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法跟家中老人溝通?這幾種方法立馬解決問題

應對新型肺炎疫情已經到了關鍵時刻,很多人都隔離在家。


2月3日起,Better更好學院邀請五位著名心理專家,連續五天舉辦《隔離在家,更懂愛家——大型系列心理撫慰公益直播》活動,專家包括:


「青音」家庭治療學派知名心理專家、兩屆全國播音主持“金話筒獎獲得者、Better更好學院創始人


「任蓉」親子與兒童青少年心理專家、首批國家認可的薩提亞家庭治療師


「楊鳳池」首都醫科大學臨床心理學系學術委員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董如峰」著名心理專家、美國NGH 認證催眠師


「柏燕誼」心啟航公益服務中心主任、婚姻家庭研究會副會長


2月5日,是楊鳳池老師的直播。楊鳳池是首都醫科大學臨床心理學系學術委員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心理學會首批註冊心理督導師;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特殊職業群體委員會主任委員、北京心理衛生協會理事長;全國心理衛生學科首席科學傳播專家,中央電視臺《心理訪談》特邀專家主持。2014年獲得“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榮譽稱號,2015年榮獲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突出貢獻獎。


以下是楊鳳池老師直播《疫情期間,如何做好家中老人的情緒安撫》的文字內容。

隔離在家的時期,一大家子人都聚在家裡,親密關係獲得了鞏固的機會,但同時也會出現一些摩擦和糾結。在家隔離的這個狀態使得我們和社會相對隔離,和家庭成員距離接近,接觸的時間也長,而且由於隔離的狀態,使得我們有一些不良的情緒會積累。


在家中,有不同年齡階段的人,大家可能對同一個問題會有不同的觀點。那麼在處理不同觀點的問題上也應該有不同的應對方式,尤其是在家裡和老年人打交道,要多費些心思。


我們收集到的一些問題,發現有一些在我家裡也發生。我們家三代人存在著代際的差異性,年輕人的想法有的時候跟我們不太一樣,我們的一些想法看起來他們也不太感興趣,需要溝通也需要交流。


沒法跟家中老人溝通?這幾種方法立馬解決問題


我們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求助於心理學。心理學是一個什麼學問?我們大家學過心理學的人都知道,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現象及其活動規律的科學,但是沒學過心理學的人就不太懂了。


前些年我去參加一個首都科技界的茶話會,我們那一桌坐了十個人。大家來自不同的行業,都是某某會的會長,每一個人介紹時大家都給掌聲。到我了,我就介紹說我是北京心理衛生協會理事長。大家沒有掌聲,而且沒有人發言,短暫時間陷入沉默狀態。


其實這跟我們國家心理學科的發展現狀有很大的關係,這件事兒之後呢,我就給心理學下了一個通俗的定義,心理學,就是生活的智慧。


你想愛別人嗎?你想接受別人的愛嗎?你想跟你愛的人很好的和諧相處嗎?如果有人向你挑釁或者對你不夠友好,你知道怎麼去對付他們嗎?嗯,應該跟他們建立一種什麼樣的穩定的關係,保持相對和諧嗎?也就是說你想了解人處理好關係,就應該學習心理學。


沒法跟家中老人溝通?這幾種方法立馬解決問題


第一、精確地理解別人的言行。

如果我們能夠理解而且比較準確、精確地理解了,那我們怎麼樣去對待人家比較符合我們跟他的關係的實際,跟家裡老人相處也是這樣。


第二、合理地預測別人的言行。

我瞭解了這個人前面說的話,我們理解了他這句話背後的心理學意義,就可以預測他下一步要說什麼要做什麼,他要說要做的這個事情對我們有沒有積極意義,或者是消極意義。


有這樣的積極意義的,我們可以給鼓勵,有消極意義的,我們可以給負面的強化或者不理睬他,讓他的消極的言行減少。因為我們能預測,就能有更好的方法去合理的應對。


第三、有效地影響別人的言行。

我們已經能夠預測出來他要做什麼,也能理解他已經做的,那我們就可以影響他未來要做的。


我們適當的改變跟他互動的方式,用強化的方式讓他的積極行為增多,消極行為減少,同時獲得他心理上的自我成長,尤其是跟我們很重要的親密關係人物,他們能夠在心理上成長的話,對於我們個人生活的幸福感是有提升作用的。


沒法跟家中老人溝通?這幾種方法立馬解決問題


沒法跟家中老人溝通?這幾種方法立馬解決問題


我簡單歸納五條,便於我們每天要跟老人打交道的人理解。


一、老年人比較固執,有時候容易極端化

老年人為什麼固執呢?因為他有了相當長的社會生活家庭生活經驗,所以他不太容易聽取別人的意見,容易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


二、敏感

因為老年人感覺到自己的衰老了,那他就會關注別人怎麼看我的衰老,也會對其他人的評價,或者是對待自己的方式比較敏感的關注,情緒也容易隨之波動。


三、自我價值感降低

他可能會覺得人老了,不中用了。我家的老人原來60歲以後70歲,以後就經常會說老了不中用了。“老了不中用了”這句話,就說明自我價值感降低了。


四、恐懼孤獨

比較害怕一個人獨處,被親人所拋棄。這點尤其是在一些喪偶的老人或者空巢的老人,表現更為明顯。


五、不容易接受新事物

比如現在我們疫情嚴重形勢嚴峻,要求老人出門戴口罩,少串門兒,少訪問,少去找老朋友,他們就不適應。


通過這五點,我們可以發現其實老年人有一些心理需要跟年輕人有相同的地方,但是也有一些不太一樣。


沒法跟家中老人溝通?這幾種方法立馬解決問題


沒法跟家中老人溝通?這幾種方法立馬解決問題


第一、渴望被關愛

希望能夠得到年輕人的關注愛護。照顧。這就是他的情感需求特別突出。


第二、渴望被傾聽

他們特別喜歡敘舊,訪問老朋友,老同學,早年的玩伴。喚起他們過去的啊美好的記憶。也特別希望把自己的這些美好的感受和自己當年的呃。英雄事蹟講給年輕的一代。


第三、渴望被接受

希望有人伴陪,希望有人順從,不願意接受改變。


沒法跟家中老人溝通?這幾種方法立馬解決問題


在我們跟老人交往和互動當中會有移情關係。所謂移情,就是把過去或者別的地方人的重要人物的情感放到眼前的人身上。


當我們聽見某一個老人說什麼特別讓我們反感的時候,有可能這個老人是說錯了,也有可能這個老人並沒有說錯,只是我們過去對這個老人的不良印象影響到了現在。


也有可能這個老人的這種表達方式正好跟我們特別反感的其他重要的人有相似性,比如說我們把這個重要的人的情感放到眼前這個老人身上,當然就會影響我們跟這個老人的關係,而這個老人恰恰可能是我們最親的人,我們的父親母親,這點我們必須能夠意識到。


那在跟老人溝通的時候,可能有兩種主要的形式,一種形式是言語的溝通,另外一種形式是非言語的。在言語溝通方面,我們前面講了老年人的心理特點和心理需求,我們就要注意有兩個要點值得注意。


要點一、傾聽老年人的言語表達

因為老年人有一個需求就是希望被別人傾聽。那如果我們能夠比較專注耐心的去聽老年人說什麼,心理需求得到滿足,她的情緒就比較好。


所以在聽老年人說話的時候要注意,聽懂他說的話的內容,而且要理解到這個內容背後的意義,要對他的語言語調啊,弦外之音要給予注意,而且應該有所記憶。這樣當你在跟老年人交流的時候,你能夠使用他談話的一部分內容或詞彙,老人就覺得你懂他,你跟他在一起。另外,要積極地傾聽,就是你聽的時候,你要能夠站在說話的人的角度上去理解他的信息。我們是為了理解去傾聽,而不是為了評價去傾聽。


要點二、跟老年人說話要多澄清

因為老年人有的時候記憶不好,尤其是短時記憶不好,他有可能跟你說過的話又說了一遍,而它真正想表達的還沒有說清楚,他沒想表達的倒是重複了。


所以我們澄清呢,就是想把一些模稜兩可的含混不清的一些陳述整理清楚,獲得具體的確切的信息。


沒法跟家中老人溝通?這幾種方法立馬解決問題


父母子女兩代人思想觀念不一樣,怎麼藉助這樣一個特殊的時期做到異父異母亦師亦友的無障礙溝通?


我覺得,父親母親能夠做成父親母親,這個是父母的事兒,如果我們能夠跟父母亦師亦友,那是可能是我們子女要做的事兒。


我們是不是真正的把父母當我們的親人,血緣親人的家長?我們需要換位思考,能不能在把他們當成自己家長的同時,也把他們當成我們的老師或者朋友?我們能夠理解他們嗎?我們能夠這樣去對她表達,或者這樣對他做嗎?比如他說了一句話我們不愛聽,我們是不是就直接回懟回去呀?那我們如果對父母這麼做,那你對老師,師長和朋友也是這樣的嗎?


所以就要注意了,如果我們跟父母打交道的時候要無障礙溝通,就要換位到父母那個角度去想問題。如果我們自己是父母,我們要跟子女打交道做到無障礙溝通,就要換位到子女那個位置去,是不是我們真正理解了孩子,然後我們才說話,所以我覺得關鍵詞就是換位思考。


沒法跟家中老人溝通?這幾種方法立馬解決問題


Q:因為對某些事物不感興趣,但是父母又強迫我去關注,特別是現在特殊的時期特別討厭。

A:我的孩子也有類似的想法,我感興趣的東西我就會讓他關注,而他並不感興趣,甚至內心裡很反感,那我覺得,老年人感興趣的東西年輕人不感興趣太正常了。老人感興趣又願意讓你去關注也太正常,因為他感興趣,他認為這就是好東西啊,讓孩子也瞭解。


所以如果你覺得反感很正常,如果你覺得討厭那就應該自我覺察,你自己現在是不是情緒化了?而且我前面講過了老年人的心理特點還有固執的一面,這個老年人固執了,那你能意識到嗎?你可不可以不那麼討厭,而只是不太感興趣而已。那老人也不會有太大的反感。


沒法跟家中老人溝通?這幾種方法立馬解決問題


Q:如何說服老人不去別人家做客?

A:老人特別希望一年了,見見老朋友敘敘舊,這種想法應該是很正常的。只不過去人家做客。這樣就破壞了隔離的狀態,這個是不可取的,所以我們是不是能夠委婉地、耐心地傾聽老年人對他要訪問的這些親戚朋友的一些往事的回憶。同時說服他用其他的方式,比如說電話,微信,網絡的方式,視頻的方式去跟他想見的人見面或者溝通,用自己習慣的方式同時又不妨礙隔離狀態。


Q:每天在家婆媳關係很更糟糕,婆婆可能跟自己關於使用錢財方面不太一樣。自己比較節約婆婆比較浪費。家裡有房貸,親戚有借款壓力大,各種看不順眼。怎麼辦?

A:我特別想跟這個提問的這位朋友說一句心裡話,就是你一定要防止自己的情緒化。你是因為愛婆婆的兒子,才跟她成了親人,婆婆並不是你的母親。


其實退一萬步說,即使是你母親是這樣,你也應該換位思考,而不是直接看她不順眼,然後有負面的情緒化的反應,因為當你有負面情緒化反應之後,你自己就會有意無意的流露出來你對這個婆婆有意見,或者看不順眼或者不滿。儘管你沒有說出口,但是你的非言語信息也可以溝通到婆婆那裡,會影響婆媳關係,進而還有可能影響夫妻關係。


一定要防止情緒化反應,就是能建議婆婆更理性更恰當的對待家人,那當然最好,如果沒有這可能性,那就應該讓自己保持平靜的情緒,不要對婆婆有過高的期望。


因為婆婆不論是生活經歷,教育背景,知識儲備和思維理性邏輯性方面肯定都比我們年輕人有一些差距,我們不應該對她期望過高,而值得注意的是我們把自己的情緒化的傾向控制住,調節好。


Q:我在兒子家幫忙帶五歲的雙胞胎孫子,兩個孫子活潑可愛挺好的,就是兒媳婦經常抱怨我兒子單位不好掙錢少,我心裡很不舒服。

A:同樣我也提醒這位婆婆,我們跟兒媳婦原來素不相識啊,我們跟她是因為兒子的關係成了一家人。那我們就不要有一個錯覺說,我們期望著我們的兒媳婦比我們的女兒還好。我們一定要注意她就是別人家的女兒嫁到我們家來的,不能按照女兒那樣去要求。


她有一些對我兒子不滿,或者對我們家不滿或者對我不滿,這都很正常,因為這個人20多年甚至30年以來都是在另外一個家生活。現在到了我們家有些不適應,有些看不慣有些抱怨很正常,但是如果人家誇獎我們,我們應該有感恩之心。


所以要用平常之心對待抱怨,要用感恩之心對待誇獎和認可,這樣,我們婆媳之間的關係就更順暢了。


Q:待在家裡時間長,關於隔代人方面的作息規律,飲食習慣行為習慣的差異,太大家庭關係如何去面對和解決?

A:這我自己家裡就有這個問題,同年齡階段的人作息時間就不一樣。有的年輕人晚睡晚起,夜間活動比較多,白天休息比較多,這對於我們老一代的人來說,60歲以上的人來說,看著就不習慣。但是實際上我仔細一想我自己的學生,我原來上班的時候,我的研究生,也都是這樣的呀,那我是怎麼對待的呢?有可能委婉的建議甚至只是理解和接納。


另外我自己也回憶,我年輕的時候也經常是夜裡幹自己想要乾的事,讀書啊,寫作啊,很晚一直都不睡覺。那這個就是一個相互理解的過程。也是一個人社會化的過程,就是家裡的成員多了,來源多了,年齡差異大了,想法認識差異大了,接納和理解就特別重要。


Q:

老人對孩子過於關心擔心怎麼辦?

A:一個老人對孩子過於關心擔心。這個表現也是值得解讀的。老人關心孩子是正常的。擔心孩子也是正常的,這恰恰是這個老人愛這個孩子的表現,當然過於擔心。過分的關心這個是有問題啊,因為他有可能影響老人自身的心理健康。


所以我們如果能夠看到,關心孩子是正常反應,不關心孩子的就不是自己家的親人。我們首先對老人的過於關心和擔心,這種表現先給你接納,然後在理解的基礎之上來安慰勸慰老人,給他分析。


孩子回來晚一點並不是出了事情,身體受了傷害或者遇上壞人。而是可能老師留的作業多,或者是放學班幹部開會,或者單位加班啊,根據現實的客觀的一些信息給老人分析。


Q:我的母親由於生活的年代比較艱苦,所以總是非常的節省剩菜捨不得倒,有時候甚至不加熱直接吃,如果我到了他就罵我浪費。如何調和不同生活習慣的矛盾呢?

A:這個問題也特別容易回答,也容易處理。你就跟母親直說,現在疫情嚴重,過期的食品會有有害的物質或者病菌病毒,細菌有可能過度的繁殖,吃了以後危害健康,免疫力降低,有可能新冠病毒就會感染。


至於老人在日常生活不是疫情嚴重這個特殊時期,日常生活中就比較節儉,省吃儉用,我覺得這個也無可厚非,我挺理解你的母親的,因為我可能跟他年齡階段生長階段相似。我們生活在這個比較艱苦的年代,物質匱乏,尤其是食品短缺,有剩菜剩飯就捨不得倒,能吃的就剩下來儘量吃,如果吃不了就留著下次熱一熱或者是加熱處理一下就吃,有的時候也可能沒加熱,覺得沒問題就吃了,這個不能說是特別好的習慣,但也不能說就是壞習慣。


所以我們要儘量理解的基礎之上,換位思考的基礎之上接納他這樣的一個行為,然後潛移默化的啊,擺事實講道理的啊,舉例加以說明的啊來勸誡他,逐步地勸戒他剩飯剩菜變質了就不要食用。我覺得需要有一個過程,我們理解一個人必須結合他的成長。


沒法跟家中老人溝通?這幾種方法立馬解決問題


Q:本想和父母溝通一下成長的經歷,可還沒說完話,倆人就開始指責和打壓,我怎麼辦?

A:我們可能還是需要理解一下,自己的父母為什麼是這樣急迫地指責你,他指責的內容是什麼?為什麼這麼指責?我們學一點兒心理學,要理解這個人指責背後的意義。


我想問你一個問題,你在社會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人對你?如果你的回答是沒有,那就說明你的父母和你的關係很不一般,感情很深。從這樣的角度去理解,你是不是可以給你父母的指責處於正面的意義?就是因為他們太在乎你了,他們太關注你了,太愛你了,然後聽到你表達了一些不利於你自己適應環境或者社會的一些表達,就比較著急來指責你呢?


當然你可能是孩子的角度,從父母的角度,工作經歷給我的訓練,是跟所有的人說話溫良恭儉讓,既有耐心又有細心,又專心,甚至有時候面對人家對我的批評指責,或者是因為她有心理障礙性的原因,對我的攻擊,我都保持著比較淡定的心態,然後從容地做出比較理性的反應。


但我對我的女兒,我還是經常容易比較急躁,有的時候也有可能就指責了他,或者有情緒化的反應。我反思為什麼我對我女兒是這樣的呢?為什麼我不能拿出對個案?對來訪者做心理諮詢的態度去對待我女兒呢?


其實我自我覺察了一下,因為我太愛我女兒了,我愛我的女兒超越了專業和職業的要求,而且我的角色也不是一個有經驗的諮詢師,而是他的生身父親,所以我跟她說話的時候往往就容易情緒化也容易直截了當。不像我給來訪者做解釋的時候那樣溫和的語調,緩慢的節奏啊,親切慈祥的語氣一部分一部分一點一點的。


我容易跟我的女兒就急躁,那當然你提了這個問題有可能幫助我,自我覺察以後我對我女兒要更加溫良恭儉讓,更有耐心,愛心和細心。


同時我也想提醒你,你的父母可能沒有我這個專業背景和職業工作的經歷。你的父母比較急躁,你的話沒說完,兩個人就開始指責或者打壓你。我建議你從他們太愛你了的角度去想這個問題,然後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讓自己的情緒淡定起來,這樣你跟父母的關係就會更融洽了。


Q:父母的話說的讓我很不舒服,特別想反擊他們可是又於心不忍,我怎麼樣才能忍住不去懟他們?

A:你能不能通過學習一些心理學知識加強自我的情緒管理?父母的話聽起來很不舒服,我認為應該是比較正常的,因為他們對你有感情,而且可能說的話有些急躁,甚至有過於指責過於貶低的部分原因很簡單,他們是你的父母,但他們不是一個訓練有素的心理諮詢師。


他們不能很好的管理自己的情緒,那我們能不能自我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因為我們以後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際交往的面兒的增大,接觸的人多,我們社會化的程度越來越高,我們也會遇上各種各樣的人,是不是人家說的話不舒服我們就去反擊呢?反擊的結果又怎樣呢?如果人家說的讓你不舒服,你再說點兒讓人家不舒服的,你跟這個人的關係就會越來越緊張,越來越矛盾激化,那可能對你的人際交往就會帶來損害。


所以如果我們要想成為一個社會化程度比較高的,一個能夠善於人際交往的人,不妨從跟父母的關係練習開始。


Q:怎樣與父母和平相處和平共處?如何才能孝順而又不委屈自己?

A:首先我先送給你一句話,你可以把它送給你的父母。父母認為孩子最好的孝順就是過好自己的生活。不信你把這句話說給你的父母,你看看他們的反應。


做父母的並不是說我們養育了孩子,只要孩子對我們好,孩子就是好孩子。而實際上父母對孩子最大的要求就是孩子把自己的生活過好。


有的時候父母和孩子不能很好的相處,是因為父母不理解孩子,孩子不理解父母。當然你是作為孩子,我就不說父母這方面應該做什麼改變,我就要說孩子應該做什麼改變。就是我們要自我成長,成長到什麼程度,就是我們內心的力量很強大,我們不依靠別人的認可和獎勵表揚來確定自己的價值,而是我們自己做自己能做的,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都有價值的事情。


我們個人的價值得到了體現,我們個人的生活有品位,這就是對家長最好的孝順。如果家長說的那個事情,違反了我們的心願,我認為這種情況是很常見的,因為有代溝,因為有代際的差異,那我們應該正確的理解和接納父母這樣說到底是為什麼真正理解的準確了的話,我們就沒有那麼多的情緒。


所以一個人和另外一個人關係好,不是這個人善於忍耐,而是他善於理解對方。


感謝大家今天來聽我所做的直播,衷心的祝願大家能夠在疫情嚴峻的形勢下保持心理健康,有很多的醫學心理學研究表明,心理健康的人身體的免疫力提高增強。


也希望利用這個我們在家隔離的機會,把自己的親密關係維繫好,一家人和和美美。祝大家身體健康,家庭和諧。親人更親。


歡迎大家今晚8點繼續收聽董如峰老師的直播《就在疫情期間怎樣調整好心態?》謝謝大家收聽,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