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中有哪些教育啟示?

行者慧仁


《西遊記》作為四大古典名著,承載著中華文化獨有的精神內涵和人文思想,深受廣大人民群眾喜愛,加之受影視劇推動,在四大名著中,可以說《西遊記》是最受老百姓歡迎和熟知的作品。首先,從唐僧排除艱險一路西行、尋求真經佛法勸導世人這個層面來說,她倡導的是讓人們勇敢追求夢想實現夢想,人們對小說的喜愛暗合了對夢想的崇拜;其次,從孫悟空出生到大鬧天宮,她提倡的是人生而平等,不為強權折腰、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反抗精神,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老百姓飽受權貴壓迫的怨氣得到聲張;第三,師徒四人一路披荊斬棘降妖除魔,戰勝一切妖魔鬼怪取得真經,告訴人們,正義終究會戰勝邪惡,正義或許會遲到,但決不會缺席;第四,團結一心的團隊對事業成功很重要,唐僧的正直善良和把控全局防止冒進的能力,大師兄剛直不阿嫉惡如仇而且本事很強,二師兄憨直與呆萌,還有些小貪念,提現的是人性的原始本真,但他服從、聽話且有些本事,關鍵時刻能起大作用,三師弟忠厚老實、吃苦耐勞、安生本分、任勞任怨,是團隊的老黃牛,可以說四人組合是最合理最科學的組合。事實上,也許吳承恩先生想表達的是,師徒四人正是一個人的四種潛質與狀態吧!


寧夏石嘴山似錦


人的大腦,有不同的思維偏好,

比如說,有的人擅長分析邏輯;有的人就擅長紀律和執行;有的人強在感覺和表現;有的人擅長想像創造.唐僧師徒四人各有不同的思維偏好.

比如,為什麼唐僧取經路上那麼堅定堅強?因為他是邏輯型思維。這樣的人,有頭腦、學習能力強,有競爭心。牛頓、巴菲特都是邏輯型思維,大多數科學家、理論工作者都是這個天性,你身邊那個愛打牌、愛爭論、愛講大道理的傢伙就是唐僧型的人。

而沙僧呢,規矩聽話,他屬於紀律型。這樣的人,嚴謹務實、重細節、執行力強。像孔子、周恩來都是這個類型。

這類人喜歡動手,愛玩攝影,做家務必須一口氣幹完。那些看電視劇,不管好不好看,看了就得看完的人,大多都是沙僧型的人。

豬八戒屬於表現型,那些情感豐富、有點八卦的人,都是這一款,大多數演員都是豬八戒型,他們討厭數學、討厭邏輯公式、不喜歡競爭,討厭打牌,還有認親不認理,所以,他們也是最講義氣的朋友,遇到事情,可以無條件地挺你。

這一點,唐僧型的人可做不到,他們認理不認親,你跟唐僧、牛頓訴個苦,他表面上同情你,心裡想的卻是,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孫悟空屬於創造型,馬雲、李白、喬布斯都是這一類,你身邊那個喜歡胡思亂想、滿腦子新鮮主意,天馬行空的傢伙就是孫悟空型的。

沙僧型的人最恨這類人,因為他們常常挑戰沙僧的規矩、流程。同時,沙僧型的人也最愛這類人,因為他們有沙僧型的人最缺的活力和創造力。

對家長們來說,知道了唐僧團隊的這四種天性,對教育孩子是很有用處的,不同類型的孩子,適合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教育方式。

比如說,孫悟空型的孩子,你必須寬鬆地對待他。因為想象和創造需要不斷試錯,需要自由空間。如果你不給她空間、不尊重他的興趣,只是逼著他耐心守紀律、完成指定的任務,那他一定會變得更難管。

像豬八戒類型的孩子,你就必須對他寬容。千萬不能生硬地逼他,因為他重感情,感覺不到愛,他會很受傷。

壓力太大的話,他扛不住,就會用謊言來解決。如果你不欣賞他的綿軟體貼,也沒有讓他感受到無條件的愛,而是隻想讓他上進,讓他勇敢堅強、努力拼搏。你會發現,他的熱情、動力、勇敢,最後會全被你毀掉,他會變得越來越膽小、委屈、壓抑。

但是,像唐僧那樣的孩子就完全不一樣了,對他來說,有目標才有動力,有動力才有成績,有成績才有快樂。沒有成就的人生,他是接受不了的。

這樣的孩子如果你不給他壓力,不給他目標,不去激發他的上進心、競爭心,而是寵著慣著,他就會變得專橫跋扈、蠻不講理,還總覺得自己受委屈。

最後一種,沙僧這樣的孩子呢,天生鍾情於紀律和規範。這是他的樂趣,所以你必須給他信仰和信條,否則他反而無所適從。榜樣和權威,是他最需要的,如果你不給他好的榜樣,不以身作則,他會看不上你這個家長。

如果你不給他明確的規矩規範,而是哄著誇著,寬鬆自由,隨他發揮,他就會變得惶惶不安,搞不好還會走上歪路。

你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天性,而不同的天性,適合不同的教育方式。但是,不懂天性差異的家長,教育孩子的出發點,大多是自己的喜好,這樣會適得其反。

比如:一個唐僧式的家長,攤上一個豬八戒式的孩子,他會覺得這個孩子缺乏上進心、競爭心、懶惰、愛撒嬌、不夠勇敢。

一個豬八戒式的家長,有個唐僧式的孩子,他會覺得這孩子愛較勁、認死理、沒眼色。大多數家長,這時候會想補短、糾偏,膽量不夠拔膽量,情商不夠補情商。

補短糾偏,其實是最差的教育。因為,補短項,必然抑制長項。補短糾偏的教育,本質上是在製造平庸、打擊自信。

比方說:無論怎樣強調細節規範,孫悟空也不可能像沙僧一樣嚴謹;豬八戒再怎麼努力,也做不到跟唐僧一樣堅定堅強。但是,孫悟空有孫悟空的強項,豬八戒有豬八戒的優勢。只要優勢和強項能夠得到發揮,他們都會擁有屬於自己的人生。

所以說,教育不是標準化作業,順應孩子的天性,把孩子的優勢和強項發揮出來,才是教育的真諦。


喬海波日記


《西遊記》中每一個角色都不可或缺,每個角色都有我們值得學習的地方,他們這個團隊,少不了唐僧的堅持不懈,少不了孫悟空的有勇有謀,少不了豬八戒的風趣幽默,樂觀向上,少不了沙悟淨的任勞任怨,默默付出。一個團隊少不了每個人的配合和付出,正是由於他們的完美配合,才能帶領他們走向勝利!總之,無論今後遇到什麼事,要明白堅持就是勝利,船到橋頭自然直,車到山前必有路,勇敢向前,不畏艱難險苦,為了夢想目標不懈努力。



業火隨筆


有五點啟示:

1.相信專業領域的人的話,隔行如隔山,比如,孫悟空讓唐僧呆在圓圈裡,因為他識破了白骨精。

2.合作才能共贏,《西遊記》裡每個人各有分工,少了誰都不行,孫悟空斬妖除魔,豬八戒負責惹是生非,沙僧負責挑行李。

3.很多時候要讓徒弟們相互牽制,不至於一頭權利過大。

4.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孫悟空再厲害,上面還有如來佛祖,告訴我們:做人做事要低調。

5.做領導要有大格局,就像唐僧一樣,做徒弟也要各司其職,辦實事的才會受到重用。

以下圖片均來自網絡





語言營


《西遊記》中有教育啟示的點有很多,想要得到什麼啟示,就要看你用什麼心態去看!

一、心猿意馬

《西遊記》孫悟空一個跟頭十萬八千里,唐僧西天取經也是十萬八千里。這隻無所不能的“猴子”就是唐僧西天取經的心!路有多遠,唐僧的心就能飛多遠!暗喻人的心是可以到處飛的,人的心是像孫悟空一樣無所不能的。我們的心可以去任何地方,可以十萬八千里,我們的心會七十二般變化,我們的心就像孫悟空一樣力量巨大,能力巨強,但是破壞力也最強!

二、慾望無邪

《西遊記》中豬八戒是慾望的代表!我們知道唐僧是一個特別自律的人,見到好吃的也不動心,見到女人也不動心,唐僧的慾望都體現在了豬八戒身上,所以不論豬八戒多麼的好吃,多麼的好色,唐僧都不會太生氣,因為豬八戒就代表著唐僧貪念的心!克服了自己貪念的心,克服了自己的貪慾才能取得真經!

三、理性邏輯

《西遊記》中沙僧是堅定的,是理性的,是永遠只說實話,只說對的話。沙僧是唐僧的理性和邏輯。擁有絕對的理性和縝密的邏輯是取得真經的必備條件!但是沙僧也是無趣的,他只會挑著行李,跟在後面。這也說明理性和邏輯的堅持是艱難的,是無趣的。無趣的東西堅持下來了,便是自律!

《西遊記》中的教育啟示有很多!只要我們本著學習的心態認真研讀,就可以發現很多可學之處!


小強愛寫作


四大名著自有其誨人之處,但《西遊記》中的警句又尤多了。揭露世情又不乏幽默,可讀性極強,關於教育,略舉幾處讀書筆記。

1、假如你見別人有,不要求他?別人見你有,必然求你。你若畏禍,卻要傳他;若不傳他,必然加害:你之性命又不可保。(不可炫耀)

2.古人有云,珍奇玩好之物,不可使見貪婪奸偽之人。倘若一經入目,必動其心;既動其心,必生其計。汝是個畏禍的,索之而必應其求可也;不然,則殞身滅命,皆起於此,事不小矣。(因人賞物)

3、你自小時走到老,老了再小,老小千番也還難。只要你見性志誠,念念回首處,即是靈山。(這是主旨,用今天的話來說,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4、若是天魔,解與玉帝;若是土魔,解與土府。西方的歸佛,東方的歸聖。北方的解與真武,南方的解與火德。是蛟精解與海主,是鬼祟解與閻王,各有地頭方向。(事情總有解決的辦法,悟空總是樂觀。)

5、老孫比在前不同,爛板凳高談闊論了;如今保唐僧,不得身閒。容敘!容敘!(責任感)

倘若孩子捱罵,也需有個教法,不若教他這句——

6、我恨不得囫圇吞他下肚,化作大便餵狗!(好罵人手段!hhh)

教育孩子的一大重要保障是為人父母師長者,萬望記得——

7、師父也忒護短,忒偏心!罷了,象老孫拿去時,你略不掛念,左右是捨命之材;這呆子才自遭擒,你就怪我。也教他受些苦惱,方見取經之難。(莫護短偏心)




象牙山金學研討會


西遊記是孩子們的最愛。年年假期少不了播放。

電視劇很精彩。我個人認為由孩子看去。自有受益。

如果適時做些引導也是好的。那就需要父母們讀吳承恩原著西遊記。加以體會。言之成理。

西遊記極具文學性,道理精深,融合儒釋道三家。比如說西遊記到底是揚佛還是醜佛都很難說。此類可以避而不談。

談孩子感興趣又顯而易見的話題。如何引導,見仁見智。

比如孫悟空為什麼是從石頭裡崩出來的?所有生命都是天地精華山川靈氣所孕育。一隻不是人類的小猴子成長為英雄無敵的齊天大聖,可見眾生平等。努力就會傑出。小石猴沒爹沒媽,可是積極勇敢,一直在加油。勇探水簾洞,建立猴子王國,更了不起的如駕個筏子漂洋過海,歷三大部洲,隻身求學二十年。特別認真勤奮的跟隨菩提祖師學習,成為老師最優秀的學生。如果小石猴不學本事不成長,它和它的小夥伴又怎麼擺脫混世魔王的欺侮呢?它又怎麼下得龍宮鬧得地府,還被玉皇大帝請上天去呢?

孫悟空大鬧天宮好威風好厲害。可是,確被如來佛壓在五行山下五百年?好氣憤好可憐。那麼為什麼一定要把可愛的美猴王壓在山下五百年呢?驕傲自大無法無天,本事不小脾氣更大,一點不如意就鬧翻天,那怎麼行呢?玉不琢不成器,所以孫悟空的屁股該打還是要打的。並且一定會打得很疼。

……

西遊記所展現的世界極其豐富。天界人間地府龍宮,仙佛神鬼妖魔精怪,這樣一個世界多麼啟發一個孩子的想象力啊。太多的知識點。若能結合現代知識適時做一些議論對開發孩子的智力想象力必事半功倍。西遊記的詩詞極好。極具哲思。濃縮許多儒釋道三家的精華。孩童時背記一些,以後必受益。

一點淺見。做個交流。謝謝。


恬然滋味


《西遊記》是中國歷史上的一部經典小說,其思想內涵被無數人探究過。《西遊記》被搬上熒幕後,更是受到廣大觀眾的喜歡。且不要去追究《西遊記》的思想內涵到底是什麼。因為每個人站的視角不同,就這樣問題就會有不同的見解。作為普通人,應該從《西遊記》中每個人物身上得到一些有益的人生啟發。

1、學唐僧的執著

首先要學唐僧的堅定的信念,象他那樣非要到西天把“真經”取回,不達到目標誓不罷休,經歷萬難也在所不辭。

2、懂得“悟空”

只有不斷地“悟空”,才能洞悉事物的本質。空則通,通則靈。所謂靈,就是變化無窮,因為孫悟空不斷“悟空”,所以會七十二變化,在西遊記中最厲害。

3、努力做到“八戒”

要想修得正果,要有所為,有所不為,要懂得剋制自己。對於一個企業工作者來說,要做到“八戒”:戒欺、戒貪、戒驕、戒燥、戒懶、戒獨、戒粗、戒滿。

4、學沙僧的“傻”

他每天都任勞任怨,每天都忍辱負重,每天都腳踏實地,每天都“傻”乎乎地幹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真誠地調節同事間的矛盾,一起完成自己的目標。在西遊記中,沙僧的語言很少,但沙僧卻是團隊的潤滑劑。沒有沙僧的“傻”氣,就沒有團隊的和諧。

5、學習小白龍的服務精神

每個人都是在為別人服務,同時也在享受別人的服務。在《西遊記》中,小白龍就非常具有服務精神。他總是默默無聞,卻腳踏實地甘心為唐僧服務,相伴唐僧一路西天取經。路遙知馬力,用在小白龍身上是再恰當不過了。

最後,有後臺的都被救走了。


驀然相逢


《西遊記》是一部家喻戶曉的神魔小說,大家可能會想《西遊記》怎麼能和教育扯上關係呢?現在我們從一個教育者的角度去“破譯”這部小說的隱含信息,就會發現這部作品在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等方面都有許多深刻的現實意義。

      一、學校教育。

      《西遊記》中美猴王在花果山享樂天真,過了三四百年後,拜菩提祖師為師。得到姓名孫悟空並學到了長生之、七十二般變化和筋斗雲等,用時二十年。所謂“拜師”,這是孫悟空學習的標誌性事件,它隱喻人的“正規教育”,也就是相當於學校教育的開始了是一個啟蒙教育。

    而在學校的教育中要注意幾點:首先,要給學生以學習的動力。在《西遊記》中的妖精們就是有:吃了唐僧肉就能長生不老的宏大願望激勵著他們,這是他們與孫悟空殊死搏鬥的動力,也是在取經路上,一個並不怎麼出名的妖怪都會給孫悟空造成很大麻煩的原因。所以動力很重要。依靠外部強制力量進行的學習效果不會好,只有激發了學生的動力的教育才是有效教育。其次 ,要給學生以希望。唐僧要從妖精們的地盤經過,他們才有了長生不老的可能,希望是他們打鬥的動力。人要有所期待,有所期待才能全力以赴。要給學生希望,要學會讚賞學生,要學會用放大鏡尋找學生身上的優點,這有利於學生樹立信心,看到希望。最後,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妖精們都是以吃唐僧肉為自己的責任,有很強的慾望,能夠全力以赴。所以我們要把學習當成自己的責任,才能有希望成為一個有擔當的人。

    二、家庭教育。

    《西遊記》中無論是如來、玉帝、觀音菩薩都對仙石孕育而生的孫悟空另眼看待,可以說他們履行著孫悟空父母的職責。當年幼的孫悟空調皮搗蛋時,父母並不出面干涉。當孫悟空拜師、取經的過程中,孫悟空遇到了自己可以克服的困難,他們只是遠遠地守望著孩子,卻不會出面直接提供幫助。這是成功的家庭教育。在《西遊記》中也有家庭教育缺失的富家子弟——紅孩兒。紅孩兒要吃唐僧肉,孫悟空出面制止,並與他攀親,紅孩兒卻認為孫悟空裝大,討自己便宜,不由分說衝著孫悟空發火。作為紅孩兒的父親——牛魔王,整天不回家,就忙於在外面應酬,而母親鐵扇公主,溺愛孩子,放任其在外面胡鬧,結果被觀音菩薩收作善財童子。鐵扇公主不怪自己沒有履行監護、教育的義務,反倒怪孫悟空。想這樣的例子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我們要汲取教訓,父母要履行監管、教育孩子的義務,不能放任其自流,否則會出現許多像紅孩兒一樣的孩子。

    三、社會教育。

    人往往在走出學校後,社會教育才真正發生。《西遊記》中的“西天取經”,才是孫悟空所經歷的“社會教育”。孫悟空“西天取經”,一路上遇到各色各樣的妖怪。所謂妖怪,其實是人的慾望。孫悟空降妖,就是剋制慾望。學習就是在“滅人慾”與“存天理”之間做出選擇。學校教育(“拜師”)雖然重要,但真正有力量的教育並非學校教育,而是社會教育(“西天取經”),它最終使得孫悟空改掉自身的許多缺點和壞毛病,修成正果,被封為鬥戰勝佛。


肖熱艾提艾斯凱爾


《西遊記》是一部少年的今世人生。

俗話說“老不看三國, 少不看水滸, 男不看西遊, 女不看紅樓”。時代變遷,因教育需要,對文化的解讀也在發生變化。

孫悟空,神通廣大,一個跟斗十萬八千里,七十二般變化。任何一個少年心裡都住著一個孫悟空,蕩妖除魔,快意人生,不在乎父母是誰,即便沒有良好的出身也無所畏懼,敢於挑戰。

每個少年身上都住著一個豬八戒,好吃懶做,避重就輕,仗著前世出身好,有時候還瞧不起孫悟空。

每個少年手上還趴著一個沙和尚,任勞任怨,揹包挑擔,不惹事,有事兒就找大師兄。

每個少年腳下還踏著一匹白龍馬,選對了方向,就要踏踏實實走下去。

每個孩子在父母的希望裡還站著一個唐玄奘,有專業,有關係,有正式工作,有俊朗外形,還是團隊的領導。

每個孩子在《西遊記》裡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既是五人合一綜合型的,又可以是每個單獨的角色相對獨立,無論孩子喜歡哪一個角色,都可以用故事情景引入式教育,因人施教,從孩子感興趣的角度去挖掘,引導,培育。記住,有效溝通是關鍵。

一點拙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