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動情的 7 幅書法,背後的故事令人動容

古人說:“不依情,不能發筆。”

古老而獨特的書法藝術,

尤其注重情感的表現,

或憂、思、悲,或恐、喜、怒……

也正是因為有

“勢來不可止,勢去不可遏”的情與理的撞擊,

才使得書法藝術產生出

燻人、攝人、勾人的魅力。


下面書畫君給大家介紹

書法史上最動情的七幅名帖,

一起來了解它們背後的情感故事吧!


史上最動情的 7 幅書法,背後的故事令人動容


1 .懺悔之情,王獻之《奉對帖》


史上最動情的 7 幅書法,背後的故事令人動容


釋文:雖奉對積年,可以為盡日之歡。常苦不盡觸類之暢,方欲與姐極當年之足,以之偕老。豈謂乖別至此,諸懷悵塞實深。當復何由日夕見姐耶。俯仰悲咽,實無已已,惟當絕氣耳。


東晉大書法家王獻之的《奉對帖》,

讀來讓人感慨:

新安公主司馬道福

是東晉簡文帝司馬昱的妹妹,

最初嫁給桓溫之子桓濟,

後來桓濟欲篡兵權失敗被貶,

公主順勢與桓濟離婚,

央求哥哥把自己改嫁給愛慕已久的王獻之,

而此時王獻之已和表姐郗道茂成親。

郗、獻青梅竹馬,情投意合。


史上最動情的 7 幅書法,背後的故事令人動容


· 唐寅《王獻之休郗道茂續娶新安公主圖》

王獻之並不知漂亮刁蠻的公主已暗戀他很久。

簡文帝后來找到獻之,

轉達了公主的愛慕之意。

獻之無法抗拒,但不想拋棄妻子,

於是,他用艾草燒傷雙腳,

聲稱已殘疾,不能娶公主。

公主真心喜歡獻之,

表態說什麼都不在乎,今生非他不嫁。


可憐的郗家女只好離開王家,

不久便鬱鬱而終。

獻之傷心愧疚,

至重病將亡時,有人問他這輩子有何得失,

言到:“不覺有餘事,惟憶與郗家離婚”。

《世說新語·德行》中有記。


2 .悲憤之情,顏真卿《祭侄文稿》


史上最動情的 7 幅書法,背後的故事令人動容


釋文:維乾元元年。歲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從父塗去)。叔銀青光祿(脫大字)夫使持節蒲州諸軍事。蒲州刺史。上輕車都尉。丹陽縣開國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於亡姪贈贊善大夫季明之靈曰。惟爾挺生。夙標幼德。宗廟瑚璉。階庭蘭玉。(方憑積善塗去)。每慰人心。方期戩穀。何圖逆賊開釁。稱兵犯順。爾父竭誠。(□制塗去改被脅再塗去)。常山作郡。餘時受命。亦在平原。仁兄愛我。(恐塗去)。俾爾傳言。爾既歸止。爰開土門。土門既開。兇威大蹙。(賊臣擁眾不救塗去)。賊臣不(擁塗去)救。孤城圍逼。父(擒塗去)。陷子死。巢傾卵覆。天不悔禍。誰為荼毒。念爾遘殘。百身何贖。嗚乎哀哉。吾承天澤。移牧河關。(河東近塗去)。泉明(爾之塗去)比者。再陷常山。(提塗去)。攜爾首櫬。及茲同還。(亦自常山塗去)。撫念摧切。震悼心顏。方俟遠日。(塗去二字不辨)。卜(再塗去一字不可辨)。爾幽宅。(撫塗去)。魂而有知。無嗟久客。嗚呼哀哉尚饗。


《祭侄文稿》又稱《祭侄季明文稿》,

顏真卿50歲時書。

這篇文稿追敘了

常山太守顏杲卿父子一門在安祿山叛亂時,

挺身而出,堅決抵抗,

以致“父陷子死,巢傾卵覆”、取義成仁之事。


史上最動情的 7 幅書法,背後的故事令人動容


季明為杲卿第三子,真卿堂侄。

其父與真卿共同討伐安祿山叛亂時,

他往返於常山、平原之間,傳遞消息,

使兩郡聯結,共同效忠王室。

其後常山郡失陷,

季明橫遭殺戮,歸葬時僅存頭顱。

顏真卿援筆作文之際,悲憤交加,情不自禁,

一氣呵成此稿。


這件作品原不是作為書法作品來寫的,

由於心情極度悲憤,情緒已難以平靜,

錯桀之處增多,時有塗抹。

但正因為如此,

此幅字寫得凝重峻澀而又神采飛動,

筆勢圓潤雄奇,姿態橫生,

純以神寫,得自然之妙。

通篇波瀾起伏,時而沉鬱痛楚,聲淚俱下;

時而低迴掩抑,痛徹心肝,

堪稱動人心魄的悲憤之作。


史上最動情的 7 幅書法,背後的故事令人動容

史上最動情的 7 幅書法,背後的故事令人動容

史上最動情的 7 幅書法,背後的故事令人動容

史上最動情的 7 幅書法,背後的故事令人動容

史上最動情的 7 幅書法,背後的故事令人動容

史上最動情的 7 幅書法,背後的故事令人動容


3.愛慕之情,杜牧《張好好詩並序》‍


此卷是唐代詩人、書法家杜牧的僅存墨跡。張好好是一名歌妓,容顏嬌美,才華出眾。杜牧的這首五言長詩,就是為她而作。

史上最動情的 7 幅書法,背後的故事令人動容


釋文:張好好詩並序。牧大和三年佐故吏部沈公江西幕。好好年十三,始以善歌舞來樂藉中。後一歲,公鎮宣城,復置好好於宣城藉中。後二年,沈著作述師以雙鬟納之。又二歲,餘於洛陽東城重睹好好,感舊傷懷,故題詩贈之。君為豫章姝,十三才有餘。翠茁鳳生尾,丹臉蓮含跗。高閣倚天半,晴江連碧虛。此地試君唱,特使華筵鋪。主公顧四座,始訝來踟躕。吳娃起引贊,低徊暎長裾。雙鬟可高下,才過青羅襦。盼盼下無袖,一聲離鳳呼。繁弦迸關紐,塞管引圓蘆。眾音不能逐,嫋嫋穿雲衢。主公再三嘆,謂之天下殊。贈之天馬錦,副以水犀梳。龍沙看秋浪,明月遊東湖。自此每相見,三日以為疏。玉質隨月滿,豔態逐春舒。絳唇漸輕巧,雲步轉虛徐。旌旆忽東下,笙歌隨舳艫。霜凋小(此字點去)謝樓樹,沙暖句溪蒲。身外任塵土,尊前且歡娛。飄然集仙客(著作任集賢校理),諷賦期相如。聘之碧玉佩,載以紫雲車。洞閒水聲遠,月高蟾影孤。爾來未幾歲,散盡高陽徒。洛陽重相見,綽綽為當爐。怪我苦何事,少年生白鬚。朋遊今在否,落拓更能無。門館慟哭後,水雲愁景初。斜日掛衰柳,涼風生座偶。□□□襟淚,短章聊(下殘)

史上最動情的 7 幅書法,背後的故事令人動容


杜牧和湖州名妓張好好

是在南昌沈傳師的府上認識的。

當時的杜牧尚未成家,風流倜儻,

而張好好美貌聰慧,琴棋書畫皆通。

參加宴會時兩人經常見面,

張好好傾慕杜牧的才情,

杜牧愛上張好好的色藝雙絕。

他們湖中泛舟,執手落日,才子佳人,

自是無限美好。


可讓人沒想到的是,

沈傳師的弟弟也看上了張好好,

並很快納了她為妾。

張好好作為沈傳師家中的一名家妓,

根本無力掌控自己的命運,

杜牧亦官位低微,

只好一認落花流水空餘恨,就此互相別過。

史上最動情的 7 幅書法,背後的故事令人動容


數年後,

杜牧與張好好在洛陽城東酒肆相見,

好好當壚賣酒,物是人非,

杜牧不勝傷感,遂作此詩。

後杜牧在長安抑鬱而死,

張好好聞之悲痛欲絕,

瞞了家人到長安祭拜,

想起相愛與別離的萬般悽楚,

竟自盡於杜牧墳前。

史上最動情的 7 幅書法,背後的故事令人動容

史上最動情的 7 幅書法,背後的故事令人動容

史上最動情的 7 幅書法,背後的故事令人動容


史上最動情的 7 幅書法,背後的故事令人動容

史上最動情的 7 幅書法,背後的故事令人動容

史上最動情的 7 幅書法,背後的故事令人動容

史上最動情的 7 幅書法,背後的故事令人動容

史上最動情的 7 幅書法,背後的故事令人動容

史上最動情的 7 幅書法,背後的故事令人動容

史上最動情的 7 幅書法,背後的故事令人動容


杜牧《張好好詩帖》的可貴之處

就在於它是手稿,是日常書寫,

我們從作者不經意的用筆破綻處

恰恰可以看見其用筆的端倪。

從這一點來說,

此作在帖學的學習上

遠遠要比那些間接的碑刻和摹本更真實可信。

帖中的字,幾乎筆筆都是轉筆完成,

各種完形的、變形的、殘缺的絞轉筆法

在盡情的舞蹈,氣勢連綿,墨筆酣暢,

因是詩稿,所以又多了樸實無華之美。


4.惆悵之情,蘇軾《黃州寒食帖》

史上最動情的 7 幅書法,背後的故事令人動容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 ;臥聞海棠花,泥汙燕支雪。

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 。

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 ;小屋如漁舟,濛濛水雲裡 。

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溼葦 ;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

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 ;也擬哭塗窮,死灰吹不起。


元豐三年(1080)二月,

蘇軾四十五歲,

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獄“烏臺詩案”受新黨排斥,

被貶謫黃州(今湖北黃岡)為團練副使,

在精神上感到寂寞,

鬱郁不得志,生活上窮愁潦倒。

此詩的書法也正是在這種心情和境況下,

有感而出的。


《黃州寒食詩帖》是蘇軾書法作品中的上乘,

在書法史上影響很大,洋溢著起伏的情緒。

元朝鮮于樞把它稱為

繼《蘭亭序》《祭侄稿》之後的

“天下第三行書”。

通篇書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氣勢奔放,

而無荒率之筆。


史上最動情的 7 幅書法,背後的故事令人動容

史上最動情的 7 幅書法,背後的故事令人動容

史上最動情的 7 幅書法,背後的故事令人動容

史上最動情的 7 幅書法,背後的故事令人動容


5.敬仰之情,趙孟頫《蘭亭十三跋》


史上最動情的 7 幅書法,背後的故事令人動容


元至大三年,即公元1310年,

趙孟頫時年五十七歲。

這年九月,

趙孟頫奉詔自吳興(今浙江湖州)乘舟北上,

前往大都(今北京)。

船行至浙江南潯,

為趙送行的獨孤長老

拿出一件《宋拓定武蘭亭》。

趙愛不釋手,

從獨孤長老處“乞得”,帶去大都。

同舟的吳森亦攜有《定武蘭亭》一本。

此次北行,

趙孟頫在舟中歷時一月有餘,旅途無事,

得以賞玩兩本《定武蘭亭》,

並對“獨孤本”時時展讀、臨習,頗有心得,

先後自九月五日至十月七日寫下十三段跋文,

後人稱之為《蘭亭序十三跋》。


趙孟頫《蘭亭序十三跋》殘本(選頁):


史上最動情的 7 幅書法,背後的故事令人動容


史上最動情的 7 幅書法,背後的故事令人動容


史上最動情的 7 幅書法,背後的故事令人動容


史上最動情的 7 幅書法,背後的故事令人動容


《蘭亭十三跋》不僅是趙孟頫書中之奇品,

而且在其書法理論(學書有二,一曰筆法,二曰字形,筆法弗精,雖善猶惡,字形弗妙,雖熟猶生,學書能解此,始可以語書也。)上,

也有其真知灼見,值得習書者精心研讀。


因此,在瞭解趙孟頫的書法觀方面,

《蘭亭十三跋》亦成為極其重要的書論。


史上最動情的 7 幅書法,背後的故事令人動容

史上最動情的 7 幅書法,背後的故事令人動容

史上最動情的 7 幅書法,背後的故事令人動容

史上最動情的 7 幅書法,背後的故事令人動容

史上最動情的 7 幅書法,背後的故事令人動容

史上最動情的 7 幅書法,背後的故事令人動容

史上最動情的 7 幅書法,背後的故事令人動容

史上最動情的 7 幅書法,背後的故事令人動容

史上最動情的 7 幅書法,背後的故事令人動容

史上最動情的 7 幅書法,背後的故事令人動容


6.狂喜之情,米芾《珊瑚帖》


史上最動情的 7 幅書法,背後的故事令人動容


《珊瑚帖》是米芾的一件紙本行書信札,

縱26.6釐米,橫47.1釐米,

內容是向別人誇耀自己的收藏。

具體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略記自己新收到的三件藏品:


1、“收張僧繇《天王》,

上有薛稷題,閻二物,樂老處元直取得。”

梁代大畫家張僧繇畫的《天王圖》,

上面有唐代大書法家薛稷的題識,

又是宰相閻立本舊藏之物,可謂名品。

從樂老先生處原價購到,

價格不貴,何等得意!


2、“又收景溫《問禮圖》,亦六朝畫。”

謝景溫書香世家,三代簪纓。

官至禮部侍郎、寶文閣大學士、知開封府。

他舊藏的《孔子問禮於老聃之圖》

雖不知作者何人,

但六朝法繪,系出名門,亦為難得。


3、“珊瑚一枝。”

珊瑚生於海底,

古人在沒有潛水設備的情況下,

欲取得一枝,極為困難,

故昂貴而稀罕,非一般珍寶可比。

米芾此處提到珊瑚,特意加大了字號,

寫得異常醒目,可見他對此物的重視程度。


史上最動情的 7 幅書法,背後的故事令人動容


第二部分,隨筆畫出那枝珊瑚,

原來是一座“三叉戟”形狀的珊瑚筆架!

米芾還在筆架的底座旁添注“金座”二字。

可以想見,

鮮豔欲滴的紅珊瑚插在明亮耀眼的金座上,

色彩搭配是多麼富麗堂皇。


第三部分,畫之不足,

又為珊瑚筆架題詩一首:

“三枝朱草出金沙,來自天支節相家。

當日蒙恩預名錶,愧無五色筆頭花。”

頭一句狀物,第二句道其來歷。

“天支”即皇族。

“節相”乃是“節度使”與“使相”二職的合稱,

指在中央掛有相當於宰相職銜的地方節度使,

屬於位高權重者流。

大宅門舊藏的珊瑚筆架,品位自是超群。

因此米芾在三、四兩句詩中自愧乏才,

拙筆配不上如此珍品。

“名錶郎官”是宋代禮部郎中的別稱,

米芾曾膺此職,參與朝廷文秘工作,

故曰“當日蒙恩預名錶”。

“五色筆頭花”用南朝江淹“夢筆生花”典故,

指傑出的文才。

作者的“自謙”手法,

更加突出了珊瑚筆架的高貴。


史上最動情的 7 幅書法,背後的故事令人動容

史上最動情的 7 幅書法,背後的故事令人動容

史上最動情的 7 幅書法,背後的故事令人動容

史上最動情的 7 幅書法,背後的故事令人動容

從書法角度而言,

《珊瑚帖》也是米芾中年代表性佳作。

其筆勢放縱,使轉靈活,字形參差,

佈局隨意,卻絲毫不失傳統法度,

真正達到了“無意於佳乃佳”,

“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神品境界。


當然,

此帖對於研究藝術品收藏曆史的重要價值,

也是不言而喻的。

其人、其物、其書、其畫,四位一體,

小小《珊瑚帖》承載了太多的文化信息,

稱為“國寶”,當之無愧。


7.悲傷之情,王獻之《不謂帖》

史上最動情的 7 幅書法,背後的故事令人動容


獻之白:不謂鄱陽一門,艱故至此。追尋悲惋,益不自勝,奈何奈何。政坐視其滅盡,使人悲熟。賴子高在此,不爾,無可成。獻之。


帖文大意為:

想不到我家在鄱陽的一支競困頓到如此境地,

追想起來,悲哀得使我無法承受。

我是坐視其滅盡,這使我悲傷到了極點。

賴子高尚在此,不然的話,此函難成。


這通尺牘是向對方訴說

因其家門不幸所帶來的巨大悲傷。

並非哀悼他人之喪亡。

故用詞遣句極為悲慼,

而且是反覆傾訴自己內心的哀慟。

史上最動情的 7 幅書法,背後的故事令人動容

史上最動情的 7 幅書法,背後的故事令人動容

史上最動情的 7 幅書法,背後的故事令人動容


書法把蘊藏在個人身心的思想情感,

化做了一種有形有色、有節奏、

有韻律、有神采、有藝術震撼力的結晶體。


歷代書法名家都在其書法作品中

不經意地宣洩和抒發他們的情感,

流露和張揚他們的性格,

自然而然地把書法的基本規律

與自身的性情融為一體,

使書法的造型風貌和精神內涵達到美的昇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