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術:舊編織袋“變廢為寶”種山藥,用工少還增產

隨著用工成本的不斷增加,探索省工、省力、節約成本的栽培技術已成為各地蔬菜生產的主要目標之一。昨天小編給大家介紹了大蔥省力栽培技術,今天咱再接著說說山藥。

種植長棒形山藥,一般開溝深120~150釐米,或採用 U型管(淺生槽)進行定向結薯栽培。<strong>淺生槽定向結薯栽培,是人為地將山藥塊莖垂直向下生長改為靠近地面土層呈一定斜度定向生長,利用淺土層晝夜溫差大、土壤疏鬆、通透性好的優勢,使山藥結薯快、收穫容易。該技術比較簡單易行,在斜坡上開溝種植即可,適用於南方丘陵坡地

新技術:舊編織袋“變廢為寶”種山藥,用工少還增產

深溝栽培

新技術:舊編織袋“變廢為寶”種山藥,用工少還增產

山藥U型管栽培

新技術:舊編織袋“變廢為寶”種山藥,用工少還增產

採用U型管栽培,山藥塊莖由垂直生長改為橫著生長

<strong>但是這種栽培技術不適於平原地區,例如江蘇省山藥種植區大多在平原,採用淺生槽還需要人工造斜坡開溝,比較費工、費時、費力。

新技術:舊編織袋“變廢為寶”種山藥,用工少還增產

為降低種植成本和收穫成本,江蘇徐州地區的農業研究人員發明了一套新技術——<strong>淺生帶定向結薯栽培,並獲得了專利。<strong>新技術變廢為寶、造價低廉、操作方便、省工省力,可用於平原地區的山藥栽培。

淺生帶定向結薯栽培的核心技術是:製作淺生帶和栽培定向器。

淺生帶是啥?

是將<strong>廢舊的肥料袋或飼料尼龍編織袋裁剪成寬13~15釐米、長80~100釐米的條帶,用以代替淺生槽。淺生帶經久耐用、吸肥透水,又能像淺生槽一樣阻礙山藥塊莖穿越,改變塊莖的生長方向,讓山藥定向結薯,<strong>一般可用3~5年。

新技術:舊編織袋“變廢為寶”種山藥,用工少還增產

淺生槽栽培定向器的製作

先將6釐米粗的不鏽鋼鋼管焊接成1個邊長100釐米的正三角形支架和1個15°的直角三角形定向支架,2個三角形擁有同一個邊。連接杆長27釐米,定向杆長105釐米,定向支架水平杆長115釐米,在定向支架水平杆一側焊接2個直徑為8釐米的圓形腳踏板。定向杆外側焊接1個直徑9.9釐米、長108釐米的不鏽鋼管(半套管),半套管外側可放置長110釐米的山藥栽培淺生槽,如圖所示。

新技術:舊編織袋“變廢為寶”種山藥,用工少還增產

山藥淺生槽定向栽培器示意圖

通過定向器控制淺生帶保持同樣一致的入土角度,可以實現山藥塊莖主要生長在25~30cm的耕作層內,極大地降低了種植成本,同時實現了種植和收穫輕便省力,株距及結薯均勻一致。

如何操作呢?

江蘇省山藥產區一般在4月中旬氣溫回升到15℃以上、地溫穩定達到12℃以上時選擇晴天種植。

種植方法:深松機耕翻粉碎細土後,先將淺生帶展開鋪好,單人單腳用力踏淺生槽栽培定向器上的圓形腳踏板,使水平杆與地面水平高度一致,再將栽培定向器按15°斜向取出,使淺生帶與水平地面呈15°傾斜,即可實現輕鬆種植山藥種薯,且山藥塊莖會沿著淺生帶定向結薯生長。定植行距140~160釐米,株距25~30釐米。種薯與淺生帶平行放置,種皮朝上,覆土厚度3~5釐米。

新技術:舊編織袋“變廢為寶”種山藥,用工少還增產

操作定向器

種植期間的田間管理措施根據當地的情況進行,江蘇地區一般於10月中下旬霜降前進行撤架、割蔓,收穫時淺挖露出的山藥塊莖頂端,輕拉淺生帶將山藥整條取出。

效果如何

山藥淺生帶定向結薯栽培技術連續三年在江蘇徐州經濟開發區、豐縣、溫嶺市進行示範推廣,當地採用新技術種植紫玉淮山山藥,與常規栽培技術相比,每畝節省50~60個勞動用工,山藥產量增加500~800公斤,節本增效15%~20%,且薯條整齊、飽滿、光滑、皮色佳,收穫時不易受損傷,塊莖耐貯藏,商品價值高。

新技術:舊編織袋“變廢為寶”種山藥,用工少還增產

山藥收穫

(作者及單位:史新敏、李勇、樊繼德,江蘇徐淮地區徐州農業科學研究所)

<strong>您當地如果有省工、省力的蔬菜栽培技術,歡迎留言分享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