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農賣菜虧本,城裡人買菜嫌貴,菜商含淚叫屈,運輸司機運費不夠油錢,到底誰在掙錢?

快樂在農村


這個問題說的非常好👍!

今年的菜價都是非常的貴!

包括下鄉農村的小菜販,價格都賣得很高!

究竟誰賺了錢了?

這個問題,我個人給你們來分析一下!

第一,賺錢,基本上應該是都賺了錢,只是多少的問題,因為販菜都是比較辛苦的活兒,每天起早貪黑!要說不賺肯定是不可能的!

第二,究竟誰賺的比較多了,因為菜價變化比較快,主要與供貨緊張和天氣有關!無論每年菜價如何在高,有兩種人肯定是必定賺錢了,一個是菜農工人,因為無論菜價怎樣虧或賺,工人每天的工資不會少一分,甚至天氣不好,工人少,還要漲價!

在一種就是運輸司機,無論販菜老闆虧或賺,司機開車開多遠的路程,運費會一分不少給司機,因為這個是改變不了的,因為這兩種情況如果降低了他們的收入,以後會很難找到工人和司機了!

今年無論菜還是這麼貴,一直沒降下來,也有幾點原因,一個是天氣原因,雨水較多,自然難免供貨緊張,加上本地蔬菜目前出來的少,所以市場菜價目前一直偏高!等過一段時間,大量本地菜出來,相信市場價格會有所下降的!到時候大家也能吃到更實惠的菜!

以上是個人一些意見和想法,歡迎各位大v關注評論轉發留言,謝謝!


洞庭湖牛牛君


其實批發商掙的錢可以說是合情合理,因為量大,一斤就掙幾毛錢,那零售商進貨的話,要的少的話大貨車不賣,只能去二道販子手裡拿貨,無形中又加價幾毛錢,這過程當中由收購價的1塊錢到零售商手中就變成2塊錢了,在零售定價時就直接翻一倍,不翻倍的話,很難掙到錢,因為一兩天賣不完的話,一是損耗相當大,二是水分的消耗。

有些特殊不易保存的貨在從源頭裝的時候會往泡沫箱裡裝冰瓶,至少兩個,比如豆王、西藍花箱子裡會裝兩個大雪碧瓶子,鋪上幾層溼報紙,進貨的時候,會整箱稱重,無形中會用進價買了兩瓶水,實際貨物重量縮水,這樣就提高了貨物的進價,零售價的話是進價的1.5倍左右。

我家是種蘋果、桃子、杏的,前天把家裡的杏賣了,2.4一斤,一共下了1萬多斤,杏從地裡出發到市場最少需要3天時間,剛摘的是硬的,基本上到市場就稍微有點軟了,就可以賣了,到零售商手裡只能賣兩三天時間,過了這個時間就得倒了,因為已經軟到不能賣的地步了。所以零售商在定價的時候會定5-6塊錢之間,最起碼賣30%左右不會賠本。剩下的貨物賣的就是掙的錢。有時候我也在想我家蘋果從地裡收也就1塊多,超市賣8塊9塊,品相還不好,零售商心真黑,現在想如果不這樣定價的話,肯定賠死了!

還有現在的一些零售連鎖生鮮超市,大多是加盟的,我也在想賣個水果加盟個毛線啊,總公司供貨肯定比自己拿貨要貴的多,各方面成本都比較高,倒不如自己進貨再僱一個人看店,加盟的無非就是用下品牌,提高了進價,同樣零售價也提高了很多,但顧客買過一兩次後就不會去了,因為同樣的質量我在路邊攤買的要比你店裡便宜很多。


我比佩奇多個ang


答案是都賺錢了。為什麼都賺錢了,還都在喊虧呢?因為喊虧的只是某一次,或者某一季是虧的,其他時間賺的能補回來,不然早就不幹了。

基本上菜農一年種3-4批菜是很正常的,其中一次虧了,對整體的影響不是很大。賺錢的時候你沒看見,虧錢的時候你看見了,就會有這種錯覺。做其他生意或者買賣也有虧的時候,就好像每年過年遇到熟人了,問一下今年過得怎麼樣啊!?得到的答案大部分都是偏慘的。但是那些說生意不好做,事情難辦的人,往往都是開著小車,穿著名牌,提著禮包到處走親戚的。總之嘴巴上都說不好過,但是行為上一點不好過的意思都沒有。反過來看如果一個事情只賺不虧,那這個事情就不正常了。

所以菜農賣菜虧本,運輸的說不夠油錢,說的都是一時的事情,可能明天換了一個品種,或者過幾天蔬菜集中上市的時間過了,就又都賺錢了。

但是城裡人吃菜貴,卻是一個平均數據,而且有時候是城裡人自己造成的。現在的蔬菜都是反季節的貴,頭期和後期貴,新品種貴,而那些應季的蔬菜還是相當便宜的,但是現在城裡人就喜歡吃新上市的菜,要趕這個時間,那就怪不得蔬菜貴了。而且國人也喜歡炫耀,吃的好,吃的貴就當廣告到處說。吃便宜菜的時候就自己關起門來吃。所以給人感覺蔬菜非常貴。



愛折騰的老程


個人覺得農產品的生產者是利益最小的一部分,當然消費者花費略高的價格採購農產品是讓中間的批發環節抬高的,從播種到收穫的幾個月裡獲得的收益不如中間批發商倒手掙的多,因為中間商連著生產和終端銷售,風險遠低於其他環節而利潤卻更大,所以現在很多自主生產者打出“從田間地頭直接到消費者手中”的模式開始尋求利益的最大化,身邊也有不少以此為目的的創業者,相信未來隨著大數據和網絡的支持助力,砍掉中間商讓生產者和消費者都得到實惠是有可能實現的


弋陽山莊


錢都被 房子 車子 養老 醫療 教育 彩禮 掏空了 吃啥都貴 人總要捨棄點什麼

你擁有了上面的 你的生活水平就緊點 沒有 生活就 灑脫一點


好多多水果


如果都虧,那就是蔬菜瓜果進入市場收費門檻高


玉米地裡老鼠多


都掙得比以前少了,做生意的越來越多,惡意竟爭,再加上消費升級等等。


無名民士


不懂不要裝懂,從昆明拉一車菜到南寧總運費三千二百元,信息費三百元,進場費一百五十元,油費二千元,吃。住幾百元,有錢剩嗎


用戶6832564559963


每一次商品的中轉都有一部分的利潤被帶走


藏品鑑定出手


看到這個問題,我想到一句古詩——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在蔬菜的種植、運輸、儲存、銷售等整個生產過程中,每個人都從中賺錢,最後蔬菜才賣到餐館和消費者手中。

在整個過程中,很多人說農民是賺得最少的,菜販子是賺得最多的。我們不妨來算一筆賬。

假如農民種植一畝地的蘿蔔,收貨1000斤,每斤以0.5元一斤的價格賣給收購商,收購商再以1元一斤的價格賣給市場銷售者,菜販子再以2元一斤的價格賣給了餐館和消費者。這樣看起來,一斤蘿蔔,從0.5元,飆升到了2元,漲了4倍。

那我們再來算一下,一個農民一年可以種植多少蘿蔔,按照中國農民勤勞的本性來計算,一個人一年20畝地,應該是可以的。一個家庭兩個勞動力,一年就可以獲得至少20000元的收益。理論上一年至少可以種3次。這樣算起來,農戶一年的收益是60000元左右,平均一天收入80元左右。

收購商從農民手裡收購蘿蔔,以1元的價格賣出,每次收購10000斤,除去成本,估計每一斤只賺0.1元,平均花費3到5天時間,一天的收入就是200多元一天,他們還要承擔各種風險。菜販子一斤估計能賺0.5元,他們每天估計能賣掉200斤左右,收益是200多元一天。但是生活在城市裡的收購商和菜販子,他們的生活成本更高。

所以相比較,他們的收入幾乎相等,沒有誰多賺。只要勤勞付出,就會有回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