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種視角看遼朝政權的衰亡——多種矛盾的激化與管理的缺失

另一種視角看遼朝政權的衰亡——多種矛盾的激化與管理的缺失

遼朝在佔據了中國的北方地區長達二百一十年之久,是我國曆史上存在年數較長的少數民族國家,在遼朝發展最壯大的時候,沒有國家敢於遼國抗爭,疆域領土十分遼闊,也正是在遼朝統治北方地區的這一段時間,促進了北方各個民族之間的進一步融合發展,為我國的民族大融合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但是曾經繁盛一時的遼朝最終還是被歷史的發展逐漸淘汰,造成遼朝滅亡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一、遼國的初期強盛

在五代時期,遼德祖耶律撒剌的長子耶律阿保機是當時契丹一個部落的首領,他趁著當時的中原爆發戰亂時一舉統一了契丹七大部落,並且,在當時的灤河邊上仿造中原幽州的樣子建立了一座城池。耶律德光即位後,將國號改為大遼,遼國由此開始了他的霸主之爭。從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統一契丹到最後遼國的滅亡,在北方佔據了百年之久的遼國,在強盛時期無國敢入侵。

作為遊牧民族建立的政權,遼國是如何能延續二百多年的。在人們普遍的觀念中,冷兵器時期的戰鬥勝敗主要取決於先天的體質以及生活環境。所以普遍認為遼國之所以能夠如此強大,與遊牧民族的先天善於騎射並且精通作戰的優勢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另一種視角看遼朝政權的衰亡——多種矛盾的激化與管理的缺失

而契丹又能在當時眾多的遊牧民族中脫穎而出建立統一政權,其戰鬥力不可小覷。但是,契丹人在耗費大量人力物力佔領中原之後,卻又突然放棄了,可見,遼國軍隊的戰鬥力也沒有人們所說的那麼強大。

二、弊端的顯現

1、貴族的享樂

契丹族政權的解體是契丹民族發展中的重要事件。其覆滅的原因與契丹貴族的腐敗、契丹族內外矛盾的激化有關。公元959年,中原地區的“五代十國”局勢已進入到了最後時期。

和任何封建王朝一樣,遼朝也經歷了內政腐敗外戚專權的統治,皇室宗親不顧親情互相爭奪,貴族們貪圖享樂紙醉金迷,對百姓不管不顧,導致軍隊成為了一盤散沙,戰爭不斷失敗。國家到危亡的時候,遼國內部的矛盾仍然持續著。在完顏阿骨打攻打遼黃龍府時,都監耶律章奴臨陣叛亂,將大部隊帶離,遼國因此慘敗。

公元1120年金軍攻克遼上京臨潢府,和北宋聯手共同夾擊遼國達成“海上之盟”,從此遼國兩線作戰腹背受敵。契丹族本是草原上的遊牧民族,他們與當時同樣也說蒙古語的室韋算是同族異種。遼朝存在了二百一十年,歷經九位帝王的統治。

2、稅收的苛刻

遼朝的統治者契丹貴族,經過百年的休養生息已逐漸腐敗,不理朝政,也不訓練軍隊,整天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僅佛事一項“僧從縱恣,放債營利,侵奪小民,民甚苦之”,並把土地全都賞給寺廟,還讓百姓們不僅向國家納稅,還要向寺廟納稅。

另一種視角看遼朝政權的衰亡——多種矛盾的激化與管理的缺失

遼國統治集團由於內部矛盾突出,難以得民心。又對其他各族不斷壓迫,使怨聲載道。當女真族起兵時攻打遼國時,各部軍隊都反叛共同反遼,遼國才會被金一舉打敗。

女真族是發源於我國東北地區東北部的一個遊牧民族,和中原有著密切的合作,學習中原先進的文化制度,日益壯大。雖然遼國基本實現了對女真族的統治,由契丹政權統治,並且給部分女真人分封官職。

但是遼人對女真族會源源不斷的壓迫勒索,派使者到女真族居住地區進行干涉,使女真族萌生了反抗遼國的決心。在女真人反遼鬥爭帶動下,各族人民紛紛揭竿而起反抗遼的壓迫,以契丹族為主建立的遼政權終於覆滅。

三、多種矛盾的產生

1、陳舊的制度

遼朝是由契丹族所建立的,契丹族最初實行的原來的奴隸制度,但是隨著契丹族的戰爭勢力範圍不斷擴大,常年的征戰也促使國家的管轄地區也在不斷的拓展。這種情況下,封建經濟的發展不能僅僅依靠奴隸制度,陳舊的奴隸制度只會阻礙封建經濟發展

但是遼朝的統治者顯然沒有意識到社會問題需要解決,依舊用老的一套統治方式,遼國後期,封建經濟的發展逐漸呈現出衰退的局面,無法繼續發展下去。國家中的貴族勢力也在不斷的擴大,百姓更是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各種賦稅制度也在不斷壓迫百姓使得百姓的生活更加的艱難,農民們已經沒有能力向國家繳納賦稅。

另一種視角看遼朝政權的衰亡——多種矛盾的激化與管理的缺失

在這種情況下大量農民加入到部曲中,部曲就是隻屬於私人莊主管理的田地,農民經營土地,向莊主繳納的租金往往比上繳朝廷的更多,但是在這裡,農民不需要承擔額外的其它稅款和服役,因此農民不用承擔太多的負擔。

朝廷中的大小往往會成為部曲的主人,部曲的經營大多數都是依靠朝廷的財富,導致了國家的財務急劇減少,這當然是對國家的財政發展有害的。遼國的朝廷一直以來也在想方設法的解決這些部曲帶來的影響,根據《遼史》中記載:“諸括民戶應歷以來協從為部曲者,仍籍州縣。”

這在國家政策上壓制農民的行為,即使他們加入了部曲的耕種,依然擺脫不了上繳國家的賦稅,這就進一步打壓了農民參與部曲的積極性,激發了農民與遼朝統治集團之間難以協調的矛盾,這給人們的生活增加的更大的負擔,使貧窮的人們更加陷入了貧困,百姓的不滿之情日益增長,遼朝逐漸了的

失去了民心和廣大人民群眾的統治基礎。

2、集團勢力的鬥爭

遼朝初期內部統治相對來說是較為穩定的,但到了後期的統治中,各個門閥貴族集團勢力開始日益壯大,遼國內部開始逐漸頻繁的發生各種宮廷內部鬥爭,貴族之間你爭我奪,權力對他們的吸引總是如此之大,朝廷內部十分動盪不安。

另一種視角看遼朝政權的衰亡——多種矛盾的激化與管理的缺失

遼國作為奴隸制的統治思想早已根深蒂固,他們的統治觀念中存有一種母權思想,因此遼朝在統治期間,外戚干政的現象屢見不鮮。根據《契丹國志·后妃傳》中記載:“後宮奴隸鹹無勞績,皆授防、團、節度使。”後宮各勢力盤根錯節頻繁干政,造成了國家的朝政及其不穩定。

同時,遼朝在設置治理國家的各種政策中,對於別的不同民族設置了不同的管理措施,對於契丹族人也實行原來的契丹族的管理措施,對於漢人就用漢人的方式來治理。這樣的管理措施在初期確實能夠使不同民族按部就班的發展,能夠使各民族穩定的發展一段時間。

但是由於漢族人口實在過於龐大,在不斷髮展的過程中,漢族不斷擴大,勢力也不停擴大,形成了自身的一個統治中心,而契丹族直接接受朝廷的管理,也是一個權力中心,兩個政權之間自然會產生分歧

雙方之間就會因為權力的爭奪而產生矛盾,遼朝的統治者並不知道雙方會因為權力的制衡而進行鬥爭。雙方的勢力都十分強大,他們之間的鬥爭,自然會導致統治集團內部開始競爭,造成社會動盪。

3、軍隊管理的缺失

軍隊作為一個國家統治的重要手段,它的強大能夠幫助統治者建立起一個政權,契丹能夠建立起強大的遼國,憑藉的就是自身強大的軍事力量,使其他國家懼怕,從而實現了北方地區霸主的地位。但是到了後期,由於統治者在農業方面的各種措施不當,以及各種自然災害的發生,對農業生產造成了巨大的影響,使得農業生產收入驟減,促使國家主要財政收入也開始減少,國家的經濟實力也隨之降低。

另一種視角看遼朝政權的衰亡——多種矛盾的激化與管理的缺失

財政能力不足就沒有多餘的資金用於軍事的建設上,士兵打仗又發不到軍餉,只能依靠國家賑濟來生活,士兵的戰鬥熱情也就大打折扣,士兵待遇的下降也使得很多人都不願意參加徵兵。

國家的徵兵人數大幅度減少,軍隊人數不足,訓練也不到位,加上軍隊自身的素質也存在很大的差異,使得遼朝的軍事實力沒有初期的強盛,因此逐漸的走向了衰落,沒有軍隊與別的國家做抗爭,遼國在別人的眼中早已不是當初那個難以抗衡的國家了。

漢族在中華民族中佔多數,因此少數民族統治的政權的穩定,就必須要處理好和漢族之間的關係,才能獲得強有力的支撐,但是遼朝的統治者顯然忽視了這一點,失去了廣大統治基礎的遼朝,自然也就不能長久。

四、結語

遼存在的時代是一個群雄四起、多方割據的年代。在那個年代能夠擁有一席之地足以見得遼的實力所在。而遼的滅亡也是

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當一個國家強盛了卻止步不前甚至產生內部矛盾時總會一個新的國家來替代它。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古人的教訓是深刻的,我們應該從種種歷史事件中體會、總結。才能使歷史更有價值的傳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