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大家,小學生有問題不敢問老師到底是孩子的錯還是老師的錯?

娃娃很菜


我家孩子就存在這個問題,遇到不會做的題不問敢老師,也很著急。三年級成績一塌糊塗,不知道怎麼改善。。。



張大歡


在我所帶的班級裡,學生大致分為兩類:

一類是在碰到難題時,拿著書或作業就問我,等我給他講貨之後,孩子非常高興的坐到了座位上,臉上洋溢著的是開心和自信的笑容,還會熱心的把做題思路和過程講給其他同學聽。另一類是碰到難題既不問老師,也不向其他同學問,就在那磨嘰,或者是胡寫,只有我在教室裡巡視時發現他在發呆或是做錯了的時候,問著他會不會的時候,再講給他聽。

這兩種孩子在性格上有著明顯的區別。第一類孩子大都是性格開朗,敢於表現自己的學生,他們不見得都是學習成績好的,但他們比較自信、樂觀,敢於表達自己的喜好或觀點,課堂上回答問題也很積極。第二類則大多是性格靦腆、內向、對自己不自信的孩子,他們不敢問老師,是他們對自己不自信,不敢表達自己的觀點,生怕老師或同學嘲笑,課堂上這類孩子也很少舉手回答問題。

因此,在碰到孩子有問題不去問老師時,我們先和孩子交流一下,看看是什麼原因導致孩子不敢問老師問題,平時多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需求和觀點,讓孩子養成樂觀、自信的性格,相信孩子會有進步的,一起努力吧!


雲朵兒老師


回想一下自己小學期間,甚至到初中,都還有一種 老師和學生之間的距離。這種距離感總會讓年紀不大的我們認為,老師都不太好說話,不懂跟老師交流,上課喊名字起來回答也是小聲嗡嗡,不敢大聲回答。

我小時候被老師叫到辦公室問一些家庭情況,都會非常緊張,這並不是誰的過錯。

所以題主說的這種情況在以前中國的基礎教育是非常常見的。現在當然已經好了很多,因為很多年輕老師,他們會跟小孩子很親切的說話,把小朋友也當成平等的交流對象。

這時候,並不是老師或者學生個人應該為小朋友的不敢問問題負責。也無需去追究到底誰做錯了什麼,因為教育是老師與學生之間非常複雜的相互作用的過程。

我們現在要做的是鼓勵孩子開口說話,鼓勵他自信得回答問題,鼓勵他像個小大人一樣跟老師交流!


大鵝有話說


關於這個問題,我也有同樣的童年經歷。因為小時候比較內斂害羞,在上課的時候呢老師有時候講的比較快,我又沒能理解老師的意思,又想提問可是又不敢。基本這些可能跟自己的性格有關,但是誰對誰錯基本沒法定論。可以平時親戚朋友在一塊的時候可以讓小孩表演一些才藝,演講等來鍛鍊孩子,變得有自信。


閒來看電影


這個不能說誰對誰錯吧,而是說這樣的孩子存在一定的問題需要我們家長來幫助並協調發展。我記得我家孩子今年上小班,有一次尿褲子了很溼很溼的那種,他不敢和老師說,而且自己就那樣往身上穿,老實說回家後我發現褲子都快滴水了,陷入了深深的焦慮之中,第二天就和老師溝通,希望老師及時提醒孩子排尿,事實上老師每天都會實時提醒孩子們喝水排便,但是有的孩子會憋尿,不去,午睡時間太長,加上冬天比較冷衣服穿得多,尿急就會出現這種現象了。那麼孩子為什麼會不敢和老師講呢,首先肯定是孩子怕老師罵,我們做家長的應該有過孩子尿褲子時對他責罵或者打的現象,我承認我有一次打過他。後來第二天我幫他在書包裡準備了一整套的衣服包括襪子,然後當老師面和他溝通,尿褲子了沒關係,書包裡有衣服,讓老師幫忙換一下就可以了,很顯然不和老師說,也是因為怕老師,老師嚴格是正常的,畢竟那麼多孩子是需要嚴加管教的,結果第二天他尿了一點點,我放學來接他的時候就感覺不太正常,他依然沒有和老師講,老師還問了,他說沒有。很顯然是怕老師,最後我再次當著老師和他的面,一起溝通尿褲子這件事情,並鼓勵他和老師說,但是你又會發現他並不是那個膽小的孩子,什麼都不和老師交流的孩子,除了這件事,可能在他心裡還是認為老師和媽媽會罵他,最後我在路上就給他講自己小時候尿褲子的故事,給他減掉厚重的衣服,給他講小腳鴨尿床的故事,讓他知道尿褲子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並時時提醒要及時去尿尿,給他分析為什麼會尿褲子,就這樣,我自己也告訴自己不要焦慮,因為怕孩子生病,當作平常事情,第三天,孩子沒有再尿了,後來的後來,一次也沒有,其實真的只是偶然事件,很多時候我們作為家長也要放鬆心態,找到問題根源去解決問題的根本。

只是以此例來說明以上問題,其實大多類似,除了孩子膽小之外,更多的是自信心不足,害怕問了老師之後被別人潮笑之類,或者怕老師講他沒有認真聽講之類,家長可以試著和孩子溝通,為什麼不敢和老師講,顧慮什麼,再去和老師溝通,一起解決這個問題。


三農小姐


我想這個問題雙方面都有,我家小孩子就曾經經歷過,因為那時候膽子小,不敢去問,回來告訴我們,有的同學不去,我也不去,還有是因為老師,同學問老師問題,老師有時空閒有時忙,也說的不清楚,孩子還是一頭霧水,其實最主要的是在班裡做個統計,哪些學生沒聽懂或者不會,老師應該再用一堂課的時間來重點的講解,這是很好的方法。


萊昂部落


根據教學中的觀察瞭解和自己學生時代的感受,超敏教育認為學生想問問題又不敢問,應該歸因於內因和外因。

內因是學生的性格,即學生內向。想問問題不敢問的學生,大都是內向的,不善於表達、羞於表達。

我就屬於這樣的性格,對於這個問題有著切身的感受。至今我清楚地記得,我的學生時代,只有在初中的二年級和三年級,各問過老師一次題,而且都是幾何題。

兩次問題的情景,讓我終生難忘,因為我不是遇見不會的問題就問了,而是不敢,經過多少遍的苦思冥想,仍舊解不了題。但是內心裡,又非常執著,非要把題弄會,所以最後只好在心裡打算問老師。但也不是馬上就問了,而是鼓了一次又一次勇氣,並且還是選擇老師巡視時,走到我的身邊時,才拿起書小聲地問老師。

其實問老師問題,應該屬於很正常的事。但是我卻感覺像做了見不得人的事一樣。這種膽怯直到現在也是如此,它應該會伴隨我的一生。我不知道為什麼會有這種不敢,這應該是與生俱來的。我想改變,可即使有一次可以鼓足勇氣不在意,下一次仍是不敢。

在實際教學中,我也經常遇到這樣的學生,我經常去鼓勵他們,但是收效甚微。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對此我深有體會。

外因就是班級的環境影響造成的,和老師有很大的關係。

人們說:環境改變人。一個班級的風氣,對班裡學生的影響是很大的,也是多方面的。就敢於問問題來說,如果全班學生,都沒有積極性,都沒有養成習慣,那麼那些原本就不敢問問題學生,就更不問了。

如果老師能調動全班學生的積極性,老師和學生能夠打成一片,當然是老師既讓學生尊敬,又讓學生敢於親近。學生對老師沒有了距離的,大多數學生都敢於直言不諱的時候,那個別的學生,雖不是那麼地大膽,但也不再是那麼地膽怯,也會向老師問一些想問的問題了。

這也就是,同一個班級,為什麼不同的老師上課氛圍不同、效果不同,學生對不同的老師的喜愛不同。

班級裡難免有不敢問問題的個別學生,要想改變個別學生,首先要改變班級的氛圍。

老師可以先從敢問問題、踴躍發言的學生出發,讓他們起好頭、做好帶動作用,然後以輪流的方式,強迫每一個學生參與討論、表達,再讓每一個學生依次單獨發言。

膽量也是練出來。我曾經十分有效地改變了一個膽小的女生,後來她膽大到自告奮勇地當班級活動的主持人,而且主持得很好。

內因不可能重塑,但外因可以隨時改變。雖然一個人性格難以改變,但不是不可改變,難以改變的關鍵是沒有找到合適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若有了有效的方法,再加時間上的堅持,改變還是可以的。有時我們隔了很久再見到某人,感覺他像變了個人似的,其實他就是變了,這就是環境的作用,外因的作用。



贛釣


我高中時候和一個同學討論蔬菜學名……番茄學名到底是什麼?我說番茄其實就是西紅柿,好幾個同學和我說番茄是茄子!把我氣的找老師較真番茄學名……結果老師說番茄是茄子🍆!敢和老師犟嘴嗎當時?老師吃番茄就等於吃茄子


淨美出塵


首先,學生遇到學習上不懂的問題不敢問老師,不存在誰對誰錯的問題。

我教了這麼多年的書,學生不敢問老師,我覺得有幾種情況:

1.最大可能是與學生性格有關。

一些學生的性格內向,跟陌生人說話都會覺得不好意思,臉紅。而老師在學生心中又是權威、嚴肅的代表,學生心裡害怕,當然就不敢主動問老師、向老師請教。

2.與學生心裡有關

大多數學生會覺得如果我問這個問題,是不會讓老師認為是上課不認真聽課造成的,因而可能會受到老師的批評,就算老師會解答也會先批評一頓。當然這只是學生的想法。

3.與學生臉面有關

學生會覺得是否問的問題太簡單,別人都會,而自己不會,說明自己比較笨,接受能力慢,所以有問題也不敢問,怕被同學和老師看不起,臉上掛不住。

4.與老師有關

如果老師平時是一個很嚴肅,從來不跟學生開玩笑的人,平時也不鼓勵學生不懂就問,學生會覺得老師不平易近人,心裡有牴觸,害怕,所以也不敢問。

所以,學生遇到不懂的問題不敢問老師,是多種原因造成的,建議家長或老師平時多多鼓勵學生,主動中針對學生學業中的問題進行耐心解答。另外,多參加一些集體活動或創造上臺演出的機會,這些活動參加多了,上臺演出的次數多了,性格也會逐漸開朗,有問題也就敢主動問老師了。




校園系列事


小學生有問題不敢問老師,題主首先想到的是學生的錯還是老師的錯?可你為什麼不問問,問題是不是出在家長身上?孩子有問題不敢問老師,主要原因是不是家長的錯呢?

因為,這個問題的癥結往往不在孩子和老師本身,而在於平時家長對待孩子提問的錯誤態度和錯誤方式。

家長們千萬別忽視這種可能!

每個孩子天生都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他們對自身、周圍的一切和這個世界無不充滿了好奇心,而有了好奇心,他們就要提問,通過提問來求知。在上學以前,他們主要是向父母提問,如果父母能和藹、耐心地回答他們,給他們講解和解釋,他們在獲得答案的同時,會產生一種滿足感,而且會感到得到父母的尊重。這樣一來,以後他們有了問題,他們就會樂意向父母提出,不斷滿足他們的求知慾。如果父母能鼓勵他們大膽提問,並對他們各種大膽新奇的提問大加讚賞,這就必將極大地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孩子就會不吝提問,就會樂此不疲地向父母和身邊的人提問。孩子上學以後,有了問題自然而然會向老師提出。

對於孩子的提問,如果父母不能和藹、耐心地解答,或者回答時心不在焉、不耐煩或三言兩語就打發了,那麼,孩子的好奇心就會受挫,以後有什麼問題,他也就不願再向父母提出來了。特別要注意的是,孩子的很多提問在大人看來都是“很傻”的,對這些“很傻”的問題,家長千萬不要譏笑、批評和責罵,否則就會嚴重打擊孩子的自尊心和好奇心,孩子今後就會對提問心存恐懼,也就不敢再隨便提問了。孩子一旦不敢提問,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必將受到壓抑,從而影響他們今後的學習和發展,而且也會使他們變得自卑和缺乏自信心。一個在家不敢向父母提出問題的孩子,到了上學以後,有了問題基本上也不敢向老師提出。

由此看來,小學生有問題不敢問老師,與其追問是小學生的錯還是老師的錯,還不如追問是否是家長的錯;因為,這個問題的癥結往往不在孩子和老師本身,而在於平時家長對待孩子提問的錯誤態度和錯誤方式。

現在的問題是,孩子有問題不敢問老師,家長和孩子應該怎麼辦?

我的建議是:

1、首先,家長要尊重和平等對待孩子,加強和孩子的溝通,使孩子在家長面前能夠暢所欲言,在此基礎上,鼓勵孩子大膽向自己提問,甚至“命令”孩子每天必須向家長提出多少個問題。對於孩子提出的問題,家長既要和藹、耐心地回答,又要和孩子展開討論,以此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激發孩子提問的興趣和參與討論的熱情,增強孩子的自信心。

2、告訴孩子向老師提問的重要性,並給孩子下達提問任務,要求孩子每天在學校向老師提出多少問題。孩子放學回來,家長要孩子彙報今天在學校向老師提出了哪些問題,老師又做出了怎樣的回答。以此促使孩子向老師提問,培養孩子提問的習慣。

3、家長主動和老師溝通,向老師彙報自己對孩子所做的工作,說明希望得到老師的配合,共同培養孩子提問的習慣。並經常保持和老師的聯繫,瞭解孩子在校的提問和學習情況。

以上建議,供你參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