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在廣場上看到有人在醮著水寫字,請問他們的技藝達到什麼水平了?

志滿乾坤


我覺得他們愛好和鍛鍊是其一,我聽他們之間相互交流討論,有些東西討論的很深刻,有些老同志把蘭亭序、聖教序,書譜可以不照摹本通寫,真的了不起,他們在一起討論古人的筆法,書風,相互學習,交流,說實話有些檯面上的書家又能怎麼樣,不就一輩子會寫那麼幾個大字嗎,那個水寫筆相比毛筆難掌控,並且又份量,經常練習之後,拿起毛筆寫會感覺更輕鬆吧,我覺得大家不應該低估這些老同志。說實話是真正的高手在民間。這是我前幾天路過拍的,看著的確比有些廳堂之上的寫的很,很有功力。






沉沙49


三十年前我就在寫地書,君不知我縣解放後最知名的一位書法家從小就有寫地書的習慣。寫地書一可節約筆墨紙張,二可段練膽量,三能觀察字的間架結構。大凡寫地書比較成熟的老者是有些筆墨功夫地。古人云,善將不擇兵,善書不擇筆。如果沒有這方面天賦,用什麼寫,在哪寫都寫不好中國字。如今書協會員多如牛毛,能臨埸作書者少如牛角。我還有一個愛好,就是專門與“大家”pK,前提是不擇工具,不擇環境,不擇書體,不擇禸容。書為小道,壯夫不為。廣場地書現象,是一景觀,大不可過度褒貶。


九三書道790


我是文字心語,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用特製的毛筆醮著水,在室外的地面上寫大字,一般對這種書寫方式稱作為“寫地書”。

喜歡這種書寫方式的人大都是老年人。退休之後的老年人,時間非常充裕,除了幫助兒女帶帶孫子輩、採購做飯外,也需要有一二種業餘愛好,用來打發休閒的時光,豐富一下自己的退休生活。選擇“寫地書”,無疑也是一種很好的有意義的方式。



寫地書相對方便,不需要準備紙墨筆硯,只須一根很長的自制的地書毛筆和一個空塑料瓶子即可。筆者曾和一位寫地書的老人聊過天,也看了他製作的地書筆,是用硬海綿、塑料瓶口和一根廢棄的拖把杆製成的。當然,自制地書筆也需要一定的技術含量。據老人介紹,他製作一個地書筆,可以用一年左右。比起正規的筆墨紙硯,成本還是蠻低的。


老人告訴我,他堅持寫地書,已經有五六年時間了。只要不颳風下雨下雪。他每天都堅持出門寫地書。一支地書筆,一個空塑料瓶。一般的地方都能找到水。當然寫地書也需要空間較為寬敞空曠,水泥地板比較平整,又不打擾到別人的地方為最好。地書寫完,水乾字消,對別人,對環境都沒有任何妨礙和影響。

寫地書,除了練習書法寫字以外,對健身也有很大的好處。書寫者,思想比較集中,屏氣聚神,心無旁騖;腦無雜念,心少煩惱。每每看到自己書寫的書法,一天天有所長進,心中也會有一種頗有成就感的快樂。



至於題主所提到的寫地書的人,書法技藝達到什麼水平?這就是因人而異了。據我和那位老人的交談中瞭解到,多數寫地書者對所謂的名譽稱謂,並沒有多大的興趣,只是屬於一種個人的業餘愛好而已。健身和豐富退休生活是主要的目的。筆者也經常觀看別人寫地書,真心覺得有不少老人的地書寫的相當不錯,心裡挺佩服的。當然,筆者是外行。看到別人寫的字好,就會打心裡佩服。


文子心語


比下面這種東西強一億倍!!!


生活大搞笑


題主所說的就是人們常指的地書法。

地書書法在老年人群中面比較流行,經常看到在公園或風景區路邊有不少老人拿這那種長長的特質毛筆,提著個水桶,醮著水寫字在地上津津有味的寫字,各種書體的都有,每個字幾乎寫得有碗那麼大,蔚為壯觀。這玩意看著玩、湊熱鬧的成分比較大,個人認為其藝術性不強,而且又是用水在地上寫,常常寫幾個字就幹了,很難整體的評估其藝術性,多數都是淪為寫字技術表演。

如果要說技藝達到什麼水平,這個得具體分析了。有些老人寫的不錯,有些寫的差強人意,有些就是純粹的江湖體。不過想要寫好地書書法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地書書法要求站著且彎腰寫字,比較費勁,常常寫的你腰痠背疼,而且又是拿著那種長長特質的筆,筆頭非常的不好控制,特別是筆尖,加上書法這個東西需要時間的鍛鍊,沒有幾年的功夫難有所成。所以就目前的地書書法總體水平而言,技藝不高,只能算一般吧。大多數都是作為老年人的娛樂愛好,寫寫玩玩就夠了,賣弄著者的居多。

不過也有不少寫的非常好的。本人之前在到杭州西湖遊玩的時候,碰到個寫地書書法的老者,學習趙孟頫書法。寫的是趙體蘭亭序,字寫的相當圓潤帶勁,剛勁有力,但是飄逸不足,且顯得的有些僵硬刻板,跟這老者交流說寫了8年!想來挺佩服其堅持的精神的。關鍵是這老頭精神矍鑠,對書法的認識也非常的深刻。因為本人自己也挺喜歡書法,交流之後說自己沒有學習毛筆書法,感覺挺可惜的。

地書書法可以算作是摩崖書法的變體吧,想要學好比較難。現在在廣場上常見的那些技術水平都一般。


蛻變的空間


第一次見在地上寫字,大約在二十年前,那時他們用的“筆”,還是用布綁在棍子上、類似拖布的樣子。

真是“有需求就有市場”,不知何人何時發明了用海綿做成的筆,專門用來在地上寫字,這種方式還有了個非常形象的名字:地書。

前些時候,還聽說很多地方有了地書協會,不時還舉辦地書比賽。



無疑,喜歡地書的老年人都是喜愛書法的,為此他們忙得不亦樂乎。

老年人有自己的興趣愛好,“老有所樂,老有所為”,既能陶冶情操,讀書寫字,又能交朋結友,消除寂寞,還能鍛鍊身體,活動筋骨,何樂而不為呢?


不過,說到書法,“地書”離藝術較遠,這正如京劇“票友”,玩玩可以,千萬別把自己當“角兒”。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說到廣場地書,我有切身體會。2016年秋天,我曾經跟著幾位老師在廣場寫了一段時間。雖然手感與用毛筆在紙上有所不同,但也能看到進步。總結地書心得,有以下幾點好處:

一,廣場人多。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在廣場寫字,總有人圍觀,其中不乏書法愛好者,隱藏於民間的高手,他們會發表一些意見和建議,或許能夠提高自己的水平。

二,鍛鍊身體。我們幾個人的地書筆都是宋老師自己做的,一根廢棄的掃把杆,一個礦泉水瓶,一塊海綿,有一定的重量。用它寫一個多小時,肯定能起到鍛鍊身體的作用。

三,節儉環保。提一桶清水,在地上寫一會兒就幹了,不影響人們在廣場上玩耍,還節省筆墨紙硯。

至於書法水平,則是什麼水平的都有。有造詣很高書協的老師,也有一些初學者。總之,地書也是傳播正能量的一種方式。

下圖是我的地書照片,請朋友們提出寶貴的意見。








墨凝秋露


在廣場上寫地書的練習者或創作者,他們的技藝有高有低,參差不齊。以我來看,有以下幾個群體:

一、少數專業書法家。這些書法家們,一般時間在晨起的階段到廣場上練習書寫,因為這時候的人比較少,可以靜下心來,主要是通過地書來練習腰力和腕力。

二、少數有一定水平的書法愛好者。這些愛好者在書寫水平上相比一般人較強,他們書寫的字體,行草隸篆都有。通過地書的練習一是練習腰力和腕力,二是通過寫大字來更好的分析字體結構,三是有點小私心,就是小小的展示一下,得到一個虛榮心的滿足。

三、少數書法愛好者,這一部分人的書寫水平,只能用字來說,他們熱愛書法,但寫出來的是自成一體的字,有“老幹部體”“江湖體”“書畫體”等等,五花八門,形形色色,這部分人,不以提高自己的書寫水平為目的,純粹就是雜耍。還有,這一部分人,聽不得批評,見不得他高,完全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當遇到比自己寫的好的書家,還要好好的說一頓,你這不行,那不行,彷彿這個場地裡,王羲之,趙孟頫,米芾都要遜色三分。

四、少數學寫字的孩子,這些孩子也能認真的去練習,書法中的結構,遇到書法的確好的老師還會虛心的去請教。

五、少數路過的情侶,一般情況下男孩在地上寫個女孩的人名,寫個我愛你等等,字體歪歪扭扭,慘不忍睹,純粹就是獻媚。可不知道,愛情也會隨著字體的慢慢乾涸漸漸枯萎。

六,少數家長溺愛下的孩子,這些充滿虛榮心的家長為了就是臭顯擺自己的孩子有多麼優秀,孩子剛剛4,5歲什麼都不會,拿著毛筆去寫拼音,阿拉伯數字,嘴上不說就像聽聽旁人去怎樣誇讚他的孩子,小市民思想,俗不可耐。


大叔麻辣說


這是一項高雅的愛好,不管字寫得如何,有這樣豐富的業餘生活,就該鼓勵。基本上從我一個非專業人士的視覺來看,廣場公園裡的那些字都挺好看的。地書經濟,省墨,省紙,自制土筆為廢棄拖把杆,綁以棉紗即可。長有人問是何字體,答曰,非行非楷,似行,又有魏碑,總之誰都不似,自成一體,五六十年自己看舒服就行。永字八法,對練毛筆的運筆基本功肯定是好處多多,沒有包括幾乎所有的筆畫。況且,剛剛開始就練撇和捺,等於是增加入門的難度。低位切入,螺旋上升,能夠有效提振自信心,增加成就感,練好基本功,逐步逐步,自己主動爬坡,步步入勝。

寫的字難看是初始階段,一般這個階段也不會在公園等處所書寫。那叫“出乖露醜”,誰願意去丟那個人呢!等到熟練生巧的階段,字體“定型”“美觀”了,自信心大增,才會“公開示人”的。所以,絕大多數的字體是有模有樣,不少人的水平相當高,與一些有“銜”或者“名頭”的書法家相比,也絲毫不顯遜色,往往讓人刮目相看,讚譽有加,故而有贊:“還是高手在民間”呀!見過身邊的許多同學的字,把單個字拿出來並不漂亮,但是多個字寫在一起就很好看了。把每個字寫得有規律(筆畫、部首、大小、連寫……),再加上恰當的排列布局,基本就美觀了。

我認為寫地書的,都是有一定文化功底或愛好讀書的人的,我接觸過幾個人,首先他要寫什麼體,跟誰學,怎樣學?其次要在大庭廣眾之下寫,不能每天只寫那幾個字和詩。他們說每天在家要做功課,不停不斷的背詩句,甚至要弄懂意思,才出去寫。再一個也不停的和別人交流分享。瘦金拎單個,小楷看一批。多數人初看瘦金單字會覺得十分驚豔——這與瘦金本身清絕的筆畫以及中宮縮緊的結構有很大關係。但若是欣賞作品的話,看久了難免會審美疲勞。小楷則恰好相反,有些字帖中的單字拎出來可能會覺得就這樣吧,但若是將小楷作品看做一個整體欣賞,自然會體會到其中如兵如眾的氣勢。我認為二者審美是互補的,就好比男人看美女,高冷大長腿固然會引人競相追逐,但燕環肥瘦也未嘗不可。

書法是東方獨有之藝術,大家不可不學。書能卻愁,書能養生。小學時練過一年,水平是學校三甲之一,進單位是所在單位第一。以前是寫寫標語,也寫過店招,後來只寫追悼會的橫幅了,現在追悼會是電子橫幅,字也派不了用場了。但對毛筆字仍是喜歡,平時看別人的書法是一筆一劃順著筆勢看的,如同身臨其境自己在書寫。總想退休後重新拿起筆來練字,但現在一個手機就佔有了你的業餘時間。挺佩服那些寫地書的同齡人。二王與顏魯公兩種體系幾乎包羅了所有筆法,只是瘦金體用筆太過單一,把其中幾個筆法過多使用,放大了人們的感受。相信二王或者顏真卿體系下,楷書行書都練過入了門的人,不會去中途練瘦金的,他們能意識到瘦金與前兩個體系的差距。

字首先在形,然後再神~首先在型,然後在韻。首先寫好看,再從好看中找神韻,不要上午就說缺少神韻,什麼什麼的,形好看了,自然就出了神韻,莊嚴嚴謹是神,雋秀飄逸也是神。關鍵是讓人覺得好看,藝術不就是要陶冶情操嗎?不必那麼神秘,什麼叫好字,好字就是讓人看著舒服~比如“是”這個字,中間那一橫要超出日字多少下面那一撇要拖到那個位置,先觀察,像畫畫一樣模仿,寫完一個字就對比字帖,哪裡沒到位,在寫,這個要動腦筋,不是麻木的比著寫。

地書好的,紙上也寫的好,往往地書寫的比紙上寫的還好,我寶雞炎帝園每天早晨都有不少人寫地書,用毛筆也有用海綿筆的,其中不少高手,有書協的,民間不是書協的也很多,有的已寫幾十年了,書協的也比不上的也有,他們每天還討論交流,有規律的生活。


歷史深度揭秘


能有時間在廣場上寫字的人,大多數都是退休下來的老同志了。如果問他們的技藝達到什麼水平了?這個不好說,畢竟廣場上寫字的大爺們,人數眾多,水平也參差不齊,大多數都是在寫一些工整的楷書或者隸書,也有大爺喜歡寫美術字的。

要說這些大爺們水平有多高,不太好說,若說水平都不行,也難說有高手在民間的,沒準真有幾個高手,但是絕大多數都是自娛自樂而已,談不上技藝有多高。真正的書法家估計寧願早上去打打拳,也不願意拿著海綿筆蘸水在地上寫字,畢竟拿著海綿筆寫字跟拿著毛筆寫字,手感還是差很遠的。

最早在廣場上蘸水寫字的工具都是拖布一類的,但是自從廣場字像廣場舞一樣風靡大江南北的時候,很多商家就看到了其中的機會,於是有人模仿毛筆,創造了這種適合在廣場寫字的海綿筆。海綿筆頭有很多好處,首先吸水性好,其次很有彈性,比純毛筆更健、彈,又能像毛筆一樣寫出粗細變化和筆鋒來,因此一面世就受到了歡迎。

很多老年朋友,退休下來之後都喜歡寫寫畫畫的,這樣修心養性、老有所為、老有所樂,老人有點事情做,有東西學就不容易衰老的那麼快。而且在廣場寫這種字,首先很有文化的感覺,能夠影響更多的人喜歡我們的傳統文化,其次還不像廣場舞那樣影響人家活動,這些都是挺好的。

我經常看到有些大爺們,是一手拿字帖,一手寫字,這是在臨帖。這樣也不錯,通過這種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更加熟悉字帖上的字的結構,這樣練練之後,回家之後再用毛筆臨帖就熟悉了很多。

通過在廣場寫字還能結識一些有相同愛好的大爺們,空閒之餘大家一起寫寫畫畫,互相切磋,這種老年生活還真的是豐富多彩,我都希望快些能過上這種生活。大家怎麼看待這個問題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