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太后去世後,宣宗孫皇后把持朝政,怎會由朱祁鎮亂來呢?

史學長空


首先歷史上宣宗孫皇后並沒有把持住朝政,她干預朝政並不多。宣宗孫皇后(即英宗時孫太后)沒有干預英宗亂來的原因我認為有這些,

首先太皇太后張氏影響,英宗已成人親政,有祖制後宮不得干政,再者也可能是她自身原因

咱們要先明確一點的是影視劇是影視劇,歷史是歷史雖說有些影視劇打著歷史正劇的名號,但為了娛樂性等原因還是做了許多修改的,歷史上的宣宗皇后在張氏死後並沒有把持朝政

電視劇《大明風華》中孫皇后形象

英宗朝前期張太皇太后還活著,早期把持朝政的也只能說是朱祁鎮的奶奶張太皇太后。

張氏是仁宗皇后,宣宗母親,政治經驗豐富,還頗有手段。話說明宣宗十年,宣宗突然離世。太子朱祁鎮即位,當時才九歲,還是個孩子,這時他奶奶張氏被尊為太皇太后,母親孫氏被尊為皇太后。在朱祁鎮即位前甚至有傳言說,張太后打算立襄王朱瞻墡。於是張氏便召集群臣,擁戴朱祁鎮順利登機。眾臣上書請張太后垂簾聽政,但是被張太后拒絕了。

明宣宗畫像

從這一系列事件中可以看出,英宗朝早期真正有實權的太皇太后張氏,權力打到甚至可以廢立皇帝,孫若薇可以說在其中作用很小,也可以說很低調,不參與政治。張氏也並沒有利用手中的權勢為非作歹,而且她還嚴格約束自己的孃家人,經常性的對王振進行敲打,使得王振不敢為非作歹。她還重用以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浦為代表的仁宣久臣,進行吏治整頓,大力發展經濟,明王朝呈現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同樣,你還是幾乎見不到孫太后的影子。有婆婆張氏在孫氏其實也沒有太多機會干預政事。

祖制“後宮不得干政”

《明史•外戚》中有“明太祖立國,家法嚴,史臣稱后妃居宮中,不預一發之政,外戚循理謹度,無敢恃寵以病民,漢、唐以來所不及”的記載。而且後宮都是女人,她們大多沒有政治素養和才幹,也不方便拋頭露面。所以只能依仗其父兄,以及背後的家族。一旦仰仗父兄母族便容易形成外戚干政,對皇權來說,這就意味著異姓把持朝政,甚或改朝換代例如西漢末年,外戚王氏把持朝政,最終導致王莽篡漢。

正統前八年張氏干政是因為皇帝年幼,需要人主持大局。而張氏死後,朱祁鎮已經親政,這時孫氏要是再想幹政,這可是大逆不道的事情,後宮干政在古代是絕對的忌諱,看看呂后,慈禧等干政哪一個不是被後世所批判,又有祖制在哪裡,古代講究以孝治天下,誰也不敢輕易違背祖制,孫氏也是有自知之明的。

明英宗朱祁鎮

英宗親政,想大幹一番,也有主見

先是有張氏太皇太后在,張氏位子尊崇無人能及。正統八年,張太后駕崩,三楊也基本死的死,辭職的辭職。英宗開始親政,這時英宗正值青春年少,自己很有主見其實從土木堡之變可以看出,想一想那有幾個皇帝那麼好忽悠太監一慫恿就去親征的。皇帝受過良好的帝王教育,他明白親征意味著什麼,他手中的權力有多麼大,那有那麼容易被一個太監所左右。而且當時英宗正值十七青春年少,這時候的少年並不容易管教,很有自己的想法,孫氏要想幹政,也不是那麼容易。

性格使然在史書中有關孫太后的記載並不是很多,但從一些僅有的記載我們大致也能推斷出,她是位有大智慧,但又懂得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的人。

“土木堡之變”後,一時大明王朝處於危局之眾,但是在她主持下穩定住了朝局,摒棄部分朝臣的南逃主張,重用於謙等主戰派,並令于謙任兵部尚書之位,負責有關北京防守事宜。在也先進犯北京之際,她知道如果沒有皇帝主持,北京無法堅守,因而做出了“皇太子幼衝,郕王宜早正大位,以安國家”(《明紀事本末》)決定。贊同部分群臣擁立朱祁玉即位的意見,尊朱祁鎮為太上皇,立朱見深為太子,徵調軍隊將領堅守北京。

英宗親征路線圖

北京保衛戰主要功臣:于謙

北京保衛戰局勢圖

在當時其實她完全可以藉機立年幼的朱見深為傀儡,自己垂簾聽政,大肆攬權,但他沒這樣幹,相反的在穩定了局勢了之後,她便立刻退出,絕不過多幹預政治。

在朱祁鎮被贖回後被景泰帝囚禁於南宮,她也沒有進行大的干預,反對,只是對朱祁鎮進行探訪,畢竟那是她兒子啊。這一切都是為了大局考慮,恐怕明王朝陷於內亂,讓蒙古人有了可乘之機,再後來石亨等人密謀奪門前,也曾向孫太后請示,她也是思慮再三才同意,而且當時石亨等人也已準備妥當,不論她是否同意,都會幹的。

從這些事件,還是能看出,她是有政治才幹的,果斷有主見,能從大局考慮。土木堡之變,奪門之變,甚至可以說她曾兩次就大明王朝於危難,她能決定政治,但是她又不過多幹預政治,不貪戀權位。

綜上,可以說宣宗皇后孫氏(即英宗時的孫太后),其實在真正的歷史上並沒有怎麼把持朝政。而且也由於因為張氏存在,英宗親政,祖制“不得干政”,自身性格修養原因等並沒有過多幹預政事。

歷史閒談,歡迎評論,若有興趣,關注 (圖來自網絡,侵刪)


柘4011


張太后去世後,實際上是宦官兼帝師王振把持朝政,而正是此人結束了朱高熾朱瞻基開創的仁宣之治,影響了一個王朝的興衰榮辱。而他也是土木堡之變的罪魁禍首!

張太皇太后

實際上,張太后在世時,是王振奪權路上的一道障礙。一個女人能擁有比文官集團更為強大的力量嗎?是的,在我看來還不僅如此,這位偉大的女性,不但能夠左右朝政,還能廢立天子,此人就是朱祁鎮的祖母,張太皇太后。

朱高熾朱瞻基駕崩後,張太皇太后擦乾眼淚開始輔佐自己的孫子。實際上,如果不是他的決定,朱祁鎮是當不了皇帝的。剛開始有傳言說太子(朱祁鎮)不是孫貴妃所生,而是由宮女帶生的,所以他的地位很不穩固,甚至有請外地藩王來當皇帝的謠言,在當時謠言那是傳的滿天飛。在這關鍵的時刻,張太后堅決的支持了太子朱祁鎮並擁立他為皇帝。

這樣的一個人,不要說論能力,就是排資歷也能嚇死人,真正做到了號令天下誰敢不從,這位祖母級的人物也並不是光說不練的,王振就曾經被她惡整過一次,這件事情也成為了王振心中永遠的痛。英宗正統元年2月,張太皇太后召集五大臣入朝開會,等到這5個人到齊後,張太皇太后把皇帝領了過來,讓他看清楚這5個人,然後語重心長的說道:以後陛下有什麼想做的事情,一定要和這5個人商量。

朱祁鎮似懂非懂的點了點頭,5位顧命大臣是十分感動。但他們想不到的是,這位太皇太后叫他們來,絕不僅僅是要表示對他們的信任,她還有一項重要的工作要做。過了一會兒,張太皇太后命令宣王振進宮,王振立刻入宮。王振想不到自己人生中的最大一場噩夢即將開始。張太皇太后一下子從慈母變成了扼殺,突然對王振大喝,你侍候皇帝的起居,不過是個宦官而已,卻多有不法的行為,今天我要殺了你,就在太后大喝的同時,大殿裡的侍衛拔出了亮閃閃的刀架在了王振的脖子上。怒罵完後立刻就動手招呼都不打一個,從他的動作熟練度和時間連接上來看,相信這一連串的舉動,應該是經過預先彩排的,原先一團和氣的大殿突然就殺氣騰騰,王振頓時魂不附體。顧命大臣們這才明白,這位平常神色溫和的太后竟然還有這麼兇狠的一面,讓他們到場的目的絕不僅僅是交代事情,還同時給他們安排了觀眾的角色。

其實啊,張太皇太后並不是真想殺掉王振,因為當時的王振實在算是個老實人,也沒有犯什麼錯誤,於是他便順水推舟,饒恕了王振,但同時惡狠狠的警告他:今後不准你干預國事。以後王振見了張太皇太后就像老鼠見了貓一樣,馬上退避三舍,逃之夭夭。

王振也無奈了,三楊可以應付過去,但那個老太婆那是應付不過去的呀。隔那麼幾天王振總要被拉過去罵一頓,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王振沒有辦法,這個天不怕地不怕的老前輩是他惹不起的,只能怎麼著呢,只能等著他了老人家自然死亡了。

這一天終於來到了,正統7年10月,經歷四朝的張太祖太后離開了人間,王震奪權路上的最大障礙就此消散。三楊也已年老多病,王振的機會來了,他從此大權獨攬,控制了錦衣衛,還收了很多屬下,其中不乏飽學之士聖人門徒。

至此,一直到正統14年(1449年)土木堡之變發生。國家的大事小情都他一個人說了算,王振一直結黨營私,貪汙腐敗,把持朝政,搞的整個朝廷烏煙瘴氣。最終土木堡之變,搞的大明帝國差點滅國,實在是歷史一大罪人!!


知行合一2020


這是因為孫皇后根本不是什麼正經女人,她和她兒子朱祁鎮是一路人,對朝政沒有任何正面意義的影響。

歷史上這對母子可以說是厚顏無恥。

朱祁鎮是個垃圾,無論是土木之變的倒行逆施,還是奪門之變後的昏庸無知,他的個人政績都可以說是負分。

當然,朱祁鎮做的事,和孫皇后沒有關係。我們不能因為她生了一代昏君,就把問題癥結歸結到她的頭上。

但是,孫皇后在其他方面的所作所為仍然是無恥的,證明她和昏君兒子是不能分割開的。

孫皇后的無恥,主要體現在奪門之變前後。

在土木之變時,明朝面臨生死存亡的危險,全體朝臣要求讓郕王朱祁鈺登基即位,孫皇后被迫答應了。

除此以外,孫皇后對朝政沒有任何正面的影響,這集中體現奪門之變的問題上。

奪門之變的成功,離不開孫皇后的內應。她通過對後宮的把持,與曹、徐等外臣勾結,成功將朱祁鎮復辟。

孫氏家族參與奪門之變者甚多。由於復辟有功,這些人在朱祁鎮復位後各種加官晉爵,大大小小多達二、三十人。即便是這樣,孫皇后還不滿足,還在向兒子要官、要地。

除此以外,為了保證孫氏家族的富貴,孫皇后還拉攏了皇太子朱見深的生母周貴妃。於是,她本人提議廢后,也就是廢了無子多病的錢皇后,全不念這個兒媳婦對自己兒子的情意。

總而言之,賢后戲碼是孫皇后的婆婆張太后的劇本。在歷史上,孫皇后是個很自私無德的女子。


HuiNanHistory


太皇太后張氏在世的時候,明英宗朱祁鎮一直比較聽話,朝政也很清明。但是張太皇太后去世以後,太后孫氏執掌朝政。那時候,朱祁鎮便開始亂政,不但寵信太監王振,而且在御駕親征北伐中,還輕率冒進,最終在土木堡之變中,全軍覆沒,連自己也做了瓦剌的俘虜。那麼,朱祁鎮在胡來的時候,孫太后為什麼不阻止他呢?

(孫太后劇照)

如果孫太后是個昏庸無能的太后倒也罷了。但事實上,孫太后雖然在能力上比不上張太皇太后,但她其實也算是一個賢明的太后。尤其是在土木堡之變發生後,她積極支持于謙,立朱祁鈺為帝,組織力量,對抗瓦剌的侵略。別的不說,就這一點,便十分難能可貴,以讓她躋身於歷史上賢明的太后之列。

為什麼這一點十分難能可貴的?

因為朱祁鎮是孫太后的兒子,而朱祁鈺並不是。自己的兒子被敵人抓去,俘虜了,照一般的情況來說,孫太后肯定會在朝廷中又哭又鬧,要求大家無論如何要滿足瓦剌的要求,只求把自己的兒子贖回來。但是她並沒有這樣做,反而同意立別人的兒子朱祁鈺為皇帝。這也意味著,朱祁鎮在瓦剌手裡將失去價值。失去價值以後,他隨時隨地都將有被殺的危險。

而且,孫太后就算不顧兒子的生死,同意另立一個君王,她也應該立孫子朱見深為君王,畢竟那是自己的親孫子啊。

但是孫太后都沒有這樣做,她所有的做法,都是為了江山社稷,從國家的大局出發,因而認可於謙等人的做法。就“大公無私”這一點,歷史上很難有太后能夠做到。

(朱祁鎮劇照)

那麼,孫太后既然也算是賢明的太后,她為什麼沒有阻止朱祁鎮胡來呢?

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其一,朱祁鎮已經長大。

張太皇太后去世的時候,朱祁鎮已經差不多16歲了。這個年紀,正是古代皇帝親政的年紀。也就是說,之前之所以由他的奶奶張太皇太后做主,是因為他還小,現在他已經長大了,凡事也都是他自己做主,不太可能聽太后的話了。

孫太后能說得上話的時候,恰好遇上朱祁鎮也長大親政,因此,在朝廷大事上,她就算賢明,又有多少把控能力呢?如果再行把控,那麼她將成為呂后、慈禧一類的人物,朝中大臣和天下百姓都是不會允許的了。

所以,此後朱祁鎮要做什麼事情,孫太后也只能任由他來做。

(張輔劇照)

其二,朝中賢臣大片凋敝。

張太皇太后掌權的時候,之所以政治清明,天下太平,是因為朝中有張輔、楊士奇、楊榮、楊溥、胡濙等賢臣輔佐。尤其是楊士奇、楊榮、楊溥“三楊”,其賢能在歷史上是出了名的。

當然了他們之所以賢能,也是因為明仁宗、明宣宗兩代皇帝比較清醒開明,同時有張太皇太后做出了道德的表率,這些皇帝、太后及大臣們相互激發促進,因此才形成了“仁宣之治”的良好局面。

到朱祁鎮發動北伐戰爭的時候,“三楊”都已經先後去世,只剩下張輔和胡濙。不過他們已經年邁,說的話,朱祁鎮也不聽了。後來,張輔還只能隨朱祁鎮北伐,最終以75歲高齡,死在土木堡。

總之,“三楊”這樣的朝中重臣的去世,讓朱祁鎮失去了約束。孫太后就算能說上話,但是沒有人附和她,她的話朱祁鎮也是不會聽的。同時,太監王振也在那時候發揮了作用。此消彼長,朱祁鎮的思維自然就亂了。

如果說孫太后有一點沒做對,就是她應該像當年張太皇太后那樣,繼續約束王振。她沒有約束,讓王振亂來,才造成了悲劇。

(王振劇照)

三、北伐失敗孫太后鞭長莫及。

嚴格地說,朱祁鎮御駕親征和瓦剌作戰,其實並沒有錯。錯的是準備不充分,沒有進行充分的偵查調查、物資供應及戰術安排。尤其是在作戰過程中,輕敵冒進,並且在行軍線路選擇上,荒唐糊塗,因而才會最終失敗。

從明朝當時的實力來看,只要有一個好一點的指揮者,只要戰術安排得當,要想打敗瓦剌,並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

作為太后,孫太后能起的作用,只是覺得這件事該不該做,是不是應該做好準備。她就算再賢明,也只能對朱祁鎮做這一番叮囑。至於在戰爭過程中,仗應該怎麼打,一來她鞭長莫及,二來她自己也不懂。因此,她根本就無法左右戰爭,也無法提醒朱祁鎮。

至於當下熱播的電視劇,怎麼描寫孫太后。畢竟是文藝作品,是不能當真的。


張生全精彩歷史


明朝歷史上,從來就不存在後宮把持朝政一說,即便是朱祁鎮、朱厚熜兩個國主年幼的時期,也是以內閣朝臣為主,後宮扮演的角色也只是支持與配合。朱祁鎮8歲繼承皇位,但是內閣有“三楊”掌舵,這對歷史上的最佳組合之一,是當時明朝的實際掌舵者,雖然很多事都要太后的懿旨,但更多的是走走流程,張太后並沒有實際的參與決策。

張太后死後,後宮以宣宗孫皇后為遵,但是朱祁鎮此時已經親征,明朝祖訓是嚴禁後宮干政的,這點縱觀整個明朝都沒有廢弛,孫皇后雖然地位尊顯,但也影響不了朱祁鎮的決策。


文史並蒂


明宣宗孫皇后從來就沒有把持過朝政。

她最多就是有這個心思,但絕對沒有這個條件,也沒有這個能力。

正統前期,不論是張太皇太后主持朝政,還是王振一家獨大,都沒有孫皇后什麼事兒。

等到了景泰朝,皇帝親孃尚在,朱祁鈺明顯更信任於謙,再加上危機是自己親生兒子搞出來的,她這個太后頤養天年還成,試圖把持朝政就很尷尬了。

好不容易等英宗復位了,年輕的時候她都管不住,何況是中年的兒子,更管不住了。

而且明朝的后妃普遍出身普通人家,外戚弄權的可能性太低了。

孫皇后之所以在史書上留名,主要還是因為她在土木堡之變和奪門之變中的表現說得過去。但是說實話,也就是正常表現了。

畢竟,在當時的情況下,她這個太后同意只是走個過場,讓過程和結果都名正言順罷了,就算換成低調的胡皇后,一樣做得來。

至於能力,孫皇后自己在皇宮裡搞搞宮鬥,為了皇后的位置努力奮鬥還行,但這點兒水平和手段拿到朝堂上,那是真的不夠看。

願意吃她這一招的,也就明宣宗了。所以她才能成為皇后,給了她兒子嫡子的身份和正統的地位。

這裡必須要提一下她對待兒媳錢皇后的態度,實在讓人寒心。

土木堡之變後,明英宗被俘虜,錢皇后跟著她一起湊錢送給瓦剌。明英宗放不回來,錢皇后就天天擔心,為他祈禱,眼睛哭瞎了,腿也瘸了。等到明英宗回來住在南宮,日子過得艱難,她不離不棄,帶著妃嬪宮女趕製繡品,改善生活。

面對這樣的皇后,明英宗自己都很感動,對她特別好。結果孫皇后就因為錢皇后是個殘疾人,還沒有兒子,就想廢了她,另立朱見深的母親為皇后,最後被明英宗拒絕了。

對待身邊的人尚且如此涼薄,誰還敢為她所用。幸好是沒掌權,真要是把持了朝政,明朝估計毀得更快。


望舒樓主人


這個問題可以分為兩部分去理解。

一、宣宗的孫皇后從來沒有把持朝政的機會

《大明風華》的熱播,讓很多人有了種錯覺,似乎宣宗的孫皇后真是電視劇中那個極富政治才能、執掌朝政的孫若微。不得不說,這真是個天大的誤會。

真實的孫皇后,從來都只是一個後宮女子,爭寵也許在行,政治方面沒什麼建樹,掌握朝政的是張太后,哪怕張太后去世了,孫皇后也沒能接手,那時的朱祁鎮已經長大,迫不及待的想要親政,怎麼願意頭上壓著一個人?

就算朱祁鎮願意,朝中大臣們也不會同意。祖制寫著呢,後宮不得干政,為了確保後宮娘娘和她們的孃家不把手伸到前朝,朱元璋甚至降低了妃嬪們的門第要求,決心不可謂不強。

祖制之外,大臣們也並不想朝中再多一個掌權的人。權力就那麼多,要是再分出去,自己手中的可不就更少了?

當初之所以同意張太后攝政,一來是因為朱祁鎮年紀太小,只有9歲,必須有人攝政,以其讓朝臣擔任這個角色,還不如讓張太后來,畢竟太后是會老的,她手中的權力最終只能還給皇帝和朝臣;二來是因為朱瞻基的遺詔中明確的說了,“凡國家重務,皆上白皇太后、皇后”,而無論是從孝道還是手段來說,皇后都無法與皇太后爭鋒。

後來的事實也證明了張太后當得此重任,掌權而不戀權,從來沒有利用掌權之機為自己的孃家謀福利,反而對孃家管束極嚴,不許他們參與政事。這種品德,得到了天下人的尊崇。

二、孫皇后極力阻止朱祁鎮御駕親征,但沒成功

事實上,孫皇后並沒有坐視朱祁鎮亂來,從一開始就極力反對他親自出徵,但朱祁鎮被張太后壓制多年,非常急切的想要建功立業,做出點成績給老祖宗們看看,孫皇后沒有阻止成功。

他的這種心情,有點類似於同學們考上大學之後,遠離父母獨自求學,既忐忑又期待,迫不及待放飛自我,長輩交待不許做的事情,特別想去嘗試一下。

只是他這次嘗試的代價有點大。

母子談話中,孫皇后應該也假設了最壞的情形,比如朱祁鎮戰死,國家無主。朱祁鎮沒被她嚇住,為了安撫她和那些同樣反對他親征的大臣們,立了兩歲的朱見深為皇太子。

朱祁鎮出生四個月就被立為皇太子,他之所以遲遲不立朱見深,是因為朱見深不是皇后之子,他想等錢皇后的嫡子。但終究沒等到。

總之,孫皇后盡力阻止朱祁鎮了,但皇室關係複雜,哪怕是母子,母親要是沒有權力在手,皇帝兒子也不一定會聽。何況,《明史》中記載朱祁鎮根本不是孫皇后的親兒子,很多事情就更難說了。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縹緲峰下一粒沙


太皇太后張氏去世於正統七年(1442年),當時明英宗已經16歲了,當時明英宗已經加冕冠禮,已經是成年人,並且有能力親政。這樣的條件下,明英宗自己處理國事,並不需要母親孫太后的指導。其次孫太后不具備專政的條件,如果是在其他朝代比如東漢時期,太后是有可能垂簾聽政,但是在明代這種情況很難發生。所以作為皇帝的明英宗想要亂來,根本沒有人阻止他。

明代嚴苛的後宮制度使得太后難以專政,在明英宗成年的情況下,孫太后不可能把持朝政。

明太祖朱元璋在建立明帝國的時候,鑑於明代之前的後宮亂政,設立了嚴格的後宮制度。早在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剛剛建立政權後,他就讓翰林學士朱升修撰女誡,訓導後宮妃嬪學習教育。除了明太祖之外,朱棣登基稱帝不久,就下令讓解縉編寫《古今列女傳》,明成祖皇后徐氏“嘗采女憲、女誡作內訓二十篇,又類編古人嘉言善行,作勸善篇,頒行天下”。這種後宮的教育使得明代的皇后們很少干預政事。

除此之外,朱元璋對於後宮的管控十分嚴厲,甚至是管制生活,限制人身自由。自後妃以下至嬪妃,侍從,女使等人。所有衣食、用具、金銀、錢帛等等,這些日常用品的供應都要從尚宮取旨,牒內使監覆奏,再移到相應的部臣取給。如果後宮的妃子徑直到部裡領取,就會處以死刑。後宮妃子如果私自傳遞書信給外面,也會被處以死刑。在這種制度下甚至後宮妃子生病,都不能夠直接讓御醫治病,都是妃子把病症的症狀告知宮女,由宮女告知御醫,御醫再根據宮女描述的症狀下藥。

之所以明太祖設定如此嚴苛制度,正是因為歷代後宮的皇后都是接觸朝臣,形成自己的黨羽,進而控制朝廷,實行自己的後宮干政。

另外一點就是明代的後宮妃子都出生普通家庭,明代後宮的妃子除明太祖的馬皇后,明成祖的徐皇后,其他皇后和皇貴妃都是普通人家出生。沒有強有力的外戚家族支撐和保衛後宮妃子,後宮妃子想要建立自己的統治是十分困難的。而且這種外戚也被明代皇帝賜給爵位,但是除了明英宗時期孫太后母家的會昌侯孫繼宗,因為參與奪門之變可以參議國政,其他的外戚都是碌碌無為,即使想要參與國政也被人阻止。

選妃出生普通家庭,禁止後宮干政的家訓在明代執行的很嚴格。

據《明史》記載,明英宗的祖母太皇太后張氏,父親是兵馬指揮使張麟,張麟因為女兒的緣故被封為彭城伯,張氏的哥哥張昶、弟弟張升都是參與過靖難之役,尤其是弟弟張升有功勞,為人賢能,被內閣大臣楊士奇稱讚,但是張太后按照明太祖的家法禁止張昶、張升參與政事。

明英宗的母親孫太后。他的父親孫忠本是太學生,之後出任永城主簿。兄弟五人:孫繼宗、孫紹宗、孫顯宗、孫續宗、孫純宗。孫純宗很早過世。孫繼宗因為參與奪門而因此顯貴,但是此後在孫繼宗以奪門之變陸續為孫顯宗,孫紹宗求官。但是孫太后得知後,直接拒絕,以致於李賢稱讚孫太后。而孫繼宗此後被明英宗和明憲宗父子二人信任,掌管當時的明軍京營,這是明英宗和明憲宗對於京營的不放心,因為奪門之變時石亨、張軏等人就是帶著京營的軍隊發動政變。

通過孫太后和張太后的例子我們也可以看到明代皇后的模樣,出生平民家族,控制外戚家族參政。她們很少參與政事,所以張太后去世後,明英宗親政,這使得孫太后不可能也不會干預明英宗的政事。

明英宗其實很早就出現亂來的傾向。

在正統元年(1436年)十二月,就發生了一件事,當時年僅九歲明英宗把兵部尚書王驥下獄,起因是王驥在兵部商議邊事要給出意見,但是王驥五天都沒有奏章上報朝廷,王振於是教明英宗召見王驥,明英宗召見王驥之後,責備王驥是不是欺負自己年幼無知。明英宗之後就讓人抓王驥及兵部右侍郎鄺埜下獄,但是此後又把他們放出了監獄。以示威懾。

而王振是明英宗一手縱容而成。在太皇太后張氏去世之後,明英宗寵信王振,王振的權勢日益積重,明朝的公侯勳戚都叫王振‘翁父’。畏懼得禍的人都爭先恐後得依附王振以求免死,大肆賄賂王振。當時的工部郎中王佑因為溜鬚拍馬,被升遷為工部侍郎,他拍馬屁拍的極為無恥。王佑本人貌美無須,在一次王振回見王佑的時候,王振問王佑:‘

王侍郎何無須?’王佑說:‘老爺所無,兒安敢有?’。

要知道十六歲的明英宗在當時還稱呼王振為“先生”。在中國的歷史上,當時也有這樣的皇帝,一個是東漢的漢靈帝,漢靈帝說過宦官張讓是我公,趙忠是我母。另一個是唐朝的皇帝唐僖宗,他稱呼田令孜為“阿父”。這兩個人都是著名的昏君。要知道同為君主,漢昭帝在14歲的時候就識破了上官桀的讒言。明英宗的行為和漢靈帝,唐僖宗並沒有什麼不同。

而且明英宗在王振的慫恿下,決意親征,但是明英宗卻沒有做好任何舉措,最後在猶豫之中大敗。流落在北方的草原,回來又被囚禁。南宮復辟後,明英宗居然想念他和王振的情誼。給王振招魂,在智化寺祭祀王振,賜下祠堂名為精忠。明英宗朱祁鎮的行為可以說十分昏庸。

也許明英宗的本性就是這樣,在當時孫太后不可能控制明英宗,明英宗肯定自己的本性行事,他縱容王振亂政,決意親征。這說明明英宗並非英明之君。

張太后去世後,楊榮最先去世,楊士奇因為兒子楊稷犯罪最後致仕,楊溥年老多病,明英宗親政之後肆無忌憚。由於制度和祖宗之法,孫太后不可能干預行政,最後明英宗縱容王振,搞出了明朝的滅亡危機。


人者仁義也


大家好,我是讀史如品茶,歡迎大家聽我回答《張太后去世後,宣宗孫皇后把持朝政,怎會由朱祁鎮亂來呢?》

熱播古裝劇《大明風華》自開播以來,圈粉無數。《大明風華》裡,吳越扮演的張太后(朱高熾夫人張妍)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電視劇裡,張妍是間接導致明英宗朱祁鎮被瓦剌俘虜的人,但歷史上不是這樣的!歷史上,張太后很賢明,因為明英宗朱祁鎮即位時年齡太小,朝廷實際由張太后主持工作,她任用"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張輔、胡濙等大臣輔政,使得朱祁鎮即位後的明朝廷政通人和,並沒有什麼大的過失。

但是,好景不長,張太后在正統七年(1442年)與世長辭。張太后辭世後的第二年,朱祁鎮正式親政,雖然張太后去世了,但楊士奇、楊溥等大臣還健在,再加上朱祁鎮前期勵精圖治,也使得朱祁鎮主政前期,朝廷政治還算清明,其實朱祁鎮是個好皇帝,壞就壞在寵信太監這件事上,尤其寵信的太監不是什麼好人,才導致土木堡之變的慘案發生。

因為前期是張太后主持朝廷工作,所以宣宗孫皇后(朱祁鎮的母親,這裡應該成為孫太后了)也沒有什麼機會參與朝政,等到張太后去世後,朱祁鎮就親政了。因為朱祁鎮主政前期,大明朝廷政治還算清明,所以宣宗孫皇后也沒有必要去幹涉兒子處理政務,再說後宮干政自古都是皇家大忌,再加上明朝言官和文官集團勢力龐大,也絕不會不允許後宮擅自干政。

所以說“張太后去世後,宣宗孫皇后把持朝政”是無稽之談,張太后去世後,宣宗孫皇后壓根沒有把持朝政。


讀史如品茶


誰說孫太后把持朝政了?而且英宗在土木之戰中被俘,明朝損失慘重,是因為英宗聽信王振之言不走尋常路,自然是出其不意必自斃。單單就英宗親征這件事來說,雖然不靠譜但也不能就說朱祁鎮亂來,孫太后並沒有理由阻止。

以前受到不靠譜的電視劇影響,覺得皇太后能夠說一不二,尤其對於涉世未深的小皇帝更是能夠牢牢捏手裡,所以,也確實曾經好奇過,畢竟孫太后能夠在土木之變中臨危不亂,斷然另立新君,這樣一個女人為什麼能放任英宗胡來。然而後來仔細想著,就能發現孫太后雖然有聽政輔政的權利能力,但還沒到她的婆婆張氏那樣的程度,阻止英宗,她沒這個能力也沒完全合理的理由

工於心計,以庶奪嫡

孫氏原本只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側室,朱瞻基還是皇太孫的時候,當時的太孫正妃乃是胡氏,孫氏則只是個太孫嬪。朱瞻基登基之後胡氏為皇后,孫氏雖然受寵卻也依舊是個貴妃,仍舊低一等

明朝後宮隊伍后妃們的性情記載甚少,大多都來自於風聞傳說,所以並不是太可信。然而有些角度也能看得出孫氏的為人,那就是朱瞻基的母親張氏的態度。按照各種風聞之中的說法,還有宣宗執意廢后的行為來看,足能看得出孫氏就算不是個心機女,也不是白璧無瑕

當年的胡氏乃是明成祖朱棣給朱瞻基選定的正室,而孫氏則是朱瞻基的外祖母,也就是張氏的母親彭城伯夫人給親自挑中的。朱瞻基對母親非常孝順,母子關係和諧,而孫氏又是自己親孃給兒子選的,但張氏對孫氏卻並不喜歡

之後胡氏被朱瞻基廢黜,孫氏成為繼後,然而張氏依舊很疼愛胡氏,經常召其入宮居住,宮廷宴會上也讓胡氏坐在孫氏的席位之上。張氏為何更喜歡胡氏,而非孫氏,很顯然孫氏的為人方面可能有些讓張氏覺得不好的地方,最大的可能就是她城府太深

後宮不得干政,孫氏也不例外

明朝太祖時期開始,就嚴禁後宮干政,話雖如此,尷尬的是明朝太祖、建文帝、成祖、仁宗時期都沒有皇太后,直到宣宗登基之後尊奉其母親張氏為皇太后,明朝這才有了太后,因為紫禁城本來沒準備給皇太后的專門寢宮,張氏成皇太后以後,宣宗才正式定仁壽宮為太后寢宮。可以說,明朝本身就缺乏後宮外戚干政的因素

明朝後妃幾乎都出身尋常,而一旦成為外戚,則只能富無法貴,就更別說在朝廷上興風作浪了。仁宗駕崩後,宣宗侍母至孝,所以大事小情經常稟報張太后裁定,然而這並不代表張太后就是名正言順臨朝聽政。宣宗駕崩以後,張太后平定朝中流言鼎定太子朱祁鎮登基,雖然當時朝臣都請張氏垂簾,但被其拒絕了,只不過朱祁鎮年齡太小,張太后這才代為臨朝

英宗朱祁鎮登基之初,年紀太小無法執掌朝政,當時前朝的事情主要都由“三楊”為軸的內閣處理,張太皇太后掌握著大致的方向,而這個時候的孫氏雖然貴為皇太后,卻沒啥影響力,在朝中也沒有自己的力量

太皇太后張氏離世之後,沒過幾年英宗也基本長大成人了,直接就親政臨朝了,當年張氏能在宣宗朝聽政完全是因為宣宗的態度,在英宗登基前期聽政是因為皇帝年齡太小,而孫氏完全沒這兩方面的因素,根本無法對朝政有太大影響。所以說,後來英宗想要親征瓦剌,即便孫太后再怎麼反對,也沒有足夠的權利強行攔阻

路線其實是好的,英宗自己跑偏了

瓦剌太師率大軍南下,這時候涉世未深臨朝未久的朱瞻基開始躍躍欲試,眼高手低的小皇帝還在做著能夠像其父祖們那樣揚名立萬的美夢,所以堅持想要遠征漠北。皇帝親自遠征風險太大,而且朱祁鎮又不像成祖、宣宗那樣本來就久經戰陣,這要是真上了肯定要出事。但英宗執意如此,而當時太皇太后張氏已去,三楊或是或貶,內閣根本就阻止不了皇帝,既然阻止不了那就只能安排好一切以策萬全了

在英宗出征前,孫太后與內閣把各種路線什麼的全都給研究定好了,實際上也就讓小皇帝去跑一圈也就算了。然而英宗出了門,所有的事就另說了,在王振等人的蠱惑之下,明朝大軍完全偏離了本來規劃的路線,最終被瓦剌大軍打得七零八落一朝喪盡。對孫太后來說,畢竟是自己的兒子始終還是拗不過,總不能把他給廢了吧,所以對孫太后來說她只有幫其兜底而無法真的阻止朱祁鎮,土木之變在意料之中卻也在情理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