陳宮如炬慧眼,才使得他棄曹而去。後來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到最後代漢而立魏,恰好證明了陳宮的明智。

當然,肯定陳宮,也並不是說事曹的人才都是不仁不義的。

事不事曹,取決於人的追求。

當初,董卓弄權,禍亂朝綱。曹操為大漢社稷,天下蒼生,捨生取義刺殺董卓。未果,被董卓畫像緝拿。曹操在東逃時,被中牟縣令陳宮捕獲。陳宮敬佩曹操的忠義之舉,棄官不做,隨曹操亡命。只願舉義兵誅董卓扶漢室。

這是陳宮事曹的初衷!

後來遇故人,因曹操心生疑,誤殺數人。陳宮心中大悔。曹操為絕後患,又將打酒歸來的呂伯奢殺死。陳宮由此覺得曹操因己之私而濫殺,是不義。

這是陳宮棄曹的原因!

以陳宮的才能,無論何人掌朝,若要他一心求官,何愁沒有高官厚祿。但他卻因一個逃犯棄官不做而亡命天涯,為的是什麼?是忠義!這是陳宮的追求!

他人事曹也建功立勳,青史留名,能說錯麼?也不能!他們事曹就是為了高官厚祿,進身之道,只能說他們的追求沒有陳宮那麼崇高罷了!

除卻個人追求來說,再者就是時勢不同。陳宮追隨曹操之前,曹操在朝為官,聽令行事。陳宮離開曹操後,曹操是舉義起兵,有志之士有了進身之道,投奔之人自然就多了!


王楷仕


因為曹操非常重視人才,尤其是寒門中的人才。

東漢末期,各軍閥相互爭戰,本質上是對人口與人才的爭奪。

有人才有實力,比如袁術地盤不大,但是人口稠密,於是兵強馬壯,悍然稱帝。

有了人才便有了一切,千軍易得,一將難求。

曹操深知人口與人才的重要性,積極招攬人才與流民。人才按其能力授官,流民則分給其土地與耕牛,讓其耕種。

由於曹操的祖父是太監,因此深為士族所不恥,於是曹操主要招攬寒門人才。

由於寒門人才在東漢末年普遍不受重視,而曹操卻視若珍寶,故寒門人才多投曹操門下,使得曹操手下人才濟濟。

區區一個陳宮走了,還有千萬名人才趕來投奔。



當代曹植


曹操有宰相之才是逐漸在戰爭博弈中磨練的,陳宮跟隨時的曹操正處在事業上升期,難面開始會對下屬有些拙劣不到位的手段,不像後來如此老練,恰好曹操的開始的部分拙劣正打中了陳宮內心深處的敏感之處,才使得陳宮憤然背叛別離。後來曹操逐漸改善了自己管理能力,再加上本來就在眾群雄中表現的有所才能,才使得眾人才欣欣嚮往。後來呂布大敗,曹操有意招賢陳宮,也表示了自己之前的不好歉意,但陳宮有點知識分子的清高傲骨,依舊想捨生取義不願與曹操合流同汙,也算是他自己的人生追求吧。跟人覺得現實生活中這種人才得做法多半不可取,意氣用事,難免不會被老闆穿小鞋,人有才固然重要,但還應該懂得與世相處的變通,利人,利己,利社會。捨生取自己所痴迷的所謂理想,難免顯得過分鑽牛角尖,倔強,下場註定咎由自取。



夜紹非翁


答:殺了邊讓之後,讓陳宮、張邈看到了曹操殘忍狡詐的一面!

對於陳宮背叛曹操的動機,據史學家考證的可能性是,曹操曾經下令處死兗州數名名士,緣由是因為那些名士批議曹操本身宦官親緣出身背景,而陳宮素來與兗州名士們有友好往來的情誼,被曹操下令處死的名士中可能有幾位是陳宮的朋友。

(邊讓)

史學家考證的結論是經得起推敲的👍!就是這個原因。

東漢末年,代表中央政權的曹操有不少壓制豪族名門浮華風氣的舉動。曹操並非名門,其祖父是與名士對立的宦官集團中的一員。不少名士很瞧不起曹操,與曹操政權對抗。因此曹操必須壓抑以清議名士為代表的地方豪族勢力,如:破壞朋黨交遊便是其一舉措。

(崔琰)

但在戰亂時期,曹氏政權還須依靠地方名士,因為他們在鄉里有較高的聲望,完全廢除鄉里評議是不可能的。曹氏政權所能做到的,只是把清議納入政權軌道,使名士與政權合作。

這樣以設立中正官專門執掌品第人物以備仕進參考的方式,代表“國家利益”的政權便對地方名士取得一定程度的控制。但另一方面,地方名士的清議也便合法化,從而為其發展勢力創造了條件。

(孔融)

就是在這個前提下,才有了陳宮背叛曹操,而曹操改變了選拔人才的標準和手段,使得大量的地方名士都可以接受,於是他們開始紛紛向曹操拋出了橄欖枝!這其中就有司馬懿一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