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4大囚犯“流放地”,當年犯人寧死都不肯上路,如今極其富有

在中國古代,流放是一種極為常見的刑罰,所謂流放就是將罪犯放逐到一些極為偏遠環境極為惡劣的地區行刑進行苦力勞動,或者是直接任其自生自滅,以對案犯進行懲治。在中國古代便有4大囚犯的流放之地,當年很多犯人甚至寧死都不肯上路,如今這些的確卻都極為的富有,讓人羨慕。

古代4大囚犯“流放地”,當年犯人寧死都不肯上路,如今極其富有

嶺南

在古代有一個經常將犯人流放的一個地方叫做嶺南,嶺南大體分佈在廣西東部至廣東東部和湖南、江西四省邊界處。廣東含海南、香港、澳門等地,這幾座城市想必不用多說了吧?如今已經是中國掛的上牌的經濟重鎮,富得令人羨慕。

但是我國知道,嶺南一帶山地極多。在古代更是有許多還未開發出來的深山老林,山上瘴氣瀰漫,很多流放在這裡的人別說做苦力。敢到這裡沒有多久就因為水土不服一命嗚呼了,當年蘇軾被流放到此處做官都染上了一身病痛。

古代4大囚犯“流放地”,當年犯人寧死都不肯上路,如今極其富有

四川

四川素有“天府之國”之稱,秦朝時期修建鄭國渠之後,一時間四川以及中原一帶可謂是富甲天下。被古人譽為“金池湯城,沃野千里,天府之國”。那麼既然四川那麼好,為何古代沒有犯人願意流放到四川來呢?

古代4大囚犯“流放地”,當年犯人寧死都不肯上路,如今極其富有

相信大家都讀過李白的《蜀道難》,其中一句是:“蜀道難,難於上青天!”雖然李白的詩歌通常都會有誇張的成分,但是從其中可能看出,爬蜀道的艱難。四川大部分都是山區,蜿蜒陡峭。一些被流放的犯人,很多還沒有走到目的地就已經累死在了路上。

古代4大囚犯“流放地”,當年犯人寧死都不肯上路,如今極其富有

北京

如今的北京城富麗繁華,每年都有無數的人前來北京工作和學習。很多人甚至寧願蝸居在一個只有二十平米的小房間裡,也要留在北京。因為留下來了就意味著更多的機會,但是在明清兩朝以前,古人的想法卻恰好相反。

古代4大囚犯“流放地”,當年犯人寧死都不肯上路,如今極其富有

至少在先秦時期的背景,還是古人眼中的“苦寒之地”,正好為了懲罰犯人,君主便會將其發配於“幽州”也就是現在的北京,很多人是寧死也不願意去的。如果對比一下現在的話,那自然就是天差地別了。

古代4大囚犯“流放地”,當年犯人寧死都不肯上路,如今極其富有

國外

在古代有些比較“罪大惡極”,但是又有功在身的功臣,皇帝因功赦免了死罪,但是畢竟死罪可免活罪難逃。就會將其發配到一些極為偏遠的地區,甚至是國外。比如說明太祖朱元璋便曾將陳友榮、明禹珍的兒子陳麗、明盛流放到了高麗。

一般來說流放的地方都是與我國鄰近的國家,比如說韓國越南之類的地方。但是我們知道,如今很多國人,甚至不惜花費重金去國外旅遊。對於新奇的環境反而好玩和有趣,但是對於古人來說這種陌生感是十分致命的,流放到國外也是最為痛苦的一個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