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朱瞻基能活到1449年,是否還會發生土木堡之變?

柴創6


換任何靠譜的皇帝都不會發生土木堡,土木堡和宋的靖康之恥,是有區別的,宋是壓根就打不過金,換個皇帝也沒用,除非是朱元璋李世民秦皇漢武那種千古雄主。

但土木堡不是,明朝整體國力,還是軍事實力,還是軍隊數量,都不是韃靼可比的,哪怕土木堡幾十萬精銳全滅,靠的京城殘兵也能打贏韃靼。

土木堡的輸不是明朝軍隊不行,而是朱祁鎮壓根不懂軍事,還聽王震去親征一頓瞎操作。

朱祁鎮如果不親征,放權給英國公,或其他將軍,土木堡都會贏。


不跳梁的小丑


土木堡之變完全是年輕無知的昏君明英宗朱祁鎮一手造成的巨大低級失誤,按照《大明風華》中瓦剌統帥也先的話說“百年難遇”。

用不著政治軍事才能在明朝皇帝中名列前茅的明宣宗朱瞻基來,即使換成建文帝、崇禎帝兩個國破家亡的皇帝,也不可能導致土木堡之變,畢竟建文帝崇禎帝沒有像明英宗朱祁鎮那樣御駕親征。

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率數十萬大軍出征瓦剌,慘敗於土木堡。後逃回北京的當事大臣李賢,在其相關日記寫到,此戰主戰場20餘萬明軍戰死三分之一,傷者約一半,衣甲兵器輜重盡失,幾近全軍覆沒。

再加上西寧侯宋瑛和武進伯朱冕所部大同軍數萬在陽和衛之戰慘敗陣亡;駙馬都尉井源、平鄉伯陳懷、都督王貴三人所統率四萬兵被全殲;鷂兒嶺之戰成國公朱勇部五萬軍被全殲的損失;總計傷亡近30萬,是大明開國以來從未有過之大敗。

大明帝國最精銳、配備先進火器的京師三大營毀於一旦,此後雖經重建,再不復從前戰力。大明帝國國勢亦就此中衰,鑄九州之鐵,不能為此一錯。

【明日於土木駐營。宣府報至,遣成國公率五萬兵迎之。勇而無謀,冒入鷂兒嶺,胡寇于山兩翼邀阻夾攻,殺之殆盡,遂乘勝至土木。明日巳時,合圍大營,不敢行。八月十五日也,將午,人馬一二日不飲水,渴極,掘井至二丈,深無泉。寇見不行,退圍。速傳令臺營南行就水,行未三四里,寇復圍,四面擊之,竟無一人與鬥,俱解甲去衣以待死,或奔營中,積疊如山。幸而胡人貪得利,不專於殺,二十餘萬人中傷居半,死者三之一,騾馬亦二十餘萬,衣甲兵器盡為胡人所得,滿載而還。自古胡人得中國之利未有盛於此舉者,胡人亦自謂出於望外,況乘輿為其所獲,其偶然哉?】——李賢《天順日錄》

李賢在明英宗朱祁鎮發動奪門之變復位以後,擔任內閣首輔,是明英宗朱祁鎮的親信大臣,他不存在誇大明朝的損失,抹黑朱祁鎮的可能。


厚德載物49847


如果朱瞻基能活到1449年,是肯定不會發生土木堡之變的。下面就分析一下朱瞻基和朱祁鎮

明宣宗朱瞻基

朱瞻基的統治時間並不長,只有10年,加上他父親的統治時間,也只有11年,但他和他的父親統治的這短短11年,被後來史學家公認為是堪與“文景之治”相比的“仁宣之治”,是中國歷史上的盛世。

何以有如此之高的評價,盛世何來?來自休養生息,親近養民。封建社會的老百姓們自我發展能力並不差,你就算不對他們進行思想教育。他也知道要吃飯要掙錢,還要過日子。 只要官府不天天加收田賦,徵收徭役,給這些不堪重負的人們一點喘息之機。他們是會努力工作的,明宣宗就是這樣一個不擾民的皇帝。他沒有祖父那樣的雄才大略,但他很清楚,老百姓也要過日子,應該給他們生存下去的空間。

在朱瞻基執政的十年裡,每天勤勤懇懇加班工作,聽取大臣們的意見,處理各種朝政,妥善解決和蒙古的衝突問題,能不動兵儘量不動,所以在他的統治時期一直沒有出過什麼大事。這對於當年的百姓而言,是功德無量的。

朱瞻基可以說是一位好皇帝,在位期間開創了仁宣之治。但是他還是疏忽了一點,就是沒有做好兒子的教育工作。隨便找了一個有才的太監(王振)當自己兒子的老師,還未培養自己的接班人就在38歲意外病逝了。這才造成後來明朝中衰的局面,確實是很遺憾啊!!

朱祁鎮繼位時還太年輕,重用王振,可以說朝事完全依賴自己的老師。以至於被王振忽悠親征瓦剌,導致了土木堡之變。朱祁鎮被俘,差點把大明帝國給搞滅亡嘍,真是痛心啊!

明英宗朱祁鎮


知行合一2020


答案是不會的

先來了解一下土木堡事件的禍源。

朝廷準備重開戶市,加強與北上蒙古族的交流。在邊疆,用我們的鹽巴步履換他們的牛羊上好的皮料,雙方都能從中得益,能加強民族交融,減少邊疆動盪不安,利國利民。這時,就需要一位既瞭解疆事物,又知曉朝政的人去執行。結果被國舅爺鑽了空子,利用權職在邊疆肆意枉然的搶掠蒙古人前來交易的的皮子,並且還殺人滅口。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一次國舅爺中了他們的圈套,被抓回去處死。太皇太后悲痛欲絕,發動了這場戰爭。

朱瞻基

朱祁鎮的父親朱瞻基在位時,實行的是仁政。裁軍減員 整頓朝綱 體桖民生,大力發展農業。支持鄭和再下西洋。朝廷君臣一心,百姓吃飽穿暖。是明朝的鼎盛時期。史稱"仁宣之治"。如果朱瞻基活到1449年,國力只會越來越強盛,斷然不會讓其他人鑽了空子。

朱祁鎮

兩歲時就繼位當了皇帝,錦衣玉食,從小就受身邊所有人的擁與愛戴,虛榮充滿了他小小的人生,成年之後更是任性和自大無知,只聽得進去好聽話。太監王振處處順著皇上,出現了宦官當權。明朝由此走向了衰敗。此次出征言不順名不正,60萬大軍出征後,王振輕易改變進軍路線,讓部隊首尾不相連,露出很大破綻。本來是以碾壓之勢,就像大象踩死螞蟻一般那麼簡單。結果給了敵軍可乘之極。發生了土木堡之變


繪發光的星星


朱瞻基真能活到的話,必然不會出現土木堡之變,當然,沒有如果和假設。土木堡之變的根本原因是英宗聽信王振。如果朱瞻基不死,英宗不能繼位,王振也就無所謂掌權了!


人之清靜


正常點的都不會發生,後面幾個皇帝能跑去御駕親征的估計就朱厚照了,但是人家能打贏


青陽子2


土木堡事變完全是小概率事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