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為什麼富而不強?

12345678922375689257


宋朝的富庶先不說了,小編說說為何宋朝軍事不行吧。

首先來說,“燕雲十六州”在少數民族手中,主要養馬地也就在少數民族政權手中,燕山山脈也在少數民族手中。這意味著在冷兵器時代,漢族步兵在平原地區要以血肉之軀抵抗少數民族騎兵的衝擊,這在冷兵器時代是無解的問題。

其次來說,鑑於唐代由於節度使而導致的分裂,宋代採取了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的舉措,比如說:杯酒釋兵權、募兵制度、重文抑武,這些制度雖然保證了國家不被分裂,但也導致了“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惡果,軍隊戰鬥力直接下降。

最後,宋代價值觀發生了巨大改變。重文抑武直接導致了“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思想的產生。《儒林公議》中引尹洙語曰:“狀元登第,雖將兵數十萬,恢復幽、薊,凱歌勞還,獻捷太廟,其榮亦不及矣。”就是說恢復了幽雲十六州,登上凌雲閣的人所獲得的榮耀還不如一個公務員考試考了第一名的人。這樣所有的人都去棄武從文,國家軍隊戰鬥力下降也就不奇怪了。


物質文化史


宋朝富而不強是個不爭的事實,契丹人也好,蒙古人也好,均是落後的遊牧民族,就生產力而言,落後宋朝至少兩百年,富而不強,甚至不如不富,窮一點至少沒有賊惦記,宋朝那麼有錢,換成誰當鄰居,都想撲上去搶一點。

國富民強,富國強兵,但大宋朝卻是富而不強,“弱宋”二字似乎是把這個統治中國大部份或半部份300多年之久的朝代給蓋棺定了論,因而形成了歷史上一道獨特的風景。那麼,宋朝富而不強?

首先,我們來說說宋朝的“富”:北宋時期生產的瓷器令外國商人大開眼界,愛不釋手;中國的四大發明已經漂洋過海,傳播於世界各地,科學技術取得非凡的進步,十四世紀的中國成為世界科技革命的中心;科技的發展促使傳統工業、手工業蓬勃發展,國家稅收呈多元化。食鹽、茶葉、香料、鉀鹼、酒醋、生絲、瓷器、綢緞等出口產品為國家財政收入提供豐厚的保障;北宋時期,人口已經達到2000萬戶,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人口多就實現了生產力轉換為財富。南宋年間,偏安的國都臨安,人口逾百萬,但皇族與官吏竟佔全城總人口的1/4弱,他們大都是北宋的王公貴戚南下而來的,於是,一般花天酒地,夜夜笙歌,這一來,刺激了城市經營手工業、商業的人口,他們也佔去人口的近1/4,酒肆、歌館、青樓,以及小攤販,可謂夜以繼日,真是“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驕奢淫逸,醉生夢死;與此同時,海上絲綢之路也空前繁榮,靠近臨安的泉州,一躍為中國第一大港,雖說只紅火南宋元初一段,卻也可見宋代商貿之昌盛。

我們再來說說宋朝的“不強”:唐朝留下了軍閥割據的隱患,因此宋太祖為了解決這個難題,就將“杯酒釋兵權”的辦法,將兵權統統收繳到了中央,由“兵在藩鎮”變成了中央養兵,宋太祖是歷代開國皇帝中,唯一一個公開放縱和鼓勵官員經商的,史書上說,這是宋太祖拉攏和控制各路將領的辦法,這也導致宋朝的將領全部大肆經商賺錢,打仗卻都不行;皇帝對軍隊的管理,在京城設立禁軍,大部分軍權牢牢掌控在皇帝手裡,造成邊疆軍力不強的情況;為防止地方勢力會擴張,宋朝的地方將領調動是比較頻繁的,當官的就算想建立自己的小地盤也比較難,因為經常要換將,所以造成“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局面,軍隊沒有凝聚力和戰鬥力;宋朝重文輕武,當時社會認為當兵是非常卑賤的,有這麼一句俗語: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就是當時宋朝文人政治的寫照;正因為宋朝有錢,所以什麼事情都希望用錢擺平,也因為錢多所以年年像四周各國交納歲貢也不亦樂乎!在當時充當著好好先生的角色,加上打仗也打不贏,只有到處送錢!

因此,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宋朝富而不強的悲哀!


大江侃歷史


宋朝為什麼富而不強?

根據歷史記載,宋朝確實是我國商品經濟、文化、科技高度發展繁榮的時代,但是國家軍隊實力卻不行,老被欺負。這是為什麼呢?原因有三個:

1、重文抑武

重文抑武是宋朝的基本國策,因為開國皇帝趙匡胤就是在“陳橋兵變”中奪權成功的,所以特別害怕別人效仿,因此想方設法削弱武將的權利,“杯酒釋兵權”就是其手段之一。

相反,宋朝文化備受推崇,取得了長足進步,又作用於經濟,因而宋朝的經濟文化空前繁榮。但是抵禦外敵的軍隊能力卻非常非常不足,所以經常被遼國欺負。

2、中庸思想盛行

眾所周知,宋朝時,程朱理學思想盛行。該思想認為理是宇宙萬物的起源,宣揚天理是道德神學,講究中庸之道。當北方大敵侵犯時,由於中庸之道的影響,宋朝皇帝選擇了求和苟安,繼續悶聲發大財。軍隊實力仍然得不到發展,相反會進一步刺激經濟增長。

3、北方遊牧民族的優勢

大遼和大金是遊牧民族,他們的部隊多以騎兵為主。他們的騎兵部隊在戰爭上,對於宋國以步兵為主的國家優勢很明顯。宋朝完全打不過遼國,宋朝廷只能被迫接受“檀淵之盟”。後來“靖康之恥”中,兩位皇帝又被金人擄走。因為軍隊上的劣勢,屢次遭人欺負,所以毛主席說得非常對,槍桿子裡出政權。

儘管在戰爭上,宋國總被欺負,但是在經濟上,宋朝農業、印刷業、造紙業、制瓷業發展迅猛,和海外五十多個國家通商。數字統計顯示,鹹平三年(公元1000年)宋真宗統治時期,中國的GDP總量為265.5億美元。人均GDP約為450美元,遠大於當時歐洲的400美元。儘管經濟高度發達,但還是免不了覆滅的命運。清朝滅亡的教訓“落後就要捱打”,原來早在宋朝就已經有了。

綜上所述,宋朝富而不強的原因有三個:重文抑武、中庸思想、北方遊牧民族的優勢。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歡迎採納!


海賊說歷史


現在很多人宣揚宋朝富啊,富得流油,但是這個朝代不強,可以說十分虛弱,從縱貫南北宋的農民起義就可以看出底層農民過得很慘,在北宋末年還興起了方臘這種能夠割據一方的農民起義軍,這就說明富裕是來自於土地兼併以及娛樂場所的經營,財富向社會中的極少數人匯聚,這種趨勢就會導致不穩定。

宋朝的兵制太弱了,可以說是封建王朝中最弱的兵制,表面上有百萬之眾,可是向北不能到草原,向東不能到深山,向西不能入戈壁,向南也走不出雨林,無法擴張,不能在邊境上形成對敵國的威懾,這些無人統領的烏合之眾竟佔了國家開銷的十之七八,這種軍隊直接導致了國家破敗,開始使得封建王朝的發展路線脫離歷史潮流了。

宋朝的皇帝自宋太宗這一支以下皇權闇弱,大臣和地主階級達成共治聯盟,挾制皇權和中央集權,宋代皇帝卻不忍心發動政治運動去瓦解大地主階級帶來的權力封鎖,這些皇帝拒絕在權力上搞平衡,也不憑藉小人攻擊權臣,最終導致在前期以司馬光歐陽修為首,後期蔡京童貫為首的文官地主階級坐大,把整個國家帶入靖康之變的深淵。

在思想方面,程朱理學的出現大大的幫助了地主階級控制人心和人性,社會進入停滯狀態,不再自我改良,反而向著階級固化和壟斷的趨勢發展。

和其他封建朝代相比宋朝的地盤最小,軍隊實力最弱,政治搞得像兩晉一般差,最爛是跑不了的。



馬上抬大炮


宋朝實行實行的是“以文制武”“重文輕武”的措施。

實施“興文教,抑武事”國策。在武將的選拔、考核、升遷等過程中人為設置門檻,製造障礙,導致在同品級官員之中,文官的地位要遠超武將。宋代大部分時期文官中很少有人被處以極刑,而對於武將,像岳飛這樣的大將,則以“莫須有”之名便輕易丟掉了性命。

過分強調文人主兵。北宋開國時期,武將和文官輪流擔任樞密使,但是自宋仁宗後,武職出身的人員就再也沒有擔任過樞密使。南宋初期,除了幾位大將,基本上是由文官擔任。

過多幹涉前方統兵將帥。每時戰事,皇帝和大臣都要干預遠在千里之外的將帥的決策權,甚至是指揮其作戰。靖康年間,李綱率軍解太原之圍,下面將帥只聽朝廷命令,而不聽李綱指揮,從另一方面來說這也是宋朝軍事體制的一個傳統。

這樣的政策最後導致尚武之風流失殆盡,在“重文抑武”的政策下,軍人地位不斷下降,這使得宋朝尚武風氣蕩然無存,甚至民間好勇鬥狠的彪悍之氣都少有發生。

宋朝君臣大多不思進取,文官企求苟安,武官不思打仗,畏戰、怯戰思潮一直佔據朝廷主流。軍事訓練更是有名無實,統帥不是讓士兵操練武藝,而是讓士兵進行無償勞役,結果是軍隊紀律廢弛。這種情況在北宋末年最為嚴重,這樣的軍隊是毫無戰鬥力,最後只能面臨改朝換代!



史塾談


宋朝不誇大其詞的講,是歷朝歷代中最富裕的一個朝代,不是空穴來風,據不完全統計,宋朝的海上貿易佔當時全球的80%以上,海上貿易帶動了國內的商業發展。關稅、商稅等是朝廷稅收的主要來源,國庫三分之二的收入來源於此。

那我們就會有很多疑問了?這麼富有的一個朝代為何卻如此屈辱呢。的確,回顧宋朝三百餘年 ,確實是一部屈辱的歷史,不是在求和就是在求和的路上。那麼宋朝為何如此弱呢?

首先,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北宋的創立者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將主要將領的兵權收歸中央,雖說加強了中央禁軍。改變了唐末以來藩鎮割據局面,但是地方的部隊戰鬥力卻直線下降,以至於地方無精銳抵禦外族入侵。

其次,北宋的統治者重文輕武,行政上由中央派遣文官擔任地方官,使得國內大量武人無用武之地,紛紛棄筆從文。財政上,地方賦稅除了一小部分留作開支之外,其餘全部歸中央政府。

最後,正是因為這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導致官僚機構膨脹,軍隊不斷擴大,人多了發的錢也多了,浩大的開支讓政府入不敷出,為宋朝的貧弱買下了禍根。






十二傑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根據經濟學家麥迪森(Angus Maddison)在《世界經濟千年史》中對全世界的GDP估算,世界GDP的綜合是116790M國際美元,宋朝的GDP是26500M國際美元。佔世界GDP的比例大約是23%,我們四大發明有三大發明發生在宋朝。

那麼為什麼說宋朝“富而不強、”“積貧積弱”呢?簡單來說就是:土地兼併崇文抑武、冗官、冗兵、冗費、外患。

一:“土地兼併崇文抑武”

自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宋朝以來,宋朝就實行“重文輕武”的政策,其原因就是宋太祖本身。眾所周知,宋太祖自導自演了一出“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好戲,自此宋太祖登基為帝,但同時他也對武將極為忌憚,因為他害怕歷史重演。於是宋太祖又自導自演了一出“杯酒釋兵權”的好戲,雖然宋太祖兵不血刃的把兵權收回,但是問題也隨之而來,因為宋太祖的兵權是用土地換取來的。

土地兼併自然會造成階級矛盾的存在與激化,這也可以理解為國家與地主之間的矛盾與鬥爭。這種情況在大一統王朝中,一般要在100年左右才會反生,而宋朝自建國起便有。這是宋朝統治者陷入“積貧”的最初原因。

二.“冗官”

再後來,宋太祖為了加強皇權,選擇削弱臣權,而削弱臣權的最好辦法就是分權。於是宋朝就出現了這種情況:一人可以完成的工作,非要3-4人共同完成。這樣直接導致宋朝出現了官僚機構臃腫,官員怠政,工作效率低下等問題,這種問題就是所謂的“冗官”。由於“冗官”的存在,宋政府每年需要花費大量資金供養官員,並且官員還存在貪汙、腐敗、懶政、怠政等情況。

三.“冗兵”

“冗兵”是指士兵過多,且士兵戰鬥力低下。那麼“冗兵”又是怎麼出現的呢?溯本求源還是宋太祖的問題,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宋太祖對於武將過於忌憚,便下令士兵每三年更換一次將領。這一措施雖然降低了武將造反的可能性,卻也造成了宋朝軍隊“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恐怖局面。

二、宋太祖規定,若有流民,便將流民收編為軍隊;若有叛亂,便將叛軍收編為軍隊。宋太祖又規定,宋朝的士兵是終身制。這一措施雖然使宋朝少有起義發生,但同時宋朝的軍隊必然會出現老弱殘兵、素質低下等情況。

四.“冗費”

“冗兵”與“冗官”共同形成“冗費”,因此雖然宋朝經濟發達,但還是有入不敷出的情況。王安石之所以會變法,也是因為他看出了其中的原因。

五.“外患”

遼國、西夏、高麗等周邊國家不斷做大。尤其與遼國之間的多場戰爭,幾近拖垮。

總之最後一句話來總結,宋朝的經濟十分繁榮,但是宋政府“積貧積弱”。兩者看似矛盾,實則不然。








暴雪長空


1,自唐朝以後,中國數百年一直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武人治國,中國人民苦不堪言,民不聊生。(五代十國)因此,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吸收教訓,取消了節度使制度,將地方行政、軍事、財政分開,直屬中央管轄.(這一點其實與現代相似,但受制於當時的信息傳遞機制和交通體制,中央無法很好控制地方,而地方與地方之間也無法很好合作。從而造成軍事上的被動)

2,自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鎮給遼國後,中原政權就缺少了可靠有效的軍事屏障(長城),同時也失去了中國的戰馬培訓基地(關外和西川),使得宋朝的騎軍一直缺少戰馬,機動力不足,在與遼軍、金軍、西夏軍、蒙古軍的對戰中處於絕對劣勢(這一點直到岳飛的岳家軍的出現才得以少許改善)。

3,宋朝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遠洋貿易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闢而逐漸興旺,政府財政收入豐厚,因此當時少量的和平賠款是可以能夠接受的,人民並沒有受到嚴重剝削,還是可以安心事生產的。畢竟戰爭非常需要資源和人口。

4,最主要一點是,以遊牧民族為主的北方政權(其中最主要的是蒙古)具有極強的戰鬥力和破壞力,使宋朝無法在軍事上抵禦,只能從戰略上進行長期抵抗。即敵來,我走,敵退,我進,重新發展。


柴創6


首先我們要對宋朝有個鮮明的認識。比如宋朝的戰馬到底是怎麼回事,宋朝的能力到底是怎麼回事。

撿一個最典型的時間點來說吧。宋真宗天禧(1017年—1021年)元年。這一年是個什麼時間點呢?這一年,距離1005年澶淵之盟已經過去12年了。那麼,在宋朝之前歷史上,12年可以做一些什麼樣的事情呢?

第一件:

越王勾踐三年(前494年),勾踐被吳軍敗於夫椒,被迫向吳求和。夫椒之戰12年後,越王勾踐十五年(前482年),越王勾踐抓住吳王夫差興兵參加黃池之會的機會,率兵出擊,大敗吳師。夫椒之戰16年後,越王勾踐十九年(前478年),笠澤之戰,三戰三捷,大敗吳軍主力。夫椒之戰21年後,越王勾踐二十四年(前473年),破吳都,迫使夫差自盡。

第二件:

秦二世胡亥三年(公元前207年),劉邦率軍攻滅秦朝,次年封漢中王,史稱漢元年。12年後,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劉邦連打了兩次統一戰爭並取得勝利。第一次,楚漢之爭,漢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至漢五年(公元前203年),劉邦以弱小的力量,4年多打敗項羽。第二次,翦除異姓王,漢高祖七年(公元前201年)至十二年(公元前195年),5年多,劉邦消滅了強大的異姓王。

第三件:

漢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16歲的漢武帝即位。12年後,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為紀念前一年衛青率部直搗匈奴祭天聖地龍城,漢武帝改元元朔。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第四件:

隋大業十三年(617年),李淵以太原起家。武德七年(624年),唐高祖李淵統一天下,用時7年。武德九年,李世民玄武門之變奪得帝位。貞觀四年(630年),李世民攻滅東突厥,用時4年。自李淵起兵到李世民攻滅東突厥,共用時13年。

這四件事都是在12年之內完成的。越王勾踐用時12年已經逆轉了與吳國的力量對比。劉邦已經打遍天下了。漢武帝已經開始逆轉對匈奴作戰的不利局勢了。李淵李世民不但打遍中原連草原都幹上了。

那麼到了宋朝,12年可以做什麼事情呢?

第一件:

公元960年,趙匡胤篡位,奪得柴榮遺產。這筆遺產包括重新整理後的精銳禁軍,淮北之戰打殘南唐之後中原無敵的軍事實力,遠超漢唐的人口實力。12年後,趙匡胤已經消滅了荊南、後蜀、南漢,正在策劃攻滅南唐。看起來很風光,做了很多事。但是和前人一比就知道,他做這些,在劉邦李淵那裡完全就不值一提。最後趙匡胤統一除北漢幽燕之外的天下,用了17年。一直到公元979年,19年後,趙光義才攻滅了北漢。

這一速度已經慢得令人髮指了。

你們知道只靠湯和一封信起家的朱元璋,攻克大都、結束元朝統治用了多久嗎?16年!這是什麼概念呢?趙匡胤17年還沒到北漢呢!遑論燕雲十六州!也就是說,趙匡胤拿著柴榮的百萬家產忙忙碌碌一輩子,乾的活還不如白手起家的朱元璋!

第二件:

在公元1005年澶淵之盟締結之後12年,《宋會要輯要》記載,在這一年,公元1017年,宋真宗天禧(1017年—1021年)元年八月十八日,北宋牧制置使提出:“請以十三歲已上配軍馬估直出賣。”(這個牧制置使疑似閬中鄉賢陳堯叟)同月二十七日,大臣向敏中提出:“今國家馬數倍多,望廣令出賣。”十一月,向敏中又一次提出:“近歲邊陲徹警,兵革頓銷。然諸軍戰馬尚未減數,頗煩經費。望加裁損。”這一段概括起來講就是一個意思:

北宋大臣認為天下太平了,宋朝戰馬太多了,都賣了吧,賣了吧,賣了吧。

重複三次不是因為我要強調這一點,是因為北宋的大臣連提了三次。

賣國求榮12年後,宋朝認為和平已然降臨,決定裁減戰馬。

指望這幫人反攻,那不是做夢嗎?

經常看到有人說“宋朝缺馬是因為唐朝丟失產馬地”,就宋朝這樣的,澶淵之盟啊!澶淵之盟之後12年,宋朝覺得自己戰馬太多了,要賣掉,還是大量的賣掉。理由居然是沒有戰爭了!

其實在此之前已經出事了。

大中祥符(1008年—1016年)五年三月,宋真宗對宰相們說,養馬按說也應該每年記錄增減數額。我算了算賬,發現今年的馬比去年少了大約兩萬匹。分管長官陳堯叟是怎麼說的呢?大概可能也許是已經送到軍中去了,而且去年下了雪,很多馬都死了。我已經命令,再下了雪就多注意。(帝謂宰臣等曰:“牧馬數,亦當歲較其耗登。諸蕃馬月奏其數,但無比較。且以去歲所奏比日近奏數,約少二萬。”制置使陳堯叟曰:“蓋已給諸軍矣。亦慮去歲遇雪,馬有死損者多。自前牧馬雖經冬,不給芻膏。臣近已指揮坊監,如遇雪,有妨牧,則量給之。”)這個陳堯叟還是個歷史名人,一門三兄弟都中了進士,其中兩個狀元,號稱一門三狀元。在此之前,這個貨因為澶淵之盟的時候主張逃跑被寇準罵了一頓。

第二個月,大中祥符五年四月,在宋真宗過問戰馬數量問題之後,宋朝的牧制置使提出,京城每年都留一批馬使喚,數量多則一萬七千多,少也不少餘一萬多,都在附近養著,太費錢了!現在打算篩選一下,在幾處地方各保留兩千匹,其他大概五千匹都送到淳澤監去養著。京城要用的時候,招呼一聲,一晚上就到了,每年可以少花很多錢,而且馬也養得好。(牧制置使言:“近置中牟縣淳澤監。在京自來歲留準備供使馬多至萬七千匹,少亦不減萬餘匹。於左右騏驥院及六坊監養飼,歲費芻粟不啻四百餘萬石。今欲分定色額,在京每歲各比留二千匹,約撥馬五千匹赴淳澤監牧養。或京師要馬填闕構抽,止經宿便到,歲可減草三百餘萬束,粟豆稱是。兼填闕馬在淳澤牧放,必少病患,減得拋失。”)

但是照此辦理之後,到了第二年, 大中祥符六年二月二日,宋真宗收到的消息是這樣的:

那個“必少病患,減得拋失”的淳澤監,養的馬因為外界客觀原因“致成瘦弱”。(牧制置使言,淳澤並諸處馬監,每冬寒至,春草未出時,馬 在野,多因草少,致成瘦弱。)

好了,宋朝的戰馬,經過一番令人眼花繚亂的操作,在無聲無息減少兩萬之後,又有聲有息的大量消失了。

這是因為唐朝丟失產馬地導致的嗎?唐朝人穿越了跑到宋朝去消滅宋朝的戰馬啦?

陳堯叟是事關北宋馬政極其重要的一個人物。

宋史裡這樣記載:

兼群牧制置使。始置使,即以堯叟為之,及掌樞密,即罷其任。至是,以國馬戎事之本,宜得大臣總領,故又委堯叟焉。自是多立條約。又著《監牧議》,述馬政之重。預修國史。

所以這個人是“改革”北宋馬政的關鍵人物。將沿襲自唐代的馬政改革成宋朝的關鍵人物。而我們之前已經說了,澶淵之盟之後,就是在陳堯叟手裡,宋朝的戰馬莫名其妙不見了。就這樣一個人物,還“多立條約”、“著《監牧議》,述馬政之重”,寫了很多職稱論文!

都說宋朝缺馬是因為唐朝,唐朝之後是後梁,後梁之後是後唐,後唐之後是後晉,後晉之後是後漢,後漢之後是後周,後周之後才是北宋。唐朝管天管地,還能管五代之後的北宋養馬?

這不扯淡嗎?

這種“唐朝丟失產馬地導致六世孫宋朝缺馬”的謬論還是不要再傳了。

一直以來都有人說,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富庶的時代,我現在深刻懷疑,到底是趙宋締造了中古時期中國最後一次繁盛,還是趙宋拖延時間妨礙了中國崛起。我覺得世界上之所以會覺得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富庶的時代,多半是因為他們沒見過漢唐的強盛。畢竟,別人想“徹底見識”一下漢唐的強盛,漢唐也不叫他們看。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被全境攻陷,有多少家底別人全都知道。




SVIP至尊版


文還是武?走致富道路還是從軍成就功勳“榮歸故里”?這是開國皇帝趙匡胤擺在宋人面前的問題,從而直接導致了宋朝富而不強的“奇葩”朝代。



我們來試著從宋太祖趙匡胤身上找找這個問題的答案吧。主要有這麼幾點

第一點,亂世風雲撥迷霧。



在趙匡胤建立宋朝之前,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比較混亂的時代“五代十國”。在這個風雲莫測,草根上位的時代後期,出現了一個影響趙匡胤一生的人物,“雕青天子”郭威。

郭威何許人也?冷不丁一提,大家可能不知道,但說到“黃袍加身”大家肯定如雷貫耳。沒錯,“黃袍加身”乃是郭威首創,趙匡胤就是學的他。郭威是草根出身,靠著一身本事混到了後漢掌握兵權的大將軍,在後漢皇帝劉承佑想要奪回兵權之時,毅然黃袍加身,上位登基,建立了五代最後一個朝代周朝,史稱後周。當然這個過程是複雜的。

而這時的趙匡胤正在給郭威當小弟,郭威這一手“黃袍加身”當真是讓趙匡胤吃了一驚,嗯?!原來還有這種操作。

第二點,一朝兵變披黃袍。



後周可能註定是一個短命的朝代,短短十年就經歷了三代皇帝。到了第三代皇帝,年僅七歲的周恭帝上位之時,趙匡胤靠著自己的才能已經逐漸掌握兵權、積聚了自己的實力。

而胸懷大志的趙匡胤正在等待一個時機,可以結束紛爭建立大一統政權的時機。如此,在一次外出抗敵的軍事活動中,發動了著名的“陳橋驛兵變”。進而也學著他“師父”郭威,照樣來了一手“黃袍加身”,順利返回京師登上皇位,結束了混亂的“五代十國”,建立了歷史上又一個,某種程度上大一統政權宋朝!

第三點,把酒慶功釋兵權。



建立宋朝之後趙匡胤最在意的或者最害怕的是什麼?如果是你們,你們想想會害怕什麼。沒錯,還是“黃袍加身”,這是老趙心裡的疙瘩。

老趙想了,我師父郭威“黃袍加身”當了皇帝,我也是如此,那……萬一我那些手下的手下再給我那些手下披上黃袍(有點亂,請自行理清,嘿嘿),後果不堪設想啊,可是我又不想效仿前人找理由殺了我那些過命的弟兄,唉……有什麼兩全其美的方法?思來想去,老趙下定決心,請這幫老弟兄喝酒吧,酒桌上好說話啊。這不,酒過三巡菜過無味,老趙把憋在心裡的苦衷委婉的告訴了眾弟兄。眾弟兄也是明白人,紛紛表態不敢造反。最終在這“愉快”的氛圍裡解除了手下的兵權,嗯,咳咳,至少我們老趙是愉快的。

第四點,崇文廢武強皇權。



為了加強中央集權,趙匡胤建立很多新的制度。

其一、權利互相制約的制度。樞密院和三衙兩個部門分別掌管軍權和軍令,互相牽制制約,這樣就不會讓其中一方做大。

其二,兵力互相制約的政策。全國兵力分給中央和地方一人一半,而地方兵力又分散到各地,這樣地方想造反就很困難,中央軍想造反又有地方軍鉗制,有效預防了內部作亂。

其三, 官兵定期換防的制度。全國官兵定期換防,防止在一個地方紮根,從而建立起自己的“圈子”,防止“做大做強”。

還有其他等等的制度政策都在為趙家的皇權服務,有效的防止了各種叛亂的發生。

總結:在趙匡胤建立宋朝之後,採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來加強中央集權,更是把兵權牢牢的掌握在自己手中。在他的一系列操作之下,對於百姓來說,從軍之路多有險峻,已經不是一條康莊大道。反而做學問做買賣當文官等士農工商之路不會招來禍事。所以,國家經濟在長年累月的積累下變得十分富強,而軍事實力卻越來越弱,這也導致周邊的幾個國家,對這塊沒什麼戰鬥力的獵物虎視眈眈,最終結果,宋朝最後算是在他趙匡胤意料之中,沒有廢於內亂,而是被外敵所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