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劉備和諸葛亮的關係真的是如魚得水嗎?

尤鳳燕


劉備與諸葛的關係從遠征益州開始,已經發生了微妙的變化,不再是魚水的關係了。

一、諸葛是黃承彥的女婿、黃承彥是劉表的連襟、劉表是諸葛的姨夫、劉表的小舅子蔡瑁是諸葛的大舅。

諸葛還有兩個姐姐,大姐姐嫁給了蒯棋,就是蒯越、蒯良的同族;小姐姐嫁給了龐德公的兒子龐山民,龐統是龐德公的從子。

😄😄😄!荊州最大的士族非諸葛莫屬。劉表給了劉備兵馬、給了劉備輜重,讓他抵禦曹操,還不錯!打贏了一場博望坡之戰。因此諸葛認為,劉備是可以支持得,於是,投身於劉備。

(蒯越)

由於曹操南下遇到了大規模的流行病疫,嚴重的影響了他南下的進程。致使劉備有機會、有時間來擴大和鞏固他自己的勢力範圍。再加上諸葛的大哥諸葛瑾又是孫權的上賓,所以,在魯肅的撮合下,孫權又把周瑜冒著生命危險攻佔的南郡借給了劉備。

至此,我們看看,是不是劉備憑藉著諸葛的優勢,鞏固和發展了他自己的勢力範圍?答案是肯定的。這個時期正是諸葛和劉備的魚水關係期。

二、但是,關係越是密切,危機也越是重重!當劉備達到離不開諸葛的時候,他的危機感也就越來越強了。

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即使有龐統在,仍然打不下益州的情況讓他產生了對諸葛的依賴,同時也產生了危機感。我為什麼這麼說呢?

劉備開始與劉璋翻臉兵戎相見之後,一鼓作氣攻下許多城池,卻仍然力不從心?可以說是兵強馬壯,戰無不勝的情況下,還把諸葛招到了益州。

(吳懿的妹妹吳夫人)

當時圍攻打雒城,此時不僅是有龐統,也有法正,還有張松作內應,都打不下來了!況且,趙雲已經下江州、江陽、犍為直撲成都,諸葛下德陽,張飛下巴西。這麼好的形勢,一個雒城就要了龐統的命了。這就像是沒有諸葛劉備就沒有“主心骨”一樣一樣滴。

三、劉備佔據益州後,急需與蜀中大族豪強結納關係,甚至不惜娶了吳懿的妹妹、劉璋的嫂子、一個半老塗娘,顯然是政治聯姻。為什麼那麼急?

(夷陵之戰)

我認為就是他危機感越來越強:放眼望去,幾乎都是諸葛的荊州人馬!什麼馬良、馬謖、張楠、馮習、黃忠、蔣琬、費禕、楊儀、向寵、廖化、魏延等等等等,其實也包括李嚴、吳班都是荊州勢力範圍。😄😄😄,他能不害怕😨嗎?所以他就必須採取了措施應對這個危機。

既然大政方針的制定劉備已經受到嚴重的挑戰了,他手中還有一個重要的殺手鐧,就是人事大權!他開始無條件、吳節制的重用水平、能力相當平庸還有一身臭毛病的法正!以及劉璋的原部下。

(白帝託孤)

《三國志•先主傳》先主復領益州牧,諸葛亮為股肱,法正為謀主,關羽、張飛、馬超為爪牙,許靖、麋竺、簡雍為賓友。及董和、黃權、李嚴等本璋之所授用也,吳壹、費觀等又璋之婚親也,彭羕又璋之所排擯也,劉巴者宿昔之所忌恨也,皆處之顯任,盡其器能。有志之士,無不競勸。這是人事上;

軍事上,發動下辨之戰、馬鳴閣道之戰、定軍山之戰、漢水大血戰。均棄諸葛於不顧,除漢水之戰外,也沒有取得什麼實際戰果,倒是損兵折將,蜀中大量指揮員、戰鬥員喪失!像吳蘭、雷銅、任夔以及陳式的四川籍戰士傷亡殆盡!為此,劉備孤注一擲拼命也要奪回領導地位,於是一場浩劫不期而遇了。

最終這場浩劫以劉備全軍覆沒為代價的夷陵之戰,導致了劉備在與諸葛爭奪領導地位的鬥爭中,全面潰敗。

(還權於劉禪)

劉備不甘心就這麼輸了😭!而又毫無辦法!!最終,還是把他僅有的人事任免權也一併的交給了諸葛:《三國志》中記載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公明淏


劉備早年,將寡勢微依附於劉表,為生存發展,禮賢下士“三顧茅廬”去請諸葛亮。諸葛亮感其誠意,出山效命,劉備對諸葛亮禮遇有加,引得關羽、張飛等心生不滿。劉備對關張等人說:“我得孔明,如魚得水”,你等不必多言了!諸葛亮助劉備,“聯吳抗曹”收到荊州。

劉備佔據荊州後,為實現《隆中對》跨有荊、益的計劃,於214年圍困成都,劉璋投降。劉璋部屬以法正為代表多歸降於劉備,這樣劉備的部屬就有了荊州集團和益州集團,劉備在官員和將領的使用上,需要考慮平衡。這一時期後,諸葛亮對於劉備的重要性有所減弱。

劉備稱帝后,關羽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為東吳斬殺。劉備不顧諸葛亮的反對執意伐吳,被陸遜擊敗,退至白帝城病亡。臨終前,劉備召諸葛亮託孤時,言道:“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能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可見,劉備此時對諸葛亮並不完全信任。


林城布衣10001



劉備在逐鹿中原時期很慘,屢戰屢敗、流離失所。其實劉備團隊的戰鬥力和戰術能力也並不是很差,那為何劉備會敗得這麼慘呢?


當然劉備起點低是一個原因!更大的原因是劉備沒有戰略目標,每每作戰時沒有一個穩定的後防【比如看曹魏,曹操領兵在外,有大神荀彧在後穩定後方局面以及保障前線的後勤補給支援等。孫吳方面則是孫權親自坐陣後方,由大都督全權管理前線軍事】劉備團隊就不行,前期的劉備團隊大多是統一規劃部署行動--前線: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後方--沒有一個穩定的後方支持。


我們再看諸葛亮的能力:演義中的諸葛亮是個無所不能的神人(誇張了)真實的諸葛亮軍事能力較穩(中規中矩吧),但是其政治、管理才能堪稱一絕,有戰略眼光。可以看出諸葛亮的能力恰恰就彌補了劉備團隊的不足。

劉備就好像一隻無頭蒼蠅一樣亂撞,但是諸葛亮加入之後呢?

諸葛亮首先為劉備設計了明確戰略方案、軍事政治目標(就是隆中對)而在後面的實施階段呢!諸葛亮與劉備相配合,劉備衝前線,諸葛亮坐陣後方穩定後方局面、保障前線補給支援等。



有了明確的戰略目標,有了穩定的後防線。接下來就進入了劉備的節奏。所以說,諸葛亮與劉備的關係猶如魚與水的關係,十分恰當。




【當然啦,逐漸的劉備做大做強了,慢慢的與諸葛亮之間出現了分歧。襄樊之戰後,應當時局勢,諸葛亮就曾經的戰略方針及時的做出了改變,但劉備不停,堅持發動夷陵之戰......】


左將軍


分析這個問題的話,需要從不同的時期來看。

劉備說與諸葛亮如魚得水這句話,應該是在荊州時期,三顧茅廬之後所說的。

當時劉備還沒有自己的根基和地盤,只是客居荊州劉表,手底下文臣武將沒有幾個,劉備自己也對前途和規劃感到茫然。

恰好諸葛亮拋出了隆中對,一下子就戳中了劉備的心,並將之作為後續的戰略規劃。而且當時諸葛亮在荊州地面,有較高的名望,師從水鏡,龐德公,岳父又是黃承彥,又跟劉表是親戚,將給困頓的劉備帶來大量的資源,這個時期,兩人算是如魚得水,各取所需。

只是當劉備拿下益州之後,手底下的人才就多了起來,頂級謀臣新加入了龐統,法正,而且離開了荊州,諸葛亮的資源優勢就減弱了,所以這個時期,諸葛亮的地位是不如法正和龐統的。

只是法正龐統死的早,於是諸葛亮又冒了起來,當時劉備白帝城託孤,也有另一名謀臣李嚴,只是李嚴在後續的鬥爭中失敗了,於是才讓諸葛亮大權獨攬。


獨步亦昂揚


毫無疑問,無論是正史還是小說之中,諸葛亮都是蜀漢集團的重要一員。由於《三國演義》的原因,我們通常認為兩人的關係緊密無比,而近些年來,網上又出現了各種劉備防範諸葛亮的說法。我認為這都是不準確的,諸葛亮應該是劉備智囊團中的重要一員,與歷史上其他的君主和能臣並無二致,雖不如《三國演義》中描寫的那麼緊密,但也不如網友們猜測的充滿了勾心鬥角。

擁有了固定地盤的劉備,等於已經是一方諸侯,他是不會允許手下有人一家獨大,威脅到自己地位的,因此即使重用諸葛亮,也不會賦予其過多的權力,而且一定會在諸多朝臣之中尋求平衡,從而達到相互制衡的目的。早期的龐統、中期的法正、託孤的李嚴便是如此,但這僅僅是原因之一,另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職權劃分是勢力發展的必然。

以上種種,倒不能說劉備不夠信任諸葛亮,恰恰相反,如果不夠信任諸葛亮,那麼劉備是不會放心的將大後方交給他的,可是他雖然相信諸葛亮,但也不會讓其再輕易染指軍事,不會讓其軍政一把抓。


雨中路人


劉備說:孤得孔明,猶魚之得水。這並不等同於劉備和諸葛亮好得如膠似漆,只能說諸葛亮對你劉備有了類似於救命一樣的恩情。諸葛亮的隆中對是一策讓劉備撥開烏雲見天日的戰略,彷彿在黑夜中看到了黎明,又如在沙漠中發現了綠洲,是在迫切需要的時候出現了需求。劉備和諸葛亮的關係,前期更像是交易。諸葛亮在荊州的人際關係網是複雜和龐大的,這是劉備需要的,而諸葛亮看中的則是在劉備營中能發揮自己才能的空間。劉備生前,從不讓諸葛亮輕易參與軍事,因為劉備很會知人善任,大概一早就看出諸葛亮是蕭何之才而非韓信之才,所以將大後方交給諸葛亮,諸葛亮也完成得非常出色。諸葛亮的治國之才確實非常棒,劉備非常倚重,可是後期,劉備和諸葛亮的關係就變得微妙了,尤其是夷陵之戰過後,劉備待在白帝城將近一年都沒有回成都,最後死在白帝城,這段時間他到底在想什麼呢?史書沒載,我們不得而知。但我們可以推測,他一定是在思考蜀漢的未來。自己死後,蜀漢朝廷就是主弱臣強的局面,這樣的局面,弱主常常稱為傀儡。此時此刻,劉備縱使之前不懷疑諸葛亮的忠誠,這時也不得不有所保留了,畢竟這樣的故事在歷史上上演過無數次。但是,跟劉備一路走過來的心腹已經寥寥無幾了,對未來局勢的掌控遠不如當初劉邦那樣自信了,於是在彌留之際才有了對諸葛亮說“如子不可輔,卿可自為成都王”之語。這話一是試探諸葛亮,二是請求諸葛亮:如果我死後你真有稱王之心,請放過我劉家。


寧信度


諸葛亮與劉備的關係,要分階段來說,

  • 一開始,劉備初期,諸葛亮與劉備之間的關係非常密切,那時的諸葛亮可以說是劉備的左膀右臂,如魚得水也能說得過去。
  • 那時劉備作為劉表的一個手下,看守荊州的門戶,鬱郁不得志。身邊止關張二將,手下沒有多少兵士,錢糧也寡少。很難實現自己一飛沖天,統一天下的宏願。
  • 要想稱王稱霸,必須有當地氏族大財團的支持,出錢出糧,有強大的後盾,才能實現兵強馬壯的願望,才有一統天下的機會。
  • 這時的諸葛亮恰好出現,那諸葛亮本是荊州氏族,娶了黃氏。岳父乃是荊州大地主。靠著岳父這層裙帶關係。在荊州氏族中游刃有餘,並且甚至和荊州之主劉表也有這一層說不清的關係。
  • 但諸葛亮在劉表集團,不得重用,屬於邊緣人物。劉備也鬱鬱寡歡不得志,
  • 正好,劉備看上了諸葛亮的人緣關係,諸葛亮也看上了劉備的皇叔的名頭。二人一拍即合,組成了劉諸集團。
  • 劉備藉著諸葛亮的氏族關係,收買了荊州的很多當地氏族,要錢有錢要糧有糧,後來劉備成為了荊州方面的不可忽視的軍事力量,成為了不可小覷的荊州主要軍事集團,在這時期諸葛亮與劉備是如魚得水的關係,一點也不過份。

然而,諸葛亮在赤壁之戰前後,就已失去了作用,


  • 那時,劉備儼然是一方霸主,而諸葛亮的才華潛能已經用盡。
  • 因為諸葛亮擅長的是搞政治,而不擅長搞軍事,劉備那時需要的是軍事人才。而不是治國的政治人才。
  • 劉備集團的主要參贊軍機的謀士是法正和龐統,而諸葛亮只作為後勤部長的角色,為劉備集團的攻城掠地準備錢狼吃喝,雖然也很重要,但是卻已經是邊緣化了。就稱不上魚水關係了。

總結:

諸葛亮在劉備時期,作為一個後勤官盡心盡力,為劉備集團也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但諸葛亮主要出彩時期是,劉備在白帝城託孤,諸葛亮作為輔政大臣,作為劉禪的相父,真正一朝大權在手,才開始把令來行,平南夷之亂,六出祁山,在軍事上才有了指揮權話語權。在劉備時期是沒有多大作為的,所以說諸葛亮與劉備之間魚水關係一點也不恰當。


火煮水壺84501


一部《三國演義》很成功的塑造了幾百個栩栩如生的歷史人物。其中諸葛亮多處著筆,筆筆鮮亮生輝。

劉備被曹操連追帶打,就在萬分困難的關頭《三顧茅廬》從此劉備運來世轉,成就了一番霸業。

從《三國演義》看,劉備是求賢下士之人,對諸葛亮非君臣而兄弟情份,如魚得水恰當不過。

為了蜀業大計,劉備讓自己的兒子稱諸葛亮相父,並臨危託孤的話更顯的血肉相連。

儒子不才,公可代之!

拋開小說,歷史也可能如此演義。若劉備對功臣諸葛亮生是生非,他還沒有那種觀念達到滋生的時候。

歷史只能書七戲三中評說,古人說什麼誰能聽得見?.


白雲3498


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是作者羅貫中對三國時代歷史的演繹,其中的人物塑造也是帶有個人感情色彩的。而陳壽創作的《三國志》則更接近歷史傳記。據《三國志》中某個片段記載,劉備自打取得蜀地後,開始不思進取,對諸葛亮屢次提出的北進漢中也是充耳不聞,甚至厭煩! 後在小人的讒言下,漸漸開始懷疑起諸葛亮的忠心來,君臣關係曾一度緊張。


細說趣史


那麼諸葛亮與劉備的關係真的是魚水關係嗎。我個人並不這樣認為。劉備建立的蜀漢政權。蜀漢政權的組成特點類似於東吳政權,也是由老班底成員、非本土的“本土人”、本土人組成。第一集團就是以猛人關羽、趙雲、張飛為首的元老派。他們是蜀漢政權的最核心的成員。可以說是佔據著絕對的統治地位,

第二集團。就是以諸葛亮、魏延、黃忠為首的荊州派。他們於當地與豪族有著錯綜複雜的關係。這一派系可以說是文武雙全。元老派凋零以後。他們幾乎控制了蜀漢政權。諸葛亮在後期幾乎可以說是權傾朝野。他如果想黃袍加身的話應該是易如反掌的。

第三集團就是以法正、李嚴、許靖為首的東洲派,第四集團是以黃權、馬忠為首的益州派。他們都一直想做大自己的蛋糕。也彼此爭鬥不斷。元老派想要控制住蜀漢政權。他們勢必要打壓利用其他三個集團。而作為實力強悍的荊州派代表人物諸葛亮。從利益和情感上很難與劉備有什麼很深的交情。他們就是彼此利用而已。作為一代梟雄的劉備肯定要在表面上與他們搞好關係。爭取自己集團的利益最大化。白帝城託孤只不過是一個權益之計。甚至是一種試探和警告。其目的就是保護劉備的兒子劉禪。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吧?

綜上所述,我認為劉備和諸葛亮之間是彼此相互利用而已。只是表面上維持著情同手足的兄弟之情。在巨大的利益和隔閡之間。很難說他們有什麼深厚的個人私人感情。個人意見歡迎討論,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