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追了很久的書最後被埋沒?而有些讀不下去的書卻能獲得各種榮譽?你怎麼看?

立水


既然是追得很久的書一定有他吸引人的地方,那麼究竟是不是一本好書呢?個人認為一本好書應該要“內外雙修”─內在美和外在美兼備。

“內在美”體現在:思想性符合審美要求,觀點正確,新穎獨到,寓意深刻,引人思考,引起共鳴,帶給人們思想上的啟發。邏輯思維正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加深人們對某一方面的認識,滿足某一方面需求,經得起時間檢驗,宏揚“真善美”,鞭韃“假惡醜”……

“外在美”體現在:構架清晰完美,情節引人入勝,文筆如行雲流水,語言恰到好處,表達意思準確無誤,藝術性與思想性完美的結合……


你認為真的達到了這兩個標準,就好好收藏珍惜吧,管它“雲捲雲舒去留無意,花開花落寵辱不驚”。


桃花島2859


(一)


西出陽關楊時明


這是一個很常見的現象,很多人認為好看的,不一定可以獲得榮譽,電影如此,書也如此。

大家都知道有很多電影拿獎拿到手軟,卻票房慘淡,因為評獎的人,評的是電影的編劇、導演、後期、臺詞、表演和劇情,而買票看電影的人,看的是共鳴、是情感、是喜好、是認同感,因此很多看電影的人喜歡一部電影並不以它是否獲獎為轉移。

對書來說也是這樣,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自然這一千個哈姆雷特中,一定有一定比例的人極度喜歡他或厭惡他。

我是個科幻迷,十分喜歡看各種科幻小說,也因為怕浪費時間,因此只看星雲或雨果獎的獲獎作品,但是實話說,有幾部像《沙丘》等,我幾次嘗試都沒有讀完,對我來說它不好看,但是也不能否認它的成就,它仍然每天都會獲得很多新的書迷。

所以放寬心,喜歡就去讀去關注,不喜歡就不去管它,沒必要為了這樣的事而焦慮,否定自己或是否定別人,都有點傻~


小豆子的小小屋


這種感覺一定很多人都有的,但不得不說的實話是,自己追的久的只能代表個人,既然被埋沒,那麼一定有那麼一套評價的體系,甭管是如何是會有原因的,自己喜歡,那看就可以了,自己享受不用去為作品分不平,為什麼這麼說呢?流行不流行這個東西,其實是需要有人去推動的,仔細想,大眾共同認可的東西其實並不少,可真正流行的東西往往掌握在“說了算”的那些人手裡,好多人可能都覺得,有問題,不對勁啊等等,但是用處是肉眼可見的,就是根本沒用,所以啊,自己真心喜歡的東西,保留,收藏,享受,就夠了,風水輪流轉,指不定哪天它也會被推上神壇,好貨不怕晚,到時候也一樣會高興,也一樣會有另一群人為另一類作品感到惋惜,你說不是麼?


北方丁仙生


我想好看和能否流傳不一定是一致的。大眾閱讀渴求的是爽-快樂、悲傷、興奮、恐懼、焦慮等等。能點燃這種共情的書便容易被追捧。

但流傳下來的書更強調思想性能否穿越時代,今天來讀也讓人醍醐灌頂。

對於文學來說,流傳下來的,當然有可能是當時的通俗文學,比如 基督山伯爵,但更重要的是對人性有深刻的揭示,畢竟人性不曾變化過。也或者一部小說開創了一種全新的寫作方式,影響後世的創作思想吧。


作家陳藥師


有各種原因:有的書內容雖一般,但標題黨,譁眾取寵。有些作者到處拉贊助,當然,要幫贊助商打廣告。甚至有作者自掏腰包,四處去宣傳。這是個金錢的社會,純藝只是少數人的事


小七的姥姥


有這樣一種情況,文化自產生以來就有無數人去追尋,那些通俗易懂的書籍文化不需要太高深的學問,高超的理解力,大眾都可以接受,這樣的文化出現會讓那些“高端”人士說成是庸俗,這樣才能體現他們的高雅;反之,大眾不能理解的東西,在他們看來這個我懂,你們不懂,那麼我就是高雅人士,哎,沾沾自喜!

不過,有些東西還真的是高雅,因為有些文化真的需要高學問,高智商等等人士去解析,我等不必自怨自艾


大河映像


現在人興趣廣‘玩的地方多‘幾個人能守住孤獨去看書‘特別是長篇的!


付富豪


文學界也是有權威壟斷的。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喜好。


鬼谷竹簡


長官意志 主導一切。


分享到:


相關文章: