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趙魏三家分晉,為何韓國在三晉中最為弱小?

潘欣冉


韓趙魏三家瓜分智家後,趙國實力最強,約為韓魏兩國的總和;之後不久,魏文侯上位,開始廣納賢才,變法改革,魏國快速崛起成為三晉老大;韓國缺乏擴張的空間,歷代國君都不咋地,一直沒有發展起來,淪落成了老么,飽受欺凌。

三家分晉前夕,韓家就處於弱勢

三家分晉前,韓家就處於弱勢,我們來看看其他兩個兄弟家族:

先說趙家。趙家趙簡子當了很多年正卿,在政治上佔優勢;趙簡子非常英明,在趙家領地上開始了改革變法,比方說後來聞名天下的軍功爵制就是借鑑趙簡子的措施;趙簡子選了個合格的接班人——趙襄子,這傢伙比老子更牛,將趙家的事業往前推進了一大步。

再說魏家。趙簡子的前一任晉國正卿,是魏家的家主,當時對趙簡子挺照顧的,趙簡子當上正卿後,也沒虧待魏家;雖說後繼者年齡較小、缺乏鬥爭經驗,但也沒犯重大錯誤。

反過來看韓家。韓家家主當正卿的時間很早,隨著智家的崛起,韓家的實力一步步削弱,依靠抱團趙家、魏家才勉強維持著。

三家分晉後,韓家錯過了發展機遇

在與智家鬥爭中,趙家反抗最激烈、出力最多,得到的好處也最多,韓家和魏家前期不敢反抗,還為虎作倀,得到的好處差不多,都比較少。

瓜分智家後不久,魏家天才領袖魏斯,也就是魏文侯接手家族事務,通過招攬賢才、變法改革,快速崛起。魏文侯眼光長遠,在深入分析了魏家面對的局勢後,覺得按常規很難發展起來,可拓展的空間不多,確定了戰略方針——韓趙魏三家抱團發展;然後開始招攬人才,通過拜子夏為師,魏國引進了很多優秀人才,部分平民出身的有志之士都得到了任用,比方說李悝、吳起,都是平民百姓,最後出將入相的;李悝當了宰相後,在魏國開始了相對深徹的變法,魏國在制度紅利的推進下,迅速和其他兩家拉開了距離。

同時期的趙家和韓家在幹什麼?在撕逼,都想把對手吞掉。剛剛分開的趙家和韓家,互相看對方不順眼,都準備拉魏家入夥,搞掉對方,經過幾年拉鋸戰,驀然發現魏家已經脫胎換骨了,也開始學著魏家搞改革。

這時候,韓家的地理劣勢顯現出來了。中原就那麼一塊,魏家搶了先,開始拓展,魏家看上的肥肉,韓家自然不敢下嘴,四顧看看,除了周天子、鄭國還可以欺負一下外,其他誰也不敢惹。等秦國壯大、三晉撕破臉後,就只剩下捱打的份了。

缺乏明君領導,歷代國君都不咋樣

戰國七雄,其他幾個國家都有英明的君主:

秦國有秦獻公、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連續出了六七代明君,最牛掰;

魏國有魏文侯、魏武侯父子,魏惠王前期也非常不錯;

齊國有齊威王、齊宣王父子;

楚國從楚悼王到楚懷王中期,都還差不多,吞併了不少小國;

趙國的趙武靈王就不用說了;

燕國有燕昭王,強盛時期的國土能排到前三;

再來看韓國,基本上找不出一個,韓昭王勉強算一個,但和上面的幾位一比,就黯淡失色了。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申不害去世後,韓昭侯放飛了自我,完全不顧國家乾旱、百姓民不聊生的事實,依然動用大筆錢財建高門,連路過的楚國大臣屈宜臼都看不下去了,詛咒他活著走不出這個門,後來還真應驗了。

也就是當時沒有國家侵略,他的才能其實和齊湣王、魏惠王、楚懷王差不多。

綜上所述,韓國在瓜分智家土地時,處於弱勢;之後忙於內鬥,錯過了發展壯大的機遇期;再加上歷代國君庸庸碌碌,雖然資源比較豐富,但仍脫不了被欺負的命運。


小楊品史


春秋時期的晉國,那可是超級威風的存在。僅僅是晉獻公一位國君,就先後吞併55個諸侯國。

晉文公時期,晉國大敗楚國,晉襄公時期大敗秦國,秦國十數年不敢東出。到晉悼公時期,晉國實力達到巔峰,獨霸中原,同時期的秦國,齊國,楚國,都不敢在這個時候跟晉國開戰。

但巔峰過後,迎接晉國的便是衰退。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滅智氏,隨後三家湊在一起,順便把整個晉國瓜分了。到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冊封韓趙魏三家為諸侯,就這麼的,韓國,趙國,魏國便出現在歷史的舞臺上。

三家分晉後,歷史便從春秋進入戰國。魏國的魏武卒那是威震天下,5萬魏武卒就打得秦國五十萬大軍潰不成軍,連連敗退,將秦國的勢力範圍壓縮到華山以西的狹長地帶。

趙國呢,一邊要對抗北方的遊牧民族,還要一邊注意著秦國、齊國的進攻。經過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後,趙國一舉成為中原大國,其國力哪怕是商鞅變法後的秦國,都不敢輕視。

但韓國卻十分的尷尬,雖說也是戰國七雄之一,但在歷史學上老是被人拿來討論,他和燕國到底誰才是戰國七雄中最弱的國家。當然了,在趙魏韓中,韓國實力無疑是最弱的。但都是晉國的繼承者,憑啥韓國要這麼弱小呢?

先從領土上看,韓國分到的領土是最少的,不僅土地不夠肥沃,還沒有地理優勢,都沒有天險可以據守。

反觀魏國,他分到的土地在河東,這是晉國最開始被開墾的土地,很是肥沃,在趙魏韓三國中,魏國擁有著最肥沃的土地。

趙國呢,雖然土地不怎麼肥沃,但至少分到好幾個盆地,易守難攻,只要守住天險,敵人就很難攻打進去。

這麼一對比,韓國就十分尷尬,土地產量不行,就意味著無法擁有更多的人口。沒有優越的地理地形,就很難進行把守。

再從所處的位置上看,韓國的東西南邊分別是齊國,秦國,楚國。每一個都是當年跟晉國扳手腕的存在,都不是韓國所能對付的。

韓國的北方是魏國,魏國向來強勢,想要當三晉的老大。再加上韓國實力較弱比較好欺負,魏國便一直強迫韓國當小弟。久而久之,韓國還真不好發展自己。

想要強大,就必須進行變法,改革舊制,剔除弊制。像魏國進行吳起變法,訓練出一支強大的魏武卒。哪怕馬陵之戰後魏武卒損失殆盡,但吳起變法留下來的規章制度依然保證這魏國軍隊的戰鬥力。

趙國經過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到戰國後期成為唯一能和秦國正面硬剛的國家。長平之戰雖然趙國慘敗,但也讓世人看到趙國軍隊的強大戰鬥力。

再看看韓國,公元前351年,韓侯任命申不害為相,韓國開始申不害變法。公元前342年,魏國攻打韓國。在龐涓的指揮下,申不害訓練的韓國新軍在這一戰中損失殆盡。即便後來有齊國的圍魏救韓,令韓國躲過被滅國的結局,但也因為申不害失去軍隊的支持,令後來的變法難以再實施下去。

等申不害死後,他頒佈的變法條例大都被廢除。也就是說韓國頓時就回到變法之前的樣子,申不害15年的努力化為灰影,相當於啥也沒幹。

在武將方面,韓國也缺少名將。趙國有李牧,廉頗,魏國有吳起,龐涓,這些在戰國時期都是聲名顯赫的存在。反觀呢韓國呢,仔細想一想,是不是還真沒有特別厲害的武將?

當然了,我認為最主要的,還是韓國自韓昭侯之後,就在也沒出現過特別厲害的君主。雖然魏國後來也沒有啥厲害的君主,但畢竟吳起留下的底子還在,按照吳起定下來的規章制度,至少能保證不會被輕易滅國。

相比之下的韓國,申不害變法後的各項政令均被廢除,簡直是一夜回到解放前。像這種情況,韓國怎麼可能不弱小,不會被秦國第一個滅國?


狼群講歷史


在三家分晉之前,晉國的土地基本上就已經被幾個大的世卿家族瓜分完了,中行氏和範氏率先出局,剩下了智氏、趙氏、魏氏和韓氏四家。其中智氏和趙氏所佔的地盤最多,魏氏其次,韓氏最少。在四個世卿家族中,韓氏的勢力也是最為弱小的。而且,在智氏的脅迫之下,韓氏和魏氏都曾主動把一部分封地獻給智氏,以求平安。

這也是和這幾個大家族在晉國的政治地位相呼應的,地位越高,所獲得的政治利益就越多,地位越低,能夠獲得的政治利益也就越小。在晉國的六大世卿家族中,除了被滅了的兩家之外,相對來說,韓氏的地位在這幾家中一直是比較低的,所以封地相對來說也是比較少的。

在春秋晚期,君權旁落,卿士大夫執國命,這是各國都遇到了的情況。除了秦國通過商鞅變法打擊宗室公族,完成了君主集權,其它各國都要經歷一個政治權力重新集中的過程。齊國的田氏代齊和三家分晉,其實也都是各自集權的過程,也就是原來以僭主身份執政的卿大夫直接取代原來的君主。

齊國的這個過程中,田氏聯合實力較弱的鮑氏,先滅了另外兩家高氏和欒氏,但鮑氏本身實力比較弱,所以之後逐漸被田氏消滅,並未能取得獨立地位,齊國整個都被田氏所篡奪了。如果參考這個過程,可以說,韓魏兩家能在趙氏和智氏的鬥爭中存活下來,就已經算是不幸中的萬幸了。

晉國實際上也是經歷了這個過程,智氏在不斷脅迫韓魏兩家獻地給他之後,又裹挾這兩家一起出兵,進攻趙氏。當時智氏的絕對實力是在趙氏之上的,如果是智氏和韓魏兩家一起滅了趙氏,那麼在瓜分趙氏封地的時候,很可能是智氏和韓魏兩家的實力差距進一步拉大,最終導致智氏直接消滅韓魏兩家。

相比之下,韓魏兩家還算比較幸運的地方在於,趙氏在被長期圍困之後,主動找到韓魏兩家,並說服了韓魏兩家反戈一擊,共同消滅智氏,然後一起瓜分了智氏的地盤。也是因為趙氏在之前和韓魏兩家的絕對實力差距沒有大到足以消滅這兩家的地步,在瓜分智氏地盤的時候,還是照顧了兩家的要求,而且最終參與了三家分晉。

不過,雖然韓氏的地盤比較小,兵的數量也比較少,但相對趙魏兩家而言,其實佔據的地盤相對算是晉國比較富庶的地區,而且封地相互之間聯繫比較緊密一些,趙氏和魏氏雖然底盤大,但相互分割,不能連成一片。趙氏的地盤更是分佈在太行山兩側,中間還夾著一箇中山國。

也是因此,在三家分晉之後,比較弱小的韓國很快就成了三晉中首先強大起來的魏國的進攻對象,魏國一直不斷進攻韓國,迫使韓國割地給他。秦國更不用說,因為秦國只要東出函谷關,首先就要路過韓國的地盤,所以韓國頻繁受到秦國的攻擊。不過,韓國仍然先後滅了幾個小國,比如鄭國,就是被韓國滅了的。

在這種地緣政治環境之下,韓國能一直持續存在到秦滅六國,前期主要是依靠在秦國、趙國和魏國三家之間來回搖擺,後期則主要是依賴於趙國和魏國的保護。即便如此,韓國也還是要一直不斷給秦國割地,才能免於被秦國進攻。而最後引起秦國和趙國進行戰略決戰的長平之戰的誘發原因,就是秦國脅迫韓國,要把上黨郡割讓給秦國。

從地緣戰略的角度說,每次到大亂的時代,關中都很容易先形成一個統一的政權,取得優勢,而關東地區往往是要分裂成幾個部分,山西、河北和山東是幾個主要的勢力。但如果關東這幾個戰略區能夠先統一起來,對關中就容易形成優勢,曹操就是如此。三晉的悲哀就在於,雖然他們瓜分了晉國,但地緣戰略又決定了他們實際上必須抱團取暖才能生存。


蕭武


韓國的弱小,幾乎是天生註定的。地少罷了,偏偏還擠在一堆強國中間。本來在這一堆強國之中,還有一個好兄弟魏國一直罩著他,結果末了又勾結旁人把好兄弟魏給害了——這樣的韓國,你還指望它怎樣?

首先,韓家,當初在晉國的六卿時代,就不是一個強者。著名的智伯索地事件,首先就發生在韓家,當時的韓氏當家的是韓康子,一聲不吭就讓出了一萬戶的土地,為什麼?就是因為韓氏是最弱的,如果敢於抵抗智伯的強索,立馬就會有亡族之災。同樣,當時也尚未強大的魏家,所採取的就是與韓家類似的方法。而智伯將此種方法用在趙家身上之際,趙家立馬就爆了,為什麼?因為在晉國,趙家是可以與智家平起平坐的勢力。

也正是因為這樣一個形勢,韓家只能做一個尾隨者,起初他尾隨智伯去討伐趙家,而當趙家反擊之際,他又成了趙家的尾隨者,不論是站在哪一邊,他都是一個第三方的角色,為何?就是因為力量不足,當不了主角,只能做配角。

隨後,當三家分晉,韓家依舊是第三方,因為當時的強者,就是趙,其次是魏。但經歷數十年的發展之後,魏迅速富強。公元前408年,中山國入侵趙國,趙國居打不過,要向魏國求救,甚至不惜割讓智地(今山西省永濟、蒲州古城、臨猗縣一帶)。由此可見魏已經強於趙。隨後,魏國更向趙國借道,一舉滅了中山國,而趙國只能做壁上觀。

而韓國,在這個時候不能說完全沒有努力,前375年,韓哀侯滅鄭國,並遷都新鄭,就是韓國最大的努力。但此後再無擴大勢力的可能,因為韓國四面被秦、趙、魏、楚四個強國包圍,無論你怎麼頑強,都不可能打敗任何一個。

對於韓國而言,最好的選擇,就是跟著大哥混。魏國就是此時的三晉大哥,三家伐齊、伐楚、伐秦,都以勝利告終,而韓跟著魏,也過了一段好日子。

但到公元前343年,當魏國稱王之際,韓國選擇了背棄這個盟友,於是魏兵圍韓,韓向齊國求救,齊國圍魏救韓,結果魏國主力軍在馬陵被孫臏設計殲滅——魏國霸業從此一去不復返。

然而對於韓國而言,這反而是更大災難的開始。因為魏國畢竟是你的大哥,過去一直罩著你,現在你勾結齊人把魏國廢了,難道你就能做大哥了嗎?當然不是,因為此時秦國迅速崛起,韓國不但沒有做老大的可能,反而成了無人關照的小癟三,此後的歷史,便是韓國不斷捱揍、不斷割地,直到割無可割的亡國。

所以,世上有些事,是無可奈何的。韓國在戰國七雄之中,始終是一個弱者,不可能成為強者。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歷史上的三家分晉,並不是趙魏韓三家平分了晉國,也不是三家在消滅智伯後,立刻就把晉國給瓜分了。所以,三家分晉實際上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在這個漫長的瓜分過程中,魏國和趙國佔了先機,因此韓國從一開始就落了下風。

那麼韓國究竟是那些方面不如趙、魏呢?我覺得至少有四方面的原因。



第一、韓國統治者的水平不行

趙、魏、韓三國,魏國是最早變法的。魏國初期的魏文侯以善於吸收人才而聞名,後來的魏武侯也是明君。在變法之後,魏國挑起了與周圍國家的戰爭。先是衛國、宋國、鄭國等小國捱了一頓揍。後來齊國、楚國、秦國也捱了一頓揍。魏國因此國力大勝,成為戰國初期最強大的國家。

看到魏國強大,趙國和韓國覺醒了。趙國的應對策略是遷都河北邯鄲,不與魏國做正面的衝突。韓國則是拿下鄭國,跟魏國一起混。

到了魏惠王時期,逆轉期到了,齊國、秦國對魏國造成了巨大的打擊。齊國於桂陵和馬陵兩敗魏國,秦國也在河西大敗魏國,直接把魏國從神壇上挑了下來。乘此機會,趙國與魏國徹底決裂,接連打敗魏國與齊國,控制了大片土地,也贏得了發展的時機;而韓國當時在幹什麼呢?先是被魏國擊敗(馬陵之戰)、又被秦國擊敗、甚至還被宋國擊敗。韓國國君當時壓根就不敢有非分之想,就是指望著諸侯不來打自己,就很滿意了。這志向太遠大了吧?韓國要是能崛起,就是活見鬼了。




第二、政治體制不行

戰國時期,魏國有吳起變法和李悝變法,趙國有胡服騎射。至於韓國,倒是有過一次申不害變法。但是申不害的變法主要強調的是君主統御群臣的權謀,加強韓國的君權。在重要的富國強兵這一塊,動作不大。這就致使韓國的制度在當時跟周圍國家相比較,是沒有什麼優勢的,甚至還有點落後。

因為,所謂的申不害和韓昭侯這對搭檔,他們的勵精圖治頂多只能讓韓國達到無人敢侵擾的程度,但無法使韓國強到建立霸業的程度。而當擅長權術的申不害和韓昭侯都去世了。韓國自然就沒落了。由此可見,在當時如果不進行政體的深入變革,只能是逞強一時,而無法爭霸百年。



第三、地緣環境一般

三家分晉時,魏國佔了先機。把晉西南、河西地(關中渭北平原東部)、河間地(商朝核心地域)這些產糧地都霸在了手上。趙國則分到了太原盆地、河北山麓平原等產糧地。另外還有晉北、河套牧場,能夠出產大量戰馬。韓國相對就差一點了,只分到了河南中部平原這一點點產量地。國土西高東低,是一個無險可守的國家。

而且最要命的是,韓國跟著魏國走,被魏國當作抵禦楚國的緩衝地。說白了,韓國就是墊背的。這也是弱國的悲哀……

第四、經濟實力不行。

統治者不行、體制不行、地理環境一般,這都還不是最慘的。韓國作為四戰之地,它的經濟實力也不行!

四戰之地也就是交通樞紐,按道理來說,商業應該是很繁華的。但是,由於韓國不像齊國和秦國對於商業有鼓勵或者壓制的政策,而是仍然沿襲晉國舊制,對於發達的商業不管控。導致韓國的商業雖發達,但不能為韓國所用。這也是政體硬傷所帶來的連鎖反應。因此韓國雖然地處交通樞紐,商業很強,但是韓國的經濟並不強。

總的來說,韓國的問題就是國君不行,政治體制沒有深入改革,只是停留在表面,一直就落後於魏國,被魏國壓制。後來又在軍事落後於趙國,始終處於三晉老末的水平。至於說地理因素,這是一方面原因,但不是關鍵原因。


Mer86


韓趙魏三家分晉,首先要明確的是兩點,第一點是三家分晉是非常漫長的過程,不是說立馬就實現的分割;第二點是瓜分過程中,魏國和趙國佔了先機,而韓國是一開始就落了下風的。

韓國為何是最弱小的一個,原因不外乎是這幾個:

1.論統治力,韓國的水平一般。

趙、魏、韓三國,魏國是最早變法的,也是實力最強的。在變法之後,魏國挑起了與周圍國家的戰爭,在各個擊破以後,魏國成為戰國初期最強大的國家。原本拿下了鄭國,跟魏國一起混的韓國,在魏惠王時期徹底遇到了水逆,趙國大佬出來了。

在趙國與魏國徹底決裂後,接連打敗魏國與齊國,控制了大片土地,而韓國當時先是被魏國擊敗(馬陵之戰)、又被秦國擊敗、甚至還被宋國擊敗,連自己都是站不穩的狀態,韓國不弱小誰弱小?

2.論分配地利條件,韓國得到的太差了。

趙、魏、韓三家分晉時,魏國佔了先機,好地方都佔了,晉西南、河西地(關中渭北平原東部)、河間地(商朝核心地域)這些產糧地都在手中;而趙國則分到了太原盆地、河北山麓平原等產糧地,另外還有晉北、河套牧場,出產戰馬;韓國實力最弱,也就只分到了河南中部平原這一點點產量地,少而且危險。

因為韓國還跟著魏國走,果斷被魏國當作抵禦楚國的緩衝地……

3.論經濟發展實力,韓國也是不行。

韓國不像齊國和秦國,對商業有鼓勵或者壓制的管控政策,而是沿襲晉國舊制,發達的商業不管不顧,導致韓國的商業雖發達,商業很強,但是沒有被好好利用,所以韓國的整體經濟並不強。

而且因為政治體制沒有深入改革,只是停留在表面,一直落後所以被魏國壓制,因此也始終處於三晉末尾的水平。



這些歷史要讀


朝秦暮楚,虛與委蛇:韓國。三家分晉以來,韓國最弱,只比北部燕國略強。但韓國佔據著中原地區,始終為各國攻擊,不得已只得在合縱和連橫間反覆搖擺,直到獻上黨給趙國,趙國被秦徹底擊敗,東方六國從此萎靡。今南朝鮮也稱韓國,最大的共同點是實力都很弱,在大國夾縫中生存,虛與委蛇。



傲嬌的鐵娘子


三家分晉時,韓國分的土地很好,經濟條件一度在趙國之上,建國後還滅了曾經的小霸主鄭國。韓國之所以變弱主要有兩個原因:其一、處在四戰之國的位置上,每個大國崛起韓國都首當其衝;其二、變法不徹底,中途而廢。基於上述兩個原因,韓國成了七大戰國中最弱小的一個。

韓國地處中原核心地帶,土地肥沃,水利發達,農業文明十分興盛,還有宜陽鐵山存在。因此韓國立國之初實力是較為強盛的,他經濟發達,商業繁榮,就富裕程度而言強於趙國。韓國立國後,很快發動了對鄭國的戰爭,鄭國雖是春秋前期一小霸,但是到了戰國初期也衰弱了,韓國通過多年戰爭將鄭國吞併,遷都新鄭。

韓國佔據富庶之地,周圍的秦、魏、趙、楚皆是強國,韓國好比一個漂亮的小娘子,周圍都是垂涎她的壯漢,故她的處境十分艱難,經常受到四強的侵略。除了申不害相韓的那十幾年裡,韓國兵強馬壯,諸侯不敢侵韓外,其它時間段韓國飽受欺凌。申不害死後,魏國首先對韓國發起滅國大戰,齊國救了韓國,但是韓國也在抗魏之戰中衰弱了。之後大秦崛起,對韓國進行了長達一百多年的的蠶食,韓國不得不親秦而賄秦;最終韓國小得只有秦國一郡之地,秦王政時代,內史嬴騰將軍一戰滅韓,韓國結束了他近兩百年的歷史。如果韓國如同燕國一樣,偏居幽燕,與中原列強遠離,那麼韓國也不至於早衰。

韓國一直以王道德治治理國家,因此在戰國初期錯過了第一波變法,魏國最先變法成了戰國第一霸主。韓國感受到了魏國的強勢後也開始變法,也就是申不害變法,在韓國變法的這段時間裡,天下諸侯莫敢侵韓者。魏國滅趙失敗後,把目光轉向韓國這位美麗而富有的小娘子,起三十萬大軍滅韓,韓國奮力抗擊魏軍,在齊國的幫助下雖然存國,但也實力大損。之後韓國廢除變法內容,恢復王道治國傳統,想以小弱姿態求生存,不想秦國崛起,對韓國鯨吞蠶食,最終滅了韓國。因此以王道治國,國必削至亡,韓國用他的歷史證明了王道治國的結局。


大秦鐵鷹劍士


在三晉中,韓國從來沒有當過老大,其地位在老二與老三之間徘徊,並非從始至終都是最弱小的。下面我就來說說韓國的實力的變化史。

第一,在晉國分裂前,韓氏在三家中的地位

公元前453年,趙、魏、韓三家共同滅掉知氏,初步形成三家分晉的局面。這時,趙氏是三家的老大,在瓜分知氏的領地時,趙氏撈到最多的好處,比韓、魏二氏多分到十餘座城邑。韓氏與魏氏兩家實力相當,勢均力敵。


然而,到了公元前425年,趙氏掌門人趙無恤去世後,趙氏集團內部由於權力之爭,連續爆發兩次兵變,大大削弱趙氏的實力。這個時候,魏氏在掌門人魏斯(即後來的魏文侯)領導下,開始異軍突起,後來居上,成為三晉的領袖。

隨著魏氏的崛起,韓氏淪為三晉中的最弱者。當趙氏內部發生兵變時,韓氏掌門人韓啟章竟然動了歪念頭,打算與魏氏聯手,滅掉趙氏。然而,魏斯義正辭嚴地拒絕韓啟章的無理要求。後來趙氏得知後,對韓氏十分痛恨,也想聯合魏氏滅掉韓氏,同樣遭到魏斯的拒絕。

第二,三晉獨立後,韓國積極開疆拓土

公元前403年,魏、趙、韓三國正式被冊封為諸侯。最開始時,三家雖然成為獨立的國家,但實際上仍保持密切的聯繫,有點類似於“獨聯體”。

此時韓國仍然是三晉中最弱小的。自從三家分晉後,韓國人深知自己的地盤太狹小,倘若不積極向外擴張,難以在國際上立足。從一開始,韓國便有非常明確的戰略目標:吞併鄭國。

韓鄭戰爭始於公元前423年,當時韓尚未被周王正式冊立為諸侯,韓武子率軍隊進攻鄭國,殺死鄭幽公,鄭國人另立國君,堅持抗戰。到了公元前375年,韓哀侯給了鄭國致命一擊,最終實現吞併鄭國的夢想。之後,韓哀侯遷都到鄭國首都新鄭,由於韓國佔據了鄭國的地盤,後來有時也把它稱為鄭國。

滅鄭是韓國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也使得韓國的軍事力量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與魏、趙兩國並駕齊驅了。

第三,韓懿侯錯失當老大的機會

說實話,韓國的實力還是很強大的。

在魏武侯去世後,魏國也因為內部權力鬥爭而爆發內戰。當時魏國內戰的雙方是公子魏罃與公子魏緩。當時公孫頎向韓懿侯獻計說:“如今魏罃與魏緩相鬥,魏罃佔據上黨,控制大半個國家。只要除掉他,必然大破魏國,這個機會不可失。”

對於韓懿侯來說,現在是一個可遇不可求的難得機會,倘若抓住了,韓國的歷史便要改寫,取代魏國成為三晉老大自不必說,甚至可能稱霸中原呢。於是韓懿侯與趙成侯聯手,進攻魏國。

公元前369年,韓、趙兩軍分別從南、北兩個方向進軍,夾擊魏罃的軍隊。雙方在濁澤(即涿澤)展開大戰,魏軍大敗。這是魏文侯以來,魏國在歷年戰爭中最大的慘敗之一。魏罃的主力被韓、趙聯軍團團圍困,危在旦夕。

可是令人瞠目結舌的一幕發生了。韓國與趙國兵團在勝券在握的情況下,莫名其妙地撤軍了。原來韓懿侯與趙成侯兩人意見不統一。趙成侯的意見是殺掉魏罃,立公子魏緩,逼迫魏國割地求和。韓懿侯卻主張把魏國一分為二,分別由公子魏罃與公子魏緩統治,以達到分解、削弱魏國的目的。

由於韓、趙意見不統一,最後不歡而散,而魏罃則僥倖逃過一劫。最終魏罃重新統一魏國,是為魏惠王。魏國統一後,韓、趙兩國就沒機會了,韓懿侯也錯失當三晉老大的機會。

第四,在韓昭侯時代,韓國的實力要略強於趙國

韓昭侯是韓國曆史上最雄才的君主,也是厚黑學的代表人物。他起用申不害,實施變法。申不害相韓十幾年,在一定程度上為韓國富國強兵做出正面貢獻。《史記》是這樣評價的:“內修政教,外應諸侯十五年,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強,無侵韓者。”

不過,此時的韓國在實力上仍然不及魏國,但開始超越趙國。趙國走向衰微,主要是因為遭到魏國的沉重打擊。魏國一度攻陷趙國的首都邯鄲,趙國不得不最後屈服於魏國。直到趙武靈王實施胡服騎射後,趙國才得以重新崛起。

此期的韓國,被稱為“萬乘之勁韓”,韓國有什麼厲害之處呢?據史料,韓國“帶甲數十萬”,其武器之精良冠絕諸侯,“天下之強弓勁弩皆從韓出”,強弓的射程“皆射六百步之外”,“遠者括蔽洞胸,近者鏑弇心”,劍戟“皆陸斷牛馬,水截鵠雁,當敵則斬堅甲鐵幕”,韓國士兵“被堅甲,蹠勁弩,帶利劍,一人當百”。統而言之,韓國最厲害的就是武器的精銳。

後來,韓國由於遭到崛起中的秦國的輪番打擊,最後淪為二流國家。


君山話史


春秋時期,晉國的強大是諸侯國有目共睹的,晉國一度成為了春秋霸主,而在春秋末期,戰國初期,晉國被趙魏韓三家分割,晉國徹底消亡。

晉國這樣一個強大的國家,即使是被分割成了三部分,依舊強大異常,首先是魏國,魏國自戰國初期開始,就一直是一個強大的國家,在戰國初期,長期居於霸主地位,這主要得益於魏國動手早,改革的快。

<strong>

趙國,眾所周知的,趙國雖然沒有曾經魏國那般輝煌,但卻是戰國後期唯一能夠在軍事上跟強秦一教高下的國家,六國的覆滅也是從趙國元氣大傷開始。

韓國就不行了,韓國一直是戰國時期最弱小的國家,明明是三家分晉,但韓國在獨立以後只能勉強自保,完全沒有發展的方向。

韓國為什麼自三家分晉以後一直那麼弱小呢?

韓國並非沒有勵精圖治過,申不害的改革使趙國走上了強兵之路,但韓國依舊弱小,就算是強兵以後,韓國也不過是不再被其他國家隨意揉捏,更別提成為一代霸主了。

三家分晉以來,韓國分到了最差的土地。

或許天生註定韓國無法發展起來,三家分晉以後,趙國和魏國都分到了北方的牧場,廣闊的平原盆地當作糧食產地,只有韓國分到了最差的土地,資源差意味著發展的速度跟不上其他國家,落後也是必然。

自晉國時期,韓家就是三家中最弱小的。

晉國時期,韓家的發展遠遠比不上當時晉國同為卿大夫的趙家和魏家,韓家起步晚,後來魏家和趙家滅了晉國另外三家卿大夫,三家分晉的局勢基本形成。

韓家一開始就是最弱小的,在分晉以後,自然也一直都是其中最弱小的國家。

韓國統治者沒有長遠眼光。

韓國統治者最擅長的是什麼,是玩弄權術,然而整個韓國的實力卻長久的沒有得到提高,為了制衡秦國,韓國甚至將韓非子送到了秦國,只是為了讓韓非子用在秦國興修水利這樣的方法延緩秦軍侵佔韓國的步伐。

韓國內部統治者對自己的計策十分自信,他們一度以為靠著小聰明可以苟活下去,但他們卻忘了,真正能保住一國的,不是這些小聰明,而是韓國自身。他們如果擁有了足夠的戰鬥力,何懼強秦。

韓國一開始就居於不利地位,即使在申不害改革以後,也不過堪堪自保,當其他國家大肆侵佔弱小國家的時候,韓國也只有鄭國可以侵佔,明顯發展不足。

發展不足的情況下,韓國的地勢決定了他還需要面對周圍各大強國的碾壓,想要發展難度也是很大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