豈曰無衣?與子同袍——湖南工業大學文學教授陳碧致信武漢文友

株洲新聞網2月6日訊(記者 劉麗平 通訊員 張秋華)“等疫情過去,我們相約武漢。也許半個月,也許3月,也許4月,我們一起到武漢大學看櫻花。最遲5月,我們東湖磨山觀梅花。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2月5日,湖南工業大學中國語言文學教授、株洲市周易學會秘書長陳碧給素未謀面但是神交已久的文友“半個窩頭”寫了一封信,有誠摯的牽念,也有美好的期許。

疫情當前,株洲市民積極投身疫情防控的同時,也牽掛著一衣帶水的武漢親友。陳碧於2002-2005在武漢大學哲學系攻讀博士學位,2007-2010重返武漢大學文學二站研讀博士後,期間,以“石頭”之名在網上與武漢文友交流,結識了“真誠、熱心、無私”的“半個窩頭”(本名諶經建)等朋友,武漢封城後,陳碧牽掛當地文友,關注疫情發展,提筆寫下了這封信。

窩頭:

你在武漢,還好嗎?

我每天都在想你,還有蚊子,戴戴,當然還有武漢大學我的老師和同學們。每天都在為你們祈禱,為武漢祈禱。

我們認識,2007年至今,12年多了。時間真快,我那時候在浙江大學,後來到武漢大學,你一直在武漢,我們當年玩搜狐博客。2008年春節武大博士後文藝匯演,我詩歌朗誦《五齡玉蠶》,你給我製作了一個配樂的ppt,每一段詩都配上精美圖片,我現在講課都在用。

我在武漢三年,但我們沒有見過面。我不知道你在漢口還是武昌,什麼工作,只知道你愛攝影。照片裡,你捲髮齊頸,藝術家模樣。你讀我的文字,我看你的攝影。我們甚至很少聊天,不談生活,至今沒有通過電話。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湖南工業大學文學教授陳碧致信武漢文友

▲ 網友“半個窩頭”(本名諶經建)拍攝的武漢風光。

你真誠,熱心,無私。

我們有共同的朋友,圈子名:“天下一家”。大家開玩笑,鬥嘴,生完氣又和好。你念念不忘四川的香影,她的散文很唯美,那一年汶川地震,我們都擔憂她。她在地震中倖存,卻殞於胃癌,年紀不到40。她那麼溫柔、美麗,我想你可能很喜歡她。但你們也許沒見過面。我最終也沒有見她。

你的攝影很美,一直說要給我拍照,但以前的我很矯情,照片不示人,大象無形,對藝術照也沒什麼興趣。我們有很多機會可以見面,但我們沒有。忙著各自的生活,甚至不關心對方過得怎麼樣。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湖南工業大學文學教授陳碧致信武漢文友

▲ 網友“半個窩頭”(本名諶經建)拍攝的武漢風光。

但我們彼此關愛。包容,理解。文藝是我們的紐帶。

十二,是一個多麼完美的數字啊。但易卦中第十二卦是否卦。我們遇到一個大難關。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是個噩夢。我很擔心你。擔心武漢,擔心所有人。你當然也擔心一江之隔的我。

但我想告訴你,不要怕,注意安全,一定要堅持。我和你,我們和你們,在一起。齊心協力,共渡難關。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湖南工業大學文學教授陳碧致信武漢文友

▲ 網友“半個窩頭”(本名諶經建)拍攝的武漢風光。

有一首詩,想送給你: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詩經·秦風·無衣》

昨日立春,湖南大太陽;今日預報說雨,白天卻也大太陽。武漢也是,天氣晴好。雖然下午起了風,晚上下起雨。但過兩天又是晴。我很焦慮,但有信心,天佑武漢,天佑中華。

你在江之北,我在江之南,只要心中有陽光,一切都會好。

等疫情過去,我們相約武漢。

也許半個月,也許3月,也許4月,我們一起去武漢大學看櫻花、放鷹臺上眺望,或者去湖北博物館看曾侯乙編鐘。

最遲5月,我們東湖磨山觀梅花。“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我們約上蚊子、戴戴,還有其他人,一起拍照、吟詩、品茗!

謝謝你!祝福你。

你忠誠的:石頭

2020.2.5

作者簡介:陳碧,筆名錦瑟鳳凰,曾用筆名石玉美人、石頭。湖南益陽人,現居湖南株洲。湖南工業大學中國語言文學教授,碩士生導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武漢大學哲學博士(中國美學),浙江大學哲學博士後(西方哲學),武漢大學文學二站博士後(中國文學)。酷愛文學,痴迷夢境,十七歲開始詩歌創作,創作詩歌1000餘首。有詩歌、散文等多篇作品在國內外公開發表。學術專著:《周易》象數之美,文學專著:《好月亮》,《與天空約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