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做好事,一想到《道德經》中的那一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或“大善既是大惡”,心理障礙了求解?

人參的杯具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指:天地沒有任何私心偏愛,對待萬物都會一視同仁,不管是人,是草狗,還是禽獸。在天地之間都會受到天地的滋養和撫愛。

“大善既是大惡”沒有找到出處,大致可以理解為:過分的溺愛,過分的付出,反而對對方是一種傷害。

上述可見,好事儘管去做,只要把握好分寸,凡事以中為度,就是真善。


居易書齋


老子是中國先秦真正的哲學家。我來分析這兩句話。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什麼是芻狗?就是草紙紮的狗,古時候窮人祭祀用的,形容最沒用的東西。還有下句,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字面意思很簡單,天地不仁慈,看萬物都不值得關心。聖人也不仁慈,不關心老百姓。

老子追求的是一種自然態,反對進步論。面對他所處複雜的春秋時代,他主張回去,回到小國寡民,回到半原始狀態。因為天地雖然不仁,萬物自生自滅,但也自由自在。聖人雖然不仁,不愛護老百姓,但老百姓也就不用為聖人負責,不被管理,自得其樂。

如果一切都回到這樣自然的狀態,那我們社會就沒有鬥爭,自然而然,穩定而恆定,不需要知道天地,更不需要聖人。所以表面上的不仁,是真正的大仁。

我們回顧一下,多少“聖人”們真正的仁慈,最後都演變成了惡行?多少對這一群人的仁慈,其實是對另一群人的惡行呢?老子看來,我們人類做的越多,離毀滅就越近。所以做好事,做壞事,從更高層面上來說,都不是好事。因為主觀的去做,就錯了。

大善既是大惡,道德經沒有這樣的表述。有這句,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最好的的道德,就是不要刻意去行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天天想著表現道德,結果適得其反。

總之,我們能體味道德經的是,不要刻意,不要過分追求,順其自然,能做好事就做。是最好的狀態。

關於道德經的解讀,手機打字太累,我會專門文章來寫,腦洞史話,歡迎關注。


腦洞史話


做好事,是再正常不過的了,該做就去做好了。

寄聖人語: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出自老子,道德經第五章,天地不仁,虛用第五。

芻狗:在這裡的解釋是,用草編制的祭品。

1,我們要祭祀天地,已故的聖人,自己的祖先,就要搞一些祭品,不是搞形式,表達我們的誠意,祭品不用很貴重,重要的是要有誠意,就是用草編織一些祭品只要誠心誠意就夠了,這個”芻狗”很有意思,在沒有祭拜之前很重要,不能髒了,壞了,當祭拜之後就不當回事了,就丟掉了,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自生自滅。天地是讓萬物自生自滅,比如草長大了,沒了,蟲子🐛長出來,被吃了,沒了,都是自生自滅,就跟芻狗一樣的。

2,聖人是體會天地之心,他是一樣的,讓老百姓過自己的生活,實際上他做了很多的事情,聖人做了好像沒做一樣,不居功,所以老百姓感覺不到,如果讓老百姓感覺到做了很多事情,自己就要反省自己,給人家有壓力,給人家有強制性,讓人家感謝你,這都是老子認為不自然的。





長長久久之隨機應變


道家思想的精華指的是道法自然,大道無為。道家思想核心內容無所不能、永恆不滅,蘊含了辯證法因素和無神論傾向。老子總結出了道家思想精華,當時以“道”為最高哲學,“道“是宇宙萬物本源和賴以生存的依據,“道”在老子的道家思想學說下,被譽為是世界的最高真理。“道”注重自然和諧,人與宇宙和諧統一,古代的天人關係,是指的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

  道家思想道法自然,無為而治,不是指不作為,以自然為本,但不是恣意妄為,對於政權的統治者來說,是讓統治者遵守自然的原則,讓人民自我發展、自我完善,而政府則可起到輔助作用。讓人民自由自在的生活,總體思想是一個沒有壓迫和剝削的社會。道家思想是一種理想的社會,民眾不受干擾,自由平等,各盡其性,社會安泰和美。

所以說由心而起 由心而去 (違法的事情少做哈哈)



一朵小情獸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出自老子所著的《道德經》第五章。一種理解是:老天並不仁慈,只把萬物當作沒有生命的貢品;然而聯繫上下文,這種理解有失偏頗。另一種理解則是認為老子想表達天地公平的觀點。通俗點說:天地看待萬物是一樣的,不對誰特別好,也不對誰特別壞,一切隨其自然發展。換句話說,不管萬物變成什麼樣子,那是萬物自己的行為(包括運氣),與天地無關;天地順其自然,一切猶如隨風入夜,潤物無聲。


閒人讀書吧


道德經是國學的基石,是有深厚的哲學道理和豐富的文化㡳薀,不能只從字面上去理解,那道德經裡沒有一句是正確的。

天地不仁,講不通,尊長,父母不仁能想通吧。師長,父母,領導不仁,結果在現實生活中比比皆是。因此一個家庭,一個單位乃至一個國家的國王,往往就決定了這些組織的命運。命運的好壞,就決定了對待萬事萬物的態度。道哩是淺顯的,事實是殘酷的。說起容易做起難,理論和實踐要相結合。

大善即大惡,並不難理解,莫以小善而不為,莫以小惡而為之,世無大善,即有大惡。大善若愚。古人云,心存善念即為善行。心有小惡則成大禍。

我們的善舉當對人對事,宜量力而行,對好人好事是善。對惡人壞事相助即大惡,罪大於施惡者。這就是中國智慧,也是道德經的核心所在。中華攵明久盛不哀,就是有大智慧,就是道發自然。凡是與自然不和諧的東西,都是不好的,便是惡。

百家之言,皆是楊善,樹德。正確理解學習道德經,會讓我們更加優秀,把中華民族的美德發楊光大。


墨香飛筆


老子是中國先秦真正的哲學家。我來分析這兩句話。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什麼是芻狗?就是草紙紮的狗,古時候窮人祭祀用的,形容最沒用的東西。還有下句,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字面意思很簡單,天地不仁慈,看萬物都不值得關心。聖人也不仁慈,不關心老百姓。

老子追求的是一種自然態,反對進步論。面對他所處複雜的春秋時代,他主張回去,回到小國寡民,回到半原始狀態。因為天地雖然不仁,萬物自生自滅,但也自由自在。聖人雖然不仁,不愛護老百姓,但老百姓也就不用為聖人負責,不被管理,自得其樂。

如果一切都回到這樣自然的狀態,那我們社會就沒有鬥爭,自然而然,穩定而恆定,不需要知道天地,更不需要聖人。所以表面上的不仁,是真正的大仁。

我們回顧一下,多少“聖人”們真正的仁慈,最後都演變成了惡行?多少對這一群人的仁慈,其實是對另一群人的惡行呢?老子看來,我們人類做的越多,離毀滅就越近。所以做好事,做壞事,從更高層面上來說,都不是好事。因為主觀的去做,就錯了。

大善既是大惡,道德經沒有這樣的表述。有這句,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最好的的道德,就是不要刻意去行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天天想著表現道德,結果適得其反。

總之,我們能體味道德經的是,不要刻意,不要過分追求,順其自然,能做好事就做。是最好的狀態。


遼陽雨峰


《道德經》的核心思想是無為而治,順其自然。從經濟學的角度理解,就是自由市場經濟,不干預,不調控。做慈善,或做好事也是如此。刻意為之,或有目的、求回報的去做,都算不上真正的善。

回到題面,“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其中芻狗的本意是古人用草蓆紮成的用以祭祀的狗,意指最普通的東西。此話的後一句是“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字面意思是,天地和聖人不夠仁慈,把人和百姓當做祭品一樣對待。但是,結合《道德經》通篇來看,深意是天地和聖人對待世間萬物都是一視同仁,不區分對待。也就是說,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對待大自然的萬物和對待人是一樣的。所以,不應該理解為天地是真的不仁,而視生命如草芥。這與做好事是沒有衝突的。

“大善即大惡”的意思是做好事要順其自然,符合道規。包含兩層意思:一是做好事的人,不應抱有回報的心來做好事。不是你行的善大,就得到的回報大。有回報本身的想法就是錯的。所以,從這個層面上來講,善不分大和小。做好事,要量力而行。不然,超過你的能力,有可能會步入“求回報”的歪道,從而內心紛擾糾結。二是做好事不應該給接受方造成壓力,更不能助長不勞而獲,不思進取,一味索取的惡性循環。這樣的例子有很多,特別是外國所謂的好福利,養了很多的懶漢。這不得不說是好福利帶來的負面反應。

所以,好事該做,但最好順其自然,量力而行,雙方心安,良性循環。

以上所說,僅為個人所思,不當之處,歡迎交流。


黑色暱子外套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很多人都誤解了,真正的含義是:天地,不會因為誰拿祭品供奉它,它就對誰特別仁慈!聖人也不會因為誰拿禮物供奉他,他就對誰特別仁義,道就存於天地之間,無窮無盡的能量蘊藏其中,你用的越多,他給予的越多,與其談論道,不如行道(來真的)!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也。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也。”當天下人都知美(名,色,利)而去爭名逐利,這種美行已經不是美了。知道這是善行而刻意為善,這種善行也不是真善。這是因為,人為定義善美的背後一定有人定義惡醜作為對比,才創造出善美的定義,就想一個東西長,一定是有短的來比較的。一個聲音大,也一定拿聲音小的來對比。

“善之,與惡相去若何?”這一刻溫順謙和,下一刻凶神惡煞是什麼造成的呢?人總是受在外的影響(他人的看法),而變換著自己的情緒態度和行事方法。

“人之不善,何棄之有?”即使最不善的人,也不願意背棄道行啊!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真人不辯,要辯去證明其真的話,說明離不真近了


通源堂自謙


理解其語義、語碼,核心在於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住之心,降維立相,即有住之心。有住之心即為一,即道生一。一即整體,整體即一(聖賢合一)。再降維即為陰陽二邊,即陰陽、善惡、是非、正負、長短、美醜、男女等等。天地不仁...此語碼特徵是一降維之後二邊中陰性一邊的描述,依此理陽性即天地視萬物一視同仁。又,大善即大惡,大善即大偽,即是即非,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合一,超越二邊即入不二法門。《道德經》創作者老子,其心性量級之高世所罕見,有些話語實與佛經真義暗合。切記,心外無法,無外無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