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為何選擇政教合一?

尋覓\\錯過


並不是伊朗人民選擇了政教合一,而是當時巴列維王朝執政失措,引發國內經濟危機後,伊朗人民沒想到,流傳已久的伊朗民主象徵,自美國歸來的霍梅尼居然會一反前態,一舉將伊朗從當時的巴列維王朝世俗專制退步到了政教合一的神權國家,可以說這是當時伊朗各個階層都出乎意料之外的。

霍梅尼跟巴列維王朝的積怨已久,自流亡之後,霍梅尼就依靠錄音帶、錄像帶等方式秘密向伊朗境內傳播自己反抗巴列維王朝的思想,其中固然有伊斯蘭的傳統經教,但同樣也有著對民主的傳播,再加上霍梅尼被美國收容,而巴列維王朝又不是美國的夥伴,在爆發了反抗巴列維王朝的全國抗爭之後,人們甚至美國中情局都相信,回到伊朗的霍梅尼會給伊朗帶來民主。

巴列維王朝治下的伊朗其實並沒有現在經過國內美化過的那麼美好,在最初巴列維王朝確實是一個君主立憲的國家,可隨著伊朗在美蘇爭霸中的地位抬升,再加上伊朗又獲得了大量的西方援助(其中就包括核技術),經濟繁榮奠定了禮薩的政治地位,到了八十年代末期,伊朗已經成為了事實上國王專制的國家。

然而獲得了大量西方援助的巴列維王朝將大量的資金花費到了德黑蘭等主要大城市的營建上以及皇室的奢侈開銷,雖然也有農村高速計劃,試圖將經濟成果也均沾到廣大農村地區,但卻見效甚微,以至於到了八十年代後期,伊朗貧富分化嚴重,伊朗中、富階層人士過著西式生活,但在腹地的深山農村中卻依然與世隔絕,而哪怕在城市裡,來自農村的青年人由於缺乏足夠的技能,就算不失業,也只能拿到微薄的工資。

在這種情況下,廣大飢寒的人民在對西方政治失望後,必然會轉向宗教尋求安慰,最終使教士集團的影響力在伊朗重回巔峰,巴列維王朝兩代數十年的抑制宗教策略可謂功虧一簣。

而隨著1973年和79年兩輪石油危機爆發,巴列維經濟策略徹底破產,到了1979年不僅大量底層民眾缺乏工作機會,就算是大學生也有接近一半的人口處於失業之中,因此爆發了推翻巴列維王朝的革命,最終伊朗迎回霍梅尼,伊朗變成了神權國家。

但伊朗神權政府能夠屹立多年不倒,自是因為其具備著廣泛的民意基礎。

巴列維時代雖然推動了教育普及,中產以上人家的子弟均有機會成為大學生,可在更廣大的農村,卻依然被教士集團所掌握,世俗教育既不普及,教學也不深入。

因此在霍梅尼推動神權政府的進程中,除了德黑蘭等大型城市曾爆發了抗議以外,伊朗境內的大部分受教士影響的中小城市和農村卻呈現出了接受的態度。

此外,霍梅尼掌權不久,就爆發了兩伊戰爭,大量青年入伍,變相的將國家資源進行了一輪重新分配,失業率大大降低,最終使伊朗人民接受了神權政府的現實——而先經內亂,又經外戰後的伊朗民力也趨於疲憊,再加上經濟危機平復下來,最終使伊朗社會形成共識,接受了神權政府的現實,不願意再興波瀾。

- END -

看見我們,發現世界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真實星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