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中,唐僧過女兒國這關時到底有沒有動情?

Fuzhou大大悅


唐僧面對千嬌百媚的女兒國國王,的確動情了。但此情非彼情。

雖然電視劇將唐僧與女兒國國王拍得郎情妾意、纏綿悱惻,但一心向佛的玄奘,並無半點兒女私情。

佛家修的是空門。世間萬物,七情六慾,無非是夢幻泡影。恩愛憎怨,父母妻兒,不過是宿業孽債。繁華紅塵,名利沉浮,只是人們的顛倒夢想。

根本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一切的一切,從未產生也未發生。大乘佛法,就是要救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脫離虛假的苦海,到達清靜的彼岸。

唐僧作為如來欽點的取經人,道心堅固,非常人所能想象。犧牲自己,幫助別人,甚至以身飼虎,對唐僧來說都非難事。這種無我的境界,又怎會對所謂的愛情動心呢?

但是,佛家講普度眾生,慈悲為懷。面對女兒國國王的痴情一片,唐僧也動情了。只不過動的是慈悲之心。這種憐愛之心,與掃地不傷螻蟻命,並無太大的區別。

多情即菩薩。菩薩是菩提薩綞的翻譯。本意就是多情的覺者。還未成佛的玄奘,自然有一顆仁愛之心。這種愛是大愛。不同於簡簡單單的兒女之情。


Fandy


唐僧一路西行,遇到了許多妖魔鬼怪,其中既有要吃他肉的青面獠牙的男妖怪,也有打算與他成親竊取元陽的女妖精。面對這些妖怪,唐僧從來沒有畏懼過,也從來沒有動過情。他只是一心求佛。


到了西梁女國,情況出現了變化。這個國家從國王到黎民,都是女人,整個國家沒有一個男子。

唐僧師徒在女國受到了熱情的款待。他們一路風塵,一路艱險,如今到了這個繁華、安逸的所在,緊張的心靈總算暫時得到了放鬆。


人在情緒舒緩、心情愉悅的時候是容易放鬆警惕,任由內心真實的情感氾濫的。唐僧是聖僧不假,但是,他首先是人,是一個正值壯年英俊瀟灑的男人。他也有著正常男人的情感需要。

女兒國王溫柔美麗,對唐僧深情款款。她對唐僧沒有女妖精們的功利心,不想通過與他結合達到長生不老、修仙得道的目的。她只是單純的愛他,想和他廝守終生。就像普通人家的夫妻一樣,夫唱婦隨,舉案齊眉。為此,她願意放棄王位,以一國之富,換取唐僧的留下。她是真心的希望能和她的御弟哥哥共此一生。


唐僧不怕男妖怪吃自己,不會被女妖精迷惑,但是,面對女兒國王的柔情,他終於還是動情了。他多想留下來,陪著這個溫婉賢淑的女孩兒花前月下,看小橋流水,看雲起雲飛。

“寧戀家鄉一抔土,莫戀他鄉萬兩金”,唐王的殷殷囑託,如魔咒一般,時時再在耳邊響起。

天下蒼生,君王重託,女兒深情,到底該如何抉擇?聰明的你,能為唐僧做出正確的選擇嗎?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唐僧的心在滴血,他輕輕的對女王說,如果有來生……

白馬帶著唐僧離開了,馬上的唐僧緩緩的回頭望了一眼女王,那女王啊,倚著一棵柳樹,勉強支撐著身子,早已泣不成聲了。

唐僧深深地、深深地看了女王一眼,狠下心來,轉身打馬離去。一眼萬年,心愛的人啊,但願你我來生再相逢,那時候我們再續前緣。

我是煙雨江南話紅樓,歡迎朋友們點贊、轉發、關注!


煙雨江南話紅樓


回想86版《西遊記》中的唐僧要是對女兒國國王一點沒動心那是不可能的。他們同遊御花園,世人都叫唐僧為唐長老,聖僧,唯有女兒國王這位眉眼灼灼的美人兒叫他御弟哥哥。女王不屈不撓的挽留,其實當時唐僧眼神驚慌,只得以貧僧許身佛門,為了解救芸芸眾生,使世上不再有殺罰紛爭,使人間不再有怨女鰥夫而搪塞過去。

女王一意想留,而唐僧卻不敢多留,只得說貧僧取經心切,望女王陛下早發通關碟文,其實唐僧早動了情亂了方寸,只是他避開了,不著痕跡,內心早波闌壯闊。

女王叫他今日不要談通關碟文之事,那時唐僧早就額頭冒汗,只是閉著眼睛唸經,連直面女王的勇氣都沒有。唐僧胸懷的是天下芸芸眾生,兒女私情終究放在心裡沒有表露出來。

在女王近乎哀求之下"哥哥,你難道真的不喜歡我嗎?今日良霄難得,你就答應了我吧″。唐僧額頭更是大汗淋漓,緊閉雙眼道″佛心四大皆空,貧僧塵念已絕,無緣消受人間富貴,並與大唐天子有諾在先,還望女王陛下放他西去,來世若有緣分......″

唐僧西去一路走來遇到了許多妖魔鬼怪,最後都挺來了,若這次情劫,渡得了,就成佛,渡不了,就負了天下蒼生。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只是說來來生,其實唐僧那時有太多的不捨,恐怕僅此一次面紅耳赤送給女王了。世上哪有什麼來生,一入佛門深似海,從此兩眼是眾生,此去西行,就再也不會回來了。

這恐怕是唐僧一生唯一動情之處,面對女王四目相對的那一眼,不再是禁慾系的佛。後來回到大唐已是風霜滿鬢,捧著用生命取回來的經卷。

很多人都讚歎聖僧不為女色所惑,只有他自己知道,有的人看一眼就會錯。


紅紅夢美


唐僧在女兒國是否動了真情?我的答案是肯定的。從這段引人深思的對話可見一二。女王對唐僧說:“你緊閉雙眼,還說什麼四大皆空?你若真的四大皆空,為什麼不敢睜眼看我?你若真的睜眼看看我,我不相信你會兩眼空空。”唐僧睜眼看她,而且並未兩眼空空,而是對女王說說:“我今生已許身佛門,來世若有緣分...”好一句“若有來世”道出唐僧一個活脫脫的人的感受。這時候的唐僧是有人性的唐僧,一個有血有肉的人。正是這麼一個有血有肉有靈魂的人,依靠的是自律和高度的自我管控,剋制自己的天性。所謂“存天理,滅人慾”何其難也。求道之人做到這點比得到之人更難,更具挑戰,這也是唐僧最值得敬佩之處。

不可否認大唐三藏法師是一個虔誠的信徒、堅定的朝聖者、矢志不渝的理想主義者。西天取經的路上,何止九九八十一難,唐僧團隊都是在他精神力的感召和親身勉力之下,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到終點。毋庸置疑,唐僧團隊經受住了各種考驗,終成正果,唐僧也被封為旃檀功德佛!旃檀,原指一種香木,放了很久,都會有香味。旃檀功德佛,指的是一種品德非常高尚的佛,其實還是表揚唐僧品質。這也是對唐僧經歷九九八十一難,始終不忘初心的一種肯定。

唐僧的結果圓滿,其來歷也並不簡單。唐僧原是如來佛祖座下第二大弟子“金蟬子”轉世,因為在如來佛祖講授佛經的時候,所有人都認真聽講,只有金蟬子左顧右盼,時不時打瞌睡,所以被貶到人世。金蟬子轉世為真靈東土大唐高僧喻有“金蟬脫殼”之意,所以人們將脫殼變身的蟬作為長生、再生的象徵。

綜上,唐僧在女兒國是動了真情的。但這個真情並不影響他作為虔誠信徒、堅定使者的形象。反而這正是這個靈魂考驗和戰勝考驗的過程更能映襯他一個意志堅定的理想主義者的精神品質。畢竟,轉世到這一代,他是人不是神!面對七情六慾的誘惑,其挑戰更勝於對神的考驗。也正是這樣的過程,讓其完成脫胎換骨、化羽成蝶的蛻變,以至於終成圓滿!



週週說古今


上回書說到:唐僧思考著給女王及她的兩個隨侍取法名,原來女王隨侍兩個青春無敵美少女,高大,挺拔,面如滿月,鳳眼含威,不苟言笑年稍長者俗名“冰冰”。身材稍瘦,稍矮,水汪汪大眼睛,面若桃花,年稍幼者俗名“蓉蓉”,都是年幼即伴女王左右,有君臣之名份,也有姐妹閨蜜之情感,侍奉女王盡心盡力,周到無比。“有了,有了,悟空牽好馬,八戒隨我來,”看來八戒很得師父歡心,見師父叫,馬上顛著肚子,摔著袖子屁顛屁顛跟在師父身後,“陛下,你不棄在下,不畏艱險,不戀王位,帶兩位姐姐欲同我等西天取經,一路上風餐露宿,日曬雨淋,小僧備受感動,然路上你等女扮男裝,面塗黑灰,也是掩人耳目了,只是名字還未曾改變,恐相稱不便”說罷早已雙手合十,深鞠一躬,女王敢緊下馬還禮道:“長老有禮了,我等自願隨長老西天取經,早已經下了決心,一路上願尊長老為師,聽從吩咐”“師父已經跟你們想好名字了,快近前聽師父宣名”八戒的馬仔當得好,難怪師父喜歡,三人忙忙近前一步,垂手而立,“女王陛下稱‘悟愛’冰冰叫‘悟情’蓉蓉叫‘悟性’如何?”長老道,“謝謝師傅賜法名,敢不遵命”三人齊齊回道,“好了,好了,有名了,有名了……悟愛,悟情,悟性,……好名字,好名字”八戒撫掌笑道,“好名字,好名字,師父到底是高僧”!一時間悟空,悟淨盡皆叫好!那悟空降妖伏魔,本領高強,於凡塵俗世卻總落後八戒。八戒抬頭觀日,手撫大肚腩嚷嚷“師父,你看這太陽就要下山了,俺老豬腹中早已飢餓,我們快點進城,找家客店吃飽肚皮,餵馬安歇才好,您想問悟愛的事進城安頓好再仔細問吧”!和尚正欲細問,被八戒這一說,見天色將晚,也覺腹中飢餓,只得先放下疑問,囑咐了幾句,一行7人,魚貫進城,至城門下,藉著落日看那城門頭三個大字“大雄國”,城門兩邊站立將士倒也威風凜凜,日落西山,城門將閉,進城出城之人不少,7人兩馬夾在人群中順利進城,也並無故事,欲知進城後將發生什麼故事,請聽下回分解!……唐僧和尚心說“女王陛下長得好看,對我和尚也是一往情深,你說俺能不心動嗎?”



陳一逛


我是劉忙觀點,致力於傳統文化傳播。

大多數人是通過影視作品來了解《西遊記》的,各個版本的導演都在女兒國這節大費周章,可歌可泣的愛情故事便由此誕生,但我認為這都是他們一廂情願,或者說是為了迎合大眾口味,《西遊記》根本不是神怪小說,更和愛情無關,它是一部關於佛法實修的著作。



我們讀女兒國這一章節,千萬不能獨立的看,要把第五十三回《禪主吞餐懷鬼孕,黃婆運水解邪胎》、第五十四回《法性西來逢女國,心猿定計脫煙花》、第五十五回《色邪淫戲唐三藏,性正修持不壞身》這三回連起來讀才會明白其中的奧妙。



唐僧師徒和女兒國最初的結緣發生在第五十三回,師徒四人口渴飲了子母河的水,唐僧和豬八戒肚子變大,產生了疑似懷孕的現象。這裡要特別注意:是疑似懷孕,不是真懷孕。我們從本節的標題禪主吞餐懷鬼孕和胎氣以及文章裡說的妖怪不吃無陰無陽的孩子就能明白。第五十三回末尾有兩句總結:洗淨口孽身乾淨, 銷化凡胎體自然。說明修行人要斷男女之慾,這也是為什麼只有唐僧和豬八戒才肚子疼的原因,因為豬八戒代表人的慾望:當然也包括肉體之愛。



第五十三回唐僧過了肉慾關,緊接著就是過情關。這裡我還是要強調一下,把五十四、五十五兩回結合起來閱讀。女兒國國王和第五十五回的蠍子精是男女之情的一體兩面。

《西遊記》描寫女兒國國王出場時的畫面是這樣的:馥郁異香靄,氤氳瑞氣開。金魚玉珮多官擁,寶髻雲鬟眾女排。鴛鴦掌扇遮鑾駕,翡翠珠簾影鳳釵。笙歌音美,弦管聲諧。一片歡情衝碧漢,無邊喜氣出靈臺。三簷羅蓋搖天宇,五色旌旗映御階。此地自來無合巹,女王今日配男才。

在這一回,菩薩道出了妖怪的真相:

這妖精十分利害。他那三股叉是生成的兩隻鉗腳。扎人痛者,是尾上一個鉤子,叫做‘倒馬毒’。本身是個蠍子精。他前者在雷音寺聽佛談經,如來見了,不合用手推他一把,他就轉過鉤子,把如來左手中拇指上紮了一下。如來也疼難禁,即著金剛拿他,他卻在這裡。若要救得唐僧,除是別告一位方好。我也是近他不得。



描寫當然十分精彩,但這個細節確來源於佛法的一個故事:釋迦牟尼佛有個表弟難陀,在家時娶了一個漂亮的妻子,和妻子感情也很深厚,難陀非常迷戀妻子的美貌,一直不肯出家。

佛陀為了渡化難陀,先把他帶到了忉利天,只見祥雲繚繞、天樂聲聲,天女有的散花,有的舞蹈,有的奏樂,一個個身姿嫋娜、嫵媚絕倫,每個女的都比妻子漂亮,難陀因此決定出家,他的想法是修行人能見到這麼多美女,為啥不出家呢?



緊接著,佛陀又把難陀帶到了鐵圍山地獄,只見陰風悽悽,黑霧中有無數刀山、劍樹、鐵煲、銅柱、油鍋、血河,無數受苦的眾生狼嚎般悽慘地吼叫,被鬼王、鬼卒用鋼鞭、狼牙棒驅打,有一口鍋滋滋冒油,確沒有受刑人,難陀問小鬼鍋為何空著,小鬼們說:我們在等待一個叫難陀的人,他在人世間貪戀美色,後來又發願修行,要到天上享受五欲。等他天福享盡,這口大油鍋就有用處了。

難陀嚇得魂飛魄散,因此下定了出家的決心,並領悟了無常、苦、空的道理。佛陀在這之後為他及眾比丘演說了《入胎經》,全稱叫《佛為難陀所說入胎經》,使難陀獲證了阿羅漢果位。釋尊稱他為禁身者第一,被諸比丘譽為“調和諸根第一”。



在《西遊記》第五十五回末尾,作者寫了兩句話:割斷塵緣離色相, 推幹金海悟禪心。這不是正是修行人要證悟的嗎?

因此,唐僧肯定動情了,但他靠自己的修為闖過了情關,最後,我要告訴大家,看《西遊記》要帶著第三隻眼去看,如果只是看鬼怪故事,那肯定是看不懂的。


劉忙觀點


斷斷續續地寫了一段時間的頭條號之後,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自媒體竟然是一個江湖!而且,自媒體是一個有別於現實版江湖的另外一個江湖。正是有了這樣一個江湖,我們才可以在這裡饒有興味地談論著林黛玉聽了《西廂記》之後有沒有春情萌動的種種(事見阿丹的文章),我們才可以口水滿天地竊議著唐三藏見了女兒國的國王以後有沒有動情的種種。

這次第,怎一個“情”字了結!


其實,說唐僧見了女兒國的國王動情的作者們的數學成績估計都不錯!他們都用了代數中的代入法,把自己當作唐僧唐長老代入到女兒國之中,從而得出結論:人非草木,不動情才怪呢!唉,說句實在話,我的代入法學的也是不錯哦,我也在想,換了我,我才不去取那個勞什子破經呢,做個快樂神仙,逍遙自在的多好!

當我又一次仔細地閱讀了《西遊記》第五十四回:法性西來逢女國,心猿定計脫煙花—這一章節後,我才知道,原來,電視劇中的情節和小說中的故事有了一些改動。如果把這個問題當成一個嚴肅的學術問題去討論的話,那麼,我們還是應嚴格地按照原著中的文字為依據去判斷。


我們一起來看看原著中是怎麼描寫的。

第五十四回的故事脈絡大致是這樣的:一,唐僧師徒四人到達女兒國,女兒國的國王做夢夢到喜兆,想要招唐僧為夫。二,唐長老不從,悟空將計就計,讓師父假意允從,到最後金蟬脫殼,一走了之。為什麼這樣做,孫大聖說的夠明白,如果不答應,女兒國的國王勢必不會給他們四人倒換關文,他們就走不了。如此一來,一定會鬧得大動干戈!對於掃地恐傷螻蟻命的唐僧來說,這是他最不願意看到的結果。更何況人家一點歹意都沒有,而且是滿滿的深深的情意!所以,唐僧思前想後,無奈之下才答應了這個不是辦法的辦法!有詩為證:

那女王喜滋滋欲配夫妻,這長老憂惶惶只思拜佛;一個要洞房花燭交鴛侶,一個要西宇靈山見世尊;女帝真情,聖僧假意;一個喜見男身,一個怕逢女色!


這首詩很能說明問題,它已經明明白白地告訴我們,唐長老沒有動情,他只是逢場作戲,敷衍了事而已!最後的結果也證明了唐僧的決心和意志:當唐僧把三個徒弟送出城門之後,下了鳳輦,拜別女王。唉,正當此時,奇蹟發生了,我們憨厚可掬,心地善良的唐長老被一個女魔頭一陣風給卷跑了!

故事說到這裡,我掩卷長嘆:心裡沒有私心雜念的男人偏偏成了香餑餑,代數學的這麼好的男人生生地沒人疼,什麼世道啊!

哈哈,不當之處,請君雅正!


洛浦詩文


大家好!我是醉吟扶夷。《西遊記》中,唐僧過女兒國這關時到底有沒有動情?我認為書中為了烘托取經主題,唐僧是決計不會動情的。但是為什麼在眾多的影視作品中又安排了那麼多唐僧和女王的曖昧情節,進而讓很多人對女兒國這一段產生了有情無情的聯想與揣測呢?



《西遊記》一書中,唐僧在去往西天取經的途中經歷了無數的磨難,同時也經受住了無數次的誘惑。這諸多的誘惑,有金錢,有權利,有美色,但這位如來座下的金蟬子,大唐皇帝的御弟,硬是從頭到尾沒有行差踏錯過。小時候每次看到唐僧冷漠的拒絕,我都會忍不住嘀咕:“這老和尚是不是傻呀!放著現成的金子、美女、江山不要,非要去什麼鬼西天!”然後就會進入到“我要是唐僧面對這麼多誘惑我該怎麼辦……”這麼一連串的幻想中。當然,其實說實話,我幻想得最多的還是自己手拿金箍棒橫掃一切天兵天將以及妖怪的情形,嘿嘿,有多少人跟我是一樣的呢?



直到長大後,特別是在嚐到了金錢、美女、權力帶來的甜頭以後,才更加地明白西天路上的唐僧作為一個凡胎,在面對這一切極致誘惑的時候,他的內心經受了怎樣的掙扎和鬥爭。而在書裡,他作為一個凡人,不可思議地摒棄了一切有關於人的慾望。他心中要有多麼大的宏願和多麼純粹的理想,才能做到拒絕得那麼毫不遲疑?



女兒國中,女王的傾城容顏,女王的萬千柔情,女王的傾國之富,江山之託,一切的榮華寶貴都唾手可得,為何他連看都不看一眼?是不敢嗎?哪怕有一點點的動念,他就會挪不動西去的腳步;哪怕只要看上一眼女王的容顏,他都不敢保證心中再無一絲波瀾。他只能急急地逃離,這蜜一樣的溫柔陷阱,比西天路上所有的鬼怪加起來都要可怕!



所以,唐僧到底有沒有動情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不能動情。而為什麼我們總是還糾結於他有沒有動情呢?是因為我們從心底希望他去和女王演一場風花雪月的浪漫來給我們看。說到底,我們還是逃不掉自己的凡俗。難道不是嗎?


醉吟扶夷


《西遊記》原著中唐僧對女兒國國王是沒有動情的。

很多人認為唐僧動情了,大概都是受電視劇的影響。86版《西遊記》唐僧確實動情了。不知什麼時候開始,無論什麼版本的影視《西遊記》都把唐僧演繹的動了情。其實,影視都是改編的,與原著有所不同的。


到底有沒有動情,咱們可以看一下原著中唐僧的表現。

當悟空答應下女王親事時,原著中唐僧反應是:唐長老一把扯住行者,罵道:“你這猴頭,弄殺我也!怎麼說出這般話來,教我在此招婚,你們西天拜佛,我就死也不敢如此!”

當悟空告訴唐僧只是自己的一個緩兵之計時,唐僧的反應是:三藏聞言,如醉方醒,似夢初覺,樂以忘憂,稱謝不盡,道:“深感賢徒高見。”

當女王來接唐僧進宮時,唐僧反應是:三藏沒及奈何,只得依從。揩了眼淚,強整歡容,移步近前,與女王同攜素手,共坐龍車。

從唐僧的這些反應來看,唐僧一直都在排斥,沒有一點動情,而且原著中唐僧被從蠍子精處救回來後,直接走了,並沒有對女兒國一步三回頭戀戀不捨。


所以原著中唐僧絕對沒動情,但86版《西遊記》中絕對動情了。


羅先生視頻


居士我看到所有的答主都在說86版電視劇《西遊記》中的唐三藏與女兒國王。小時候看到這一段時也為他倆感到深深的遺憾,一個郎有情,一個妾有意,卻偏偏不能在一起,最後女兒國王只能深情的唱一首《女兒情》,黯然神傷。

但是,如果拋開電視劇,只看《西遊記》小說的話,我們會發現其實唐僧並未動情。而電視劇加了好幾個原創情節,讓唐僧在面對女兒國王時動了凡心。

在電視劇中,唐三藏與女王共遊御花園觀鴛鴦戲水,這是第一次動心;唐三藏深夜與女王在閨房相對,是第二次動心;唐三藏告別女王前往西天取經時戀戀不捨,這是第三次動心。

然而,在小說中卻並沒有這些情節,唐三藏並沒有動心。

小說中,唐三藏師徒四人來到女兒國驛館之中,女王便遣太師前來說親,要招唐三藏為夫婿,兩人並無同觀鴛鴦戲水的情節。孫悟空為騙女王在通關文牒上蓋印,假意答允下來。

女王聽太師回報,喜不自勝,立刻親自來請唐僧。當天,女王便在通關文牒上蓋了女兒國之印,要送唐三藏的三個徒弟離開。女王的意思很明白:你們三個礙事的人趕緊滾蛋。結果在送行之時,孫悟空三人想搶了唐僧就走,不料蠍子精出現,把唐僧劫走了。以上都是同一天發生的事情,所以並無唐僧深夜進入女王閨房之事。

後來經過一番糾纏,孫悟空等人救回了唐僧,師徒四人便直接上路了,也沒有女王相送,唐三藏不捨的情節。

所以,至少在小說之中,唐三藏並未對女兒國國王動情。當然,86版電視劇的改變更為高明,因為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唐三藏也是人,面對熱情似火,溫柔似水的女兒國國王,怎麼會不動心呢?然而唯有動心了,才顯示出唐三藏拋卻兒女情長赴西天取經的決絕與堅定。

一切有為法,如夢亦如露。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夢露居士,為你解讀國學經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