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於逆向思維的人,都是厲害的人

《道德經》第四十章寫到“反者道之動”,說明了道運動的規律和特點,萬物都有對立面,並各自向相反的方向循環轉化。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老子在道德經中,用有和無,難和易,長和短,高和下,音和聲,前和後,說明事物都有對立面,萬事萬物都在對立中統一,在對立中互相轉化。

天地萬物,莫不是遵循這一規律。一件事情有正面,就必然有反面。

厲害的人,不僅看到了事情的正面,更看到了一般人看不到的反面,而不起眼的反面,才是決定事物的關鍵,由此也就有了正向思維和逆向思維。

善於逆向思維的人,都是厲害的人

司馬光的小夥伴失足掉到大水缸中,其他小夥伴們都驚慌失措,都想著怎麼爬進缸裡,把人從水裡面拉出來,讓人離開水。只有司馬光反過來想,如何讓這一缸水離開人,於是,司馬光就想到最快的方法:用石頭把缸砸爛!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就是典型的逆向思維。一件事情的解決辦法不止一種,多數人只看到一面,只想到如何正面去解決,往往忽視事情的另一面,想不到反面同樣可以解決問題。

一群孩子經常在一位老人的家門口玩,吵鬧聲太大,老人不堪忍受,反覆勸說也沒有效果。一天老人說:“你們只要在我門口這裡玩,我就可以給你們每人一個硬幣。”孩子們自然很開心。一週以後,老人突然不給孩子們硬幣了,孩子們非常生氣,說:“你太吝嗇了,以後,再也不在你這裡玩了!”

有時候,我們只要換一種思維,難題就可以迎刃而解。反者道之動,事情有正反面、對立面,處理事情自然也可以從兩個方向來考慮。

“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如果我們以強硬攻擊強硬,除了兩敗俱傷,實在看不到還有其他意義。因此老子不提倡以硬碰硬,主張柔軟勝剛強,認為“弱者道之用”,柔弱,才是道的作用的發揮和提現。

員工和老闆,員工總是覺得工資低,老闆總是覺得成本高,如果雙方換位思考,彼此會更好地理解對方的苦衷,工作自然配合程度更高。

夫妻之間,當老公有讓你不滿的地方,站在他的角度想一下,說一句“你辛苦了”,一定會比“你怎麼又回來這麼晚”、“你還知道回來啊”這些話更有助於夫妻恩愛。

主動示弱,勇於承認錯誤,敢於面對自己的缺點和不足,採取換位思考,這是處理事情的另一種方法,而且是一直更為成熟、更為理智的思維模式,是處理者寬廣胸懷和人生智慧的一種體現。

逆向思維,可以找到創新的解決辦法,避免畫地為牢、墨守成規。

逆向思維,需要主動深入思考問題,看到問題的兩面性,從而出奇制勝。

逆向思維,不僅看到有形物質的作用,更看到無形的精神力量。從心出發,有信仰,追求精神和夢想的人,更具有力量。

“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難事,從容易的地方做;大事,從小處開始著手。

寫詩的最高境界,到最後是返璞歸真,不需要華麗詞句和苦心推敲,最好的詩,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一切返璞歸真。

正如老子所說,道本就是樸素的。人們從不缺少聰明,卻總是聰明反被聰明誤,到最後,最聰明的人反是最厚道的。最高的人格修養,到最後,也是迴歸簡單,平平淡淡才是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