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同事親人去世了我該去參加葬禮嗎?

禮拜叭


不應該,為了自己和他人的安全,記住國家大事放前面,應該遵守不串門,不聚會,為抗疫奉獻一點力量!


流情三少💋


疫情期間,同事親人去世了,我決定還是去一趟。

雖然是疫情日蓋加重,可是面對和自己相處數年的同事親人去世了,應該去幫幫他們料理後事。但是為了防止疫情交叉擴散,我們首先與同事的親戚朋友聯繫了一下,把從武漢回家的親友讓迴避一下,其次把身體素質低的排除一下,讓他們儘量保護自己。只有把身體健康的朋友照呼過來,儘快讓老人火化入土。

其次,儘可能減少送葬的朋友規模,而且簡單在家裡弄些菜把朋友招呼一下,不要給親友添麻煩,也不能給社會添亂。同時也要保護朋友的健康,採取必要的保護防範措施,該消毒的消毒,購置和配戴口罩。喪事一切從簡。

我相信同事的親戚朋友也都能理解,去世的親人在天之靈也是能理解的。

喪事後,大家各自回家裡後,儘量徹底清洗,換洗衣物,最好能獨居幾天,以徹底消除被感染,或傳播親人的可能性!


隴原之子


疫情阻擊戰,處處在行動。隨著疫情防控和信息發佈的及時透明,“聚集性疫情”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各地披露的聚集性疫情,也足夠令人警醒。

“北京發現41起聚集性病例”、“廣東發現13起家庭聚集性疫情”、“寧波一次聚餐祈福25人確診”、“山東發現聚集性疫情60起”……地區如此廣泛,頻率如此高發。每一條新聞推送背後,都讓人感到心驚,也讓人對整體疫情防控走向揪心。人們不禁要問:“戰疫”當前,為何總有人要外出聚集?怎樣斬斷聚集性疫情滋生的鏈條?

所謂“聚集性疫情”,是指一個醫學觀察期限內(14天),在小範圍內連續發生2例及以上確診病例,且病例之間可能存在著因密切接觸導致的人際傳播或因共同暴露而被感染的可能性。聚集性疫情多因聚會、聚餐、會議等集體聚集活動引起。流行病學專家曾光認為,聚集性疫情中重症出現得多,需要重點防治。

早在疫情之初,鍾南山院士就曾叮囑民眾“不出門”、“戴口罩”、“不聚會”。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上班日期的臨近等,一些民眾可能會對疫情防控形勢麻痺大意,甚至抱著僥倖心理外出聚集。在防控疫情的緊要關頭,這不僅是對自己的生命健康不負責任,同時更是對他人、對社會公共健康不負責任。

抗擊疫情,亟需每個人從我做起。要在做好自我防護的基礎上,提高自我約束,少些僥倖麻痺,拒絕扎堆聚會,走親串友。個體層面冷靜剋制,科學預防,就扎穩了疫情防控的最基本的防線。除了個人的約束剋制和道德自覺,各級各地單位部門也要加大科普宣傳,壓實屬地責任,採取各種舉措切斷傳染途徑。

今天的“宅”,是為了明天的“嗨”;今天的剋制,是為了明天的“撒歡兒”。疫情當前,拒絕僥倖和扎堆,就是不給“戰疫”添堵添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