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南方地區過年半夜不吃餃子,會不會沒有年味?

佳明老師教語文


你是覺得吃餃子就有年味嗎,現在去哪還能看見年味,過個年累個半死,沒有一絲一毫心情過年,本來放假就是要休息,反而搞的比上班還累


年璇尐


狹隘的地方主義。你以為,中國只有北方嗎?我是北方人,生在北方天津,50年代從小隨父母部隊調防,輾轉多次由北方到南方,由陸軍到海軍,文革期間又去了大連海軍服役,也領略了我國各地風土人情和風俗習慣。看了你的上述問題,只能說明你的見識過於淺陋。

因歷史、氣候、物產和習俗不同,我國各地漢族過年差異很大,有的甚至完全不同。比如北方人主食,且不論30年前北方人雖不愛吃但沒選擇只得無奈接受的粗糧不說,主食愛吃麵粉面食,南方人則以稻米為主食,包括粳米和秈米。告訴你,改革開放前老的南方人不論會不會包餃子,從不吃餃子,而是餛飩。正月裡吃的含餡大圓子,南方人用水磨糯米粉包裹各種甜鹹餡子,稱之為湯圓或湯糰。北方則稱之為元宵,糯米幹磨成粉,做法不說了,與南方迥異。至於內容以各種甜餡兒為主,你是北方人,好吃與否自知。我知道和接待過的北方人,品嚐過南方的水磨湯圓後,人無不稱好!


鐵血汗


哈哈!年味?北方有什麼年味?吃個餃子就叫年味?來廣東潮汕夠南方吧?來看看,春節各種遊神,舞火龍,穿蔗巷,舞獅,跳英歌舞一直到二月初,哪個不比你吃餃子有年味???給你們看看我老師拍的潮汕春節民俗片,比你們北方吃餃子有年味吧?











蝴蝶的翅膀14


我就奇了怪了,到底是白斬土雞不好吃還是扣肉它不香?幹嘛要吃餃子呢?這大過年的,就算再窮,也不至於吃碗熱騰騰的餃子過年吧?

餃子,我們平時飲早茶才會偶爾吃,只當是點心或小食而已,其地位,相當於豬雜粥或河粉、雲吞之流一樣,我們也不喜歡吃餃子呀。

搞春晚那班契弟都不知咋想的,沒有一點南方元素,不過,咱也不喜歡看春晚,他們愛咋整就咋整吧,我們功夫片不好看還是睇人舞獅子不過癮?抑或打麻將它不胡?誰會閒得蛋疼去看春晚。


朝劍傳媒


我們南方不吃餃子的,以前看春晚主持人老說家家戶戶吃餃子馬上轉檯。


昊泰陶瓷一一賞心悅木


我曾經很納悶,為啥央視春晚每年都要說除夕要吃熱騰騰的餃子,我湖南都是雞鴨魚肉,山珍海味,一大桌子的佳餚美味,難道不比幾個餃子有年味?


watellchen


我出生在北京,父母是在北京讀大學畢業留京的廣東人。改革開放後全家又移回了廣東,而我又娶了北京老婆帶回了廣東。所以回答這個問題我最有發言權。改革開放前,全家在北京,大部分時間以北京的飲食為主,因為物質即使是在北京仍然屬匱乏。冬天裡只有蘿蔔白菜土豆等蔬菜。主食米麵平均。父母在北京也學了北京人包餃子,但全家四口人齊動手,包餃子的速度不及鄰居一個阿姨的速度。母親是印尼回國的客家歸僑,所以會做些客家菜和印尼咖喱。不管是我們自己家還是父母的同學、同事,來我家最愛吃的就是客家梅菜扣肉和咖喱雞,但是那時過年餃子仍然是必吃的,84年開始看春晚。老實說,父親高中畢業從汕尾窮農村考進北京,母親從國外回來的,那時我們並不知道粵菜是怎麼樣的存在,所以覺得餃子很美味。移居廣東後,母親開始跟周圍同事、鄰居學做廣東菜、煲湯,因為有烹飪天分,也是做的有模有樣。我在北京上完大學也跟著回了廣東,上班後也跟著同事們到處吃吃喝喝,才覺得天下還有這等美食[舔屏][舔屏]。自此家中過年再沒有出現餃子,直至我把北京老婆娶回來。我老婆和我不同,純北京人,餃子包得那叫一個溜!從小家裡吃麵食多,岳父母非常不會炒菜,逢菜必放醬油。怪的是,老婆非常憎惡麵食和醬油,在她家她只吃西紅柿炒雞蛋,因為沒有醬油。後來跟我回了廣東,就像到了解放區,感覺到天都亮了,居然也學會了蒸魚、煲湯什麼的,而且咖喱雞燉得不輸我媽。不過過年要吃頓餃子的習慣還是在我家恢復了,在12點敲鐘時候吃,作為對北京老家傳統的繼承而已。


周銘818


南方誰大過年的吃幾塊錢的餃子?至少我認識的那些沒人吃!即使不是過年,我身邊的平常也很少吃餃子!本人廣西的。過年都是雞,鴨,魚,扣肉,燉排骨,燉豬腳,羊肉,牛肉,大蝦,其他海鮮,果汁紅酒什麼的。年三十晚一家四五口人也有10個菜!


青蘋果的心


南方人過年吃豬腳墨補雞,生蠔龍蝦蟹,不明白北方人過年為什麼只吃餃子。[哈欠]



享魚之樂


哈哈,南方廣東人飄過,記得小時候那種過年:年二八洗邋遢,被大人騙得妥妥轉碩不打掃衛生會招來“年獸”晦氣等,除舊迎新,死命的掃呀掃,哥哥姐姐工作回來,全村人都在村口盼望著,三三倆倆議論著誰家姑娘得嫁人誰家男兒帶姑娘回來等。年三十,家家戶戶都在中午已經準備好了,下午就開始準備殺雞殺鴨,小屁孩下午就得洗澡換上新衣服得瑟。農村冷,正月初一不許洗澡洗衣服,不許打掃衛生,不許拿針線,不許將粗話…哈哈,諸多要求等等。四點就要拜神了,小屁孩沒事幹,一群屁孩約上崗去田野炸牛糞,河裡炸魚…。膽小如鼠動作慢去拿香點鞭炮的,“轟”一聲牛糞四射炸得滿身牛糞,一股氣味撲鼻而來,哭得嗶哩哇啦,然後轉身又繼續炸下一坨…。吃過晚飯,我們很少看春晚,大人得蒸糯米,用兩條大棍子一口大石碗來攆餈粑。每家每戶輪流弄。要麼就年初一弄也行。不弄餈粑就會弄大餃子,煮湯,不是肉餡,就花生酥糖,按地方習俗分。吃過晚飯當點心吃,隨著生活越過越好,這個吃點心習慣慢慢的不吃了,嫌麻煩…人也沒有老一代那麼講究了。但還會做小餃子叫:炸油角。還有炸糖條,糖圈,炸油圈等等。南方廣東習俗叫法也不一樣,但習俗差無幾,比較少吃餃子。也不一定非年三十做,有時候過年那幾天除了初七都可以做這些手工。生活越過越好,人們都喜歡買的,省心省力。忙到夜晚,也就重頭戲來了,零點零分準時放鞭炮,在大祠堂擺上祭拜品,一個晚上都是鞭炮聲轟炸。“轟轟嗶哩哇啦”……睡夢中都在響。再見了童年中的“過年”。年味不一定是吃餃子,那是一種親人相聚的氣氛。小時候是一種期盼,大了是一種懷念。願時光不老,我們不散。春風十里不如你—提前祝大家新年快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