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中的梁山泊真的存在嗎?

萬曆二號


《水滸傳》中的梁山水泊真的存在。

梁山歷史悠久,早在遠古時代,先人就在此稼穡漁獵,繁衍生息,因漢文帝次子圍獵於此而得名。

公元1119年,北宋宣和元年,朝廷統治者腐朽,黎民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官府腐敗,生靈塗炭,民不聊生。由此官逼民反,宋江廣結天下英雄好漢,憑藉水泊梁山天險,聚集梁山,揭罕而起,替天行道。

時遷境移,2001年水泊梁山被納入山東省“十.五旅遊規劃發展項目,2002年國家旅遊局評定為AAA級旅遊景區,是山東省水滸旅遊線核心風景點。2013年選入梁山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水泊梁山的地理環境及位置區域,

位於山東省西南部梁山縣境內,海拔197.9米,位於梁山縣中部,縣城東南,北緯35度47‘12.95,東經116度05'56.22之間,佔地面積3.5平方公里,梁山旅遊景區面積4.6平方公里。由梁山,青龍山,鳳凰山,龜山四大主峰和虎頭峰,雪山峰,郝山峰,小黃山等七支峰脈組成,真可謂是得天獨厚的蓬萊仙境,當之無愧的名勝古蹟。





大森林151252635




1.《水滸傳》中梁山泊這個地方是真實存在的,位於山東省西南部梁山縣境內,《資治通鑑》載:“後周顯德六年(公元954年)浚五丈渠,東過曹濟、梁山泊,以通青鄆之漕。”


梁山泊=梁山+水泊!

梁山:由梁山、青龍山、鳳凰山、龜山四主峰和虎頭峰、雪山峰、郝山峰、小黃山等七支脈組成,佔地面積面積3.5平方公里。

水泊:據資料記載,從五代到北宋末,黃河曾經有三次大的決口,河水傾瀉到梁山腳下,形成了一望無際的大水泊,號稱“八百里梁山泊”。

2.梁山泊上的108好漢大部分是虛構的!

《東都事略》中也提到當時的亳州知州候蒙曾向皇帝上書建議:“宋江寇京東,蒙上書,言宋江以三十六人橫行齊魏,官軍數萬,無敢抗者。

《宋史·徽宗紀》上記載宣和三年,“淮南盜宋江等犯淮陽軍,遣將討捕,又犯京東(今山東),江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張叔夜招降之”。

《宋史·張叔夜傳》所敘:“募死士得千人,設伏近城,而出輕兵踞海誘之戰。先匿壯卒海旁,伺兵合,舉火焚其舟。賊聞之,皆無鬥志。伏兵乘之,禽其副賊,宋江乃降。”

可見宋江起義只有36名骨幹,沒有108位大小頭領!宋江義軍來回流竄,更類似於“流寇”,是否以水泊梁山作長期根據地,也是一個迷!


睜眼看西安


“梁山泊”因《水滸》為大眾熟知,書中多次提到的“八百里梁山水泊”更是為讀者勾勒出一副水鄉澤國圖景。

見那八百里梁山水泊,果然是個陷人去處,但見排山巨浪,水接遙天——《水滸傳》第十一回

然而去過樑山的朋友們會發現,梁山是有山無水,更別說八百里水泊,問題來了,梁山泊歷史上真實存在嗎?如果存在,真的有“八百里”之大嗎?為什麼今天不見蹤影了呢?




1、梁山泊不僅存在,而且歷史悠久。

梁山泊最早被稱為“大野”,《禹貢》記載:“大野既藸”,可見早在夏禹時期,大野就已形成。《爾雅》中記載上古時期的“十藪”(即十片大型溼地),其中就有大野澤。

魯有大野,晉有大陸,秦有楊郀,宋有孟諸,楚有云夢,吳越之間有具區……——《爾雅 釋地》

到了秦漢時期,“大野”被稱為“鉅野”,漢代在鉅野附近設鉅野縣。

濟水東北出巨澤,是皆大野矣——《水經注》

到了宋元時期,“鉅野”開始被稱為“梁山泊”。元初於欽《齊乘》記載:“鉅野,今梁山泊也。”




2、弄清了梁山泊真實性的問題,再來看看梁山泊究竟有多大。

“八百里梁山泊”一說,見於《涑水奇聞》、《澠水燕談錄》、《新雕皇朝類苑》、《邵氏聞見後錄》、《事文類聚》這五本宋人筆記,巧的是五本書記的是同一件事。因此也引來後人懷疑,認為“八百里梁山”屬時人誇張之辭,其實不然。

先看看梁山泊的前身“大野”(鉅野)有多大。南北朝《宋書》記載:“鉅野澤廣大,南通洙泗,北連青齊,有舊縣城,正在澤內。”唐人李吉甫在《元和郡縣誌》中記載:“大野澤一名鉅野澤,在縣東五里,南北三百里,東西百餘里。”

從以上兩則記錄中可獲得兩條信息,一是在唐代大野澤就非常廣闊,二是大野澤一直在擴大,以至於漢代設置的鉅野縣城已經被淹沒。

到了宋代,受到黃河決堤,黃河水注入的影響,水泊面積還在不斷增大,因此八百里一說並不誇張。

黃河北流斷絕,河道南徙,東匯於梁山張澤泊。——《宋史 河渠志二》蓋梁山泊即古大野澤,宋時決河匯入其中,其水益大,故政和中巨賊宋江結砦於此。——《大清一統志 兗州府》




3、巨大的梁山泊為何干涸,變成今天我們看到的這幅模樣了呢?

根本原因在於河道變化改變了梁山泊的環境。由於黃河傾注梁山泊,導致泥沙不斷淤積,到了南宋時,梁山泊已經出現乾涸,金國甚至嘗試在河床屯田。

黃河已移故道,梁山泊水退,地甚廣,已嘗遣使安置屯田——《金史 食貨志二》

到了元代,幾輪新的黃河決堤使得梁山的地形地貌完全改變,梁山泊便徹底乾涸,走向消亡。

元末河決入鉅野,及徙後,澤遂涸為平陸。——《鉅野縣誌》鉅野……南有高平山,東有鉅野澤,元末為黃河所決,遂涸。——《明史 兗州府》



梁山泊的命運,就如同《水滸》中的梁山好漢一般,黃河注入使水泊達到極盛,倏忽間卻沉淪、消亡,真可謂“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曉窗讀史


水泊梁山確實存在。據歷史資料,今鄆城梁山一帶就是過去一百零八好漢起義之所。

一 有史料曾敘及,古時曾有大舟行於此地,並且在菏澤附近發現古船遺骸。通過這些史料,我們可以大致地推斷出古時梁山的地理情況。

二 不僅史料有記載,當地的地理環境亦有據可考。首先梁山地處黃河邊緣,近水源:其次在周圍又很多的沼澤窪地,雖然這些河澤水量不多,但這充分證明當地古代的地理環境,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


漁客不知魚


《水滸傳》中梁山108好漢齊聚梁山泊的故事大家都不陌生,書中對於梁山泊是這麼描寫的:“見那八百里梁山水泊,果然是個陷人去處,但見排山巨浪,水接遙天”。作為一部小說,書中內容肯定會有虛構誇大的成分,那麼歷史上的梁山泊真的存在嗎?根據史料記載宋江聚眾36人在梁山泊(今梁山縣)起義確有其事 。

梁山泊是大野澤演變而成。大野澤又稱鉅野澤,早在夏禹時期就已經存在,發展到春秋戰國時期,大野澤就已經是黃河下游面積最大的湖泊。到了五代以後,因黃河決堤,黃河水改道古濟水河,攜帶大量泥沙的黃河水淤積到澤底,使大野澤湖區不斷提升,向下遊遷移到梁山附近的窪地,進而形成了著名的梁山泊。

宋朝時期的梁山泊有多大?《宋史·楊戩傳》記載:“梁山泊,古鉅野澤,綿亙數百里,濟鄆數州,賴其蒲魚之利。”可見書中描繪的“八百里梁山水泊”並不誇張。根據史料分析,當時的梁山泊南到今鉅野縣城北10公里處,東南到嘉祥梁寶寺一帶,東到梁山東北10公里處,北到梁山北35公里的斑鳩店一帶,西到今黃河十公里,方圓約200公里,面積達1500平方公里左右。

為何現在的梁山有山無水?南宋建炎三年,東京留守杜充為阻金兵南下掘開黃河大堤,迫使黃河改道南流,轉經淮河入海。沒有黃河水的灌入,梁山泊日漸乾涸,《金史·食貨志》:“黃河已移故道,梁山泊水退,地甚廣,已嘗遣使屯田”。到了元世祖二十五年,黃河水帶來的泥沙徹底淤平了梁山一帶,梁山泊就此消失。


開開心說歷史


這個字能不能代表梁山好漢



呼延彥羽


梁山泊是真有,在我們山東,但“八百里”是文學描述是誇張的寫法。魯迅這麼解讀誇張,說“燕山雪花大如席”,因為燕山大雪是真實的。如果說熱帶地方雪花大如席,那就滑稽了。八百里水泊梁山,至少是水泊很大,八百里就未必了。


說幾句真話


其實梁山泊永遠在人們的心裡。大家已經把它看作一個反抗的符號。如果沒有後面的事情發生,那近乎一個完美的事件,不相信的話,你到山東的西南方走一圈兒,你就知道了。大家心裡都有一個好漢夢。


風和自由的世界


畢竟研讀水滸這麼久,作為一部名著,那就是要把它的來龍去脈,把它的歷史背景弄清楚。梁山作為宋江創業起家的地方無疑是十分重要的,畢竟當時朝廷屢派大軍圍剿,最後圍而不能剿,剿了卻沒有效,反而讓梁山一步步做大做強,這裡面除了宋江的帶兵治理有方之外,最為重要的原因就是梁山泊的地形,水滸中說梁山是三面臨水,只有一面連接陸地,可謂易守難攻。

那麼真正的梁山泊到底在哪裡呢?從今天所有的資料來看,梁山泊是在山東省濟寧市梁山縣,其遺存水域在魯西南的梁山、鄆城、東平等縣間。但是這裡面有個問題就是,到底是因為水滸傳的出名,從而有了梁山縣,還是一開始就有這麼個地方呢?其實梁山一直都是存在的,只不過它絕非水滸中所描述那樣,宋江帶領幾萬兄弟在此聚義氣。

真正的梁山,其實只是一座不高的小土丘,連山都算不上,更別說易守難攻了,因為真實的梁山既不雄偉,也不險峻。站在土丘上舉目四望,並不見什麼滿目蘆花,茫茫煙水,更別說什麼“山排巨浪,水接遙天”了。

但是有一點還是存在,比如什麼忠義堂,什麼聚義廳都還在,大家都懂得,這是發展旅遊吸引遊客的需要,和水滸中的場景儼然不是一個東西。

所以,要是問當地人,他們都弄不清楚宋江以前領導那麼多兄弟在哪辦公,朝廷又是從哪個方向進攻的梁山。

譚山寨版的景點越來越多,名著中的味道卻蕩然無存。這或許是一個通病。就是當我們面對一些文學名著帶給我們知名度、好處、影響力的時候,我們會不斷的製造噱頭,然後把知名度變現。

但是,誰又知道這些東西原來都未曾發生過,它只是存在煙雨名著中,存在一個個人心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