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山東人不出皇帝,你認為其原因是什麼?

老兵32380


在陝西有一種現象,過去從山東來了不少人,這些人現在都在農村居住,一個村,一個莊的居住。過去從河南也來了很多人,這些人都在鐵路附近謀生,也就是在城市邊緣謀生,現在都在城市工作。謀生手段不一樣,生活環境就不一樣。因為生存觀念不一樣。


至樂無如讀書


縱觀中國歷史,山東好像還真沒有出過什麼像樣的皇帝。曾經曇花一現的皇帝有,就是唐末農民起義軍首領黃巢,曾自封大齊皇帝,但是沒做幾年,就被唐朝將領給推翻殺死啦。還有一個,就是南齊的開國皇帝蕭道成,但是也就做了3年皇帝,就病死啦!

那山東為什麼就沒有出過像樣的皇帝呢,我認為原因有三:

1、山東是齊魯大地,乃禮儀之邦,更多的是順從,鬥爭意識較小

春秋戰國時期,山東大地上出現了兩個封國,一個是姜子牙(姜尚)的封國齊國,一個是周公旦的封國魯國,而魯國又是孔子的故鄉。

所以,山東受孔孟之道的影響,信奉儒家思想,講究三綱五常,更多的是順民。反抗鬥爭意識較小。

2、山東物產豐富,相對富裕,不至於去拼命

山東地處我國東部沿海,處在黃河下游,黃河三角洲區域,平原面積佔據山東半島一半,物產相對豐富。

地勢平坦、氣候適宜,雖然會有天災水患,但還能找到吃的,又受儒家思想影響,只要沒被餓死,還不至於去反抗朝廷。

3、山東地勢易攻難守,只能佔山為王,很難反抗朝廷

因為山東屬於山地丘陵、平原盆地地形,除了泰山雄踞中部之外,其它地方都不太高,不像陝西、山西群山環繞。所以山東地勢易攻難守,即使水泊梁山,也只能佔山為王,很難反攻朝廷。

所以,這樣的地勢決定了,如果造反,很容易被朝廷訓練有素的正規部隊給蕩平,不像陝西、山西等地,容易秘密練兵。

結語

雖然,歷史上山東出產的皇帝不多,但是卻盛產皇后。劉邦的皇后呂雉、漢宣帝皇后許平君、劉備皇后、孫權皇后、西晉皇后與前趙皇后、明宣帝皇后等等,都是山東女子。

歷史上沒出過皇帝的省份多了,又不止山東一個,您說是吧?


管理故事會


孔老二的奴才文化所誤,只想著怎麼做好奴才,哪會去想做個天下主人!山東人自己禍害自己不夠,還要整個社會蠱惑,可惡!


靜裡水聲1


山東、河北兩地毗鄰,兩地人的個性也相似,那就是耿直,嫉惡如仇,眼裡容不得一粒砂。嫉惡如仇、眼裡容不得一粒砂,是好聽的說法,說不好聽的,就是心胸比較小。所以,山東、河北人耿直的同時,又都比較小氣。或許也正因為比較小氣,山東雖然造反的不少,但沒出過一個有雄才大略、氣吞山河、扭轉乾坤的帝王。另外做生意的千萬注意,切忌與山東人過多交易,那種小氣和錙銖必較會讓人受不了而瘋狂,不信你就試試。


日月明1220


古代有個傳說,山東出過大孔聖人了,所以,山東出不了皇帝,但,多出管員;皇帝沒有姓張的,是因為玉皇大帝姓張;皇帝沒有姓王的,是因為獸中之王的老虎額頭有個王字,王被老虎佔用了;西北為啥出人才少,原因是當年孔子傳教到西北地界,路遇地撥鼠我們叫黃鼠向他作揖,孔子心想西北連小動物-黃鼠都這麼有禮貌,人就更大用說了,覺得他此次前來是多此一舉,所以,半路又回去了,,,,民間傳說而已。


guanshanyhhy


我從兩方面分析,歷史原因是,周朝時,周武王娶羌子牙女兒邑姜為妻,這老丈人有本事,軍事才能出眾,指揮打仗很賣力,為大周朝立下蓋世功勞,武王論功行賞,封子牙於齊地,羌氏感恩呢,教育子孫後代,世世為臣,永不叛周,後來齊地又出了一位孔聖人,繼承羌氏的衣缽,把忠君思想上提到新的高度,齊地人近水樓臺先得月,最先得受教化,是以民風純樸,人無反君之念。地理原因是,山東地名雖帶山字,然山少而平原多,土地肥沃,黃河過其境,灌溉得利,農桑收益,又瀕海,魚蝦之貨,盛而豐足,山東真是個好地方呢!地形無險可居,百姓吃飽不飢,皆都安於現狀,不動造反之心,此莫非齊人之福者也歟?陳上述原因,故吾得結論,歷史上山東人不出皇帝也!


俞遠通


山東自古以來在中國歷史上就名人輩出,有儒家開創者孔子和發揚者麼孟子,還有兵家的孫武、孫臏等等,但是山東出的皇帝卻很少,這是為何?

歷史上山東出現了兩位皇帝和一位起義軍領袖這兩位皇帝分別是海昏侯劉賀與漢哀帝劉欣,起義軍領袖則是黃巢。

劉賀是漢武帝的孫子,公元前92年,劉賀在昌邑出生,就是今天菏澤鉅野縣,五歲那年繼承了昌邑王的爵位。劉賀即位十餘日,霍光已與張安世謀劃廢之。六月癸已日,即劉賀在位第27天,其因荒淫無度、不保社稷而被廢為庶人,史稱漢廢帝。

陶漢哀帝劉欣,漢朝的第十三位皇帝,劉欣是漢元帝庶孫,在位7年,葬於義陵,諡號孝哀皇帝,葬義陵。

黃巢是唐朝末年的起義軍領袖,出生于山東菏澤冤句縣在今天菏澤境內,公元880年,黃巢真帶人打進了長安城,並且做了皇帝,國號大齊。

總體而言山東人出現皇帝的數量比較少,主要原因有三:

第一、山東屬於富裕地區,在中國的歷史上歷來有齊國富裕只說,而正所謂“窮山惡水出刁民”這些地方也會出現很多起義的人,相對富裕的地區就是相反的情況,他們大多數會選擇安身立命,享受小日子,而不會起兵造反,這樣一來開國君主就很難出現。

第二、山東沒有王朝建都,而中國曆代的皇二代、皇三代基本都是宮廷裡面出生,他們的出生地也大都在京城,而山東沒有朝廷建立過都城,自然就很少有皇二代或者皇三代出生。

第三、山東是孔孟之鄉,相應也非常重視教育,在儒家思想的薰陶之下,山東的飽學之士比較多,而儒家思想所主張的是忠君愛國,修身齊家治天下。山東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也就多忠君愛國的義士,而少了那些挑動天下黃河反的志士。

總體來說,山東皇帝較少有其地理位置的影響,也有其文化的影響。


帝國烽火


山東歷史厚重,是孔孟之鄉,儒家文化的發源地,出了不少名臣武將,但確實沒出過皇帝。有人把帳記在儒家身上,也不是沒有道理,因儒家宣揚的"三綱五常","終君報國”的思想,自漢武帝起,一直為歷代統治者使用。歷史上幾乎所有的農民起義,在未取得政權前,都是反孔的,當完成了改朝換代之後,為了維護自身的統治,又都請回孔學,以"儒"治國。這個怪圈直到公元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才打破。

所以山東人不出皇帝,實乃骨子裡那份"愚忠″所累。在近代,北洋軍閥吳佩孚是距離皇位最近的山東人。上世紀初,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群龍無首,直系吳佩孚作為後起之秀,一路扶搖直上。此人文武皆修,武的方面在當時的各路諸候中首屈一指,兵鋒所指,無不披靡,前期一戰安湘,再戰敗皖,三戰定鄂,四戰克奉,常勝將軍並非浪得虛名,同時代的段祺端,孫傳芳,張作霖等風雲人物在軍事上都不是其對手。文的方面著有《循分新書》《正一道全》《明德講義》《春秋正義證釋》等傳世。如果不是第二次直奉大戰的關鍵時刻,絞屎棍馮玉祥反戈,以及對曹錕的那份山東人獨有的"愚忠″,他完全有希望在蔣介石之前統一中國,當時連西方列強都看好他,他是首位亮相美國《時代》雜誌封面的中國人。死後蔣介石的輓聯:"落日睹孤城,百折不回完壯志;大風思猛士,萬方多難惜斯人″。

我們再看看另一位山東人,即三國時代的政治家諸葛亮。事實上在夷陵之戰,劉備病死後,諸葛亮以"相父"的身份,總攝朝政,歷史學家們也承認劉備死後,蜀漢政權進入了諸葛亮時代,他如有不臣之心,廢掉劉禪自立在當時蜀漢,是可以做到的,但最終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名揚青史,成為"終君報國"的楷模。

還有一位大家比較熟悉的山東人,《水滸傳》的主人公宋江,也是比較有代表性的。施耐庵筆下的宋江,和歷史上真實的宋江當然是有差距,但接受招安,幫宋廷鎮壓方臘是一致的。宋江和前任晁蓋的不同,和其它眾頭領不同主要區別在於宋江是儒生,而其它人則不是。而另一位讀書人吳用則是宋江招安政策堅定支持者。儒家思想正是宋江的悲劇所在。作為儒生的施耐庵和羅貫中在書中並設有迴避這一點。

所以儒家文化是山東不出皇帝的原因之一,當然還有其它原由。





老兵32380


乾隆皇帝有句名言,不知出處:窮山惡水出刁民。雖然偏頗,但有一定的道理。朱元璋要不是爹死娘亡,貧窮的下葬雙親的錢都沒有。李自成要是還在驛站上班,吃者皇糧。絕望的下崗。都不可能造反起家的。

自古齊魯多雅士,孔孟之道深入骨髓。千百年來,溫良恭儉讓早已經是山東人的行為準則。

山東雖然地處黃河下游,歷史上經歷黃河多次改道,都沒有象河南省安徽省那樣大量的人口消亡。原因是泰山和沂蒙山對齊魯大地的庇護和恩澤。物華天寶回饋山東鄉親。

所以漢朝的司馬遷當時訪客曲阜時感嘆齊魯人的謙和。當南遊進入古薛國的地塊時,他突然發現民鳳的強悍和霸氣了。恰恰徐州沛縣就是劉邦的故鄉。


霧中慢步61607451


是與龍脈有關係啊!

皇帝是有講究的,不是迷信,從歷史上看大部分皇帝出在山青水秀之地方,這就是風水龍脈吧。

看城市,城市也應該講究風水!同樣都是平原,為什麼跑幾百裡才有一個大城市,趕風水龍脈呀!

看農村為什麼有的地方可建房子,有的地方不能建房子呢?這也有風水講究!

一人有福帶福滿屋,做皇帝沒那個福氣是坐不穩震不住的!

瞎扯別當真,筆者什麼也懂,逗大家開心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