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闢謠”雙黃連幕後:一群科普“極客”的故事


“闢謠”雙黃連幕後:一群科普“極客”的故事

​“醫學百科產品佔據不了用戶太多停留時長,但的的確確實用戶最需要的。既然用戶有需求,我們決定還是去做一款乾淨、純粹的醫學百科產品,並梳理了三個內容評價標準:科學性、實用性、可讀性。如果必須要做取捨,科學比流量重要。”

2月1日是武漢疫情開始爆發的第13天,也是騰訊醫典“新型肺炎”緊急項目組負責人張添連續高強度工作的第13天。每天跟進疫情、定選題、做內容、安排上線,通過各渠道傳送給用戶。整個團隊似乎在經歷一場賽跑,讓疫情防護科普跑過病毒傳播速度。

這天夜裡快12點, 張添照例將團隊做完的一篇“闢謠”文章轉發到朋友圈,準備好好睡一覺再開啟第二天“戰鬥”,突然收到很多朋友留言:頁面打不開。工作群也彈出多條緊急消息,原來因為雙黃連那篇“闢謠”文章流量太大,服務器宕機了。再打開朋友圈,滿屏都在轉發醫典的文章。

“闢謠”雙黃連幕後:一群科普“極客”的故事

​“尚無有力證據”、“雙黃連主要成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四版暫未推薦”,文章短短數百字,讀上去甚至有些“生硬”,只是從科學的角度,從幾個關鍵點提出質疑,沒想到一時間成為“爆款”。

當問到“炮製”這篇爆款文章方法論時,騰訊醫典內容負責人王娣坦言:我們其實並沒有特別針對雙黃連來做什麼,背後是醫典長期沉澱下來的一整套做醫療垂直領域科普的思路和體系支撐。如果大家去騰訊醫典產品端內,會看到很多類似這樣的文章。它們或許有點像醫學小論文,沒有那麼生動、有趣,甚至有些刻板,但是是我們去偽存真、留下最核心想要告訴給用戶的。我們也十分欣慰,這次疫情期間,醫典專業、體系化的組織,以及高效的分發,帶來了很大的社會價值。

用課題研究的思路來做科普

“拿雙黃連這篇文章來說,看到後臺很多用戶留言後,編輯快速討論定下選題,隨後做了兩件事:第一,查閱相關指南;第二,搜索醫學文獻,看是否有相關試驗支持、支持證據是否充分,研究進展到哪個階段。”“闢謠”雙黃連一文作者葉譯楚介紹,“不論再小的選題,我們都會像做研究課題一樣,從文獻檢索,到提煉論點和論證,再到得出結論。而最後出來的科普文章,則是以倒序的方式來做還原。”

據王娣介紹,雖然這套做內容的方法,團隊已經駕馭嫻熟,但早期還是經歷很多摸索,才確立的方向。“在產品形態上,我們做過很多考量,是做搶眼球的熱文信息流,還是互動問答,還是純粹的醫學百科。相對而言,醫學百科產品不可能熱度很高,佔據不了用戶太多停留時長,但的的確確實用戶最需要的。既然用戶有需求,我們決定還是去做一款乾淨、純粹的醫學百科產品,並逐漸梳理了三個內容評價標準:科學性、實用性、可讀性。如果必須要做取捨,科學比流量重要。”

科學講求證據。雖然醫學百科類產品在國內並無成功案例,但在國際上,這個產品模式是得到過充分論證的。比如成立於1998年的WebMD,就是備受全球用戶認可的權威健康資訊網站之一。數據顯示,在美國,近三分之二的用戶把WebMD作為其瞭解健康信息的首選,有很多用戶甚至是專業醫生。

“醫學知識體系複雜,不斷演進,又關乎生命。我們希望能夠快速學習和了解WebMD在醫療垂直領域體系化科普的經驗積累。所以幾乎是在剛成立的時候,就確定下來要和WebMD合作。”騰訊醫典深度參與WebMD合作談判的核心成員劉運霆回憶道。“但整個談判持續了將近一年,當中我們討論最多的並不是合作權益,而是雙方如何平衡內容在‘本土化’的同時又‘不走樣’,為中國用戶提供儘可能全面、可靠、實用的資訊。”

在談判高峰期,因為有時差,團隊幾乎是白天夜晚連軸轉開會,晚上和合作方溝通協調,緊接著白天落實具體方法,晚上繼續討論,合作細則的迭代週期基本按天計算。終於在2018年8月,騰訊醫典與WebMD達成中國獨家戰略合作,並獲得其60,000篇優質內容版權。

引入基礎量內容後,醫典團隊還面臨的一個問題是,如何生產自己的高品質內容,這顯然離不開醫生的智力支持。但最初與醫生談合作並不順利。

“最開始我們吃了很多‘閉門羹’,雖然我們做醫學科普的初衷是好的。但因為‘魏則西事件’,很多專家對在互聯網做科普非常排斥。我們希望合作的一線權威專家,因為已經承擔了繁重的醫、教、研、管任務,也是一口回絕說沒時間。為了爭取到這些專家,當時編輯團隊幾乎天天在醫院和科室裡泡著、蹲著,跟專家溝通,講老百姓的渴望,講我們的初心和堅持。第一批很多和我們合作的專家就是這樣,被團隊認真想做內容,做有價值的事情這種態度所感動,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參與進來的。很多專家的合作都一直延續到現在,因為看到了我們始終堅守諾言——做科學、乾淨、貼心的內容。”王娣說。

“闢謠”雙黃連幕後:一群科普“極客”的故事

​據瞭解,這次疫情爆發後,騰訊醫典很快成立了超過百人的專家顧問團隊,包括國家衛生健康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中華醫學會公共衛生分會名譽主委、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曾光教授,呼吸病專家、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前主任委員劉又寧等都悉數在列。

永遠站在科學這一邊

有了體系化內容生產模式的支撐,還有專家智庫的支持,短短十多天,騰訊醫典疫情專區已經上線了超過600篇文章,涵蓋疾病認知、預防與個人防護、診斷與檢查、治療各個方面。

“其實我們那條闢謠內容當天早些時候就已經上線了,到了晚上陸續有報道雙黃連可以抑制新型冠狀病毒時,很多用戶便找到了醫典的闢謠內容,自發傳播起來。”葉譯楚說。

“闢謠”雙黃連幕後:一群科普“極客”的故事

​當被問及發現醫典內容與媒體報道有出入後的心路歷程時,王娣坦言:我們第一時間快速碰了個會,重新確認了檢索的證據源,也連夜求證了多位專家。確定我們的內容站得住腳的,接著快速共識了回應策略——沒有過激的表達,只基於我們查到的證據、中立和中肯地陳述事實、和基於事實的觀點。這也是騰訊醫典一直以來所秉持的態度。

“當然,我們不可能寄希望於通過一兩篇文章就能讓所有的觀念發生改變,但只要能讓聽信謠言的人們產生一絲存疑,聽到另一種聲音,看到另一種思考問題的角度,對固有的看法產生一點疑問,就是一種進步。雖然目前科學還有很多問題沒有解決,但很多問題是可以用科學解決的。”葉譯楚說。

—————————————————————————————————

多年財經媒體經歷,業內資深分析人士,圈中好友眾多,信息豐富,觀點獨到。

發佈各大自媒體平臺,覆蓋百萬讀者。

《小米生態鏈戰地筆記》、《微信思維》、《微信力量》三本暢銷書的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