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吃剩下的飯都是怎麼處理的?

小猴紫在此


對於平凡百姓而言,口腹之慾是難以窮盡的。但是大部分人力有不逮,不能盡享天下美食,唯獨帝王能網羅天南地北的珍饈美饌,大飽口福。皇上一餐所呈上的美食多達幾十種,至清末時,甚至多達百餘種。御膳菜品雖多,卻不能盡數品嚐。因而剩飯不在少數,那麼對於這些剩菜,宮中又是如何處理的呢?

餐桌之上是感情升溫的最佳場所,與群臣共食能促進感情,賞賜重臣剩飯也是帝王以示恩寵的方式。周朝時,宴樂群臣的觀念已經極為普遍,在《小雅》中就有周王設宴與賓客共歡的描述,目的無非是以禮樂精神來維護統治。但是在禮崩樂壞後,這樣的宴席不再常有,賞賜飯食變得普遍。唐朝時,劉禹錫就曾在《代謝賜酒食狀》記載帝王賞賜臣子飯食一事。至明朝時,這種行為仍然數見不鮮,“其分御膳,啖公有左右近幸所不能得,而公得之。”在唐順之的 《暘谷吳公傳》也可以發現賞賜剩飯意味著帝王的親近,類似於清朝時賞賜黃馬褂之意。

飯食除了賞賜臣下外,還有一種特殊情況,那就是賞賜老人。清朝時,康熙曾舉辦千叟宴,所請者都是六十五歲之上的老人。賞賜給老人御酒,並且分發御膳,甚至遠道而來的老人還有賞銀可拿。當然,這樣大規模的宴席操辦起來難度過大,宴請人數過多。因而在清朝時,僅舉辦了四次,目的是為了在國內推行孝德。

帝王的賞賜多是心血來潮的一時之舉,大部分時間剩飯的去向不勞帝王費心,而是由御膳房處理。在清朝,雍正曾下旨,帝王所剩的粥飯或是佳餚不能拋棄在溝渠裡,“或與服役下人食之。人不可食者,則哺貓犬。再不可用,則曬乾以飼禽鳥。”由此可見,在此之前剩飯的去向一般默認是丟棄溝渠,否則也不會特意下諭旨給御膳房囑咐剩飯如何處置。畢竟帝王一般不會吃剩飯,但是在這之後剩飯就多由下人食用。如果人無法食用,就給鳥獸食用,這種處置方式比起棄之溝壑更加人性化,也更為節儉。

以上幾種處理方式都相對光明正大一些,其實對於剩飯的處理還有一些隱晦的方式,這些就不為帝王所知了。比如說剩飯再上桌,至光緒帝時,用膳已經以百計數。帝王一般只吃距離較近的菜,對於較遠的或是不感興趣的菜,帝王不會動筷。可以說此時帝王用膳頗有儀式性的感覺,如此一來也就給了御膳房可趁之機。很多完整的菜會在下頓時熱熱重新上桌,畢竟皇上關注不到。除此之外皇帝剩飯也會被倒賣到宮外飯店,畢竟御膳聲名遠揚,願意花大價錢一嘗的人不在少數,因而,皇帝的剩飯還是很有市場的。

剩飯再上桌和倒賣都是御膳房暗中搗鬼,皇帝日理萬機對此事關注較少,也就助長了此事。據說光緒帝一日四個雞蛋花銷多達三四十兩白銀,這其中貓膩顯而易見。御膳房能夠如此大膽也就不難理解了。

皇帝的剩飯看似是雞毛蒜皮的小事,但是由於帝王身處政治中心。一舉一動都與天下大勢息息相關,所以帝王剩飯也能反映出一些信息。比如清朝時剩飯數量之多,慈禧之窮奢極欲盡顯,也就能看出清朝之腐朽離已然滅亡不遠了。


鄧海春


關於古代皇帝的飲食,由於大多數史料記載比較缺乏,所以我們在這裡只能瞭解一下記載比較詳細的清朝皇帝飲食。

大多數時候,清朝皇帝們每天只吃兩頓正餐,這兩頓正餐分別在上午和下午的時候享用。

這些正餐的分量極其豐盛,每頓最多有108道菜,每天需要準備很多食材,這些食材包括了10斤豬肉、5只雞,3只鴨,2只羊、10斤豬肘子、10斤湯肉、60個胡蘿蔔、19斤時蔬、6斤蔥、青醬3斤、醋2斤、清泉酒4兩還有其他諸多食材。

而清朝皇帝每天除了兩頓正餐之外,如果他們在其他時間肚子餓的話,還可以叫御膳房在不同的時間裡給自己呈上一些自己想吃的點心和水果,即使不吃第三餐,也可以保自己一天不餓。


慈禧每天需要用到的食材

按照清朝的規矩,清朝皇帝一般不會和其他人一起享用食物,太后、皇后、妃子們基本都是自己一個人吃東西的,御膳房每天都會把她們的菜品呈到她們的房間裡讓她們自己享用。

根據等級的不同,皇宮中的貴人們菜品數量又有會有所不同,在皇宮中,享用菜品等級最高的有三人,這三人分別就是皇帝、太后、皇后。

按照溥儀自傳中的說法,太后的膳食雖然沒有皇帝那麼多,但也非常豐盛。

在他的說法中,慈禧太后每天所需要用到的食材有很多,包括了五十斤豬肘子、一隻羊,一頭豬、兩隻雞,兩隻鴨、兩升細米、一升五紫米、三升江米、三斤粳米麵、一斤麥粉、十五斤白麵、一斤蕎麥麵、兩斤一兩白糖、八兩蜂蜜、二十八個雞蛋、兩斤豆腐、二十個茄子、十五斤蔬菜等。


這還不算完,因為清朝的皇宮中有著試毒的傳統,所以深受慈禧寵愛的李蓮英每天都會藉著試毒的名義在自己房間中提前慈禧一段時間吃到和慈禧太后一模一樣份額的食物(一般試毒的人,只能站著一道菜嘗一點)。

由此,可見慈禧時期的奢華。

剩飯剩菜的去向

因為菜品實在太多了,所以皇帝每天用過膳後都會剩下很多剩飯剩菜。

關於這些剩飯剩菜的處理,很多人就感覺到了好奇,想知道皇宮裡的人是怎麼處理這些剩飯剩菜的。

根據一些清朝太監的回憶表明,如果是皇帝沒有動過筷子的菜,要是沒有變味道的話,一般御膳房的人會將這些菜重新加熱,放到下次繼續擺到皇帝的桌前。


這麼做不是他們為了偷懶,而是他們想從中撈一些油水。

由於每頓飯的份額都有所固定,所以如果他們少做一道菜的話,他們就可以剋扣一道菜的食材費。

大家可不要小看這點食材費,清朝御膳房裡的食材報價往往非常高昂,道光時期一個雞蛋御膳房都能報上幾兩銀子的價格,就更不用說是其他的山珍海味了,憑藉著這些食材的差價,御膳房裡的人絕對能把自己錢袋賺得鼓脹。

而如果是被皇帝動過或者放久了的菜,那麼御膳房裡的人就不敢冒著殺頭危險繼續給皇帝食用了。


這些剩菜,御膳房中的人一般會和太監、宮女們私自分來吃。

有的則會被高價倒賣到皇宮外面的一些酒樓或者小飯館中,賣給這些地方、讓他們打著皇宮御膳房菜品的名號招攬顧客。

以清朝時期大多數人對皇帝的崇敬,這些剩飯剩菜會有著很大的市場。


孤客生


據野史記載,皇帝的一頓飯必須幾十個或上百個菜種,肯本就吃不了。桌上的那些“山珍海味”基本上都是隨皇帝、皇妃全身而退。但剩了以後並不是扔掉,而是經過多方面搞了一個“專利營銷”,並且每次都是一筆可觀的收入。



趕上皇帝心情好時,會授意御膳房的總管把一些“家常菜”端到他自己的房間留著,等交班的一批太監宮女聚在一起吃掉,但他們必須AA制拿出一點兒“錢”放在桌上,以此類推。不過,這些有口福的人都是貼身伺候皇帝和娘娘的,其他人等不在之列。



而有些“天宮大菜”單獨提出來拿到京城的監牢賣給“貪官”及有錢的囚犯,價格高的離譜,並特意告之這是皇帝剩下的,每次都能被搶購一空。甚至有些“來者”不拒的犯人因此免了秋後問斬之刑,因為殺了就斷了總管的財路。民間曾有句諺語形容這來錢道:一年御膳房,三千雪花銀。



還有些一口沒動的更是人間難得的“人參果”。

因為每到飯口,皇宮外都有眾多的“美食家”翹首以盼。當宮門一開,拍賣馬上開始,誰叫的高誰拿走。傳聞清朝乾隆皇帝最愛吃的“烏龍盤玉柱”最高價賣到了現今的一萬人民幣,而那道菜其實就是一根兒大水黃瓜盤了幾根鹿肉條,頂頭放一個櫻桃,盤底是用食材加工的鹿肉丁兒。當然了,真假不得而知,也沒人吃過。

但我“信”!



1993年未,我去承德大佛寺266醫院對面開飯店,盤完店二個月後,到避暑山莊門前的“皇宮飯莊”(二樓,飯店名想不起來了,應該也叫什麼什麼莊)想吃頓皇帝大餐,就先點了這道“烏龍盤玉柱”,78元一盤。結果端上來後我鼻子都氣歪了。一根立著的水黃瓜盤了一圈細火腿腸(1.5一根兒,一個連一個,三根兒為一條烏龍,轉著圈盤上去),黃瓜尖兒上放一個小紅櫻桃,盤底全是杏仁兒。另外一個“鳳凰展趐”,端上來時我差點吐血,半顆白菜鋪壓盤底,中間一小堆肉醬,哭笑不得時慶幸見了點兒肉星,價格嗎!人家說我選的,86元。



那頓飯,兩道菜,一小瓶半斤裝“玉液瓊漿”,皇上吃的米飯,一共花了370元,吃吐了不說,那叫個憋氣又窩火喲。

那時候我在家鄉單位一月工資才112.27元。

最可恨的那米飯,都他姥姥餿了。



估摸著這家飯莊可能就是延襲皇宮剩菜的處理方法:

把人“摸透了”,只要名,不差錢,才能賣大錢。



就像羅卜開會,一盤皇帝吃的順氣菜,在民間,就叫群英薈萃,花高價都搶不著。


驍勇34


皇帝吃不完是肯定的,因為皇上吃飯跟一般人可不一樣,雖然皇上是想吃啥就能吃到啥,但是每一種菜,皇上最多隻能吃三口。

為什麼皇上只能吃三口呢?

因為在歷史上,皇帝作為至高無上的統治者,常常會有高處不勝寒的恐懼,因為誰都寄予皇帝的寶座,誰都想當皇帝。

皇上就害怕有人往飯菜裡下毒,而最可能被一下子就是皇上喜歡吃的飯菜,除此之外也害怕有的太監故意去迎合皇上,專門上皇上喜歡的菜邀寵。

為了規避這些教訓,歷史上的皇帝就會被要求,不能讓別人知道他吃什麼。

為了不讓別人知道皇上喜歡吃什麼,皇家就有個規定。

每一道菜皇上最多隻能吃三口,如果菜超過三口,旁邊的太監必須立刻把這道菜撤下去,半個月之內不能再上這道菜。

所以當皇上也很痛苦啊,什麼好吃的也不能多吃。

雖然不能多吃,但是種類齊全,樣式多變,而且皇上吃飯,每頓飯至少要花上百兩銀子,一座就是一大桌,要顯示出皇家的氣派。

這個時候皇上肯定是吃不完的,吃不完的飯要怎麼辦呢?

由於這是皇上吃過的飯,那就有了特殊的意義。

一般來說皇上會首先賞賜給嬪妃或者是兒女,都是皇子和公主們,這些都是皇恩浩蕩,一般來說肯定是緊著自己家人給……

除了自己的家人之外皇上還可能會為了顯示恩寵,把飯菜賞賜給一些自己信賴並且對國家有功的人,也就是那些就是比較高的大臣和皇上喜歡的大臣。

這些人受到皇上賞飯之後,需要感激涕零的叩拜之後,祖宗八代的感激之情來吃下皇上賞的飯,不論它好吃不好吃,你要是敢不吃完,那就是不給皇帝面子。

皇上不在乎你喜不喜歡吃,但是隻要賞給你吃了,你如果不吃,那就是在削弱皇權啊,那你就會成為皇上的眼中釘,所以一般臣子這個時候都是淚流滿面的吃完。

因為它難吃,而是要表現出來感激涕零的樣子

而且你不能坐那吃,坐著吃是皇上的特權,你想和皇上平起平坐不成?

比如說有一天西漢就有個大臣受到皇上恩寵,賞膳,他怎麼辦呢?

他要跪趴在地上把飯吃完以示恭敬。

除了嬪妃公主皇子和大臣之外,當然就是賞給家中的下人太監宮女們了。

能夠在宮廷中浸淫多年的男人,自然也都是玩權術,玩心理比較通透的人。

懂得如何駕馭手下,如何讓手下感恩,恩威並施是一個重要的措施,皇上平常高高在上,這已經是非常大的天威了,偶爾賞賜給底下人一頓飯,這就是讓他們感激涕零的恩。

恩威並施才能夠讓底下人對他忠心耿耿,而不會有異心,省得被人加害,雖然皇帝的警衛能力不錯,誰知道什麼時候就突然蹦出來一個人想殺你,所以身邊人一定要好好對待。

所以偶爾賞賜飯食也是皇帝權術中的一個重要部分。

但是到了清朝,對於太監宮女,沒有像明朝那麼大的權勢了,像明朝時期太監是可以操縱國政,賺取很多外快的。

這時候的太監宮女薪水比較低,又沒有什麼能夠撈油水的東西。

很多人竟然會選擇把皇帝賞賜下來的飯食送到民間給富豪倒賣,因為是皇上吃過的飯食,以此來謀取暴利。

這件事情肯定屬於太監宮女範圍之內的潛規則,那肯定不會知道的,就算皇上知道了,輕易也不會為難這些人,本來人家薪水就低,能夠自己開源也不錯,他們也是要吃飯的,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就算了。


歷史好奇怪


當我們想起“剩飯”這個詞的時候,第一反應肯定是倒掉或者餵狗,餵豬等牲畜,但是在古代,皇帝吃剩下的飯可就不是這樣了,皇帝吃剩下的飯能叫剩飯嗎?誰敢扔?扔皇帝吃過的菜可是大逆不道,重則會被問罪處死的!再說了皇帝平常吃的菜少則三五十道多則上百道,即便有一部分是擺樣湊數的,但每天依然會剩下大量的飯菜,這些飯菜都是名滿天下的御廚做的,通常情況下一般人花錢都吃不到,所以“倒掉”那就太暴殄天物了!因而皇帝吃剩下的飯菜其最終結局一般是以下四種情況。


1,賞賜給身邊的人。通常情況下皇帝會將自己沒有動過的菜賞賜給身邊的大臣,嬪妃,皇子,公主等人,有時候興致高了還會賞賜給宮女,太監,而得到賞賜的人不管餓不餓必須當著皇帝的面站著吃完,不管好不好吃,願不願吃,哪怕他不喜歡吃香菜而皇帝賞賜了他一盤香菜炒肉!都必須稱讚飯菜的美味和皇帝的恩德,所以得到皇帝賞賜的飯菜有時候也是一件很痛苦的事。

2,被倒賣給有錢人。是的,你沒看錯,古代的思想不能用今天的觀念來理解,那時候,皇帝的口水就是老天爺灑下的聖水!不僅能治病還能延年益壽,發家致富,這一點不誇張!所以皇帝的“御膳”在民間是很有商機的,於是宮裡的御膳房會和宮外一些比較高檔的餐館保持長期合作的友好關係,宮裡人會把菜樣還保持較完整的剩菜打折賣給餐館,餐館則稍微加工一下後打出“御膳”的名義對外銷售,於是那些“急於得到皇帝口水”的有錢的老百姓就爭相來體驗,這條產業鏈經過明朝的發展到了清朝已經非常的完整,據統計參與這條產業鏈的人員最多的時候有上萬人,可見“倒賣皇帝剩菜”是真的暴利!


3,皇帝沒碰過的菜下次再上。像類似燉湯一類的菜,這種菜被御膳房的廚子做好後長期用小火煨在鍋裡,什麼時候傳膳了,便盛一些上去,皇帝沒有碰過的則拿回來重新煨到鍋裡,而且如果皇帝在非用膳時間想要吃點什麼東西填填肚子,這時候也可以快速的傳上來,而不會耽誤皇帝餓肚子。否則皇帝餓的發怒了,真的會像餓極的老虎,得誰咬誰!

4,賣給普通百姓。可能有人問了,這跟第二條有什麼不一樣的嗎?是的,不一樣,一樣的話我還會說兩遍嗎?第二條是針對有錢人的,而這一條是針對包括你我在內沒錢的(開玩笑,各位朋友們肯定都比我有錢,哈哈)。


老北京有一個詞叫“折籮”,不知道北京的朋友們有沒有聽過,根據《北京土語辭典》解釋為:“酒席吃罷,剩下的菜餚,不問種類,全倒在一塊兒……也叫‘折籮菜’。”過去人們不富裕,頭天的剩菜剩飯捨不得倒,第二天“折”到一起燴食,殘羹剩飯有一種特殊的味道,有人喜食。那麼當皇帝吃剩下的飯菜經過前面三道篩選後,最後剩下的宮裡人會把這些菜倒在一塊兒,倒成“皇家折籮”,賣給宮外的普通人,當然價格是非常低的了,基本就是半賣半送,如此一來有錢人能品嚐到皇帝的口水,沒錢的人也能嚐到皇帝的口水,你好我好大家好,嗯,就是這樣。

所以經過以上四種方式的處理,皇帝吃剩下的飯菜基本被消耗的差不多了。


鹹魚閒聊


皇帝用膳少說也要二三十道菜,多的有百道菜。每道菜只吃二三口,剩下的菜當然不是倒進餵豬的泔水桶。皇帝一般會賜菜給各人,最後剩菜中的剩菜由御膳房的太監和宮女們吃了,甚至倒賣到宮外去。

1,末代皇帝溥儀的御膳

溥儀在《我的前半生》裡講了一些御膳的事情。

宮中只用膳兩次,早膳相當於午餐,晚膳相當於晚餐。如果早上或下午皇帝餓了,就吃些點心。

皇帝的每份菜都有一個銀牌,是為了防砒霜的,古代的砒霜不純,雜質可以讓銀牌變黑。御膳在送給皇帝之前,都要經過一個專門的太監“嘗膳”,嚐嚐有沒有毒,所以皇帝吃的都是太監的剩菜。

慈禧太后和隆裕太后,每頓飯有百樣菜,排場很大。

溥儀當皇帝時還是個小孩,所以他父親就讓他節省一點,每餐按例也有三十種菜左右。

溥儀記載了一次御膳房的早膳:

口蘑肥雞 三鮮鴨子 五綹雞絲 燉肉 燉肚肺 

肉片燉白菜 黃燜羊肉 羊肉燉菠菜豆腐 櫻桃肉山藥 爐肉燉白菜 

羊肉片川小蘿蔔 鴨條溜海參 鴨丁溜葛仙米 燒茨菇 肉片燜玉蘭片 

羊肉絲燜跑躂絲 炸春捲 黃韭菜炒肉 燻肘花小肚 滷煮豆腐 

燻乾絲 烹掐菜 花椒油炒白菜絲 五香乾 祭神肉片湯 

白煮塞勒 烹白內

除了一道鴨條溜海參是山珍海味外,其他都是家常菜。

外界對皇帝的御膳過於想象,其實皇帝也是凡人,山珍海味每餐吃一樣就行了,還只能吃三口。

皇帝吩咐一聲傳膳,十幾個太監依次傳聲下去,一直到御膳房。聲音還沒落下,御膳房的幾十個人已經端著菜來養心殿了。

這些菜早就在半天前準備好了,有些燉菜都是過夜菜一直在爐子上燉著。

這些菜端到皇帝面前,看著過夜菜實在是倒胃口。

不過溥儀是個小皇帝,皇太后和太妃們都寵他,另外做一些時新的御膳給溥儀吃。

這一家六口,總計一個月要用三千九百六十斤肉,三百八十八隻雞鴨,其中八百一十斤肉和二百四十隻雞鴨是我這五歲孩子用的。

(軍機大臣、侍衛、高級太監等)連我們六口之家共吃豬肉一萬四千六百四十二斤。

每日還要添菜,添的比分例還要多得多。這個月添的肉是三萬一千八百四十四斤,豬油八百十四斤,雞鴨四千七百八十六隻,

(每月)添菜連同分例一共是一萬四千七百九十四兩一錢九分。

皇帝和太后們、妃子們一個月消費的豬肉是3萬多斤,算他們全家都是豬八戒也吃不完啊!

絕大多數都剩下了。

2,皇宮中用膳的規矩

皇帝坐在那裡用膳,當然不用起身來夾菜。都是傳膳太監看皇帝的眼色,皇帝想吃那份菜,傳膳太監就用調羹舀進碟子裡呈給皇上,如果皇上滿意點頭,再舀一次,不能超過三次。

所以再好的東西,皇上也只能吃三口。

<strong>

清朝內廷的《膳底檔》專門記錄皇帝的進膳,什麼時間,和誰一起吃,什麼菜,都記錄下來。但是不會記錄皇帝愛吃什麼菜,怕有人下毒。

3,皇帝的剩菜處理一:賜菜

皇帝如果覺的那樣菜好吃,或者好看,就賞賜給妃子、王子、大臣們。

<strong>

上進畢,賞舒妃等位祭神糕一品,包子一品,小餑餑一品,熱鍋一品,攢盒肉一品,菜三品。

4,皇帝的剩菜處理二:御膳房吃掉或賣掉

皇帝賞賜完了之後,御膳房就把剩菜剩飯撤下去。

這些剩菜剩飯,品相好的,御膳房的太監和宮女們就自己享用了。

如果還有剩下的,就有善於鑽營的太監賣到宮外的餐館去,說是御膳。這些餐館再加加熱,賣給那些想得到“真龍天子口水”的富人!

5,另外補充一點:清朝的皇帝是沒有廁所的。

那帝要吃飯菜,還是要拉出來的。有專門的太監端著尿壺和便盆,跟隨這皇帝,隨時隨地伺候皇帝出恭。

這是防止刺客在廁所裡謀殺皇帝,狹窄廁所裡一個皇帝蹲在馬桶上,很容易被刺客幹掉的。

如果皇帝正在用膳時內急怎麼辦?

皇帝就在餐桌不遠處叫太監把便盆端上,直接處理出來!

太監宮女們還不能笑,笑出來就是大不敬!

本人是沂藍書院趙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現代史,繼承章太炎學派唯識史觀學說。


沂藍書院趙月光


古代皇帝是一國之主,是天子,皇帝的吃穿用度自然是平常人無法匹及的,那麼古代皇帝吃的都是什麼呢?而這些吃剩下的又將怎麼處理呢?

皇帝吃得有多奢華呢?

皇帝的一日三餐必定是極盡奢華的,不僅要求每一頓的菜品要多,而且樣樣都必須非常精緻。

溥儀曾在自傳《我的前半生》當中寫道:“在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宮中已經不復當年繁華,一切吃穿用度已經被縮減了數倍。但即是如此,我每月還是要消耗810斤的豬肉,要用掉240只雞鴨,還有各種數不清的山珍海味,以及品類繁多的點心”。用度已經被縮減了數倍,數目還是如此令人咋舌,清末明初多少人還掙扎在溫飽線下,這位曾經的少年皇帝卻如此奢侈,貧富差距還真是懸殊啊!

溥儀還在《我的前半生》中寫道過皇帝吃飯的事絕對不準別人叫飯,應該叫“膳”,廚房叫“御膳房”。而且古代皇帝並不只是非要到飯點才用膳,而是餓了想吃的時候隨時都可以傳膳,每一頓有相當大的排場,至少都是幾十名太監穿戴整齊在一旁伺候。

皇帝的每一頓都如此奢華,那吃剩下的又怎麼處理呢?

皇帝在用膳前,都會有專門試吃的太監,說是試吃,實則是為皇帝驗毒,只有驗過的菜才能入皇帝的口,而且皇帝吃菜都要遵守一條準則,也就是“吃菜不許過三匙”,這又是為何呢?因為古代有許多企圖造反的人都會採用下毒的方法,因此皇帝絕對不能將自己的喜好讓外人知道,皇帝的飲食可以稱得上是國家機密,即使是碰到了皇帝自己愛吃的菜,也不能多吃,避免被人分析出皇帝的口味和飲食的偏好,這也說明了一國之主並不是那麼好當的,表面上雖然是無限風光,但背後也要為這無限的榮耀付出巨大的代價。

皇帝既然菜都只會吃兩三口,並且還會有很多菜都不曾嘗過,那麼這些剩下的菜又會怎樣處理呢?

將飯菜賞賜

當時皇帝將飯菜賞賜給別人,相當於是一種表現恩德的方式,受到賞賜的臣子們會將這些飯菜視若珍寶,會感到無上的榮耀,這種賞賜也不是一般人能夠得到的,只有地位非常高的王公大臣或者立了大功的將軍等才能得此殊榮,當然,皇帝身邊的一些紅人太監或者宮女偶爾也能得到這種賞賜,畢竟這些人更加懂得皇帝的脾性,也是近水樓臺先得月的道理。

運到民間進行售賣

皇帝吃剩下的飯菜撤下去之後,偶爾會有一些宮女小太監偷吃掉一點,這也是常有之事。而剩下的飯菜,就會被人拿到民間去售賣,這些剩飯在當時也是非常有人氣的,不管是平民百姓,還是富貴人家,都願意爭相去購買這些飯菜。這又是為何呢?

古代的人們都稱皇帝是真龍天子,總會有一點迷信,認為自己吃了皇帝的剩飯,多多少少都會沾到一點福氣,能給自己帶來好運氣和財富,甚至會有人覺得皇帝的口水都不似常人的口水,皇帝的口水被稱為“龍涎”,人們盲目的認為吃了皇帝剩下的飯菜,書生們都能考上狀元,甚至連普通平民百姓也能當大官,真是荒謬至極。

第二個原因則是皇帝吃的東西都是非常昂貴的,很多都是平常人家一輩子都不可能吃到的,就算是皇帝吃剩下的基本也都是山珍海味,雖然有的運氣不佳的人或許只能買到一些魚骨爛菜,但有些運氣爆棚的人也有可能會買到很多物超所值的剩菜。

還有很多品相不好的剩菜,會被賣家混合在一起,做成一個大雜燴,顧客用一個大勺子撈,撈出什麼算什麼,雖然這種食物有點噁心,但對於很多窮苦人家是非常划算的,他們能夠吃得起,能夠吃得飽,而且這些剩飯剩菜的味道也是相當不賴的。

這也不禁讓人想起杜甫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國家有那麼多吃不上飯的人,與此同時,皇宮卻還要考慮如何處理如此多的剩飯剩菜,令人唏噓。


史論縱橫


曾看過清宮飲食檔案,宮廷飲食程序繁雜,要求較多,但絕不是大家所想象的宮廷飲食就一定是山珍海味,清早期宮廷不太講究飲食,食品以滿族飲食為主,對比漢族飲食相對粗糙,隨著國力的變化,以及受漢族飲食的影響,清代宮廷飲食慢慢地增加了很多漢族飲食的元素。菜餚的製作技藝以及菜品的豐富程度也越來越多。皇帝也和普通人一樣,他也大多喜歡家常飲食。


比如史料中記載,慈禧太后喜歡的四大抓、四小吃,都是我們平常老百姓最喜歡的美食。抓炒腰花、抓炒蝦仁、抓炒裡脊、抓炒魚片;四小吃:芸豆卷、豌豆黃、肉末燒餅、小窩頭。溥儀在其回憶錄中也描述了,每天御膳房做了很多很多菜品,但都不是他喜歡吃的,他更喜歡妃子們帶過來的廚師做的一些家常菜餚。那麼御膳房做了那麼多菜餚,吃不完如何處理呢?

一、反覆加熱,下頓繼續端上來

溥儀回憶錄中寫過,御膳房的廚師欺騙皇帝,並且騙銀兩的手法就是,每天報了很多食材,也做了不少的菜,端給溥儀,把他最喜歡吃的放在他的面前,而皇帝也都大多吃麵前的幾道菜餚。以至於放的遠處一點的菜餚壓根沒動,又原封不動地撤回去。下一頓熱一下又端上來。

二、當做禮物,賞賜給妃子們以及有功的大臣

很多沒有動過的菜餚、筵席,直接賞賜給妃子們,還有的是賞給有功的大臣,這也是宮廷中常用的做法,而接受賞賜的大臣往往感受的是皇恩浩蕩,發誓死心塌地地為朝廷效力。很多接受了賞賜的大臣,還不忍心吃掉菜餚,帶回家供起,至其壞掉,倒掉。

三、被太監、宮女們吃掉

被皇上吃剩下的那些,有些就被御膳房的太監以及宮女們給吃了。

四、被賣到宮外

別以為剩飯剩菜就不值錢,這可是皇上吃的御膳,就算是壞掉了也有很多人想吃上一口。於是就形成了一個產業鏈,御膳房的太監會把剩菜賣給宮外的飯店,這也是太監們撈外快的手段之一。

吃對於國人來講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有儀式感,也有很多禮儀、要求在其中,我中華的飲食文化屬於優秀文化的一部分,值得我們深入的研究和傳統。


靈聞檔案


清朝皇帝每天的飲食標準是這樣的:

每日盤肉二十二斤,湯肉五斤,豬油一斤,羊二,雞二,鴨三,當年雞三。

這還不包括副食和其他日用品,有時候皇帝還會加菜。因此,皇帝一個人是肯定吃不完的。

吃不完的剩菜要怎麼辦呢——倆字:賞人。

以乾隆皇帝為例。

乾隆三十年(1766)南巡時,正月十八日乾隆的早餐是這樣的:

  • 正月十八日卯正,請駕伺候,冰糖燉燕窩一品。
    卯正二刻,涿州行宮進早膳,用摺疊膳桌擺:皇太后賜炒雞大炒肉燉酸菜熱鍋一品、燕窩鍋燒鴨子一品、豬肉餡侉包子一品。燕窩肥雞掛爐鴨子野意熱鍋一品、廂子豆腐一品、羊肉片一品、羊烏又燒羊肚攢盤一品、竹節卷小饅首一品、烤祭神糕一品、銀葵花盒小菜一品、銀碟小菜一品。上傳叫馮鼎做:鴨絲肉絲粳米麵膳一品、鴨子豆腐湯一品。
    上進畢,賞用。

一個“上進畢,賞用”,就說明了剩菜的去向。

皇帝吃剩下的菜,通常都會賞給后妃、王公大臣,再剩下的東西則有宮女、太監解決。

對此,雍正曾有諭旨:

諭膳房,凡粥飯及餚饌等食,食畢有餘者,切不可拋棄溝渠,或與服役下人食之。人不可食者,則哺貓犬。再不可用,則曬乾以飼禽鳥,斷不可委棄。

這就是一道家法,由後世的皇帝繼續沿襲。

凡是皇帝的剩飯,除了賞賜給后妃(肯定是沒怎麼動過的好菜)外,大多都進了太監、宮女的肚子裡。

人吃不了的東西,會餵給宮裡面的各種動物,也算是不浪費吧。

總而言之,剩菜都有去處,大家不用擔心。


HuiNanHistory


皇上的金鑾殿在電視上咱都見過,也真眼瞧過,畢竟它就擺在那裡,誰想看誰看,誰想瞧誰瞧。見著了金鑾殿咱也不感覺多眼熱,大間套著小間,面積也不大,有啥好的?



但是皇上的膳食咱還真沒親眼見過,當今估計見過的也不多。所以,這舌尖上的美味很能勾起我的味蕾和興趣?到底啥樣啊?據說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裡遊的,皇上那是想吃啥就吃啥啊!

一、清朝的御膳房

1、御膳房位置

清朝掌管宮內備辦飲食以及典禮筵宴所用酒席等事務的地方,也就是皇室廚房,叫御膳房。紫禁城內的膳房不少,比如圓明園、頤和園等等御園內均有膳房。而專門為皇上做飯的地方叫養心殿御膳房,又稱"大內御膳房",為一獨立院落。



在"圓明園"、"頤和園"等御園內的御膳房,稱"園庭膳房";在熱河、灤河、張三營等行宮的御膳房,稱"行在御膳房"。皇帝每次出行時,都帶有一個御膳班子,以供其需求。

2、服務人員

僅僅"養心殿"一個御膳房,為皇帝食用服務的人就有幾百人之多。據史料記載,"養心殿御膳房"設有:庖長2人,副庖長2人,庖人27人,領班2人,拜唐阿20人,承應長20人,承應人44人,催長2人,領催6人,三旗廚役57人,招募廚役10人,伕役30人,這部分人為"承應膳差人"。

天哪,我都暈了。



3、嘗膳

皇上所用的御廚、太監,雖經再三挑選,為了防備在食物中下毒,皇帝經常採取"賞膳"、"嘗膳"等辦法,在皇帝未吃之前,先賞給后妃一部分,或者讓貼身太監先嚐嘗。自己吃飯時也要用銀盤子,象牙筷子檢驗一下是否有毒。

4、食材

天上神仙府,世上帝王家。皇帝的食用絕非常人可比,從元代帝王起,就專門飲用京西玉泉山之水。到了清代,玉泉山幾乎成了御用之水,每天從玉泉山到紫禁城,馱水的馬車沿路不絕。



帝后們所食用的大米分黃、白、紅數種,有的是遠力的貢米,有的是京西稻、南苑稻,還有的取自皇帝的"試驗田"。也有專門為皇帝養殖牛羊,供應牛乳、牛羊肉等食品。

山珍海味常從四面八方向皇帝進貢。像東北的"飛龍"、江蘇的"糟油"、鎮江的"鰣魚"、河南的"油菜"、浙江的蜜棗都曾經是飛馬傳送的貢品。



5、菜品

乾隆二十六年二月十一日早膳,上了"冰糖燉燕窩"、"掛爐鴨子"、"肥鴨"、"掛爐肉"等菜19品種,晚膳上了"燕窩清蒸鴨"、"鹽煎肉"、"東坡肉"、"肉絲山菜"及賞給后妃的菜點共37品。

慈禧太后吃飯更講究,廚師每天為之蒐羅山珍海味,飛潛動植,精心烹製。每頓正膳所用菜餚至少要擺滿三張拼起來的膳桌,菜點常常在百種以上,冷盤、熱饈、爐食、小菜應有盡有。



清宮最盛大的宴席是"滿漢全席",始於乾隆年間,慈禧時更為奢侈。每逢皇帝的大婚、冬至、春節等重大的節日,常常是御宴大開,隆重異常,王公重臣盛裝赴宴。據說,有時要上134道熱菜,48道冷盤,還有各式點心。

到清末,菜餚最多達200餘款。開宴時,儀仗排列,鼓樂齊鳴,十分隆重。



6、就餐時間:

據清宮檔案研究記載,清代皇帝在宮中的日常生活是很有規律的,一般的情況是:1.上午7:00——9:30早膳;2,上午11:00——下午2:30午休、晚膳, 3下午5:00—9:00晚點或酒膳。



清代乾隆皇帝的年夜飯,飯菜最豐盛,菜點120多品,大宴桌上的菜點由外到裡分成八路,有各式葷素甜鹹點心,有冷膳,有熱膳,共63品。

二、皇上吃剩的飯怎麼處理

皇上的命金貴,再好吃的飯菜也不能超過三口。如果讓人知道了皇上的喜好,那還了得?所以很多菜皇上只是蜻蜓點水般吃一口,那麼好了,剩餘的飯菜怎麼辦?



1、賞給皇帝身邊的人

妃子、皇子、大臣、宮女、太監,都有可能吃到皇帝賞賜的飯菜。到底賞賜給誰,就看皇上的心情了。受到賞賜的人大多感激涕零,是莫大的榮幸。這也是皇上拉攏人心的一種方式方法,讓身邊的人對他更加感恩戴德,更加忠誠。

2、被倒賣出去

太監們膽子還是很大的,偷偷把部分剩菜剩飯倒賣到宮外,把飯菜分三六九等賣給級別不同的飯館,謀求暴利。而外面的飯館也是作為自己炫耀的資本,大肆炫耀,吸引老百姓的眼球。



3、重新利用

皇上沒有動筷子的菜,那麼就在下一餐時再端上,充當一下數量,反正皇上也不愛吃。

4、喂小動物

實在沒有利用價值的飯菜就拿去喂小動物,畢竟小動物也要吃東西。

當皇上,天天山珍海味,估計也會吃膩。如果像電視劇中演的那樣,去老百姓家裡吃一頓窩頭,外加玉米麵粥,估計也會吃出滋味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