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年間的網紅地:被杜甫帶火,黃庭堅趕著去打卡

唐宋年間的網紅地:被杜甫帶火,黃庭堅趕著去打卡


公元765年春夏之交,杜甫感嘆著“萬事已黃髮,殘身隨白鷗”,攜家離開住了四年的成都南下。六月,到達戎州(今四川省宜賓市),受到楊刺史的熱情招待。


洗塵宴設在東樓,杜甫原本是衰年漂泊憂心忡忡,然而登樓憑高看到高山大林、滔滔江水,領略主人熱忱之情,又飲了美酒,衰年之愁漸退,詠出“重碧拈春酒,輕紅擘荔枝”的佳句。


“春酒”是戎州名酒,一般每年重陽下窖,來年陽春三月時烤制。“重碧”則是以酒的顏色稱之。杜甫的詩句一出,此酒索性改名為“重碧”,被官定位“郡釀”名酒得到大力發展,成為唐宋直至元明清時期宜賓好酒的代名詞。


唐宋年間的網紅地:被杜甫帶火,黃庭堅趕著去打卡

杜甫像


300多年後,北宋大詞人黃庭堅來到戎州,依舊在追尋當年的口福:“王公權家荔枝綠,廖治平家綠荔枝。試傾一杯重碧色,快剝千顆輕紅肌。…… 誰能同此勝絕味,唯有老杜東樓詩。”


一直到清朝末年,四川榮縣的趙熙還在《敘府》詩中說:“水合金沙船更速,詩傳綠荔酒頻傾。”


趙熙歸舟中頻傾的酒也許已是戎州近代盛產的雜糧燒酒,不再是碧綠的甜酒,但古戎州厚重的酒文化情結縈繞於趙熙心中。在文人筆下,戎州美酒不再只是佳釀,更是一種文化基因,帶著一種神奇的吸引力讓人頻頻前來尋訪。


戎州,就在今天的四川宜賓市。在4000多年的釀酒歷史中,宜賓的酒業一直蓬勃發展,積累了豐富的釀酒技藝,贏得了“酒都”之稱。


為什麼宜賓能成為中國酒都


一方水土養一方美酒。宜賓被稱為萬里長江第一城,地處四川南部,屬於北緯30度的區域,氣候溫潤,匯金岷入長江,位川南控滇黔,物產豐實,人傑地靈。早在三千多年前,宜賓的古居民僰(bó)人就有飲酒嗜好。當時漫山遍野的荔枝被收摘下來後會自然發酵,僰人受此啟發開始用果實人工釀酒。即使在中國氣候較為寒冷的唐宋、明清時期,該地區仍較溫暖溼潤,溼熱氣候適於釀酒微生物繁衍,這一帶製作的大麴,皮薄、菌絲分佈均勻,有益微生物種類繁多,曲香撲鼻,可為釀製優質酒提供充足“動力”。


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經過“湖廣填四川”,外地移民給宜賓帶來新的農作物及新品種,如早熟水稻品種、玉米、薯類等,同時也帶來精耕細作的耕作方式,為釀酒提供了農業基礎。在清嘉慶《宜賓縣誌》的記載裡,宜賓的土壤非常適合種植稻、高粱、糯米、玉米、小麥等釀酒作物,現代白酒生產所需的糧食原料在古代已經能全部提供。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使得這裡一直是中國最主要的優質白酒產區。


唐宋年間的網紅地:被杜甫帶火,黃庭堅趕著去打卡


釀酒也是宜賓地區百姓的生存所需。溼熱氣候帶來瘴氣,北宋時期,此地“瘴鄉炎嶠,疾癧易乘,非酒不可以御煙嵐霧”,因此有“以煙瘴之地許民間自造服藥酒”的做法。黃庭堅在宜賓時就有早晨飲酒的習慣,他在《醉落魄》之三序中說:來這裡前老夫已經十五年滴酒未沾了,“到戎州,恐為瘴癘所侵,故晨舉一杯 ”。時至今日,宜賓下游的合江縣仍還保存早晨喝卯時酒、吃豆花飯的習俗。


在文化傳承中實現技術創新


宜賓釀酒的歷史一直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古僰人以後,秦漢的蒟醬,南北朝的咂酒,戎州百姓或自釀家酒, 或買酒於市, 在勞作之餘,三五鄉鄰,聚會於荔枝樹下或槐花樹旁、場壩地頭,或江畔山麓、湖泉舟船或亭閣樓臺,品飲佳釀,隨談消遣。


及至宋代,宜賓的酒業相當發達。據宋代《熙寧酒課》推算,北宋時戎州的酒課是5000貫,年產量達到了522500鬥,年耗糧37500石。規模著實不小,酒品種類也比唐代要多。黃庭堅在宜賓時,在城北岷江邊的天柱山下,仿效王羲之蘭亭雅集中“曲水流觴”的格局,“甃池九曲,為流觴之樂”,常與友人會飲賦詩。當時戎州有名的酒除了王公權家的荔枝綠,還有姚君玉家的“安樂”“春泉”“玉醴”“雪曲”等等。


唐宋年間的網紅地:被杜甫帶火,黃庭堅趕著去打卡

宜賓流杯池公園黃庭堅塑像


當時宜賓紳士姚氏家族的私釀採用大米、玉米、高粱、糯米、蕎子五種糧食混合配置,用安樂泉水釀製而成。文人雅士稱之為“姚子雪曲”,下層人民都叫“雜糧酒”。黃庭堅品嚐過後,作《安樂泉頌》讚歎:姚子雪曲,杯色爭玉。


明代,宜賓槽坊“溫德豐”的老闆陳氏繼承了姚氏產業,經過長期摸索,不斷調配原料投入成分比率,最終研製出“陳氏秘方”。釀出的酒,比單純一種糧食所釀的酒更佳。配方中這樣記載:“蕎子成半黍半成,大米糯米各兩成,川南紅糧湊足數,地窖發酵天鍋蒸,此方傳男不傳女。”


如是傳至第六代陳三時,“溫德豐”的酒已成當時宜賓酒業中的佼佼者,以致後來城中傳出“北門窖子出好酒”的聲譽。


清末民初時,“溫德豐”被鄧子均(1876-1959年)收購,改名“利川永”酒廠,在“陳氏秘方”基礎上,開始了新一輪的釀製技術改良。鄧子均根據醫藥配方的加減原理,結合四時氣候以及曲藥定量多少等因素,三度重烤,做到澀燥全無、香濃味正。也正因為此酒“集五糧之精華而成玉液”,最終得名“五糧液”。


守住根本的同時,不斷加快技術創新,使得五糧液的品質不僅得到古人的由衷讚譽,也深深契合當今“與時俱進”的精神,適合現代人口味。1963年第二屆全國評酒會上,專家對五糧液的讚美“香氣悠久,味醇厚,入口佳美,入喉淨爽,各味諧調,恰到好處,尤以酒味全面而著稱”,與黃庭堅當年對的“姚子雪曲”評價驚人的一致,這充分說明了五糧液數千年的釀酒文化傳承不但沒有中斷,而且在幾乎完美的品質上更上一層樓。


承歷史文脈 傳歲月濃香


歷史不斷昭示我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精神大廈的深厚根基,是中國當代文化建設不可或缺的寶貴財富,是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不竭動力。


五糧液作為中國白酒的龍頭企業,如今已成為中國酒都宜賓的代名詞,這和其巨大的影響力和深厚的歷史淵源密切相關。在全面復興傳統文化的今天,如何挖掘、保護和弘揚新時期五糧液文化,如何把傳統中國酒文化繼續發揚光大,不僅是企業發展的要求,也是時代的要求。


12月16日,作為第三屆中國國際名酒文化節主要活動之一——五糧液文化傳承論壇暨五糧液文化研究院成立儀式在宜賓盛大舉行,於洪君、陳嘯宏等來自國家部委、省市部門、科研院所、行業企業等領域的領導嘉賓,及新聞媒體代表共300餘人參加活動。活動圍繞“承歷史文脈 傳歲月濃香”主題,通過主題演講、開放對話等方式,就“新時代如何更好地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酒文化”“如何通過品牌文化建設打造品牌核心競爭力”等議題展開了深入交流。


五糧液集團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李曙光在致辭中表示,研究五糧液文化,就是從更高的站位來推動民族品牌,保護好文化遺產,傳承好優秀傳統,構建好價值表達,使“中國的五糧液、世界的五糧液”更加充分地展示天地精華、民族精神、世界精彩。他強調,加強五糧液品牌文化建設要強化傳統與時代、內容與形式、物質與精神“三個融合”,要把本次論壇的重要建設性意見和建議,以及研究院今後的重點研究成果貫徹好、利用好、落實好。


唐宋年間的網紅地:被杜甫帶火,黃庭堅趕著去打卡

五糧液集團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李曙光致辭


宜賓市委常委李靜表示,五糧液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者,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者。希望五糧液文化研究院凝聚專家學者的智慧和經驗,深層次挖掘中國白酒文化和五糧液文化精神內涵,用文化為企業賦能,推動中國白酒走向世界。


唐宋年間的網紅地:被杜甫帶火,黃庭堅趕著去打卡

宜賓市委常委李靜致辭


五糧液文化研究院承擔哪些使命?


五糧液集團公司總經理、股份公司董事長曾從欽表示,五糧液文化研究院將按照李曙光董事長強化傳統與時代的融合,強化內容與形式的融合,強化物質與精神的融合的“三個融合”戰略思路,重點做好“五個一”,即搭建一個新型平臺,打造國際一流的酒文化研究創新、展示交流、傳承傳播平臺;聚集一批高端人才,組建五糧液文化研究智庫;推出一批優秀成果,構建和完善五糧液文化體系;打造一批文化IP,用獨具特色的形式提煉五糧液文化;構建一個傳播矩陣,運用好國際表達和時尚表達,以全媒體形式推動研究成果傳播。


唐宋年間的網紅地:被杜甫帶火,黃庭堅趕著去打卡


會議還發布了五糧液文化研究院首批十大研究課題。


時間延續了歷史,沉澱了文化基因,也見證了釀酒技藝的日漸精純,五糧融合的瓊液,每一滴都是時間賦予的濃香,每一滴都散發著踏古而來的氣息。從古老的僰人的“蒟醬酒”,到唐宋的“荔枝綠”“姚子雪曲”,從明代“雜糧酒”到如今,五糧液在宜賓4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深得傳統文化的精髓,不斷臻至完美。從涓涓細流匯聚成滔滔巨浪,隨著長江的浪濤一瀉千里,已融入浩瀚的海洋,奔向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