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過後,還有工作崗位需要我嗎?

在這個閒的長出蘑菇的時期,宅在家實在無趣,每天打發時間證明自己存在的事情就是去知乎上回答問題,從一個個點贊中感受自己活著的價值。

回答了幾天之後,發現知乎上的眾位從最開始的恐慌,開始慢慢進入理性狀態,思考人生,思考社會,有很多人問到了關鍵性的問題:疫情對中國市場產生了什麼哪些影響?

這類問題下的回答很多,什麼每天必去的星巴克歇業了,什麼救命奶茶店關門了,什麼抖音快手等新媒體迎來了又一波的熱潮等等,沒錯,這些都是影響,都是趨勢,但最讓我感到無奈的是一個網友回答:公司收到一份簡歷,拒絕的理由是對方是武漢人!

是啊,這次疫情最難過的就是武漢人,可這是天災,又怎能是某個人的過錯呢?在我看來,拋開人情,站在市場的角度來考慮這個問題,或許,這次疫情會加速“人”這個物種在工作崗位上的消失,不僅僅是武漢人面臨就業災難,全國,甚至說全球人都會逐步面臨失業。

疫情過後,還有工作崗位需要我嗎?

或許你會覺得我是在危言聳聽,這個趨勢喊了這麼多年了,機器取代人類也沒見實現呀,太遙遠!以前是沒有實現,可是以前除了個別人休產假,哪家正常運作的公司讓員工集體休假這麼長時間過?

疫情過後,還有工作崗位需要我嗎?

在這種災害的迫使下,企業最先想到的會是如何規避風險,尤其是對於大型企業來說,再來一次這樣的災害,損失的可不是一星半點,所以他們會更迫切的尋求規避風險的辦法。目前能想到的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這兩年很火熱的人工智能,能用機器實現操作的環節儘量減少人的參與,因為機器不怕的“肺炎”,工作效率還要比人高很多。

這時,就不是什麼數字時代到來帶領企業一步一步走向數字化,而是災難後遺症會倒逼企業主動尋找數字化解決方案。2019年雙十一期間,菜鳥的機器人分揀,可謂是一時火熱,整個倉庫見不到幾個工作人員,全是機器人在忙碌,面對這個情況,有些物流公司可能會覺得自己的業務量並不是那麼大,或者其他原因可以暫時不用人工智能,可是這次災難過後,估計人工智能的應用會開始普遍起來吧,因為只要不使用人工智能,就會導致長時間的業務中斷,這樣的損失,或許會令很多公司倒閉。

那麼,人工智能運用起來了,還要人做什麼?

流水線的工作完全不需要我們,更高一級的也能有人工智能解決,抖音大家都玩,我最近看的比較多的就是現在銀行在用的機器人客服,那股聰明勁兒和可愛勁兒,誰見誰愛,只要充滿電,服務質量並不比櫃檯員工差,還會討客戶歡心,大家都喜歡!

疫情過後,還有工作崗位需要我嗎?

我這麼說也不是給大家造成恐慌,而是想要告訴大家換個角度去思考問題。

企業數字化轉型速度加快,人工智能應用廣泛,那相應的工作崗位需求也就誕生了。比如說企業數字化轉型以及轉型後的運作,這個時候就需要大量的大數據相關工作人員,大數據分析師就會變得更加火熱起來。

我們都知道,2019年數字經濟比較火熱,尤其是杭州在全國的數字化轉型中處於比較前列,數字經濟在全市成為熱詞,具體是怎麼做的呢?能有這樣的成績並不是完全取決於概念性的宣傳,這些數字化轉型的企業切切實實是得到了一些支持與指導。

比如說,大家都知道數字化轉型不是一句兩句話就能說清楚的事,而且傳統企業並不懂這個事情,數字化轉型時期都在摸著石頭過河,缺少標杆參考與專業指導,無法完成自主賦能。因此,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有專業的人或機構去告訴企業,在數字世界裡,該怎麼定義企業架構,未來業務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等等,通過外力引導給企業賦能。所以需要專業的第三方服務機構去給企業賦能,比如杭州決明數據科技就是一家專門做大數據分析諮詢的公司,但是這種第三方服務公司目前國內還很少,根本就沒有辦法滿足市場需求,如果要創業的話,可以往這個方向考慮。

疫情過後,還有工作崗位需要我嗎?

企業被賦能後怎麼辦?當然是要開始落地數字化轉型。落地過程中需要大量的專業人才支持,但是由於市場變化較快,對人才能力要求較高,崗位需求與個人能力匹配度低是目前數字化轉型遇到最大的問題,尤其是在數字化轉型速度極快的一線城市,數字轉型專業人才的缺失是企業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如果寄希望於高校培養人才是遠遠達不到企業需求的。雖然國家也在做一系列改革,比如提出應用型大學的概念,鼓勵高校開展職業培訓,但是高校的人才培訓存在著無法突破的滯後性。教育部從2016年開始在高校內設置大數據領域相關課程,第一批的學生要在2020年才能畢業,我們敢非常肯定地說,這批學生的整體能力與企業數字化轉型所需的數字化專業人才相比,差距會非常大,匹配度完全不能滿足企業人才需求。

所以目前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職培市場,九道門商業數據分析學院就是結合第三方服務機構給企業賦能的基礎上,培養大數據分析應用型人才,形成數字化轉型人才閉環業態。

想要未來有更好的就業前景,要麼就去學習大數據分析師,要麼就去做相關的創業項目,個人覺得這個肯定會比較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