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洛寧張澤武——張金安仗義疏財福廕子孫美名揚

河南洛寧張澤武——張金安仗義疏財福廕子孫美名揚

張金安仗義疏財福廕子孫美名揚

洛寧縣姓氏文化研究會張澤武整理

民國六年《洛寧縣誌》卷四 “人物誌 義行”記載:

張金安,字寶軒,道光時金門寨人。年五旬掘地得白鏹百餘錠,約四千餘兩,曰:“儻來之物,奚以增置田產,均之戚族可也。”以故於貧乏者或婚葬等事,輒慷慨賙濟之。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歲歉,無力完納者,依限代完,終不索償,後嗣於今稱繁盛焉。

河南洛寧張澤武——張金安仗義疏財福廕子孫美名揚

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歲貢生候銓訓導張驥拜撰並書《張金安墓碑》雲:

公諱金安,字寶軒,大行二,乃處士儼公之孫,儒童仕遠公之冢子,……心忠厚,少事父母,椒水承歡。長務耕稼,年五旬掘地得白鏹四千餘兩,視為儻來之物,於親族貧乏者,慷慨賙濟之,毫無吝惜意,充膺本里,……填無數德,色不少形,鄉先生鹹謂稱公輕財好施,如此後嗣,定卜其昌。中年公得子三孫二,曾孫五,積美餘慶,理洵不爽。公原配程氏儒門之女,生性素嫻,事翁姑孝,相夫子義,望族中賢婦也。生子文運,生女二,長女適韋門,次女適賀門;繼配李氏,性情溫惠慎異常,壽高八旬者有八,而慈愛之意尤深。生子二:文蔚、文全。文運配劉氏,生子一名士德。士德娶尚氏,生子長名黎 ……黎燃;文蔚出嗣胞叔行二銀安,娶張氏,生子一名士秀,現為廩膳生員……生子長名黎青,次名黎照,三名黎光;文全娶程氏,中年相繼逝,戶族公議以文運之子士德嗣,系一子雙祧。稽公生平,詳為公世系者,因怡與公家同鄉,……得之口碑者,悉故質言口文而據實以敘。公與程孺人合厝山向乙……塋內地盡,李孺人遷葬於公墓左,山向巽乾,謹志。

歲貢候銓訓導年眷晚生怡山子展張氏驥頓首拜敘並書相傳在清朝道光年間(1821——1850年),永寧城南十五里金門川王召峪金門澗河東岸有個金門寨(今洛寧縣陳吳鄉新寨村)村,村中有個叫張金安的老人,是金門寨四門張詔的後裔,是張氏家族十五世孫,年過五旬,為人安守本分,天性忠厚,誠實善良,少事父母,菽水承歡,尤篤重信義。張氏家族世代耕讀傳家,張金安家境貧寒,僅靠兩畝薄田耕種為生,時常上山打柴,挖藥以貼補家用,平時也給人做僱工,勉強度日。張金安娶妻程氏,賢淑仁愛,相夫教子。公有五子,長子文運,次子文蔚,三子文光、四子文全、五子文顯。一家人上下和睦,父慈子孝,日子雖然過的貧寒,倒也平平安安。

河南洛寧張澤武——張金安仗義疏財福廕子孫美名揚

話說在道光三年(1823年)春,張金安家的老宅因年久失修,風雨飄灑,山牆即將倒塌。張金安為維修老宅,更換山牆,於是便帶著長子文運、次子文蔚到金門寨東北隅後地打造土坯。一連幹了三天,直到第四天中午即將收工之時,張金安一頭刨出了一個大窟窿。其初,張金安以為挖到了一座墳墓,心中十分悶氣。當兩個兒子仔細查看後,才知道這是一個青磚砌成的窯洞,裡面整整齊齊埋藏著十二個罈子,每個罈子口部都密封得嚴嚴實實。張氏父子三人驚喜萬分。張金安的長子文運急忙上前打開一個罈子,發現壇內裝滿白花花的銀元寶個,連開兩口罈子都是如此。每口罈子內都裝有十幾個元寶,每個元寶重量達四十兩。是大明嘉靖、萬曆年間鑄造,總共約四千餘兩。張金安父子見此情景,欣喜異常。他們怕被人發現,悄悄又埋了起來。天黑之際,張氏父子用手推車將十二口罈子分多次偷偷運回家中,並分散保存,埋藏在自家的院中。之後,張金安交待一家人要嚴加保密,免得招來意外橫禍。張金安父子商量如何處置這些銀子。兩個兒子要求,兄弟五人平均把這些銀子分了,分家另過。張金安當即表示堅決不同意。張金安說:“我們張家始祖開創基業,以忠厚為本,以耕讀傳家,孝友家風,世代相繼,這是張家先祖給我們留下的這批財富,咱可不能獨吞。咱們要為張家宗族和村裡鄉鄰辦點好事。我們只取三成銀子,用以咱家購買田產、置辦家業,供子孫讀書成才,以求上進,考取功名。七成用於宗族有關事宜,一是瞻養族中孤寡老人,保障他們的基本生活;二是供養因家境貧寒不能完成學業、品學兼優的張家優秀子弟繼續讀書,求取功名;三是家族中婚喪嫁娶無力籌辦者;四是因天災人禍生活無著者,給予妥善救濟;五是用於張氏家廟的維修以及張家祭祖的有關事宜。”張金安的主張很快得到兩個兒子的讚許。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永寧連年發生大旱,莊稼歉收,張金安先後捐銀一千餘兩,用於購買糧食數百石,賑濟金門寨張族及鄉親,使鄉親們順利度過了災荒之年。凡是張氏家族中因為無力完納賦稅錢糧的,張金安都按期限代為完納,不求索報。張氏家族中因家貧婚嫁無力籌辦的人家,張家子弟讀書求學沒有資金的人家,由於天災人禍生活無著的人家,還有那些家族中孤寡老人生活無靠者,張金安都能夠一一給予賙濟,解決這些家庭的生活難題。張金安一生心存善心,廣積善緣,忠厚家風,垂範後世,重情重義,仗義疏財,聲名遠播,家鄉人稱為:“張善人”,無不稱頌張公的恩德。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人有善心,天必佑之;人有善行,福必隨之。”張金安子孫眾多,家業興旺,人皆以為這是積德行善,福廕子孫。

張金安的孫子張士秀,品學兼優,學識淵博,光緒初年為廩膳生員,光緒三十年(1904年)被選拔為歲貢生,候選儒學訓導。民國元年(1912年)六月永寧縣臨時縣議事會成立,以德高望重被推舉出任永寧縣議事會首席議員。為著名中醫,行醫數十年,活人無數。治學授徒,名籍邑里,桃李滿天下,譽滿桑梓,為世所稱。陸軍中將、略威將軍、前陝南鎮守使張鈁題有匾額“潛德碩學”;陸軍上將、勳三位孚威將軍、前陝西督軍兼省長、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第八方面軍總指揮劉振華題有匾額“品端學粹”;還有眾鄉鄰所送“光風霽月”“惠周閭里”二匾,稱頌其功德。張金安的曾孫張耀堂,繼承祖業,行醫濟世;張景堂民國四年,河南國立監獄專門學校畢業;張國恩,民國四年,河南國立監獄專門學校畢業,曾出任澠池縣縣長,教書育人譽滿桑梓;張金安的玄孫張風成曾任陝西督軍劉鎮華弁目,委任為宜陽縣縣長,出任洛寧縣警察局局長,金門鄉鄉長;張天柱在解放戰爭中、抗美援朝戰爭中戰功卓著,榮立戰功多次;張風竹參加第四野戰軍,在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中身經百戰,戰功卓著,榮立戰功多次,為革命榮譽軍人;張風建,教書育人,為人師表,受人稱讚;張風岐曾任洛寧縣財政委員會主任、財政局副局長、洛寧縣正縣級調研員;張金安的六世孫張崇熙、張崇雅克承祖業行醫濟世;張光普、張治水教書育人,從教數十年,為人所稱;張崇法尊祖敬宗,續修家譜,傳承家風,為世所稱;張金安的七世孫張小兆畢業於河南醫科大學,碩士研究生,副主任醫師,在青海省西寧市醫院任骨科主任等。

張金安積德行善的義舉,正是張氏家族數千個家庭的一個縮影,是張家的一面光輝旗幟,光照千秋,垂範後世。張金安後裔,世代秉承張家先祖的家教、家風和家訓,英才輩出,造福社會。

時光荏苒,一百九十多年過去了,張金安仗義疏財、賙濟百姓的善行義舉,至今仍為世人所稱頌。

河南洛寧張澤武——張金安仗義疏財福廕子孫美名揚

作者簡介:張澤武,洛寧縣陳吳鄉新寨村人,2003年發起並組織成立了洛寧縣姓氏文化研究會,任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2006年參與組織籌備成立洛陽姓氏文化研究會,任副秘書長。2017年被推舉為洛寧縣姓氏文化研究會會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