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崇拜金錢文化,有人崇拜道德文化,哪個是先進文化?

Duxiangli


崇尚道德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精髓,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今天,更要發楊光大。不為物慾橫流所左右。


明宇231


有人崇拜金錢文化,有人崇拜道德文化,哪一個是先進文化?

回答

金錢文化,

屬於文化人;

抱著個錢罐子,

扛著個錢袋子,

帶頂錢帽子,

披一身錢皮子。

咋看向畫像中的文財神!

提主,你認為他還是金錢文化嗎?

所以根本就不存在金錢文化,更談不上金錢文化是先進文化。

文化人渾身沾滿了銅臭氣,它的文化能先進的了嗎?

至於道德文化,應該反過來唸文化道德,文化的素養其根本是講道德。

3000年來的老子《道德經》就是道德文化的根本。

孔子《論語》更著重論述了仁義道德。

千百年來,儒道之風,盛行華夏,這是最根本的先進文化,毋容置疑。

🌲🌿🌴🐫









野駱駝9005184025938


我覺得這兩種文化是相輔相成的,談不上那種文化先進。

人類從自給自足到以物易物,再到貨幣做為交換中介出現,最後誕生經濟,經濟又為人類發展提供了物質保證。

道德是輿論對人類社會活動的一種約束,是維持社會安穩的一種方法。

有人崇拜金錢,是因為追求金錢最初可以解決物質上的困境,或能獲得他人的認同。達到目的後產生的滿足感或幸福感會促使他繼續追求金錢。

而崇拜道德文化的人,求的是精神上的滿足,輿論的讚揚,這種滿足感也會促使他繼續追求道德文化。

我覺得這兩種文化都可以追求,但萬不可崇拜,一旦崇拜起來,就會覺得它無所不能,就會陷入金錢至上或道德至上的怪圈。

人一旦陷入這種怪圈,就會產生一些不可思議的行為。

比如,認為金錢至上的人可能會認為沒有什麼是錢買不到的,實際上,很多東西都是錢買不到的。或者為了錢,做出假貨,影響社會正常秩序。

道德至上的人可能會產生“你有錢就該多捐款,不多捐就是品行不好”這些的奇怪言論。

我國有兩條名言很好的詮釋了這種理念,一句是“過猶不及”,一句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而不崇拜,兩者卻可以並存,也不矛盾,追求金錢的同時,守住道德的底線。這樣的社會才會正常的運作。


榴蓮暈倒


我認為“金錢文化”、“道德文化”的提法不準確,崇拜金錢就是崇拜金錢,崇拜道德就是崇拜道德,別帶上文化。金錢、道德、文化是相對獨立的。另,文化也不分先進文化和落後文化。

金錢,不用過多解釋,也可以理解為物質財富。

道德,是以意識形態為基礎的人們在共同生活中的行為準則和規範.它不是鐵的教條,而且沒有成文的條律來規範它.它一般是通過社會輿論或者某種階級性的意識形態宣傳來對人們的生活構成某種秩序,起約束作用.簡單的說,就是社會群體的不成文的規則.

文化,著名作家梁曉聲曾提出:“文化”這個概念,可用四句話表達:1、根植於內心的修養。2、無需提醒的自覺。3、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4、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不要覺得崇拜金錢的人很低俗,金錢是這個世界必不可少的東西,沒有金錢是無法生存的,鄙視金錢的人都是假清高;也不要覺得認為文化重要的人都是不現實的裝模作樣,這個世界是不能沒有文化的,缺少文化的社會是得不到發展的,反而會一直走下坡路,看不起文化的人都是真無知。只是當我們在追求金錢的時候,要時刻保持理智,不要被財富誘惑而失去自己,迷失自我,這個世界誘惑太多,稍不留神就會踏出錯誤的一步而遺憾終生,“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道”在文化之中,有了更多明辨是非的能力之後,我們才能在追求金錢與文化之中找到平衡點,才能在這個物慾橫流的世界裡堅守自己的底線!

而道德不僅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而且平衡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它要求人們端正對自 然的態度,調節自身的行為。環境道德是當代社會公德之一,它能教育人們應當以造福於而不貽禍於子孫後代 的高度責任感,從社會的全局利益和長遠利益出發,開發自然資源,發展社會生產,維持生態平衡,積極治理 和防止對自然環境的人為性的破壞,平衡人與自然之間的正常關係。

所以,崇拜金錢我們要有底線,崇拜道德是我們的目標,做個有文化的人是我們的根本。


博超講堂


這句話的關鍵詞是“金錢文化”和“道德文化”。把這兩個關鍵詞弄明白,其它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網絡圖片)

什麼是“金錢文化”?其實,“金錢文化”就是“錢幣文化”。這一文化歷史悠久,在我們國家從秦朝開始有“錢幣”。就是我們在博物館看到的“銅錢”。這些“銅錢”上面刻有文字,文字包括年號,錢幣名稱例如“康熙通寶”等。

“錢幣文化”即“金錢文化”是指人類思想意識形態、精神在錢幣上的體現,包括錢幣本身的形制、製作、文字書法、圖案設計等。

“道德文化”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和規範。

“道”是方向、方法、技術的總稱;“德”是素養、品性、品質。從形式來看,道德包括一個人的言論和行為兩大方面;從內容來看,道德包括家庭美德、職業道德和社會公德等方面。

(網絡圖片)

道德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道德是指以善惡為標準,通過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來評價人的行為,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係的行動規範的總和。

通過以上簡單地分析,“金錢文化”和“道德文化”都是人類所需要的文化。金錢是物質,而道德是精神,兩者的關係已經很明確了。

雪萊說:“一個人如果不是真正有道德,就不可能真正有智慧。精明和智慧是非常不同的兩件事。精明的人是精細考慮他自己利益的人;智慧的人是精細考慮他人利益的人”。 我們完全可以這樣去比喻:“金錢文化”是一個精明的人;而“道德文化”是一個有智慧的人。做一個有智慧的人要比做一個精明的人好得多,進步得多。

貪婪(網絡圖片)

總之,我們需要“金錢文化”,但更需要“道德文化”。“道德文化”是引領“金錢文化”向著更偉大的理想前進的指路明燈。因為,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觀念,沒有任何一種道德是永恆不變的。

“金錢是一種有用的東西,但是,只有在你覺得知足的時候,它才會帶給你快樂,否則的話,它除了給你煩惱和妒忌之外,毫無任何積極的意義”(席慕蓉)。


言者青青


回答這個問題前先來探討一下你這個問題的實質是什麼,首先對你這個提法先說一下我的一點看法,金錢、道德和文化是三個不同的概念,個人認為金錢文化和道德文化之說不太合適。文化是指人類傳承下來或正在應用的物質或思想方面的總和,是個非常宏大的概念。如果要說成錢幣文化應該比較合適一些。而道德文化一說沒有問題。

我大膽猜想一下,這個問題的本義我認為你是想問物質追求和精神追求哪個更好吧!

這裡我就以我理解的這個涗法來簡單發表一下看法。

這個問題應該歸屬於哲學範籌,而且還是一個爭論不休,迄今仍無明確結果的問題。哲學家們都尚且不能說清的事情,我自不敢妄做評判。只談一下自己對於這個問題的思考來拋磚引玉!

就其物質追求和精神追求來說,我覺得沒有好壞高低之說,更別提先進與落後之說了。兩者本就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就好比是人的身體和思想本就是個整體,一體兩面罷了。只談物質不談精神或只談精神不談物質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沒有物質上的基礎哪用什麼來支撐精神?沒有精神上的探究怎麼會有物質?舉個簡單的例子,那些連飯都吃不上的人只會一門心思去找吃的來填飽肚子,還何談精神上的追求?而那些精神有問題的人(比如傻子),他還有什物質追求?

而物質追求和精神追求的重關係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會隨著社會的發展也在不斷變化著。比如中國剛成立之初,物資匱乏,群眾缺衣少食。為了使生活更好,就必須大力發展經濟,提高物質生活。而要提高物質生活,又需要大家齊心協力,自然少不了精神上的支持。因此才有了幸福的生活。在當時的情況下,物質上的發展就偏重一些。到了當下,人民生活富裕,物資豐富,清閒下來的人們更需要精神方面的完善,就需要在精神追求方面要偏重一些,具體的關係要根據實際情況而定。

所以,物質追求與精神追求沒有高低貴賤、好壞對錯之分。本就相輔相成,互為表裡、缺一不可。


紅塵路過客


先進文化指的是能夠促進社會發展,人類進步而產生的一種精神需求!道德文化可以幫助人民穩固社會環境有利於國家的穩定社會的繁榮發展!追求金錢文化不是社會發展人類進步的主流文化,金錢至上也不符合社會發現的趨勢,因此,道德文化,金錢文化都是人類進步的文化組成部分,只是金錢文化不是先進文化的主流部分!


世觀行者


道德文化是先進的文化,因為它是永恆的文化,而金錢的文化,雖然可能受一些人的推崇,但是她是時尚的,卻不是永恆的,只有經典的才是永恆的。



吳剛作文


世界上根本沒有金錢文化這一說。又何來金錢文化和道德文化的相比較?一切文化都圍繞著生產力的發展,沒有文化的推進,生產力也得不到推進。它們是相互的,不可以獨立,對立的。所謂的進步文化,是適合於當時的社會發展需要,文化也應該是與時俱進的。如果抱著老一套的一成不變,不適應當時的社會,不改良變革,那就是落後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