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柳宗元《江雪》裡,既然已經“人蹤滅”了,怎麼又冒出個“孤舟蓑笠翁”呢?

蔣新國


真是閒得蛋疼。路上幾乎沒人了,往江上一看,只有一個人在小舟上,有毛病嗎?家裡沒吃的了,只有兩個雞蛋;全部都下班了,只有小李秘書在加班……有毛病嗎?人們都這麼說話,非要雞蛋裡挑骨頭吹毛求疵才能顯得自己有學問?


亖亖亖1234


既然已經“人蹤滅”,怎麼又“孤舟簑笠翁”呢?

提問者無非是說,“人蹤滅”,不就是沒有人的蹤跡嗎?怎麼又有一個“簑笠翁”。這個簑笠翁不就是人嗎?

看看柳宗元的原詩吧!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簑笠翁,獨釣寒江雪。”


將它翻成白話:

所有的山上,飛鳥都絕跡了;所有的路上,行人都不見了。只有那寒江上、飛雪中的一個老翁,站在船上、穿著簑衣、帶著斗笠獨自垂釣。

我們仔細吟讀兩遍後發現:在這首短短的小詩中,不僅“人蹤滅”,而且“鳥飛絕”。但是,“人蹤滅”的是“萬徑”,“鳥飛絕”的是“千山”。這“孤舟簑笠翁”,是在“寒江”之上“獨釣”,並沒有在“千山”,也沒有在“萬徑”。這個提問為什麼這樣奇怪?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怎麼會這樣問呢?


與其討論這個問題,不如欣賞這首小詩。柳宗元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之下寫這首詩呢?事情是這樣的:唐順宗永貞二年,柳宗元參加了王叔文牽頭的革新運動。保守派和宦官極力反對,革新失敗。柳宗元被貶到永州,名為司馬而毫無實權。連住處都沒有,不得不在龍興寺的西廂安身。自從被貶到永州,柳宗元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只好寄情山水,以寄託自己的清高孤傲的情緒,抒寫自己官場失意的苦惱。由此,他懷著憂憤的心情寫下了這首千古傳頌的好詩。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看不見“鳥飛”的不是一兩個山,而是“千山”;看不見“人蹤”的也不是一兩條路,而是“萬徑”。鳥都到哪兒去了?很明白,躲到窩裡去了;人都到哪兒去了?很明白,藏在家裡烤火,甚至於藏到被窩裡睡了。為什麼呢?怕冷!一個“絕”字,一個“滅”字,把這種淒冷孤寂的情景寫到極致。這些“鳥”“人”隱喻著什麼呢?就是那些保守派和那些宦官。“鳥”“人”怕的是“冷”,保守派和宦官怕的是既得利益的喪失。“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是一個大大的背景,預示著保守派和宦官的勢力是很大的,沒有強大的力量對付之,革新就不可能成功。


從來,真理在開始時都是掌握在少數人手裡的。發現真理的人是少數,所以,先進的理念要取得勝利,總是要付出很多很多的代價甚至生命。只有新的理念逐步被較多的人承認了,革新才有可能順利地進行。“孤舟簑笠翁”就是這個堅持真理的形象代表。他不怕寒冷淒涼,堅持在這“寒江雪”中釣他的魚。其實,他不是釣魚,他是想“釣”同盟軍。一旦革新派蓄積了足夠的力量,那就再次開啟革新的航程。因為,社會發展不能停頓,更不能倒退,只有向前,才會給大多數人帶來好處。“雪”花飛進了“寒江”,溫度不下降到更低的程度,是不可能結冰的。但是,隨著量變引起質變的變化,江上總有結冰的日子,革新的春風也會吹拂過來。歷史車輪總是要向前走的。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給這首詩提供了廣袤無垠的背景,而“孤舟簑笠翁,獨釣寒江雪”是這廣袤無垠背景中一個特寫鏡頭。似乎作者站立在“萬里雪飄”的廣大環境中的某一個高地上,俯視著江心的一個小景。其實,那個“孤舟”中的“簑笠翁”正是作者自己!

已經“人蹤滅”,又有“簑笠翁”的疑惑不知釋懷了嗎!


用戶60397079085


雪在不停的下,柳老先生來到江邊,欣賞美景,放眼對岸,山岱起伏,人蹤皆無,晴日江面上一群群的鳥兒已不見,天空中唯有雪花飛舞,想到自己仕途不順,看到蕭殺寒冬中的此景,煩悶之心稍舒,久久不願離去,長時駐足,不知何時雪已停了,再望對岸,江邊一棵老歪脖子樹,象一個戴笠披蓑的老翁,一動不動的坐在岸邊,正在垂釣,江心有一座小島,貌似船形。眼觀此情此景,大詩人來了詩興,詩曰,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俞遠通


問題:有人問:柳宗元《江雪》裡,既然已經“人蹤滅”了,怎麼又冒出個“孤舟蓑笠翁”呢?


前言

柳宗元《江雪》一詩是五言絕句種的精品,四句都是寫景,但是景中含情: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前面說無,後面說有,在古詩中其實很常見,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

一、千山鳥飛絕 萬徑人蹤滅 是整幅畫面的背景

在圖畫、攝影裡襯托主體事物的景象我們稱之為背景。

在江雪一詩中,前兩句是背景,孤舟蓑笠翁是主要景物,用今天的話說處於c位。

詩詞基本就是把情和景的安排好用以表達主題。詩中的景物類似於畫面中的景物,有遠景、有近景,有宏大的景物,有細微的景物。

例如江雪詩中,遠景是: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近景是: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這種景物的安排,可以襯托出漁翁的孤單與寂寞的身影,其實更是詩人心境的寫照。

二、省略與轉折

詩家語中,常有省略的現象。這首江雪也可以理解位:千山萬徑,鳥無蹤人無跡,唯有一個老漁翁在垂釣。省略了“唯有”二字。

這種前面否定,後面轉折的現象在古詩中比比皆是,例如:

白居易《見元九悼亡詩因以此寄》:
夜淚闇銷明月幌,春腸遙斷牡丹庭。人間此病治無藥,唯有楞伽四卷經。

第三句不是說沒有治病的藥方了嗎,第四句又給出了一個藥方: 楞伽四卷經。意思是除了...就沒有了,倒裝用法。

施肩吾《金吾詞》
行擁朱輪錦幨兒,望仙門外叱金羈。染須偷嫩無人覺,唯有平康小婦知。

第三句說沒有人發覺,第四句卻說有一個人知道。

韋莊《登咸陽縣樓望雨》
亂雲如獸出山前,細雨和風滿渭川。盡日空濛無所見,雁行斜去字聯聯。

第三句說看不到什麼東西,第四句卻說,(只有、除了)天空中飛翔著一行大雁。

結束語

修辭學中 有消極修辭與積極修辭的區分,詩家語不可與論文、散文的語法相提並論。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萬徑人蹤滅,就是說很多路上都沒有人的蹤跡了,10001條上還有一排腳印。就是釣魚者的腳印。還有一個就是老頭兒划著船來的,還有一個就是老頭兒常年住在船上。還有一個就是老頭兒昨天來釣魚的,一晚上都沒回去,結果第二天下大雪了。😂😂😂😂😂😂😂😂😂


向正義人鼓掌


沒啥問題,閒得無聊,釣雪釣到成雪人,懶行懶動徑無蹤,許是老柳最美的遇見吧,鳥兒不拉屎的寒江竟會有一舟一人從心上掠過……人蹤人蹤人蹤滅,飛絕飛絕鳥飛絕。


驚鴻一8一


千萬不要隨便胡說而毀了這首詩的意境,這是古詩中我非常喜歡的一首。對於一個北方人來說,尤其是小時候在鄉下農村裡長大的人來說,那時候的冬天真的呢能夠深刻體會到詩中的意境。白雪皚皚的田野和小山,一個人也沒有,世界就像進入了童話模式,靜悄悄的,我都想融化在這白皚皚的世界裡。後面兩句更是神來之筆,在這樣的環境裡,一片孤舟、一個老人、一片江雪,更加加深了詩的意境,讓人讚歎不已。每次讀到這首詩,總是感同身受,意境滿滿,歎為觀止。


哇啦456


這首詩是詩人遭貶謫後的孤獨絕唱。不知你發現沒有,藏頭是“千萬孤獨”,藏尾是“雪翁滅絕”。整首詩是寫詩人的心境中的強烈孤獨之感,己到了快要滅絕的程度。

整首詩貼合“孤獨”的主題,也非常符合自然細節,“人蹤滅”是寫的陸上的情境,“簑笠翁”是寫江上的情境,也是作者自已。如果一個人都沒有,誰記下的這雪景!!誰在雪中忍受孤獨!!


李風辰


又一個閒的蛋疼的


二七塔下


老柳可是大家,而且不是別的什麼大家,而是文學大家,專門為當世乃至後世提供文學智慧的,這就很不得了,誰也比不上,當今之人,連他的一根汗毛也別想比得上,只有我除外。

老柳這首詩作,真可謂千古絕唱。四句頭一個字連起來,就是“千萬孤獨”,倒過來就是“獨孤萬千”,也非常通順。

作品中的那個老翁,也許是老柳本人。他是為了生計去釣魚嗎?我看不是。作品中明確的說“獨釣寒江雪”,可見不是釣魚。那麼寒江雪能釣嗎?顯然不能。不惟寒江雪不能釣,天上雪更不能釣。

但是當我們遠遠的看到有人坐在河岸邊釣魚,首先會想到什麼呢?會想到一種境界,一種天地皆淨,萬籟俱寂的境界,這就是自然之美,不帶一點兒人為修飾人為雕琢。這種美是古典之美,自古美到今,而且會永遠美下去,直到萬古千秋。

這種美一直都在人跡罕至的地方,人多的地方也有,只是被人糟蹋了,破壞了,就像今天這樣子,把天地圖畫糟蹋殆盡,而且不知止,還在死勁兒糟蹋,美其名曰發展。

老柳描繪的地方是聖地,是天堂,是淨土,但願我們都能來到這個地方,開啟一場淨化心靈之旅。

如果你找不到這麼一個地方,那麼就把老柳的這首詩裝在心裡吧。也可以濃縮成一句對偶聯:野渡雨來風戲水,空山雪飛月照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