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口罩,是否經得起我們的這種買法?

身在泰國,繼續關注祖國的疫情。

今天,也就是2月6號星期四,國內疫情最新的輿論熱點是“大理截胡”。

在泰華人同胞,沒有一個不是對大理的行為感到不可思議,即便是雲南來的朋友,也都替大理的“李雲龍式打劫”感到丟人現眼。

如果說大理的“截胡事件”還有一丁點積極意義的話,那就是——大理被“辦理”之後,會讓其他那些想要明火執仗“半路截胡”的地方政府、海關部門,能夠懸崖勒馬,三思而後行。

而大理被“辦理”,也並不讓人覺得多爽快。地方政府居然給逼成了這般模樣,可見國內的資源緊缺已經到了何等地步啊。

泰國口罩,是否經得起我們的這種買法?

說到口罩,這東西一定是這段時間,讓在泰華人華僑最糾結的兩個字了。

中國缺口罩,泰國也缺。

我們心裡清楚,泰國華人華僑大規模的“掃購泰國,支援中國”之行動,加上泰國人自身的恐慌性搶購與囤積,遲早會造成泰國本土口罩的短缺。只是江湖救急,祖國需要,一時之間也顧不得許多。

儘管不願意面對,但是泰國口罩資源被抽取殆盡的時刻,遲早會到來。

如今,恐怕我們必須要面對它了。

泰國口罩,是否經得起我們的這種買法?

2月5日,泰國政府發佈“口罩限購令”。

泰國內貿廳廳長威猜同包括Makro,蓮花,Big C,尚泰,The Mall,魯濱遜、正大等在內的14家大型百貨商場、零售商、便利店代表召開了聯合會議——

會議的主題,一言以蔽之:貨不夠了,希望各大巨頭出手救市。出售口罩、洗手液的存貨,以滿足民眾需求。

此外,內貿廳還要求顧客每人限購10只,防止顧客“搶購囤積”。

對此,各大商行皆表示,將全力配合。

泰國口罩,是否經得起我們的這種買法?

此外,內貿廳還出臺監管口罩、含酒精洗手液商品數量的政策,要求進口商、生產商、商家、代銷商在2月6日之內彙報庫存、進口數量、銷售量等。

連日來,泰國各地同樣“一罩難求”,民間怨聲載道。

眾多泰國民眾向內貿廳投訴上述產品脫銷、售價過高。

內貿廳在曼谷及周邊地區安排了10個巡視中心,一經發現將立即處理,私自哄抬價格者將面臨最高1年監禁或不超過14萬銖罰款。

泰國口罩,是否經得起我們的這種買法?

除了限購、打擊投機,出口限制自然也是少不了的。

至於出口措施,目前當局要求出口商出口500只以上口罩需向內貿廳申請許可。

內貿廳將協調相關部門檢查文件,出口商就算接到來自國外的訂單,但一經發現出口數量超標,將立即暫停出口,優先保障國內供應。

泰國口罩,是否經得起我們的這種買法?

泰國口罩從“供應如常”,發展到“供應短缺”,再發展到“一貨難求”,這其中的全過程,我們在泰國,都親身體會,有目共睹。

一月底,中國疫情剛剛引起重視時,泰國這邊口罩還能買得到。

突然之間,大商場裡再也見不到口罩了。

公司和公寓樓下的便利店裡,還能見到一些口罩,我們心想還沒那麼嚴重,大約還用不著斯文掃地的跑去搶購囤積。

第二天,便利店裡只剩下兒童口罩。

第三天,口罩從整條街道所有的商店中,徹底消失。

泰國口罩,是否經得起我們的這種買法?

生平第一次,我感受到了“短缺”的恐懼,第一次懊悔於自己對現實世界的遲鈍,後悔自己沒去“囤”一些備用的口罩。

此後半個月,除了地攤上一些泰國阿婆賣的,看上去特別可疑且山寨的口罩之外,我再也沒有在曼谷街頭的任何一家藥店和便利店裡,見過一隻活生生的口罩。

這個東西,彷彿從泰國的空氣中,定向蒸發了。

泰國口罩,是否經得起我們的這種買法?

中國缺口罩,怎麼辦?

國內調配,擴大產能,海外進口。

國內各地都缺,所以“調配”無從談起;擴大產能是治本之策,但是需要時間,一時半會兒也解不了近渴。

最能立竿見影,解得燃眉之急的,就只剩下“海外進口”。

泰國口罩,是否經得起我們的這種買法?

從“武漢封城”算起,中國通過境外採購,海外捐贈等方式,已經從全球進口了5000萬隻口罩。

我不知道,這當中又多少來自於門戶大開的泰國。

任何時候打開朋友圈,都會有人求購口罩,運輸口罩,號召或者展示自己捐贈的口罩,並繪聲繪色地描述自己將口罩運送回國的一路上,種種意想不到的艱辛,心力交瘁的苦澀。

經常會有人私信你,問你有沒有能力替某個部門採購幾萬個口罩;那些神通廣大,已經有了口罩的大神們,則問你有沒有“渠道”來把這幾萬個口罩,送到中國境內去。

泰國口罩,是否經得起我們的這種買法?

無論是泰國人,還是中國人,都在尋找出路。都在進入便利店的第一時間裡,強迫症一樣地繞道貨架上去看看有沒有口罩。

如果有,泰國人往往挑三揀四地買走幾個。

而中國人,無論是成群結隊的遊客大媽,還是出受闊綽的本地泰漂——只要看見任何一處商店裡有口罩的影子,上來就是一句話——

“你這有多少,我全包了,現金。”

一開始,是商店和藥店;然後是批發和經銷商。

最後,即便你在工廠訂購了口罩,這些口罩也會被提著現金的中國人提前“截胡”。

泰國口罩,是否經得起我們的這種買法?

在網上,一盒50只裝的一次性醫用口罩,從45泰銖,上漲到750泰銖。

火車夜市、街頭巷尾、藥店商鋪裡開始出現偽造的N95,網上關於“識別真假N95”的泰語文章,如春天的冠狀病毒一樣,四處瘋傳。

但是,更多的時候,你連假貨都很難見一眼。

短缺,從華人華僑聚集的街道開始向外蔓延,直至整個曼谷和清邁,繼而輻射到首都周邊那些你從沒聽過名字的小省份。

儘管泰國政府一直表示“供應足夠”,但整個國家的口罩和洗手凝膠,似乎都在2月來臨之前,被一掃而空,從此再也沒有出現過。

泰國口罩,是否經得起我們的這種買法?

即便你神乎其技,買到了口罩,想要成功把捐助物品送到中國,送到醫院的手中,也是難於上青天,難度據說“堪比走私毒品”。

想要走綠色通道,必須要與慈善機構、紅十字會、航空公司、海關之間進行復雜的溝通與對接。

這期間,物資隨時有可能被截停,失蹤,落入騙子的手中,然後在幾百公里之外的某個小區被貼上“援助物資”的標籤,高價出售。

在少數情況下,捐贈者很可能就是銷售者,所謂的慈善捐助,只是一次昂貴代購的外包裝。

這其中,多少人是滿懷赤誠的捐獻者,多少人是審時度勢的投機商,也許永遠無法算出一個明確的比例。

泰國口罩,是否經得起我們的這種買法?

無論如何,對於泰國,結果都差不多。

那就是,有太多的口罩被中國人買走了。

我們心裡,一直清楚這樣的事實,

只是出於更為急迫而崇高的需求,刻意地去忘記這一尖銳的現實,逼迫自己迴避這一遲早要面對的矛盾。

泰國口罩,是否經得起我們的這種買法?

兩個星期之前,我們曾經討論過關於“口罩”的問題。

當時,我們給出的結論是:向中國捐贈和輸入口罩,至少是值得尊敬的。因為中國比泰國更需要這些口罩,中國的疫情如果在全球擴散,泰國將面對更為不可收拾的局面。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當題乾的變量發生改變,答案也會有所不同。

一旦情況惡化到了“泰國人也買不著口罩”的地步,那就另當別論了。

泰國口罩,是否經得起我們的這種買法?

人與人之間,應當互救,但互助的前提,是“自救”。

兄弟手頭緊的時候,是可以借點錢去週轉。

但是如果朋友的現金已經不足以支付本月的房租水電,孩子的學費和老人的醫藥,那麼向朋友借錢,就成為了一種道義上的缺憾。

泰國但凡有得用,可以支援一些給中國。

一旦泰國自己都沒得用——這種過於硬核的搶購,就成了一種令人尷尬的吸吮。

泰國官方的“限制出口令”與“居民限購令”,就是這種轉變最明確的信號。

泰國口罩,是否經得起我們的這種買法?

在泰國口罩還沒有“一貨難求”之前,我們便已經提出了一種標準。

到泰國陷入貧血的一日,便是中國停止輸血的那天。

這樣說,可能有些刺耳,但是一切中華兒女對祖國的支援,都應該有一條底線,那就是遵守所在國的法律,不過分傷害所在國的民生。

合法援助,可以。但是一旦禁令下達,你還要堅持偷運走私,那就是拿兩國關係來做賭注,來日後患無窮。

對於泰國這樣,平等真誠待我之友邦,尤其應該恪守這樣的底線。

我們再缺,也不能掏朋友的家底。

泰國口罩,是否經得起我們的這種買法?

我們的心情是糾結的,我們的立場是分裂的。

在中國疫情艱難的時刻,我們實在不願意承認,泰國對祖國的物資援助已經難以為繼。

有時我們真的想像1937年的南洋華僑一樣,買下整個泰國的棉布,去縫製將士的戰袍。

但我們心中分明也明白,這樣做,只會損害中國的聲譽,透支泰國人民對中國的善意,將原本動人的守望相助,變成相互厭棄的一地雞毛。

泰國口罩,是否經得起我們的這種買法?

為中國捐獻口罩的同胞,依舊是可敬的。

但如今,也許,該是放手的時候了。

泰國,已經用它並不豐盈的身體,為我們危難中的祖國,貢獻了不少了。

換一種方式吧。

泰國口罩,是否經得起我們的這種買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