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寧夏的硒砂瓜好吃?

籃球小子嗨嗨


我是病蟲害防治,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我是東部沿海地區的人,地處膠東半島和內陸的結合部,是去膠東的必經之地,就是大山東的大濰坊地區。我們處於濰坊的北部,北靠渤海灣,沒有丘陵山脈,是個平原地帶。這裡農業生產發達,是全國最早發展蔬菜瓜果大棚生產的,也是全國的蔬菜集散地。而我又是搞植保工作的,這方面接觸比較多,也有幸親臨當地見識過硒砂瓜的生長環境,使我改變了作物對適應生長環境的認知。


硒砂瓜是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初到那裡感受到在如此廣袤荒涼的亂石沙地上,而且環境這麼惡劣,怎麼會生長出又大又甜的西瓜呢?是我這從小生長在東部地區的人不可想象的。當地中午太陽光照很強,照射在人裸露的皮膚上有種灼燒的感覺,而到了傍晚氣溫驟然下降,還會颳起大風,吹得飛沙走石,看到幼小的瓜秧在狂風中搖擺,時而匍匐,時而豎立,就像要被折斷一樣,葉子很多都被沙石蹂躪的破破爛爛的,然而到了第二天又依然會繼續生長,發出新葉。這是我對自然萬物產生了敬畏之心,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中,沒有土壤只在一批風化的片石沙礫上,而且還缺少植物所必須水分,還能頑強的生長,而且還能開花結果,感嘆人生還有什麼不知足的呢!


硒砂瓜,顧名思義富含硒元素,硒元素對人體有很多益處。它生長在一片亂石灘上,光照足,晝夜溫差很大,而且該地區常年少雨,更沒有灌溉條件,只有深紮根系,到達亂石下層,和夜晚低溫聚集起來的露水,被吸收利用而頑強的活著。就是這種近乎殘酷的,又沒有汙染的環境下,也不會有人為的施喂化肥生長出來的果實哪有不甜的道理呢?

喜歡我回答的朋友記得點贊和加關注哦,我每天都會分享一些新的內容的,感謝大家的閱讀和支持!


植物病蟲害防治


硒砂瓜是從石頭縫裡蹦躂出來的,不是開玩笑啊,硒砂瓜的種植地就是以沙石地為主,硒砂瓜的種植區都是遠離人口的荒漠戈壁灘,寧夏本來就位於西北內陸,晝夜溫差大,所以更有利於瓜果類糖分的轉化和積累。

雖然氣候乾旱,但是每年如果能下幾場雨,基本西瓜就能豐收了。再有沙石地的加持,那個晝夜溫差就更大了,因為很明顯,石頭一曬就會很燙,到了夜裡又會變得很涼。

沙石質的土地,又具有比較良好的疏水和通風條件,在土地含硒的時候,就會有微量的硒進入西瓜中。真的是吸天地之靈氣,集日月之精華的綠色天然食品。跟那種溫室大棚裡種的妖豔賤貨完全不同。。

綜上呢,西瓜就會形成皮薄個大,甘甜可口的特點。。跟普通西瓜比起來,最大的特點是甜。其實西北,瓜果和寧夏的硒砂瓜比較類似的就是新疆哈密的哈密瓜,正經哈密產的哈密瓜和其它地方的哈密瓜具有很大的口感以及營養成分的差別,就是因為哈密那種得天獨厚的沙漠氣候環境產生的影響。

寧夏穿越了神奇的北緯38度,這條線上,分佈著全球著名的牧場,奶牛場,葡萄種植園,葡萄酒酒莊。還有不太出名的西瓜。

寧夏雖然沒有新疆那種方圓百里的無人區,但是好多大大小小的無人區,除了風力發電機場,就是漫山遍野的西瓜,尤其在一些高速公路旁邊,在西瓜成熟的季節,滿眼望去,真的是很誘人。本地大多數大個頭的30斤以上的西瓜全運往外地了,地裡去的晚了就只有二十多斤的了,每年八月份的時候,西瓜價就在一毛錢左右,兩塊錢就能買到一個二十斤的。






停見下雨的聲音


說起寧夏的西瓜,有幾個明顯的特點,一是大,每個瓜幾乎都是在15-20斤。二是甜,我曾經測定過糖度,在12-13的含糖量。三十沙,這和當地種植的品種有關,也和其成熟度密不可分。

講到這裡,大家也許會問,為何寧夏的瓜這麼有名氣?可以毫不含糊的說,我的家鄉離寧夏不遠,離中衛不過200多公里,也是採用壓砂方法栽培西瓜的,小時候,在地裡幫家人幹活種西瓜,感覺也是一種力氣活,也許一個字可以概括這種栽培方法,苦。



壓砂的方法我簡單講解一下,首先是講土壤表面的石塊及表層全部颳起,然後耕地下肥,以前所用也是上好的有機農家肥,堆了一個整年,然後整平,上面鋪一層細沙,然後再鋪一層大大小小的鵝卵石,然後再播種西瓜,一般採用直播,每次忙完這些工作,人都累的不行,細沙、鵝卵石都要從黃河灘用板車人力拉到田裡。這辛苦可想而知。也有一些地區不是用鵝卵石,而是一般的碎石塊,或者直接在砂田種植的。這與其他地區的種植方式有很大的不同。



說到這種瓜好吃,在西北的人都有所耳聞,很多人都吃過,風味口感自然不用多說。寧夏中衛香山的西瓜,多年前都是供不應求,很多都是直接供應北京的。



首先壓砂瓜在寧夏有其獨特的栽培方法,其次是其環境特點非常適宜西瓜的栽培,並有利於糖份的積累,再次便是其在很大程度上不施用化肥、農藥等,是一種自然生長而成的西瓜。



我的家鄉也在中衛附近,以前一些離家遠的旱田,每年只播種一下,等到要收穫了,再去看看有沒有結出瓜,大家也許覺得奇怪,但確是事實,現在交通工具好了,也許多去看幾眼,但很多田靠天吃飯,所以生產的瓜果確實是非常的好吃,無汙染,請大家放心購買食用,當然前提是真正的寧夏壓砂瓜。


瓜農之友馬博士


其實,中國的硒砂瓜不只有寧夏的。可為什麼硒砂瓜只成為了寧夏的名片?“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佳格天地作為農業行業中的一分子,也有必要幫大家搞清楚農產品背後的邏輯。本著刨根問底的精神,我們今天就帶大家一起透視這個知名西瓜產地的奧秘。

先來看看中國人有多能吃瓜。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數據,2017年世界西瓜產量排名前10位的國家依次為中國、伊朗、土耳其、巴西、烏茲別克斯坦、阿爾及利亞、美國、埃及、俄羅斯、墨西哥。其中,中國2017年總產量為79276300噸,佔全世界總產量的接近70%。

人均佔有量寧夏第一<strong>

再看中國哪裡人最能吃瓜。統計顯示,全國西瓜人均佔有量(總產量÷總人口)最高的省份是寧夏。2016年西瓜人均佔有量排名前十的省市依次為:寧夏、河南、新疆、山東、安徽、內蒙古、廣西、河北、湖南、陝西;人均佔有量分別為277.3、180.5、165.6、119.2、98.4、67.8、67.2、58.7、58.7、57(千克)。

不屬於傳統農業強省的寧夏、新疆、內蒙古排在西瓜產量前列,原因是這裡有最適宜西瓜生長的地理和氣候條件。同樣地,伊朗和土耳其也是全世界特別適宜種植西瓜的地區。

西瓜是喜熱好光作物,成熟期需要有10到12小時的長日照和較低的空氣溼度,以日溫27到30°C、夜溫15到18°C為宜。寧夏的自然地理條件恰好非常適合種植西瓜。

寧夏地形分為三大板塊:北部引黃灌區、中部乾旱帶、南部山區,全區屬溫帶大陸性乾旱、半乾旱氣候,年降水量一般不到200毫米,集中於夏季,氣溫的年溫差、日溫差較大。寧夏擁有適宜西瓜生長的絕佳氣候條件:全年日照3142.5小時,年太陽總輻射142千卡/平方釐米,年日照百分率在64%以上,平均無霜期在156天,每年大於10攝氏度的有效積溫為2529.3攝氏度,5到8月份晝夜溫差極大。

同樣地,伊朗大部分地區屬大陸性的沙漠和半沙漠氣候,其特點是乾熱季節長,可持續7個月,年平均降雨量30到250毫米;土耳其沿海地區屬於亞熱帶地中海氣候,內陸高原比較乾旱,向熱帶草原和沙漠型氣候過渡,溫差較大。

可以看出盛產西瓜的地區氣候共同點:降水量少而變率大、溫差大、相對溼度小。

“硒砂瓜”的名字由來<strong>

氣候之外,寧夏作為西瓜產地還有另一個重要優勢:利用天然砂礫石鋪設砂田。砂田,是地表覆蓋了一層厚度約7到15釐米的粗砂礫或卵石夾粗砂的田地。砂田的土種一般為鹹灰土,母質為衝洪積物。

寧夏最負盛名的硒砂瓜產地是中衛市。這是以山地、丘陵為主的地形和沙漠地貌,加上風力和水力侵蝕作用,讓當地廣佈著天然砂礫石。當地瓜農就地取材,在沙礫淤積豐富的香山沖積扇地區,將大量砂礫石覆蓋在山地表層,利用其蓄水、保墒、增溫的效果生產西瓜。這便是壓砂技術。

土壤上層的砂礫石有諸多好處:雨天有利於雨水下滲,晴天可有效減小蒸發,利於保持土壤水分;砂礫石覆蓋層增加了地面的粗糙度,可減弱對風力和水力對土壤的侵蝕作用,有利於保持水土。砂礫石比熱容小,白天受到太陽輻射增溫快,夜降溫也快,加大了地表附近的氣溫日較差,利於西瓜的糖分積累;夜晚降溫有利於大氣中水汽凝結,改善土壤水分狀況。

利用壓砂技術生產西瓜已有上百年曆史。其他國家也有類似的砂田栽培方式,如法國南部的蒙彼利埃,美國德克薩斯州、蒙大拿州、科羅拉多州,瑞士,南非等地。

值得一提的是,中衛及周邊地區砂田栽培表層覆蓋的砂礫富含硒元素,經過風化淋溶作用可以被瓜類作物根莖吸收,可提高西瓜裡硒元素的含量。這便是“硒砂瓜”名字的由來。

為什麼中衛的瓜最有名<strong>

硒砂瓜,並不只是中衛市特有,但全國的吃瓜群眾提起硒砂瓜,大多數只能想起寧夏中衛,這是為什麼?有三大原因:灌溉技術;規模化經營;品牌效應。

歷史上,中衛的硒砂瓜是甘肅靖遠人最早開始種的。清末民初,靖邊地區瓜農曾試種過壓砂西瓜。雖試種成功,但因天旱少雨,瓜苗難以成活,事倍功半,末能推廣。民國十八年,靖遠曾遭遇百年大旱。靖邊農民魏延孝、魏延悌兄弟二人逃荒落戶到中寧養馬灣子。為生計,魏家兄弟在養馬灣子山地開荒,學著先輩經驗種植棉花和西瓜。因瓜苗生長在覆蓋著砂礫石地表面,有一定的保墒和隔熱保溫能力,瓜苗開花結果,終獲成功。因為地力貧脊,壓砂瓜在原地種植,最多隻能種兩年。因此,魏家兄弟將壓砂西瓜種植,逐年移植到邊遠山地,最後移種到離養馬灣子約十幾公里的二道溝一帶。壓砂西瓜皮薄瓤沙,味甜可口,人人愛吃,產銷兩旺。瓜販子爭先恐後、驢馱車拉,將瓜運到縣城及邊遠地區銷售。有的將西瓜用羊皮垡子順黃河放下,銷售到吳忠、靈武、銀川或磴口、包頭一帶。從此,鳴沙二道溝(今中衛市中衛縣鳴沙鎮)壓砂西瓜遠近聞名。

甘肅靖遠素有 “西瓜之鄉” 的美譽,但現在,吃瓜群眾卻少有知道靖遠的。靖遠縣隸屬白銀市,白銀和中衛在市場份額相差巨大。白銀市2017年瓜類產量20.43萬噸,而中衛市2017年瓜類產量113.8萬噸,是前者的5倍多西瓜雖然需要生長在雨天少、光照足的地區,但也需要大量水源灌溉促進生長。誰能把這個矛盾解決好,誰就能種出品質上乘的西瓜。中衛的灌溉條件遠生於靖遠。

2016年末,白銀市灌溉耕地面積11.326萬公頃,其中有噴灌、滴灌、滲灌設施的耕地面積3490公頃。2016年末,中衛市灌溉耕地面積11.254萬公頃,其中有噴灌、滴灌、滲灌設施的耕地面積13772公頃。在灌溉耕地面積差距不大的條件下,中衛擁有高科技灌溉設施的土地面積是白銀的3倍。

截至2018年底,中衛市已發展高效節水農業4.7萬公頃。2018年,靖遠縣有效灌溉耕地面積4.65萬公頃,而高效節水面積僅有0.54萬公頃

據新聞報道,中衛市硒砂瓜補灌工程於2005年冬開始實施。該工程設計灌水方式為穴灌,灌溉定額5.52 m3/畝,畝灌水3次。硒砂瓜補灌工程建成後,通過節水補灌,有效解決了中衛市41萬畝硒砂瓜的抗旱補灌水源,同時還可為4萬人、0.7萬頭大家畜及4萬隻羊提供飲用水源。

根據2018年的一項統計顯示,中衛市共種植硒砂瓜87.9萬畝,建設了萬畝富硒小產區6個,硒砂瓜總產量達到了136萬噸,銷售收入18億元。在主產區,硒砂瓜為當地農民帶來了人均近萬元的收入,乾旱山區近28萬群眾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靖遠的西瓜不僅產量少,而且不時遭遇銷售難題。

靖遠的西瓜也採用壓砂種植,但總體規模及每戶的種植面積要弱於寧夏中衛,生產比較分散。據去靖遠採購的客戶反映,裝車速度較慢,一車要幾家拼湊才能完成,且質量難抓。散戶很難在動盪的瓜市中獲得較高收益。寧夏中衛種植戶有從30畝到百畝千畝規模,定瓜裝車容易操作,代辦商販搞起來更輕鬆。

2016年,白銀市農業生產經營人員59.41萬人,農業經營戶28.01萬戶,其中規模農業經營戶1836戶。2016年,中衛市農業生產經營人員32.8萬人,農業經營戶20.45萬戶,其中規模農業經營戶4843戶。兩者對比可見:白銀擁有更多的農人,但規模化經營戶數遠不如中衛。

靖遠的西瓜以大著稱,所以被稱為“巨無霸瓜”。但是,當代人更在意的是食物的營養和口感,而非體積。寧夏主打富有“硒元素”的“硒砂瓜”品牌,正好迎合了城市人的消費心態。

酒香也怕巷子深。就像“褚橙”、“潘蘋果”一樣,農產品銷售常常需要藉助響亮的品牌。寧夏硒砂瓜最有名的產地是中衛市香山鄉。自2002年以來,“香山硒砂瓜”逐漸形成規模化生產、品牌化經營。為強化市場認知,香山硒砂瓜通過贊助成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2010年上海世博會專供農產品。

質量始終是首要因素。近年來,寧夏的硒砂瓜生產也面臨著質量問題:由於連年耕作種植,土壤養分下降導致硒砂瓜品質有所退化。可執行的解決方案是:推行壓砂地休耕歇茬制度,每年按計劃歇茬輪作;在輪作歇茬期間,對瓜田實行松砂鬆土、整地曬田、改良土壤結構等技術措施;通過種植壓砂地豆類作物,緩解連作障礙,減少病害並恢復壓砂地的地力。

懂得了這麼多,也不如吃一個瓜來得實際。現在正是吃西瓜的好時節,原因很簡單:在水果漲價如此兇猛的年代,一塊多一斤的西瓜實在是良心價格。

*參考資料:白銀市統計局、中衛市統計局公開資料;李維翠《新形勢下靖遠縣發展高效節水灌溉探析》。


佳格天地


說起寧夏硒砂瓜感覺又回到了我家瓜地的感覺,心裡還是有點自豪的,寧夏中衛硒砂瓜聞名全國,遠銷各大城市,硒砂瓜已然成了寧夏中衛市的品牌了。說起寧夏中衛的品牌土特產自然也少不了枸杞,只要說起枸杞自然會想到寧夏枸杞。

呵呵,大媽有點扯遠了,還是來說說硒砂瓜吧,每年到了西瓜快要上市前,總有很多從全國各地來訂購硒砂瓜的商販開始進駐,並與硒砂瓜生產地各大瓜農開始選瓜訂購,凡是看中一塊瓜地的商販就會找瓜農談價格訂購籤合同,一切準備就緒就等西瓜成熟採摘西瓜開始運往全國各地了,一般在西瓜地簽訂合同後西瓜熟了之後還需要按照等級來選購,上等的硒砂瓜訂購價都在6毛錢以上,商販選剩下的硒砂瓜價格就會稍微低一點,也會被當地的瓜販子拉到市場上去賣,也要賣到8毛錢左右了。為什麼寧夏中衛的硒砂瓜這麼受青睞呢?主要原因就是當地的硒砂瓜地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硒砂瓜的種植地以砂石地為主,每年到了種植西瓜季節時,
瓜農會頂著烈日和風沙,將培育好的瓜秧苗一顆一顆的人工栽植進去, 種瓜是這裡村民唯一的經濟來源。 每畝地需要種植五百棵西瓜苗,每個苗子都要一個一個用小鏟子挖坑種到覆滿石頭的地裡。硒砂瓜地土壤富硒,所以西瓜稱之為“硒砂瓜”。
因為當地很少有雨水,乾旱、再加上晝夜溫差大,種出的西瓜甜度高,汁液充盈,但種植硒砂瓜可不是一件容易事, “一個苗子成本價九毛錢,加上人工、覆膜等費用,最後一棵苗的實際成本達3元錢。覆膜後的瓜地從空中俯瞰宛如一條條白色的絲帶在山間圍繞,它是當地農民一年的希望。
每一棵瓜苗都要一瓢一瓢去澆灌,作為瓜農的他們付出的汗水和辛勞是可想而知的。


櫻花大媽


紀錄片《源味中國》中,對寧夏的硒砂瓜有過專門的介紹。

寧夏中寧中衛市是硒砂瓜的產地。

中寧的瓜地集中在環香山地區,這裡的地表覆蓋的是石頭沙礫,厚度可達1米以上,因為顆粒太大,既不能種植作物,也不能作為建築材料。

但這裡極少的降水,強烈的光照,砂質的土壤與晝夜懸殊的溫差,恰好是西瓜生長的絕佳條件。

當地的農民採用傳統的旱田壓砂技術,將種植的瓜地上,鋪上一層15釐米厚的片狀砂石,既留住了土壤中的水分,又避免風蝕,保持了水土溫度,使硒砂瓜只依靠自然降水就可在荒坡上生長。

個頭巨大,瓜皮泛白發黃,紋路清晰粗重相距較遠,都是正宗硒砂瓜的天然防偽特徵。

而當地沙礫中所富含的硒元素,使這裡長出的瓜營養含量更高。

硒砂瓜由此得名。

因地質氣候乾旱,相較南方出產的瓜水份要少,而糖分含量更高,口感更細膩,且瓜殼果皮堅硬,摘下的硒砂瓜可以保鮮三個月。


藝能八卦局


缺點是有籽,籽多。我還是喜歡無籽的麒麟瓜


唔明L


比一般西瓜好吃太多


你的名字9092


第一 :地理位置的原因 中衛處於西部乾旱帶上 這裡降水少 使得必須得采用一種方法保持土壤的水分 所以採用了壓砂的這種方法 第二: 這裡日照時間充足 並且溫差大 有利於西瓜裡面的糖分的儲存 使得西瓜格外甜 第三 :因為壓砂 所以 富含硒鋅鈣鐵等微量元素 口感極佳


輸入錯誤7


中衛香山地區降水較少、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沙礫中硒等稀有元素含量高,在西瓜生長過程中,可以有效提高西瓜的糖分以及硒含量。正是這種獨有的種植技術和自然條件,成就了“中衛硒砂瓜”的大名,也使其有了“戈壁西瓜”“石頭縫裡的西瓜”的美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