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華橫溢的李白為何一生不參加科舉考試?和白居易有什麼關係

自隋唐開始就建立了科舉制度,科舉制大多是考驗學子的詩詞歌賦和治國韜略,在唐朝科舉考試更是根據詩人的詩詞風格做了明顯的劃分,並且詩人所中所做的詩詞風格與能否考中進士也有很大的關係。比如說王維,他的詩詞雍容華貴,一次就考中進士,而那些苦大仇深,比較悲情,抒發自己懷才不遇情節的詩詞卻不是很受考官歡迎,比較難考中進士,就像杜甫,他考了兩次都沒有考中。但李白所做的詩詞大氣磅礴,氣勢十足,他的風格應該是當權者非常喜愛,考進士對他來說應該是小菜一碟,那麼他為什麼沒有參加過科舉考試呢?

天才橫溢的李白為何一生不參加科舉考試?

才華橫溢的李白為何一生不參加科舉考試?和白居易有什麼關係

李白並不是沒有當官的遠大志向,他之前被人推薦入朝為官,在告別家人時曾寫過一句詩詞:“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從這句詩詞中,我們就可以看出他做官後的喜悅,以及想要在官場上有一番作為的豪情壯志。但是他的為官之路卻並不是通過科學考試,而是通過他人推薦,這又是因為什麼呢?

李白曾經說過自己是天才,不屑通過科舉考試入朝為官。但是他卻暗中拜訪了許多官場的大佬,想要打通關係,進入官場。在唐代讀書人不參加科舉考試是一件非常不正常的事,讀書人進入朝堂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本來就是王公貴族的子弟,然後統治階級特殊照顧他們,讓他們直接入朝為官;另一種就是針對平民子弟,他們的待遇差了一點,只能通過自己努力學習參加科舉考試,考中之後才能做官。李白卻採取了一種迂迴的方式,先通過自己的詩詞打出名氣,然後讓上層的統治者知曉,前來請他去做官。那他為什麼不直接參加科舉考試,等到狀元及第,一鳴驚人的呢?

才華橫溢的李白為何一生不參加科舉考試?和白居易有什麼關係

關於李白不參加科舉考試的原因目前有兩個說法。

說法一:

在當時的官場上,有許多有後臺的官員都會在談話、間不經意的提及一下自己的後臺或者直接明目張膽的讓人知道,那意思就是:看,我是有人罩著的,你跟我交往的時候仔細著點,惹了我肯定沒有好果子吃。當然也不乏因為炫耀自己的後臺而直接被人殺害的,但在當時,親戚之間為官的人多了,形成一個小的政治群體是很正常的。即使不是為了展現自己在朝的實力,在談話時也多會談及自己的家人和親戚。但李白至多談到自己的父親和外祖父,對於自己祖父和曾祖父都含糊其辭,歷史現有的記載,對他的姓氏家族也都沒有過記載。

才華橫溢的李白為何一生不參加科舉考試?和白居易有什麼關係

前面我們說過,唐代的讀書人不參加科舉考試是一件很奇怪的事,但也不是誰都有參加考試的資格的,就比如說罪臣的後代還有和經商沾上邊兒的都不可以。士農工商,商排在最末,商人的地位非常低下。

白居易在年輕的時候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叫做《百道判》,當時唐朝科學考試到中唐的時候有了一個習慣,就是考進是要考察你判案斷案的能力。但是白居易特別聰明,他自己參照歷年的科舉考試真題,自己出了100道模擬題,然後他自己先預先模擬,其中有一道題就是判。這道題討論的就是能不能讓商人的兒子入朝為官的事兒,由此可見,在唐朝,關於科舉考試的政策並不是十分開明的,還具有一定的侷限性。

才華橫溢的李白為何一生不參加科舉考試?和白居易有什麼關係

再說一說我們不幸的“詩仙”李白,好巧不巧他這兩個身份都佔了,一個是商人之子,一個是罪臣之後,根本就不具備參加科舉考試的資格。雖然他自己說自己是天才,不屑於參加科學考試,可天才哪有不希望通過考試去證明自己的?這句話其實就是一個藉口。李白最後沒有辦法,只能四處結識朋友、託關係,通過走後門的方式進入朝堂了。因為他尷尬的身份,導致他即使位居高官以後也畏首畏尾,每天在朝堂之高和江湖之遠中抉擇,在政治上並沒有任何建樹。

才華橫溢的李白為何一生不參加科舉考試?和白居易有什麼關係

說法二:

李白作為中國文學史上傑出的代表人物,他的能力自然是可以堪當大任的,那麼,這麼一位希望通過建功立業來實現自己抱負的才子,為何終生都沒有走科舉之路,反而處處結實豪門子弟,通過“走後門”的關係才進入仕途呢?

在之前的傳聞中說李白其實是皇室的宗室子弟,按照當時的輩分排名,應該是涼武昭王李暠的就是孫,當朝皇帝玄宗的族叔。但如果李白真的是皇室宗族,在唐玄宗續碟認親的時候為什麼沒有加上李白的名字呢?所以李白的身世依然不明朗,既然這個身世是假冒的,那自然李白所說的本家是隴西也是假的了,後來當代的學者經過探索發現了蛛絲馬跡,證明了李白出生在洛陽。

才華橫溢的李白為何一生不參加科舉考試?和白居易有什麼關係

早在1986年,王遠明就從《敘舊贈江陽宰陸調》中發現了李白不敢參加科考的證據,那就是北門厄事件。李白寫這首詩想去找自己的救命恩人陸調敘舊是假,想要他幫忙舉薦自己是真。在詩文中,他曾提及到自己是走雞鬥狗之徒,也就是我們現在的小混混,在當時這樣的人如果做官是過不了地方政審的,因為當時對科舉的士子其中一條要求就是身家清白,不能有汙點所以他只能放下文人學子的尊嚴,參加各種聚會、拜訪豪門,去求一條出路。但是他的救命恩人陸調即使有無數舉薦人的機會也不敢推薦他。

從這裡就可以看出,北門厄事件對李白的影響到底有多麼大了。在李白的各種詩詞中,就再也不曾提及到陸調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